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酒徒》精选点评:●借酒醉呓语行使意识流,与现实面的情节和对当下文学出路的探讨仍有些割裂。●在跌跌撞撞的归途中道出香港的真相●中
《酒徒》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精选点评:
●借酒醉呓语行使意识流,与现实面的情节和对当下文学出路的探讨仍有些割裂。
●在跌跌撞撞的归途中道出香港的真相
●中年作家,为稻梁谋。看完后有点丧,但是我平常不怎么喝酒,于是晚上吃了一大碗饭。饭徒。
●发现11年那个版本我打的是4星。大概是这几年流行的书与电影,让我看到了一样的病。
●非常好的一本书。意识流的写法;对文学的看法;对酒徒的评价。 一点题外话:读到“一杯。两杯。三杯。”这样的句子时,总是会想起伍佰的“来来来,再来一杯”,富有喜感却十分和谐的搭配。
●理想的幻灭是最可怕的,如此只能日复一日的醉倒在地上,那最后的自尊被自己丢弃。喝了一瓶啤酒,半斤梅酒读完此书,希望自己能守住最后的自尊。
●港真,直到读了《酒徒》,我才对刘以鬯这位当代大家心服口服。这倒不是因为这部作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提高了逼格,或者是其 “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刘老借酒徒之口一浇胸中块垒,写尽物质社会和文艺界的病态和丑态、以及沦落其中成为loser的知识分子的苦闷——自我剖析的坦诚很自然让人联想到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刘老在这部小说中也压入了大量文学评论观点,酒徒对古往今来的文学家与作品的臧否亦不乏犀利之见。
●将自己禁锢在房内,哭了一天。
●能把人看醉了的书,写作方式独树一帜,除了我不喜欢这丧丧的立意,都很完美。
●不懂欣赏这种意识流的文字,但突显了醉酒的感觉。
《酒徒》读后感(一):《酒徒》(刘以鬯)
“香港这个地方,解下佩刀沽酒的朋友不多。”
早起读书,把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天的这本看完。文人的狂言,文人的惆怅,文学爱好者沦为稻粱谋。大段的意识流拼贴闪回带来奇妙的顿感和搭配,如“当提琴的手指夹住一个叹气时,酒窝还没有苍老。”“喜悦变成点上火的爆竹。”有时会带来些许阅读感割裂,好在并不影响全文的读感。更像是借主人公之口宣泄对现今香港文坛缺乏好作品的失望,一丧到底,读完感觉更丧了,毕竟跟在六几年被不屑一顾的四毫小说相比,现在的流行小说可能还不如前。
另外,我本身并不赞同作者对武侠小说的偏见,毕竟我也算是个爱好者,就高质量作品而言其文学性不输其他题材,没必要踩进地里跟黄/色小说比肩而论,过了。相较而言,刘以鬯的书我更喜欢之前读的《寺内》,但这本若是由当下的文字工作者来读,共鸣感估计会震破天际。
“酒不是好东西,但不能不喝。不喝酒,现实会像一百个丑陋的老妪终日喋喋不休。现实是世界上最丑恶的东西。”
“文学不是米饭。‘文穷而后工’是一句不切实际的风凉话。处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愿意做傻瓜的还有,愿意为文学而死的人恐怕不会有了。”
“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用心写的文章不容易卖出,容易卖出的文章多数是媚俗的。因此,当我企图将卖文作为谋生工具时,我必须接受金钱控制文学的事实。”
麦荷门有一句写得尤其好,作为结语:
“你应该有勇气接受现实,同时以绝大的决心去追求理想。”
《酒徒》读后感(二):一些想法
从没有写过评论 只是做个记录 所以抱歉
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 对我而言 这是作者在开始写作后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根据年表来看) 同时也是对影响自己较深的作者/作品的一个批判性汇报,还有自己创作理念的statement(比如对诗词创作的看法、对小说的态度等) 也夹杂了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懦弱、坚强、献媚、懒惰、焦虑、纠结、尝试放弃和尝试坚持的记录 这些文字是真诚的 但也是有些啰嗦的(我觉得真诚的东西难免不絮絮叨叨 不是吗)
有意思的是 过去这么久 感觉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不想再说什么无新事的陈词滥调 不过的确如此 尝试和坚持总是好的
在阅读到倒数第二章节的时候 插进了这张专辑,有奇效 挺好玩的
Polyhymnia8.4Yazz Ahmed / 2019最后做一个总结 以书中的词语
“世界等于一只巨大的万花筒,转过来,转过去,都有不同的零乱。”
很久没有看文字看到毛发树立 我一直在搓食指指甲 感觉治愈了ADHD
《酒徒》读后感(三):笔记
