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是一本由[奥匈]弗兰兹•卡夫卡[美]埃德加•爱伦•坡[日]江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一):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大师级作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是一本由[奥匈]弗兰兹•卡夫卡 / [美]埃德加•爱伦•坡 / [日]江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一):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大师级作家的短篇共赏
一翻开目录,基本上就能够发现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些大师级作家的短篇作品,
《魔术》,芥川龙之介作。这个短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但并不复杂,芥川龙之介用相当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极度迷幻的氛围,让我们对故事中的描写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怀疑,而当我们继续阅读下去时,会发现故事原来早就布上了一个大局,并且在结尾巧妙地设下圈套,以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投水救助业》,菊池宽作。这个短篇是我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个短篇了,它没有什么巧妙的反转,也没有什么动人心魄的悬疑,仅有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还有那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结尾。
《白日噩梦》,江户川乱步作。这篇因为篇幅挺短,所以也仅仅叙述了一个小故事,算不上多惊艳吧,但还是能看出江户川乱步的写作功底的。
《画猫的男孩》,小泉八云作。小泉八云其实是一名爱尔兰裔的日本作家,因此他的创作中除去日本的妖怪志异类的怪谈,还夹杂了不少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点在这个短篇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上四篇便是书中收录的日本作家的几个短篇,毕竟同为亚洲地区而且本土文化中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以这四篇日本作家的短篇的行文习惯以及渲染氛围的方式也都是我喜欢的那种。
至于后面欧美作家的短篇在我看来就是风格不一了,毕竟有些短篇直至行文结束也仅仅只是烘托了一个气氛,我也就简简单单评价几篇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短篇。
《夜归人》,玛丽·丘蒙德莉作。在文后的注解中写到这篇文章早期被很多大陆出版社误认为是爱伦坡的作品从而收录于爱伦坡选集中,或许又从侧面证明了这篇短篇小说的实力。小说用着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个肃杀的寒冬女主独自一人在家的画面,此时一个陌生男人的救助自然会在这个狭小的环境里产生巨大的矛盾,救还是不救,他是好人还是坏人,都给了这个故事强大的悬疑性,而其后的结局也是有韵味的。
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也是这本书中唯一上榜两篇的作家,而他的《女巫的面包》短小精悍,买面包的女主爱上了一个经常来买陈面包的男主,女主觉得他是一个有点窘迫的艺术家,于是准备给他加点餐,结果哈哈哈哈。而另一篇《精确的婚姻学》也是一篇具有戏剧性的小说,此处便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这部书都算得上是一部质量颇高的短篇集,但只是它作为选题的主题有些莫名的省事了,我感觉它的这个卡夫卡实验的主题有些偷懒,不管收录什么样的作品都符合,还是希望下一辑的选题主题能够好好琢磨一番。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重拾课本计划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一书作为一本名家短篇合集,瞬间将我拉回了还可以上语文课的时代。对我而言,《语文》课本以及配套的《语文课外读本》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书籍。曾经在语文课本里接触过的课文,无疑成为了我重要的文学启蒙。时至今天,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川端康成作品时的物哀,也依然记得卡夫卡《变形记》背后的故事,也记得《我的叔叔于勒》所带来的真切的悲哀。在没有了语文课的若干年里,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不同作家的短篇集了。因此,对于本书,我是怀着欣喜,小心翼翼打开的。所幸,并未让我失望。
开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批着秘术的外衣,却毫不留情赤裸裸揭露了人内心的黑暗。但是,数位日本作家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当属菊池宽的《投水救助业》。平淡的笔触之下满是辛辣的讽刺,所谓的好心义举,不过也是为利益所驱;而最大的悲哀在于,只有真正经历了方能感同身受。乱步的作品,又一次出现了乱步小说里的经典形象——人偶。只不过这个短篇故事更多讲述的是一个似真似幻的白日梦魇,无论是恐怖感还是氛围感都略有逊色。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乱步短篇当属《石榴》。
