《幸运者》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16 08:33: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幸运者》是一本由[英]约翰·伯格[瑞士]让·摩尔著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幸运者》精选点评:●影像的力量远大于文字。这本怎么也多抓鱼首发了,hhh各位编辑老师送书真

《幸运者》的读后感大全

  《幸运者》是一本由[英] 约翰·伯格 / [瑞士] 让·摩尔著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运者》精选点评:

  ●影像的力量远大于文字。这本怎么也多抓鱼首发了,hhh各位编辑老师送书真的要好好审查一下了~

  ●当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医生,工作和生活在底层阶级的小镇,在面临阶级差异时,内心所发生的冲突。感觉也适用于知识分子,只是医生更直接地与他们打交道,所以冲突感会更强。

  ●书名其实是意味深长的吧,简介里说萨赛尔医生是个幸运者,不仅救死扶伤还是集体记忆的见证人。可是书里又说,不要变得太过敏感,敏感这一特权是区分幸运者和不幸者的标志。当然书的内容远比这个辩证丰富。 另外,这段话结合最近几年特别是当下的情形似乎也有点一语成谶: 当我们不习惯于选择,也不习惯见证他人的选择,就会发现我们已失去了大多数标准,无法判断或评定一个人了。仅存的标准只剩下个人喜好一一或者是其商业变体即所谓“个性”了。 很多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好运气,我对此保持怀疑。我们再也不必做出任何选择,这豁免建立在旧有问题拖延不决的代价之上,基本上是经济问题,与我们的未来密切相关。我们或许还可以继续拖延,直至为时已晚。而后我们将遭逢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一一也许是在萨塞尔的有生之年。

  ●20/01 萨塞尔医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就是这一结论的最好证明。许多决定从医的年轻人,最初是受到了这一理想的感召。很多医生后来会变得愤世嫉俗或心生幻灭,我认为原因之一恰恰在于,当抽象的理想主义日渐磨损,他们不再确定,自己所医治的病人们的生命是否真有什么价值。这并非因他们麻木无情或泯灭人性,而是因为这个社会不能理解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而他们居于其中并默默接受了。我们为什么听不到直接来自底层的声音,因为发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权利。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沉默、逆来顺受、但对理论持有怀疑,这种情况下,萨塞尔医生的记录便更显得难能可贵。

  ●此刻,我宁愿以他残酷的死亡作为起点,从这里,更加温柔地回望,他在那些尽最大努力默默承受的岁月里的志业与奉献。

  ●非常美的语言,第一页就感觉被抓住了,之后的行文更是让人沉溺,这是一种非常鲜明非常有性格的自我的语言,带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冷静客观的洞察力。

  ●有一种特质,是康拉德始终警惕却也同时孜孜以求的——幻想。大海似乎成为了一种象征。恰与这一特质相对立:海洋呼唤着幻想,但要面对大海难以想象的暴怒,迎接来自于它的挑战,一个人必须放弃幻想,因为它将导致自我隔离,并滋生恐惧。

  ●想写的笔记全部都只是摘抄

  ●内容不坏,就是读起来有点怪怪的,似乎缺乏应有的过渡,好像珠子们并不是用线串起来的,而是通过一颗珠子上长出了另一颗、彼此粘连着成了一串。

  ●圣人,医生,救赎。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尼采,加缪,叔本华。 反抗,自杀。

  《幸运者》读后感(一):医患关系,船长和他的子民

  读《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约翰伯格写了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乡村医生远离都市,过着介于中产阶级和波西米亚之间的生活。在这本书里,重新帮我们理解了医患关系,人类原始的巫医,是神职人员,是第一位不再像部落提供食物的专业人员。人们最初对疾患的认知,是为自我意识付出的代价,这样的认知一方面加重了疼痛,一方面让治疗和医药的出现提供可能性。我们要多么的信任,才敢把自己的身体交付医生,很多人对恋人都不会。如果医生和自己的父亲母亲认识已久,那么很有可能成为父母的化身。

  染疡时,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权威人士,也是生命的客观见证人。面对死亡,医生又仿佛是死神的密友,当他们不能治愈我们的时候,他我们就请他见证我们的死亡。他曾经见证过这么多人的离去,正如牧师的职责。但他绝对不是仲裁者,而是为生命记事立传的书记员。

  医生通过这种复杂的关系,缝合的不只是病人的伤口,更是病人破碎的自我认知。

  我最喜欢的就是用康拉德的海洋小说将医生联系在一起的段落,诊所就像船员的舱室,对待疾病就像船长对待大海,放弃幻想,接受挑战,无所畏惧,同时医生身上也含有如同人们对海洋幻想一样的尊重感,因为权威,因为高尚,因为超越小人物的追逐私利。大海提供幻想,又让人在面对它带来的困境时不得不放弃幻想,这样的矛盾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上。