刘以鬯经典.酒徒,对倒,寺内-想法 2020-05-18 原文:“写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 想法: 2020-05-18 原文:“这是一本混乱的书,组织很坏,没有外在的定型;不过,由于内在的和谐,使它的混乱仍能凝合在一起。” 想法: 2020-05-18 原文:文学史上所记载者,无非是各种“主义”的此消彼长的演变,如果没有“新的”代替“旧的”,文学本身就将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的水平上了 想法: 2020-05-18 原文: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 想法: 2020-05-18 原文:我必须对自己宣战,以期克服内心的恐惧。 想法: 2020-05-18 原文:她对我并无需索;我对她却有无望的希冀。 想法: 2020-05-19 原文:造物主将天梯抽去人类从此失去登天的能力 腾云驾雾变成神仙们的特权人类只好脚踏实地 想法: 2020-05-19 原文:她有一张稚气的脸,同时有一颗苍老的心。每次一见到她的眼睛,立刻就想起安徒生的童话。 想法: 2020-05-20 原文:我的故事走进一个荒唐的境界,廉价的香水正在招诱我的大胆,黑暗似液体,听觉难拒噪音的侵略,那张嘴并不像樱桃,却是熟悉的。手指犯了罪,正因为她那淫荡的一瞥,忽然惊醒了蠕蠕而动的心意。举杯欲饮,理性已冷却。 想法: 2020-05-20 原文:。寂寞被囚在深夜的斗室中,而欲望则如舞蹈者 想法: 2020-05-21 原文:汤马士·曼的《魔山》,乔也斯的《优力栖斯》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现代文学的三宝。此外格雷夫斯的《我,克劳迪亚》;卡夫卡的《审判》;加缪的《黑死病》;福斯特的《往印度》;沙特的《自由之路》;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浮琴妮亚·吴尔芙的《浪》;巴斯特纳克的《最后夏天》;海明威的《再会罢,武器》与《老人与海》;费滋哲罗的《大亨小传》;帕索斯的《美国》;莫拉维亚的《罗马一妇人》,以及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等等,都是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必读的作品。 想法: 2020-05-21 原文:文学是一种苦役,真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孤独的 想法: 2020-05-21 原文:你应该有勇气接受现实,同时以绝大的决心去追求理想。” 想法: 2020-05-21 原文:钢铁般的意志终于投入熔炉。抵受不了酒的引诱,我依旧是尘世的俗物。 想法: 2020-05-21 原文:一杯酒的代价,魔鬼就将我的灵魂买去。那一排酒等于鱼饵了,饥饿的鱼势必上钩。于是我看到一个可怕的危机。两种不同的饥饿正在做公平的交易。 想法: 2020-05-21 原文:。空气是免费的,黑暗也在孕育胆量;但是我只有三分醉意,无意用爱情的赝品骗取少女的真诚。 想法: 2020-05-21 原文:我的手指犹如小偷一般在她身上窃取秘密。她很瘦,背脊骨高高凸起。 想法: 2020-05-23 原文:我应该走进老太太的卧室去求取她的宽恕,但是我没有勇气这样做。我开始怜悯自己,犹如孤儿一般,独自闷坐房内,流了不少眼泪 想法:
开篇说内在的和谐使得混乱凝结在一起了,但看完整本书还是觉得很碎。或许《酒徒》的主人公天赋就在写阴暗粘稠的小说上呢?就我摘录的文字而言,这部分的功力比其他好太多,每当作者一开始排比,我就开始打瞌睡。零碎的文字和意会不到的描写,或许又是一部有句无篇的小说。
《酒徒》读后感(四):一个逃避主义者的彷徨启示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无忌心无际(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87413860/ 深圳特区报:一个逃避主义者的彷徨启示录http://sztqb.sznews.com/MB/content/201908/21/content_444542.html?from=singlemessage 文/刘海涛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名句。 当这句话从一个酒徒嘴里说出来时,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并且这酒徒说:“文学是一种苦役,真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孤独的”,所以“我愿意做酒的奴隶。没有理想。没有希望。”而最让他无法释怀和痛苦的是他有敏锐的文学触角,他坚持认为“现代小说家必须追求人类的内在的真实,而不是自然的临摹”。他在夜与昼间挣扎、醉与醒间徘徊、梦想与现实间彷徨。没错,这个形象来自刘以鬯的小说《酒徒》。 看着书上刘以鬯创作《酒徒》时的照片,披衣桌前,双手交插,眼镜后面凝视窗外的眼睛,写满两个字“思索”。这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身影, 而你能说这不是小说《酒徒》中那个酒徒真实的灵魂吗?他“受到黑暗的包围”,现实虽然可以让他的“思想凌乱,犹如用剪刀剪出来的纸屑”,但“文学的磁力”将这临空一掷的纸屑化作缓缓下降的“思想雪”,润泽心田的同时,成为亡灵的招魂幡。 小说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酒徒言行的问题。严格讲,这个酒徒是一个人格分裂者。他一方面有着与现实抗争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一个严肃文艺工作者的严肃风格上,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懦弱的逃避者,以酒自慰。如果把这个性格完全归罪于心理问题,那显然是有误差的。