紧随其后的四篇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夜归人》。整个故事有一种迷离的美感。到了最后,我们也无法判断丈夫、妻子和军人三者的真正立场,但是这个发生在深夜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妻子最后坚定的表示不认识这个人更是让整个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可以说余韵丰厚。相对的,爱伦坡的短篇呈现了一种模模糊糊的人群感。倒和现代生活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了。当我们被好奇心驱使去做某事时,不但被裹挟进了人潮,同时也走进了更多的不明就里。这就是现代生活的写照,大多数最初有目的而为之的事情,最终不是不了了之就是早已变了方向。《女巫的面包》可以说一部非常欧亨利的作品。通过个人的独白、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最终的揭秘,很完整的呈现了一个由独角戏衍生的滑稽剧。
再往后的五篇故事中,《玛丽别墅》颇值得玩味。整个故事充满了悬疑感,最后的结局合情合理之余更让人后背一凉,究竟什么才是合适的亲情关系,确实值得深思。这五篇作品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作为科幻小说家的凡尔纳,他的作品是我早期科幻阅读的启蒙作。凡尔纳的作品本身有极强的正义感。但是他的作品绝不会充满说教感,因为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与冒险主义的色彩。这一特色在《风雨之夜》这个短篇里也充分体现了。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善有善报的因果循环故事。但是风雨之夜的事出突然,三番五次的求助与拒绝,唯一忠心耿耿老仆人的变化,这些无疑为本作增加了浪漫的色彩。而故事本身的呈现则充满了幻想的特征,在读的时候兴趣盎然,读罢也不会失望。
最后的四篇作品,虽然我很想私心的说洛夫克拉夫特的很好,但是必须承认,这篇《翻阅睡梦之墙》较为平淡。远没有大量克苏鲁故事的精彩。在悬念与氛围的营造上显得逊色。但是其余三位作家的作品都属于精品。托尔斯泰的《昂贵的代价》可以说是一出完美的滑稽剧,当然更是一出讽刺剧。法律与执行之间的鸿沟,负的外部性不断蔓延,到了最后竟是这样的滑稽结局。卡夫卡的《流放之地》同样精彩,这片流放之地究竟流放了什么?人的信仰、判断力亦或更多?最后的一篇来自茨威格,这样一篇作品放在最后不禁引人唏嘘,甚至让人思考起文学、书籍的价值。很多东西的价值并不仅取决于物品本身,而是取决于看待他的人的心态。假设有一天,文学再也无人问津,又怎么会有名家名作一说?假设有一天再也无人读书,何来孤本古籍一说?
期待这个系列的后续,期待与文学再次相逢。
随书附赠的贴纸满分.S 建议后续系列标注短篇的成文时间,有助于更好理解作品,了解作家(简直是语文课本狂热者才会提出的建议)。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三):卡夫卡和会打字的猴子
长篇小说看的多了,急需短篇小说调剂口味。正巧看见这本名家趣味小说集《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卡夫卡是我喜欢的作家,封面做的也很有意思,有一种表演开幕,马戏开场的感觉。
这本《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里面汇集了很多著名的国外作家,比如芥川龙之介,卡夫卡,巴尔扎克,欧亨利等等。这些都是语文书上和各类书单中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一本名家荟萃,萝卜开会的短篇集,会比专一作家的短篇集好看吗?我拭目以待。
书的一开始,就介绍了“猴子和打字机”的梗。
如果足够多的猴子在足够多的的打字机上面打字,持续无限时间,那终有一个时间点,猴子可以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所以“猴子和打字机”也被解释为“无限”的意思。这其实也是一个排列组合的概念,无数的排列组合总能组合出卡夫卡的小说。相对的,即使是有限的几篇小说,在不同的无限大脑中,产生的解读意义也是无限多的。
那下面我就来贡献一下我的解读吧。
这本书开篇就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介于童话和魔幻之间的一个寓言故事《魔术》。
主人公学会了很厉害的魔术,但是受不了欲望诱惑,终究变成了南柯一梦。之前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总是被其中无法排解的丧所折磨,乍一看这一篇充满了金光闪闪魔幻气质的小说,竟不相信是芥川的手笔。
卡夫卡说,心脏是拥有两间房间的房子,一间住着悲伤,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把悲伤吵醒。原来芥川的心里也并不总是孤独沮丧,他的欢乐的房间虽然不大,却也是存在着的。在这样的短篇中会发出低低的笑声。
菊池宽的《投水救助业》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里面的老太太是中日韩地区的典型的老人。临老还充满精力,做事干练,并且为了小钱沾沾自喜。
但当老人受到儿女背叛的时候,仿佛自己的希望也没有了,精气神一下子垮塌。她从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施救者变成了被救者的时候,心态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她也终于明白了一个困惑了自己很久的疑问,为什么她救了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感谢过她?