  《幸运者》读后感(二):添加一个乡村医生的形象

  结束了天不亮就开始的志愿者工作,走在家附近空旷的一条主路上,仰头正好能够看到这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因为疫情的影响城市安静的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耳机里播放着剩余价值的年末图书推荐节目,他们昨天的那一期已经被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消失了。

  黄月小姐姐正好说起这本书,她还是译者,忽然意识到在我的脑海里还从未有过一个乡村医生的形象

  回家发现有电子版,居然就一口气读完了,节目里说《坏血》是那种上厕所都要带着读的书来着。

  一本小书 没多久就看完了,开头时候的黑白照片确实让我有些一头雾水,有些模糊,也看不出来具体要表达什么,后面结合着文字逐渐就觉得非常的好,尤其一组“哭泣的男人”的照片让我印象深刻,以及全书的最后一张照片,还被我保存了下来。从照片和文字中逐渐了解那个时代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和医疗条件以及医生内心的挣扎,抑郁—缓解—抑郁,最后自尽。

  非常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医患关系和医生在镇上角色的讨论。

  《幸运者》读后感(三):我们需要抽象的理想主义

  极其特别的非虚构作品,没想到纪实作品可以这样写(还是书读太少了…)。

  初读时,本以为这只是作者以第三视角观察一位乡村医生的生活日常的记录,但读到后面开始出现大段大段关于约翰·萨塞尔医生的心理感受描写与自我剖析,关于他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对个体与社区关系的觉察、关于如何协调知识的欲望与实践的统一的探索,其间与作者的夹叙夹议却意外地圆融一体而不突兀,更加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作为一个医生的挣扎与苦痛,带有极强的哲学思辨的味道。最让人迷恋的,无疑是书里所营造的语言氛围,沉醉而迷人,以梦境的呓语揭示个体私藏的生命经验,以至于我本应该是旁观的第三者之外的第三者,却对他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医生,行医过程中难免也会有束手无策的状态。可他也是一个特殊的医生,因为他是小镇居民生活的深度参与者。因此,他所面对的危机不只是作为权威的无力感与责任感的矛盾——警惕无力感带来的虚无放松了职业本身的要求、警惕所谓生死常识对责任感的侵蚀,还有因为日渐亲密的医患关系所要考虑的角色扮演——他不止想治愈病人,他还想拯救这些受苦却浑然不知的人,他想理解这些被他救治或者无法救治的生命的意义,他毅然决然站到了。“在不破坏整个伦理系统的前提下,他尽量帮助他人祛除恐惧;他为这一系统引入了人们迄今未曾见过的愉悦和满足的可能,却并不将其推到一个代表了全然不同生活方式的想法上去。”

  为了抵御第一层危机,他伪装着自己的失望,将恐惧与疑虑化作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从对病人的真诚聆听与开放的态度中汲取养分,从而才能保持敏锐的直觉和手艺。可第二层危机,将他拖入情绪矛盾痛苦的深渊,同时也削弱了他对第一层危机的抵抗,“他无意识地为自己的抑郁寻找着正当性,他开始将自己困于矛盾之中自毁——他高度敏感的内心与他的病人的底层生活之间的矛盾。”在作者无从得知的十几年后,他开枪自杀。

  我无法不为他落泪,无法不与他共情。他高度敏感,自省而克制,对他人的苦难与价值有着最直接又掩饰不了的感知,可他局限于个体力量的渺小与无用,尤其是他所关切的他者甚至对此毫无意识。不可否认,这种责任感与无力感带有精英主义的色彩,可设身处地想一想,任何一个人身处任何一段社会关系或远眺无穷的远方,都不可避免处于这对权力关系的凝视方或被凝视方。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医者(精英)才有的危机,这是任何人都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他自杀了,可他是幸运者,他挣脱了社会体制对生命无意义无价值的规训,他将医学伦理重新拉回古典的轨道——对个体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既是医者也是病患),而不是成为或冷漠凝视被现代性与工具理性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螺丝钉。

  “很多医生后来会变得愤世嫉俗或心生幻灭,我认为原因之一恰恰在于,当抽象的理想主义日渐磨损,他们不再确定,自己所医治的病人们的生命是否真有什么价值。这并非因他们麻木无情或泯灭人性,而是因为这个社会不能理解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而他们居于其中并默默接受了。一个社会承担不起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如果它做到了,结果要么是全然拒绝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就否定了民主的主张,进而变为一个极权社会;要么是重视这些价值,并掀起一场彻底的革命。无论是哪一条路,社会都将经历一次变革。”

  《幸运者》读后感(四):“悲痛源于无可挽回的失去”