因为他那些看似胡言乱语的指摘、思考正好显露着他的矛盾、他的无奈、他的痛苦、他的无能为力。当这些都无法以一种圆满的方式解决时,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任何一个身陷其中的人,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选择逃避或以一种所谓的“清高”自慰。这是一种无奈之举,一种中和。这样这个个体才能得到群体的原谅与自我良心的解脱。小范围看,这只属于文学、文艺青年小圈子的个人问题,但其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只不过选择解脱和自我安慰的方式不一定都是酒。也许是“自残”。其实酒徒的酗酒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自残、自虐。 作为一个曾经的严肃文学青年,酒徒一直走在逃避的路上。搬家,空间上逃避;纵欲,情感上逃避;写黄色小说,生活上逃避;远离《前卫文学》,理想上逃避;酗酒,心灵上逃避。但无论如何逃避,在酒醒以后,面对现实,都无法躲过良知的审察。这也许是《酒徒》写作的原因之一。 但生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与自虐,也于事无补。所以小说将酒徒真正的灵魂实体化,塑造了麦荷门——一个抗争现实的年青人,文艺青年。我认为这才是酒徒“我”的真实自我,是其灵魂深处的真我。与酒后的“我”是一种互补、抗争、较量、共勉的战友。麦荷门不但创立了《前卫文学》,还要“我”阐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必须探求内在真实。 而其最终《前卫文学》的失败,标志和说明光有热情与执著是不够的,还需要冷静的思考与敏锐的洞察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从侧面说明酒徒之所以彷徨的一个原因。 其实,作为香港文坛的一代宗师,刘以鬯的《酒徒》所反映出的问题,无论是文学领域的,还是现实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壁垒,抑或写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在以往的《酒徒》评论中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我想问的是后《酒徒》时代问题的延续性问题。 因为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写作也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小说或者说纸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早就有人说“诗歌死了”、“小说死了”,不管真死假死真相幻相,反正,以这两种文体为代表的文学,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甚或思想指向都受到来自互联网媒体的“围剿”。而刘以鬯的《酒徒》无论是在当时的香港还是现在的文学圈,其中提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依然存在着。并以时代的特点呈现着它惯性力量中那份令人忧患的能量和不同的展现形式。有趣和怪异的是提出这个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酒徒”,不但是酒徒,而且是一个自诩为“逃避主义者”的酒徒,并且“他”还是彷徨的、纠结的。这不能不让我将《酒徒》写作背后的隐性问题抛出来:文学怎么了?文学人怎么了?就不能让“他”、“我”大大方方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讲话吗? 序中有一段话:“如果有人读了这篇小说而感到不安,那也不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易言之,是意料之中的。如今现实给与文学土壤的肥沃度与一望无际的荒凉及收割采撷的选择性,都让这种不安要加个“更”字。 所以从这点上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刘以鬯的经典此时的出版,不只是对刘以鬯去世的一个悼念的问题,同时也将刘以鬯思想、忧患意识以这种形式延长在刘以鬯的生命线上,让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重新审视自己及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和文字甚或严肃文字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诚然,相较刘以鬯时代,社会给了文学人以更广阔的文字空间、思想空间。和衣服的流行一样,更加多元化。但我们像刘以鬯所说,要接受 “金钱控制文学的事实”;“文学因商品化与庸俗化的倾向而丧失特质、特性的事实”,同时在接受的过程中,如何理性认识、认知,将五四之后的新文学、新时代的新文学如何提振、升级。 作为文艺青年的酒徒——“我”,也给如今的文艺青年提出一个现实问题, 你要怎么做?酒徒的彷徨、痛苦、忧虑是以自虐式的逃避主义者的面目呈现的,看似不负责任的。像一个忏悔录。那么我们要不要负这个责任呢?要怎样负这个责任呢?像他一样多年后再写一部忏悔录? 