这篇小说设定非常的巧妙,人物设置的非常典型。结尾有种黑色的幽默。让人看过之后会心一笑也有点心酸。
这本书前四篇是日系,虽然风格上各有迥异,但是还是能看出东方式的内核,一种善意的,暗搓搓的说教。
接着几篇是美国作家的,包括爱伦坡,欧亨利等。美式的小说注重悬念,几乎每一篇都在开头下了一个钩子,吊着你往前走。以至于除了写作技法上能看出个人风格之外,看起来都很像希区柯克的小说。
我个人更喜欢霍桑的《威克菲尔德》这篇。一个丈夫任性离家出走十年,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其实他偷偷住在自己家对面。开文就布下一个很大的悬念,引着读者瞎想八想。
霍桑对于心理的把握非常的优秀。这个丈夫一开始只是任性一下,结果发现没有脸回去承认自己搞失踪,只能一直消失下去。家里人四处寻找,各种猜测,但是谁能想到这只是一个恶作剧呢?
这点让人想到现实中也有许多人,只是一次任性,结果无法回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文中的丈夫还能回家,文外的众人,还有回家的机会吗?
欧亨利的《精确的婚姻学》,开始就让人忍俊不禁,年轻貌美的寡妇征婚,家有财产房子无数,不求高富帅,只求一个真心人。这和电线杆上的“富婆求子”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么多年了,这种骗术还是依然能够奏效。
最后部分是欧洲各国的作家。欧洲不亏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荒诞的,科幻的,隐喻的,各种风格百花齐放,让人看的十分的过瘾。
卡夫卡的《流放地》保持了他一贯的黑色荒诞风格,整篇文章看得人压抑不已。文中军官开始的侃侃而谈,自鸣得意到最后万念俱灰,都暗示了一种腐朽制度的加速衰亡,但是罪犯和士兵暗地里的互动,和最后的冷漠,都让这种看似消亡腐朽的黑暗有了复兴的土壤。
卡夫卡只用了短短几页就让人感到了一种发自骨髓的冷意。不禁让人感叹,大师就是大师。
整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故事,一定是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描写感情细腻激荡。他笔下的感情看似普通平淡,但下面隐藏着犹如火山喷发一般的热情。
《看不见的珍藏》中,盲人收藏家对于艺术的爱,历经岁月愈发醇厚。无论艺术品在不在他身边,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已经远远高于收藏的层次,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骨血之中。
他的挚爱让艺术品商人都自惭形秽,也让看小说的我热泪盈眶。
我想编辑们一定也是热爱这篇,所以把它放在了最后压轴,向读者们传达着:看,我们对于文学的心,和盲人收藏家是一样一样的啊。
卡夫卡说,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相信最远的东西和最近的东西。用烂俗的语言翻译一下,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的苟且近在眼前,我的远方遥远不见,幸好我还有这本卡夫卡和他会打字的猴子们。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四):第二届不可思议名家短篇小说颁奖礼
这个封面太好看了…我醉了正所谓东风吹,战鼓擂,短篇小说怕过谁。在这个长篇小说大行其道,中篇小说强势出击的时代,短篇小说正以其篇幅短而情谊长,文字浅而意蕴深的特点在文学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终于,在这个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日,我们迎来了第二届“不可思议名家”杯,短篇小说颁奖典礼。
本次颁奖典礼,由“漫娱图书”独家冠名赞助播出,由“长江出版社”友情赞助播出。
严重剧透预警!!!
