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语言诙谐幽默,不知不觉会笑出声来,集中体现王小波式黑色幽默,从他的散文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有趣的人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
●语言诙谐幽默,不知不觉会笑出声来,集中体现王小波式黑色幽默,从他的散文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有趣的人,里面很多有趣的事情,小而隽永的道理闪烁其中。记得有篇文章里讲到一位外教官在苏联看了三百遍《天鹅湖》,他总结说,前100遍他看的艺术,中间的100遍是科学,最后100遍则是抽象的哲学,欣赏经典固然不错,如果重复太多终会失去鉴赏的能力。整本书关于文学、艺术、学术、生活,批判、反讽,表明一贯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态度。
●不端架子,拒绝装腔作势,用短句,忌大词,踏踏实实把事情说清楚了,这很好,但捧到9分就有些封神了…
●不错。只是还不够珍藏的级别。
●读了会很开心。一边调侃一边质疑,心情会比较好。
●套昆德拉的话,只看杂文评论和简介,根本啥也不会懂。
●高中最愛王小波!!無論散文還是小說他的文筆都性感死了
●我以为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应该善良
●实在太爱他!!
●王小波实在是太有趣了!
●直到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才认识或者知道王小波,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追捧着他。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经典就是经典
王小波果然是王小波,在那个年代,就写出了直到今天还能让人看后有一种知音的感觉。他的语言看着是那么过瘾。就单单他写的那篇中国人的个人尊严问题就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个人尊严都不能保证的国家谈何民族尊严。我想到央视春节走基层节目大过年的采访动车组维修,这是基层?敢不敢采访火车里的人,敢不敢把镜头对准车厢哪怕一分钟?看看所谓的有着极强民族自尊心的大国国人是怎样被一点点剥掉自尊心的。别和我说中国国情是人多,别和我提铁道部也有苦衷,那都是无能的表现。我只知道,回家过年的我们在路上是怎样的憋屈。纳税人没有义务承担贪官无能的恶果,但凡有一个高层愿意坐一趟普通火车,他都不会只想着提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坐飞机高铁,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和上班族。呃,情绪易激动,扯远了。。。。。。是的,当时我只把火车上这种情绪理解为憋屈,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它叫没有尊严。我顿时仿佛找到知音一样,这就是经典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谈格调
作品的格调高低的评判标准在王小波的眼中就是作品的主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若是以一种高大上的方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联系到了国家,人民,这种宏观的角度,那么这就是高格调,而若是出抒胸意,譬如直接地表露男女之间的感情,那么这就是低格调。在他看来,艺术性和格调在一个作品中是需要兼容的,只有这样一个作品才能是完整的,有时候格调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只要作者能够将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去,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完整的,有灵魂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管是文章,画作,亦或是歌曲,它们的主人或是因为某些场景,触及到了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或是因为自己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一些人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借助他们的作品这个媒介来表达,或是只是单纯地想要传达某些情感给身边的人,给远方那些遥不可及的人。一个剧情曲折,人物关系如同毛线球一般纠缠在一起,中心主旨高大上,意象象征意义丰富的故事,这固然是一个史诗巨作,比如“盗梦空间”,一层接着一层的梦境,很深奥,很烧脑,女主角死亡的谜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层一层的揭开,剧情环环相扣在一起,让人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长舒一口气,这是神作。但是,有时候简简单单的温馨的小故事,有些记录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视频,有些人上传到网上的那些和宠物一起生活的vlog,看完会让人开心,温暖。它们在我看来都有着它们自己存在的意义,看完以后,都让我心生感触。我认为这就够了,没有必要一定要给这些作品区分出一些什么高下之分。当然,每一个不同的类型,都应有着它们的初衷,它们的目的。如果初衷变了,那么这个作品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胡说八道一篇
小波真是个明白人,关于对和错,好与坏,他心里都有一套标准。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有一本帐,小波并不稀罕,可是很多人心里是本糊涂账。我自己也不例外。小波是个有平常心的正常人。这部杂文集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在批判文革年代的混账逻辑,那个年代像得了热病,
传染给每个人。小波希望大家都用理性来生活,不要老是头脑发热。
我个人很喜欢他讨论文学艺术的和生活的文章。小说艺术是什么,到了这儿我才算有点概念。在小波的点拨下,我知道我应该从小说和艺术中期望得到些什么东西。这和我从语文课上学来的完全南辕北辙。我现在又重新开始读小说了。生活的文章么,是喜欢他通透达观诚实的态度。他是个不装的人,不装在中国的9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脾气。在现在也是。
当然,这本杂文集最大的优点是小波讲理的方法。我正在努力学习他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要动不动就被些祈使语气给骗到。
还有,绝不能不提的是小波的有趣。有趣是小波的人生观,是小波的生活的意义。我亦受之影响,努力找点有趣的事做。
但实话实说 ,这本书后半部分一些文章没意思的很,有点凑字数的感觉,估计小波被很多杂志约稿约的很烦。我猜可能是很多杂志都说“万能的王小波,你来评价下这事儿吧”。小波当然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他也不了解,只好从自己了解的那点子东西出发稍微说下,巧
妇不为无米粥,滋味就很少了。比如《有关爱情片》这篇,实在没觉得好,不知道说了啥。他不看爱情片,也不是女人,自然不理解女人的欢喜。他也知道自己不知,然后不痛不痒的两句牢骚,反正没滋味,没意思。《好人电影》这篇,基本是剧情描述一遍,偶尔插科打诨两句,也不好玩,干巴巴的。
除了偶尔的几篇,其他我觉得都很好。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人们的精神家园