振明在《解剖<酒徒>》中诘问:“在香港的功利主义社会里,艺术有何用途呢?即使出版了《酒徒》一本这样好的作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这个诘问是责任和担心的回声,与刘以鬯一起构成混音穿越时间与地域,在我们头顶盘旋。一切为什么负责却无处着力时,弱小的我们可能只能是一个逃避主义者,一个堕落的天使,一块女娲补天中掉落凡尘的石头。 这也回应了本文前面所说的后《酒徒》时代问题的延续性问题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我们文艺青年开始思考与彷徨的开始与结束。笔者以为“酒徒”所说的问题,部分会将长期存在于文学领域及社会中,其实严格讲,这些现象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纠缠,虽说有些悲观,但这就是现实。这也是本人对为什么要探求内在真实的必要性与无解或多解的根本回答。因为这是真正属于内在真实的真实。而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技法、语言婉转地去探究、表达,并基于此产生文学美及其形式。 有句话,官忌官僚,其实,文忌“文僚”。文学本身是有其自私性的,这种自私性可能是高大上的,可能是矮丑小的,可能是炫丽的,也可能是灰暗的。如何谋求自私性与现实玻璃心的和解,这也许会落上一个骂名,或好听一点说中庸。这也是现实内在的真实。其实站在中肯中正的立场上讲,这些都是文化现象中文化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颜色不同而已。而许多东西,包括思想、行为和文字,沾上“化”这个动词和形容词首先要把自己“化掉”才行。 把文学比作酒,套用一句歌词,文学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关键是醉得要有内涵,醉得要高级,要让酒后之言成为真正的雅文、金句、警句。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我们不做酒徒,但我们应该为这个“酒徒”鼓掌叫好,因为“他”就是我,我们——一群从事严肃文字工作的人。“他”的彷徨渗透在我们步入文学殿堂的路上,在走向大雅之堂的之前和之后。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必将彷徨一段或N段日子,这是我们注定的一场宿罪;一个痛苦的分娩;彼岸花开前的痉挛,但这是我们的选择以及为选择而付出的代价。
《酒徒》读后感(五):清空计划之《酒徒》读书随笔
一、摘抄
不管人类的生活方式怎样变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小说,虽年轻,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由于电影与电视事业的高度发展,小说家必须开辟新道路。现代社会是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只有运用横断面的方法去贪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理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才能真切地、完全地、确实地表现这个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精神。
我们目下所处的时代是个苦闷的时代,人生变成了“善与恶的战场”,潜意识对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所产生的影响,较外在的环境所能给予他的大得多。
文学史上锁记载者,无非是各种“主义”的此消彼长,如果没有“新的”代替“旧的”,文学本身就将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的水平上了。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我知道我应该出去走走了。
屋角的空间,放着一瓶忧郁和一方块空气。
时间是永远不会疲惫的,长针追求短针于无望中。幸福犹如流浪者,徘徊于方程式的等号后边。
谎言是白色的,因为它是谎言。内在的忧郁等于脸上的喜悦。喜悦与忧郁不像是两样东西。
想醉倒固体的笑。
——常常独自走来喝酒?她问。
——是的。
——想忘掉痛苦的记忆?
——想忘掉记忆中的喜悦。
搁下笔。雨仍未停。玻璃管、劈刺、士敏土,透过水晶帘,想看远方的酒窝。万马奔腾于椭圆形中,对街的屋脊上,有北风频打呵欠。
秋天在8字外边徘徊。太阳喜欢白昼,月亮也喜欢白昼;但是,黑夜永不寂寞。谁躺在记忆的床上,因为有人善于玩弄虚伪。
酒精本身就是那样有趣的,只有酒醉时,世界就有趣了。没有钱买酒时,现实是丑恶的。
酒不是好东西,但不能不喝。不喝酒,现实会像一百个丑陋的老妪终日喋喋不休。现实是世界上最丑恶的东西。
于是,有温香不知来自何处,玻璃橱窗上,突然出现一对闪熠似钻石的眸子。
灯光如小偷般隐匿于灯罩背后,黝黯的弥漫中,无须胆量,即会产生浪漫的怀思。我曾经不止一次梦见过她。
在张丽丽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在张丽丽面前,我的感情被肢解了。在张丽丽面前,我必须隐藏自己的狼狈。
在张丽丽面前,我像小学生见到暴躁的老师。
在张丽丽面前,我擎起白旗。
她的笑与她的眼睛与她的牙齿与她的头发与她的思想与她的谈吐与她的吸烟的姿势与她的涂着橙色唇膏的嘴...... 全是武器!