。
最佳恐怖奖——白日噩梦
当你走过一个橱窗,是否会驻足欣赏橱窗中的人偶模特,它们穿着店主精心搭配的衣饰品,只为吸引你的目光。
但是你的目光往往会忽略模特,而集中到它所展示的商品上去。
你有没有想过,仔细观察一下那个看似蜡像的模特,或许你会发现它手臂上枯萎的根根汗毛,与肌肤因死亡而生出的快快尸斑。
但,这只是这故事的第一层恐怖。
第二层的恐怖在于,丈夫杀妻却不以为罪,反以为荣,大肆宣扬,明目张胆地把妻子的尸身搬入橱窗,还告诉所有人,你看,你看,那个模特,是我杀死的妻子。
而最恐怖却在于,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在说笑时,只有你上前看见了那模特身上的真相。这时那店主的眼光仿佛一道利刃,穿过人群的哄笑,直直钉到你的身上。
读到这里,不禁从脊背升起一阵阴森寒凉。
最佳寓言奖——魔术
寓言,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将道理寓于故事中,既使故事不至于轻浮无味,也使道理摆脱说教死板,短短一篇,让人读来不禁回味再三,仿佛懂得了许多,但一时却说不出口。不过你知道,那读过的字字句句都伴随呼吸沁入身体,最终成为我们的血肉,读过的书,最终帮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
《魔术》所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但是结构精巧奇妙,作为本书的开篇之作,很好地留住了读者。
主人公想学习魔术,魔术师只有一个要求,让他在变魔术时(其实是使用魔法吧~),永远不能动私心,主人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就答应了,可是在一次豪赌场上,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主人公没忍住,使用了魔术,一瞬间,一切都消失了,种种所得随着誓言的破灭变成了一场已经醒来的大梦。
它的语言平实,情节简单,并不难为读者,也不考验读者,故事主线就是“做出承诺”-“违背承诺”。我从主人公决定“无私”到“动了私心”的过程中,看见了许多。
比如人性的脆弱?
或许吧。
最佳虐心奖——沙漠迷情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故事top3。
这故事仿佛在说,什么情啊,爱啊,陪伴啊,在生死考验之前,就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甚至还没到生死考验的时刻。
仅因为一个瞬间的不确定,一个瞬间的怀疑,就可以把此前的所有一下推翻。身体最本能地选择了最自私的那个选项。
我想起来过去什么时候看的某一部电影还是小说里的一句台词:“我说了那么多遍我爱你,为什么只说了一次不爱,你就相信了?”
太虐了。
最佳讽刺奖——昂贵的代价
托尔斯泰赛高!!!!!!
讽刺跟寓言的区别在哪里?
我个人的话,有一个很属灵的区方法——感觉。
寓言温和一些,像是鞠萍姐姐在讲一个故事,讲完还会温柔地问一句“小朋友,你听懂了吗?”
而讽刺则是更尖锐,读完浑身刺挠。
贵族出身却立志为人民发声的托尔斯泰毫不留情地将“上流社会”的腐化诉诸笔端,《昂贵的代价》讲述一个穷国(摩纳哥风评受害)对待罪犯,考虑来考虑去,处置方式不因什么天道循环罪有应得,只看钱多钱少。
砍头,国家要支付的金额太多,所以不砍了,无期!
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无期,国家要支付的金钱还是太多,所以不无期了,放人!
放人,罪犯表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里面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不走!”
不走怎么办?为了避免以后付更多的钱,国王决定跟犯人谈判,来,我给你钱,你走吧。
托尔斯泰生于斯,长于斯,眼见着资在资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力量。
你知道,当在一个国度占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不是人、不是法而是钱的时候,那里将没有正义可言。
最佳欧·亨利奖——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名列四大短篇小说巨匠,个人特色我总结为:温情、幽默、反转。
这个故事,这三个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佳看不懂奖——在流放地
是不是一下没看懂?