“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始于童年时期的那些被封锁住的书籍。牵牛花盛开的花园,紫意盎然,空中的闪烁的蜻蜓的靛蓝渲染出了一片水墨画的意蕴。这就是人生的道路。这是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人生的经历是一种财富,因为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筑建起我们的精神家园的一点一滴。枯燥,暗淡无关的童年会在我们的家园的天空之中蒙上一层灰蒙蒙的雾。但是生活中亦是有着点点滴滴的阳光。拾起几朵小野花,装扮着我们的家园。
这是我们的思维殿堂,有思想的书籍,艺术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高度越来越高,若是一个人可以在一个众人仰望的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那么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难免有些过于无聊,因为他已经接触到了大自然,世界的本质,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一种充实的成就感。而若是呆在一个众人拥挤的平台之上,那么他们庸庸碌碌的身影就会遮挡住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宛若成为一只被囚禁的老鼠。一个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个个体,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的真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生存的意义之一。
此外,人的高度并非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并非是我只有把那些俗人全部消灭了,才能让我们显得高尚。每个人都应是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我的家园很美丽,里面有花有草,你的不好看,里面全是干涸的池塘,枯萎的鲜花。难道把你的花园铲除掉,我的就会变得更加的美丽么?不,不会的。精神家园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个独特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不主观地评判一件事,一个人,这些是一个人应该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修养来做到的,而不是通过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能得到的技能。
而精神家园的筑建的过程也并非这么简单。有的人博览群书,然而书中的营养并没有被加到精神家园之中。当然,也并不是说看书就一定要看那些思想深刻的书,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只要作者是因为自己想要写书才写书,那么读者总会从中领悟到一些独特的东西或是引起了一阵的共鸣。好奇心,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们的来源是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的一种渴求的欲望,这是种人类的天性。而这也就是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关键。只有摆脱人生活中的惯性思维,以一种崇高的方式去看待所有的问题,保留下来我们认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东西,那么取舍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会变的格外的简单。
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丰富多彩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我的精神家园》金句集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天寒地冻又有不如。在这个领域里发议论的人总是在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
在萧翁的《巴巴拉少校》中,安德谢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话都编得很有意思,其中一句是: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这句话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利,他已经不战而胜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假如有一份礼,九十九份色,我们不可从权;遇到了一百零一份色就该从权了。前一种情形是在一百和九十九中选了一百,后者是从一百和一百零一中选了一百零一。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就能使自己的总格调得以提高。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含全部生活,包括艺术,何况它根本没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写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决不从爱祖国谈起。
但我总觉得,就算是高雅的艺术,也有功力、水平之分,不可以一概而论。总不能一入了高雅的门槛就是无条件的好——如此立论,就是媚雅了。人可以抱定了媚雅的态度,但你的感官马上就有不同意见,给你些罪受。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媚雅这件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千万别听任何人讲道理,越听越糊涂。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了。
依我之见,文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知识,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气氛。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
有些话仿佛永远讲不出口,仅仅是因为别人已经把反对它的话讲了出来。因为这些话就成了心底的暗流,形不成文字,也形不成话语,甚至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思路——它就变成了郁结的混沌。而已经讲出的话则被人们一再重复,结构分明地架在混沌之上。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师姐,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师姐,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假如一个社会里,人们一点文学修养都没有,那么任何作品都会使他们满意。相反,假如在某个国家里,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就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总起来说,我以为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应该善良,而血统这种说法对于培养这些优良品质毫无帮助。