  所摘抄的内容是关于作者John Berger对于成人世界痛苦缘由的分析,这让我莫名想到了自己去年生病的经历,那是我感觉自己有可能会失去些什么的一次体验。这一份失去感,让小朋友因每一次游戏的结束而放声大哭,而现在,它是我们荒诞无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痛苦。

痛苦并不必然与泪水相伴,在怨憎、仇恨和残酷现实的嘲弄之下,悲痛涌起,绝望者时时处于毁灭边缘。无论缘由几何,无论所理性所致还是神经过敏,所有痛苦都将受苦之人抛回了孩童之身,绝望高耸。(P123)

  通过萨特小说中所提到的奇遇感,作者约翰明确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这一特点。关于奇遇感,萨特是这样描述的:

人们看见一个女人,心想她会衰老,但是看不见她衰老,而另一些时候,人们似乎看见她衰老,并且感到与她一同衰老,这便是奇遇感。(P125)

  随后John Berger分析了儿童与成人对时间不可逆性的感知差异,先看儿童:

在童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重复......这也是小朋友们要求大人保证某些事情将再次发生的原因之一。(P126)

  反观成年世界:

成人世界最广为流传的错觉之一,就是相信第二次机会的存在......成年人对第二次机会的坚信,是对现实经验的双缓冲反应——不仅人人都被赋予了无穷无尽的机会,而且每件事情的独特性也被模糊或破坏了。(P126)

  儿童对于时间的感知方式决定了他们会“持续不断地经历着失去的感觉。”(P127)同时,他们也“能够从彻底的失落中迅速复原”。(P127)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幼儿来说,一次失去永远不会是无意义的、荒谬的,尤其不是毫无必要的。在幼儿的眼中,一切发生,悉有必要。”(P128)

  而成年人因为不断地相信“第二次机会”,会逐渐无视每一次失去,并且因为漠视每件事情所发生的必要,所以世间一切尽是荒诞和无意义的,由此渐渐失去了生活中的奇遇感。而当悲伤和痛苦来袭,我们不过是回到了小时候:

失去的体验又回来了,将一个人带回他的童年......无能为力的感觉改变了人对于时间的感受......对于不可逆性的感知减缓了时间,人们度日如年,像孩子一样,觉得一切都变了,永永远远变了…… 因此,痛苦的男男女女困于童年的时标之中,却失去了孩子的保护,承受着独特的成人之痛。(P130)

  而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关于痛苦的体验,在约翰看来都将转化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刻的价值何在?”

这一刻价值何在?......痛苦的人受困于此,这一刻源于他们所曾经历的一切。面对着世事不可挽回的残酷真相——对无准备者而言糟糕透顶,却又无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的生命体验渐渐弯成一个圆圈:他们追不上时间的尾巴,就跟在自己身后奔跑,在同一时刻里盲目地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那么,这一刻里又有些什么呢?(P134)

  读完所摘抄的内容,我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小时候的难过和开心现在回想起来都那么真实,因为事情一旦发生,无论好的坏的,过去的我们都觉得不会再有下次了,所以每一刻都会被认真地对待。

  现在,一切似乎都有“下一次”的机会,错过的剧集原来可以重播回看;挂科的课程也可以补考;去年考研崩溃之时,我甚至有过“大不了二战”、“明年我一定好好复习”等危险思想。

  把希望寄托于下一次之后,这一刻里又有些什么呢?

  无限循环的

  荒诞且无意义的

  时时刻刻

  《幸运者》读后感(五):谁才是幸运者呢?

  看题目以为是一个乡村医生的生平传记或生活纪实,但这本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没有停顿的书,在翻看了一会儿之后才发现,它居然也没什么一以贯之的情节。伯格根本没打算记录,不甘于当一个移动摄像机或一个专访记者,他志在观察和挖掘,试图讲述一个小镇上的乡村医生,在这个稳定的人群、社区和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是怎样“存在”的。这个命题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的职业就是医生,但伯格观察的视角不仅于此,还把他当作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社会生活的深度参与者。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享有被无条件信任的特权,一个人在朋友和爱人面前都无法袒露的那些(包括身体和心理),都要在医生面前如实交代。但与大城市、大医院中专业分工体系下的医生不同,乡村医生的病患不是走马灯似的陌生人,而是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熟人,这就在医生这个职业设定之外,额外产生了更多的羁绊。比如他在行医的过程,就像一个介入他人生活的摄像头,探知到人们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而这个设定,以及他作为生死之间见证者的角色,让他额外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权威,甚至近似于神职人员。伯格通过细微的观察,揭示了案例中的这个位面。