那就对了!
让人一下看不懂的就是卡夫卡!
就是这个味儿!
。
卡夫卡,搞的就是一个“表现主义”,什么叫表现主义,大体可以理解成,话不好好说,非要歪七扭八的表现自己(误)——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也就是说,你读到的并不是你读到的,你读到的并不是他想说的,你读到的是他没有直说,而是用一层一层意向包裹出来的结果。
比如,他想说“我爱你”,他非不这么说,他非要说“有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月色很美。”你说气人不?
气人归气人,你却不能不承认,比起我爱你,在阅读后者时,你能体会出的诸多层次,仿佛更加意味深长,甚至你隐隐约约感觉到他无端说这话,似乎是有些在示好的意味,但又不敢确定,在这一猜一测之中,朦朦胧胧地暧昧感生发了出来。
这也就是表现主义的意义——作者故意不把话直说,是因为他并不想像一个老师一样,把他的想法直白地“教”给你,而是想把心思开成一朵花,把花给你看,你看见了什么,你能看见多少,由你自己决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阅读卡夫卡呢?
展开想象!
这个故事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像什么。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像什么。
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像什么。
这个所谓的流放地,可不可以理解成一片广袤的土地?上面居住的人,可不可以理解成一个国家?旅行家可不可以理解成是来自歪果的中立看客,而那陈旧的刑具是血腥的吃人的传统,那军官是传统的捍卫者,那士兵与犯人是已然麻木的受害者被压迫者,新的司令官想要推翻传统,却受到来自军官之流的阻力与来自士兵犯人这类麻木之流的惯性阻碍……
读完一遍有了这些猜测后,再回到故事里再读一遍,你会发现他们的每一句对话都是那么的,那么的发人深省。
啊当然了,你把所谓的流放地理解成什么都行,只要言之有理,只要能有所体悟,都没问题。
这就是表现主义,这就是现代派文学,归根到底,他们之所以让人看不懂,是因为他们在否定“正确答案”思维。
没有什么得分点,这也不是一道题,更不是一段定义,在说什么知识,它只是想要引发你的思考与感受,所以懂不懂没什么所谓,感觉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最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奖——翻越睡梦之墙
虽然我没怎么看过克鲁苏,但是我也知道这个故事非常不克鲁苏。
这也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脑洞——关于梦境与现实究竟哪一个更真实,可以说老生常谈了。
所以并没有什么太多惊喜感,反而有一些“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内味儿。
啊不过,谁规定创造了克鲁苏神话的作者一辈子只能写克鲁苏神话啦~
最佳他人是地狱奖——玛丽别墅
实至名归,实至名归。
最佳其他奖——其他
把其他的几篇统一列在这里倒不是因为他们不精彩,而是因为他们都太精彩。
但是我懒……
。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好喜欢,这话说出来我自己都不怎么敢信……可能是因为被之前读过的不着四六的所谓短篇伤到了吧……果然,大佬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些名家,一个个名留青史真不是人吹上去的……
这本真的是我去年到现在读到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之一。
《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读后感(五):不可思议名家,写尽百变人性: 关于《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短篇集的思考与解读
猴子和打字机理论(Monkeys and Typewriters),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而这本《卡夫卡,猴子和打字机》所要为读者呈现的,正是人性的多变与不确定。在不同的作家手中,人性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而每一种可能,都值得我们思考。
1.芥川龙之介
《魔术》一文不免会让人想起《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但是相比后者,本篇却有一种虚实难辨的感觉,作者有意弱化了“我”学习魔术的过程,并借由雨声这一元素将求教和展示两个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巧妙地运用入幻和出幻的设定,使得读者很难辩明那些是真实,而哪些又不过是幻象而已,为结尾的意外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所谓的魔术不仅仅指米斯拉展示的不真实的幻术,同时也隐括了整个虚幻的考验过程。而米斯拉所设计的这场考验无疑针对的是人性中的私欲,并集中体现在了对物质(金钱)的贪欲上。对人性的考验与拷问是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一个内核,同时也蕴藏着他的思考与反思。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无法做到像米斯拉说的那样彻底舍弃心中的一切欲望,但是至少应该做到适可而止,不让自己深陷其中。