情绪如折翼的鸟雀,有逃遁的意图而不能。她对我并无需索;我对她却有无望的希冀。
潮湿的记忆
现实像胶水般黏在记忆中。母亲手里的芭蕉扇,扬亮了银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落雪日,人手竹刀尺围在炉边舞蹈。
四川鸡蛋面具有古典主义的煮法
就我的记忆所及,除沈从文的《生》与《丈夫》、芦焚的《期待》、端木肆良的《鹭湖的忧郁》与《遥远的风砂》、姚雪垠的《差半年麦秸》外,鲁迅的《祝福》、罗淑的《生人妻》、台静农的《拜堂》、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老向的《村儿辍学记》、陈白尘的《小魏的江山》、沙汀的《凶手》、萧军的《羊》、萧红的《小城三月》、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田涛的《荒》、罗烽的《第七个坑》......都是优秀的作品。此外,蒋牧良与废名也有值得提出来讨论的作品。
理智不良于行,迷失于深山的浓雾中,莫知所从。有人借不到春天,竟然=投入感情的湖泊。
魔鬼窃去了灯笼,当心房忘记上锁时。何处有禁默的冷凝,智者遂梦见明日的笑容。
笑容加上酒液等于一朵正在茁长中的花。问题与答案是一对孪生子,但是感情并不融洽。感情是一种奇异的东西,三十个铁丝网架也无法将它圈在中间。年轻而又早熟的女孩子往往是大胆的。
我不是一个金钱至上主义者,然而我是穷过的。穷的滋味不好尝。谁在楼梯底必遭他人干涉;没有一毫子就买不到一块臭豆腐。
清醒时,像在做梦;做梦时,一切又极真实。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生;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一定要死的。海明威擦枪而死,也许正是上帝的安排;加缪要反叛,却死于汽车失事。海明威似乎已经大彻大悟,悄悄地从这圆形无门的世界溜走了。
文学作品变成肾亏特效药,今后必须附加说明书。
思想史无轨电车。
人生的“最后目的”究竟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人生根本没有目的。造物主创造了一个谎言,野心、欲求、希冀、快乐、性欲......都是制造这个谎言的原料,缺少一样,人就容易获得真正的觉醒。认识不能醒的,因为造物主不允许......
感情就是这样一种没有用的东西,有如冰块,遇热就融。
人以为自己最聪明;但银河里的动物早已准备地球之旅。这是时代。你不去,他就来了。银河里的动物有两个脑袋。
穿着校服的司马莉;
穿着红色旗袍的司马莉;
穿着紫色过腰短衫与白色过膝短裙的司马莉;
穿着三点游泳衣的司马莉;
穿着运动衫的司马莉;
穿着晚礼服的司马莉;
穿着灰色短褛与灰色百褶裙的司马莉;
穿着古装的司马莉;
以及不穿衣服的司马莉......
在香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常常弄得连生活都成问题,为了谋稻粱,只好违背自己的良知去写武侠小说或者黄色小说。
文学是一种苦役,真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孤独的。你不必要求别人的认知,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曲解与咒骂。
思想变成泥团,用肥皂擦,也擦不干净。狂热跳入酒杯,醉了。
文学不是酒。文学是毒药。书读的越多的人,越孤独。
有人仍在流汗,沙漠里刚长出一枝幼苗,眼看就要给腐朽者拔掉了。只有傻瓜才愿意在这个时候谈艺术良知。许多人的头脑里,装着太多的龌龊念头。
文学与艺术,在功利主义者的心目中,只是一层包着毒素的糖衣。
她变成一匹美丽的兽了,喜欢将爱情当做野餐。我不想向魔鬼预约厄运,但愿晚风不断吹醒我的头脑。夜是罪恶的;唯夜风最为纯洁。
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我想。越是卑鄙无耻的人越爬得高;那些忠于良知的人,永远被压在社会底层,遭人践踏。
——我打算写黄色文字。
——你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怎么可以贩卖毒素?