  伯格还发现,疾病对于病患来说,是一种相对于自我的背离与裂隙,而医生的存在就是缝合了这一裂隙。书中的主人公一方面对医术仁心有着高度的认同,同时还具有一种高度的自觉,在行医的过程中去进行自我体认。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康拉德的粉丝,这个医生把与死神搏斗的过程比作小说中对海洋的挑战与征服,但也额外背负上了过高的道德负担,会在医治失误后的回家路上默默哭泣。而偏远小镇从来不是医疗资源能够充足覆盖的地方,独木难支的医生长期陷入抑郁之中,在后记中我们惊讶地得知,在此书第一版出版十五年后,医生选择了自杀。

  读了三分之一之后,才慢慢搞清楚伯格在干什么的,于是又回过头去从头来读,好在这本书不算厚。从这个小小的角色身上,伯格尽其所能地深入挖掘,试图条分缕析地把这个人物的存在方式还原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如同医生给病人作出诊断一样,伯格也在检视和解剖这个医生。抛开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尾,伯格还是给出了很多有趣的观察和思考,他的“病号”不治而亡,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笔记。

  最后,书中间杂着很多张非常棒的纪实摄影,只是排版实在是有些随意了,好像大学生自己办的班刊……吐槽一下。还有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一个是树林镇的居民与萨塞尔医生的关系。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无条件地居于绝对强势的地位,病人们把自己完全交出去,听凭摆布。更负责任的医生除了医治身躯,还会在心理层面注重与病人的联结,通过沟通、安慰、聆听,来解决病人的不安、焦虑和绝望。而对于与病人们朝夕相处的乡村医生来说,又多了一个话题,伯格观察了他们的日常关系:萨塞尔医生作为一个绅士,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上流身份,超越了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对其他居民没有偏见,像外地人一样忠实地参与和记录居民的生活。同时,在很多时候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声望,还承担着社区领袖的角色。而居民们把医生当作自己人,跟他用隐喻的黑话来交流,但实则在内心中还是承认他的“特权”。

  伯格分析,这种特权来源于医生受过的精英教育,以及表现出来的科学、客观、深邃的思维方式,这与居民们日常习惯的依靠常识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这种特权也给医生赋予了额外的责任——理解和认识整个社群的权力与义务,他要为所有人的感受和支离破碎的信息思考并代言,他是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动力。

  第二个是关于人的痛苦。伯格是从时间这个尺度入手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说实话没有完全理解。他认为痛苦有时间尺度,时间屏障隔开了痛苦与非痛苦。对孩童和年轻人来说,时间被拉伸了,他们只有自身这一个判断标准,体验到的夜晚白昼都很漫长。他们可以充分感知时间的不可逆转,认为没什么是不可避免的重复,只关注此刻和当下。于是,他们不相信有第二次机会、有无穷的时间,每一次分离或结束都是带着真挚遗憾的最终失去,所以需要用哭来表示抵抗,然后用“下一件事情”来弥补失去。但是成人面对现实却形成了一种缓冲与保护机制:我们认为总会有数不清的重复的机会,以稀释当下离别或失去所指向的意义。于是,在长大过程中,我们逐渐遗忘了人生和时间残酷的不可逆性,沉浸于某种自我保护心态。当我们受苦时,人被抛回到童年早期,再次承受那种彻底的失去感,但却再也无法像孩子一样迅速复原,承受着独特的成人之痛。

  第三个是关于价值和意义,约翰伯格顺着萨塞尔的思维,把话题导向了一个注定无解的终结方向。他观察到,萨塞尔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精神意志和行动能力,他沉醉于提高医术,并强迫自己与病人之间建立更深层的精神联系,为此狂热地工作不休,同时他又称为这种目标的奴隶,承受着巨大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这种无力感,来源于他的价值迷茫:他看到树林镇人家庭完整,生活标准和期待都比较低,但很连贯,容易自我满足,善于忍耐。但他们对生活不抱幻想,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日子,避免让自己伤感。而他的执念在于不断地追问,他的病人配得上眼前的生活吗,是否值得过更好的生活,是否成就了自我?萨塞尔开始以现实的眼光审视我们居住的世界,辨识出了其残酷和冷漠。

  这呼应了本书的主题——谁是幸运者?在这个残酷冷漠的世界上,树林镇人没有期待,智识、情感和精神上极为贫乏,他们有着不错的幸福感,他们似乎是幸运的。然而,他们没有更好的教育、社会服务、就业和文化机会,没有更好的人格实现的机会。萨塞尔呢,他幸运的拥有了更好的人生,试图让自己成为通才,给予镇民们医治、教育和建议,但又搞不清意义何在。经过挣扎,他的策略是,在不破坏伦理体系的前提下,尽量帮助他们祛除恐惧,引入愉悦和满足,但并没有带来新的关于生活方式的想法。这种无力感让他感到艰难和虚无,那么,他算是这个世界的幸运者吗?最后,萨塞尔医生用自杀,为这本书作了结,但是问题的答案还不知道在哪儿。

本文标题: 《幸运者》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5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女佣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众神栖落新疆》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