2.菊池宽
《投水救助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投水自杀者与救人者的悖论。在救人者看来,自己成功将落水者救了上来,理应得到别人的感谢和奖赏,可是直到身为救人者的老太太自己成为了投水自杀者,才意识到被救上来的人对于自己邀功行赏的善举是有多么的厌恶,对于那些一心寻死的人而言,救人的善举无疑充满了满满的恶意——他们不仅无法控制自己崩坏的人生,甚至死亡的权力也被所谓的好心给剥夺了,更重要的是,当自己被救上时,救人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善行,引来了一堆人的围观,之于自杀者,有的只是屈辱、羞愧与狼狈。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即便时己之所欲,也万万不可随意施于人,纵然在你眼中是天大的好事,对于别人而言也可能是大大的坏事。或许救人没错,但在挽救生命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对方已经承受的东西,既不要过分声张,也不要借机给自己脸上贴金,安抚对方的情绪,基于对方一定的社会支持才是重中之重,不要让对方因为救人的善举而受到二次伤害。
3.江户川乱步
《白日噩梦》无疑展现了其猎奇小说一贯的风格:华丽奇想和变态美学。在他的作品中,人往往是欲望的载体,他们会借由自己的行为完成一段华丽残酷的幻想。这一创作风格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心往往复杂而纠结,本作中用夸张语调坦言自己杀人罪行的药店老板无疑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他既为妻子的美貌而痴迷,也为可能失去对方的恐惧而癫狂。
同时,作者借由药店老板主动宣扬犯罪的行为,以及他如同说单口相声似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真假难辨的效果,似乎围观者更多的认为他是在吹牛皮,制造出一种真实与虚幻交织的梦境感。而结尾“我”在药店里看到的已切,则令整个故事定格在了“现实”的选项上,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与恐惧。
4.小泉八云
作为日本怪谈响当当的创作者之一,《画猫的男孩》尽展了日本妖怪独特的风味。看似平淡无疑的故事中,作者巧设疑窦,以一句不明所以的“晚上住宿的时候,千万不要待在狭小的空间里,别在宽敞的地方歇睡”,激发了读者对后面剧情的好奇心与兴趣。而违背常理的设定——巨鼠大如小牛犊,所以躲在小橱柜里反而安全——使得故事既充满意外感,也与之前的悬念相呼应。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老住持是个极其厉害的长者,他无疑已经意识到,以画猫男孩的天赋,若是令其成为一位出色的僧人,无疑是在暴殄天物;而对方更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画家,抑或是一个除妖师。对于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孩子而言,让他去做适合自己的事,而非大人认为合适他的事,有时会显得尤为重要。
5.纳撒尼尔·霍桑
《威克菲尔德》讲述了一个玩消失的男人内心的虚荣与懦弱。威克菲尔德因为无法从生活中寻得自身的意义,于是选择了最便捷同时也是最自私的方式——突然消失。或许他的这一行为确实有计划有目的地打破了自身所在的体系,让自己从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可是他并没有考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想要什么,于是乎他玩消失的行为便失去了意义,不仅使他像孤魂野鬼般在自家周围晃荡,并且随后二十年的时间也毫无意义地流逝掉了。
他的虚荣印证了其内心的空虚,他的软弱令其始终踟蹰不前,而这一方面折射出了他日常生活的乏味和精神生活的贫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自我意识无力掌控,对生活抱有消极倦怠的态度。
威克菲尔德在骨子里无疑暗藏着自私的虚荣、隐藏的骄傲以及无力的软弱,他的生活止于平庸,可他又想从中逃离出来,无力改变现实的困境最终只能迫使其选择消极的躲避方式,最终制造出了这场啼笑皆非的闹剧。
6.爱伦·坡
在《人群中的人》一文的开头,借由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的浮世绘。借由的动作、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职业,但却有着相同的特点:虚伪、冷漠、精神空虚、表面浮华。
而不停行走于市井街巷的老人,则展现出了一种对人群的矛盾心理,他既渴望又害怕。之所以渴望,是因为他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害怕与人有隔阂的感觉,害怕审视自己空虚的内心,只想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唯有与人群在一起时,才能使他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无论是让自己混于电影院散场的人群之中,还是跟着一帮酒鬼走在一起,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然而每当他觉得自己被人注意到时,他却撒腿就跑。