——只有毒素才可以换取生存的条件!
——如果必须凭借散布文字毒素才可生存的话,生存就毫无意义了!
——人有活下去的义务。
——必须活的像一个人!
——像一个人?我现在连做鬼都没有资格了!
诗是没有真伪的。诗只有好坏。不过,诗人却不同。诗人是有真伪之分的。我们这一代,伪诗人多过真诗人。伪诗人的坏诗太多,使一般人对真诗人的好诗反而产生误解。
我倒是愿意做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在这个世界逍遥自在地过日子不知道快乐也不知道忧愁成天用眼睛去观察另一个自己以及另一个世界
我的感情发炎了,必须从速医治。酒是特效药,我一再倾饮烈酒。
(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这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只是一个只有野兽才可以居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理性的世界)
文章变成商品。
爱情变成商品。
女孩子的贞操也变成商品。
我们是吃米饭的民族,每个人从小就养成吃米饭的习惯,不易更改。但是,我们决不能因自己养成了吃米饭的习惯,就强词夺理地否定面包的营养价值。
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拔兰地。
二、随想
初读小说就被吸引住了,诗一样的语言,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句拼贴组合起来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如一开头的“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我知道我应该出去走走了。”文字是跳跃的,随着思想流动。
在看到文章中作者借麦荷门之口问的:“柯恩在《西洋文学史》中,说是‘戏剧与诗早已联盟’,然则小说与诗有联盟的可能吗?”,这理解到作者文风如此的原因。这种文风现在是很吸引我的,就如作者说的那样“诗是使文学继续生存的希望”,对我来说,诗歌的确是太有魅力太过美丽太有生命了,而当小说与之联合之后,会有一种迸发的情感,比写实主义的文笔更能深入人心,情绪流动也更加直接、热切。
本身就就意识流的形式,却也不涩,情结并不是那么散,靠着主角与麦荷门、司马莉、杨露、老太太拉出来的情节线,再加上贴近生活状况的吐露心声,特别是对文艺工作者现状的困窘的不满,这些都使得我不像当初读《追忆似水年华》那样读了几页就忍不住打瞌睡(对不起,我修行没到家,当然从我这粗鄙的文字也可以看出我的见识浅薄,不过反正写这些也是一种督促,所以脸皮就厚了)。
整部小说中,主人公不停地饮酒,总是处在醉生梦死的过程中,游离在梦与醒,意识与潜意识的状态里。置于酒醉之时,思想癫狂,随心所欲,像是作者借着酒徒的名义说出一股子平日里不敢说的真话一样。
看了书后面附录里的文章,似乎有些人在阅读完之后会讨厌主人公,会想作者怎么这么狠心,在小说的最后都把希望掐灭了。
但放在今天可能更多的人会像我一样去同情主人公,主人公所处的不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吗?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文艺工作者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被排挤,不敢说不能说。
啧啧啧。
之所以会这么同情,当然不只是由于主人公的境地,更是由于他是一个有对文艺事业身负责任心、具有正义感却又无力反抗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为自己撰写黄色小说谋生而感到羞耻,才会拒绝未成年少女司马莉多次的性邀请,才会拒绝做女房东的小白脸,才会向精神错乱的雷老太太揭穿自己不是她儿子的谎言,才会接受麦荷门的邀请做《前卫文学》的编辑,才会在离开《前卫文学》后向麦荷门推荐优秀的短篇小说;但同时他又无力反抗现实,所以一次一次地戒酒而后继续醉酒,一次一次地投入舞女陈露的怀抱向她购买廉价的爱情,一篇篇地发表黄色小说,武侠小说。
真正令酒徒不断醉酒的惨淡的现实早被作者在一次一次酒后胡言中刻画清楚了:文学变成商品,文人为了生活不再从事严肃事业,而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却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文学发掘蒙尘的珠宝——前路灰暗呀。
令人心痛的是,这样一个不融于世事的酒徒的救赎者却是一个因为儿子去世而精神错乱的雷老太,雷老太将他错认为儿子一次又一次地关怀最后也因为他而割腕自杀。雷老太似乎是这个昏暗的世界里唯一那么一抹温暖的色彩,而当雷老太死亡,人们理所应该地认为酒徒会洗心革面,但是没有,他继续拿起了手中的酒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死亡也不能够拯救绝望的人。
所以,怎么才能得到救赎呢?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很久很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