或许他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空虚、冷漠的社会,于是不断地追逐他们,间接感受那空洞的热闹,并以此来麻醉自己,暂时摆脱孤独。只不过这反而会令其陷入更大的孤独之中,毕竟无可逃避地,他追逐的一切都会逝去,孤独仍是孤独。或许作者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老人心灵的孤独,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远的反思,人们无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孤独,而这无疑正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后果。
7. 玛丽·丘蒙德莉
《夜归人》讲述了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小说写一个已有身孕,而丈夫却全然不知的少妇 在一个喜降大雪的夜晚枪杀了蒙面返家、撬门入室来抢劫自己的丈夫的悲惨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十分精彩,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撬门行劫的蒙面人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丈夫,特别是当伤病询问妻子是否认识这个人时,她回答的那句“从没见过”尤为耐人寻味,颇有一种看破真相恩断义绝的意味。同时这一结局也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信任的恶劣世风和互相欺骗的人际关系。
特意查了一下,确实不少人将本篇标注为爱·伦坡的作品,若是想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本篇,甚至必须使用“爱伦坡 夜归人”这样的关键词,因而本文结尾的说明足以见得编者的用心。
8.欧·亨利
《女巫的面包》和《精确的婚姻学》皆为欧·亨利的作品,皆展现的是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盲目与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女主因为自作多情,结果坏了别人的大事,可见主观臆断、一厢情愿不仅于自己无益,对别人也许也是一种灾难,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了解,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陈面包能用当橡皮似乎也是柯南某集里的重要线索。
而《精确的婚姻学》的结局更耐人寻味,虽是在意料之外,但从前文多次伏笔便可知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无论是“我”的投机取巧,安迪的城府之深,还是应征人的功利虚伪,以及寡妇的善良顺受,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一方面利用他人的善良行骗无疑是可耻的;而另一方面爱情往往有其虚假的一面,不要因为被冲昏了头脑,便忘记了擦亮眼睛,最后只能像文中的寡妇一样,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9.玛格丽·阿林汉姆
《玛利别墅》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中彩票之后玩失踪,借此逃离亲戚控制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借助推理小说的手法,一上来就给读者制造了一个夫妻二人凭空消失的谜团,并借由现场走访和实地勘察,使得整个推理过程有章可循,可以说是一篇非常不错的短篇推理作品。
当然结尾的意外性很强,而且最后关于那个亲戚早上七点半就会跑来串门的疑问,也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理解这对夫妇为何会有如此“壮举”。或许作为亲戚和朋友,适当的前来走动是应该的,但是像麦吉尔夫妇这样一天到晚被房子周围的亲戚“监视”,丝毫没有隐私和私人空间可言,那也太可怕的。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人际交往,保持合适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本文也可以解读为那帮亲戚对他们图谋不轨,或许他们之所以把这对夫妇看的这么紧,就是为了能有油水可捞。
10.马塞尔·埃梅
《侏儒》一文,借由侏儒丑角忽然长个子的事件,探讨了成人世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安感。原本备受瞩目的侏儒因突然长高变成了英俊青年,然而原有的规则和平衡却在瞬间打破了,他不仅意识到身为英俊青年的世界与自己是侏儒时差别很大,同时失去特色的他随之丢了原本赖以生计的工作。
好在,故事的最后,曾经身为表演者的他走进了观众席成为了普通人,他不仅接纳了自己的新身份,同时彻底抛弃了以前的生活,完成了自我认同的过程。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相结合,展现出了人们在面对新局面新挑战时应如何做出抉择的困境,或许当我们终究无法后退回到那个所谓的舒适区,便应该意气风发迈出步伐,迎接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
11.儒勒·凡尔纳
《风雨之夜》讲述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医生的故事。身为医生,唯有面对有钱人时他才肯出诊,对于穷苦之人则冷眼相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病人沃特·卡尔蒂弗的女儿、妻子、母亲几次上门请求医生出诊,多次拒绝后看在钱的面子上去了,却不料附近火山突然爆发,待摔倒的他来到病人家时,发现床上躺着的是病入膏肓的自己。
在这个因为贪婪自己害死自己的故事中,作者采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幻设定,由于风雨交加加之火山爆发,时空出现了裂隙,使得医生与未来的自己处在了同一个时空,并最终创造了这篇灰色而又精彩的怪诞故事。
12.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沙漠迷情》讲的是一个从敌人手中逃出的兵士,贸然闯入了一只美丽的金钱豹的洞穴。在经历了相互对峙、接触、理解、亲昵之后,兵士与花豹竟形影不离、相依相伴、相互爱怜。然而就是这只“被人性感化而变得驯良的野兽”,最后竟在普罗旺斯人的屠刀之下,美丽而惨烈地死去。
在这场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中,小说的绝大部分都在着力表现人性对兽性的驯化,可当兽性一旦涌进人性之河流,人性反倒堕落成兽性,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同时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
13.托尔斯泰
《昂贵的代价》讲述了一个国王为了节约经费,不断修改对死刑犯的处决,最后花钱将其赶走的故事。荒诞的剧情展现出所谓的当权者所谓的审判并不具有公正性,虽然其中成立了各种委员会探讨处决计划,但反而让读者产生一种太过随意的感觉。同时正如作者不断强调的,读者不要试图寻找故事中的国家在什么地方,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因为它随时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4.卡夫卡
《在流放地》围绕了一台行刑机器展开,讲述了一位军官在为犯人执行的过程中自愿替换掉犯人,并最终被机器杀死的故事。一方面,他对于旧日时光怀有一种无可挽回的追忆感;另一方面,他又是暴力的执法者,并引以为豪。二者相辅相成,打造了一个暴力执法“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同时也凸显了一种荒诞性,无论是犯人罪名的产生,还是整个刑法的过程,以及军官对此始终不变的信仰,都将这种荒诞感淋漓精致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小说也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臣服于暴力。作品中新指挥官上任后的新时代,仪式式微,权力空间从公共景观转向封闭场所,施以对象的惩罚从肉体转向灵魂,暴力虽隐匿却并未消失。
15.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的《翻越睡梦之墙》所展现的依旧是其克苏鲁神话系列作品中一贯的风格,作者借由一个看似精神病的男子,讲述了一个第三类接触的故事。借由梦境(也就是潜意识)被非人生物控制的设定,无疑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主人公随时会变成无法控制自己身体和意识的傀儡的恐慌,无法辨明现实与环境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故事的不确定性,强化了读者的不安情绪。
同时借由研究人员之口,一步步地将剧情转向其与外星生物对话的内容,并在最后借由天体运行验证了这一对话的真实性,使得读者最终瞥见了真相的零星光影,却也终究无法彻底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正是因为这种半遮半掩的手法,才使得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独具魅力。
16.斯蒂芬·茨威格
《看不见的珍藏》展现了一个老收藏家对藏品的珍爱,视艺术为生命。在他看来,欣赏藏品是件幸福的事;而在那个“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年代”,他对艺术纯粹的热情也是令人敬佩的。那些精心古画珍藏确实看不见了,在他的家中消失了,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看得见的”,因为这些古画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心中”。另外,与老人虚幻幸福相对的残酷现实,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最后,感谢国内书评人天蝎小猪对本书的推荐,才没有错过如此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希望不可思议名家系列能借由漫娱图书这一平台引进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