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看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中国的君子独善其身,这样就没有了尊严。这是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的意思是指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勇斗歹徒)。我觉得人还是有点尊严的好。假如个人连个待的地方都没有,就无法为人做事,更不要说做别人的典范。
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性,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西方还有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比男性优越,女人天性热爱和平、关心生态,就是她们优越的证明。据说农村人可以有比男人更强烈、持久的性高潮,也是一种优越的证明,我很怀疑这种证明的严肃性。虽然女人热爱自己的性别是值得赞美的,但也不可走火入魔。一个人在坐胎时就有男女之分,我以为这种差异本身是美好的。别人也许不同意,但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生为一个女人,好像占了很多便宜。
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式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我们读书、写作——一九九五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原理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喜欢平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人能从毁灭里得到一些快乐,但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带来的快乐相比。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毁灭则有它的极限。夸大狂和自恋都不能带来幸福,与此相反,它正式不幸的根源。
对于过去的一年,还有我们在世上生活的这些年,总要有句结束语: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在受到重视之后,行为就会好。
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仅仅对名人感兴趣。
古时候有位书生,自称是苏东坡的崇拜者。有人问他:你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书生答道:都不是的,我喜欢吃东坡肉……东坡肉炖得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但只为东坡肉来崇拜苏东坡,这实在是个太小的理由。
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的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好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青年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热起来人人都在搞,过后大家都把它忘掉。最后只剩我一个人记着这些事情,感觉很是寂寞。
我说起种种古怪的事来,总该有个结论。据我所见,诀窍和真正的知识是不同的。真正的知识不仅能说明一件事应该怎样做,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那些诀窍呢,从来就说不出为什么,所以是靠不住的。能使人变聪明的诀窍是没有的。倒是有种诀窍能使人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实际上却变得更笨。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今年几岁了,别再搞小孩子的把戏。岁末年初,总该讲几句吉利话: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个健全的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吉利。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散步。
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惑,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
失驴的朋友说:怎么,竟是你吗!我是不轻易恭维人的,但我要说,仅从声音上判断,你和一头驴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对一部作品不停地欣赏下去,就会遇到这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你听到的是音乐,看到的是舞蹈——简言之,你是在欣赏艺术。在第二个阶段,你听到一些声音,看到一些物体在移动,觉察到了一个熟悉的物理过程。在第三个阶段,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最终体会到芭蕾舞和世间的一切事物一样,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已。
根据我的人生经验,假如你遇到一种可疑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自己又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因为它是编出来自己骗自己的。
苛刻地评论人家,还想被原谅,显得太虚伪。
造出一颗定时炸弹,不让它响,对炸弹也不公平哪。
该醒时他不醒,不该醒时他偏醒,就是这么睡,一年却要二十万才够开销——看到睡觉有这么贵,我已经开始失眠。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推己及人之说,于是中国人仿佛只有一种文化,所有的人只有一种行为方式。其实不同的亚文化始终存在,只不过我们一贯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也许,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历史原因,我们眼下还不能不有一些童稚的做法。那么,下一步怎么办?一种做法是继续保持童稚状态,一种做法是摆脱童稚状态,准备长大。相信前一种做法的人,也相信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杜撰的口号——无知即力量;相信后一种做法的人,也相信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下一步”当然不是把日历翻过去就是的明天,但是,也不应当是日历永远翻不到的明天。
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我们以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不知道农民为什么非生很多孩子不可,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一个现象是否丑恶,应当由它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是针对什么人来决定。
在这个农庄上,总共就是沃老太太一个人,还有一条狗和两千多只羊。我们刚到时,那狗跑来匆匆露了 一面,然后赶紧跑回去看羊去了。
奇怪的是我们在那里留学的头两年,从来没听说过中国人遭劫。根据可靠消息,我们都在李小龙的庇护之下。这位仁兄虽然死去好几年了,但是他的功夫片仍然在演。
有位先生写道:保护环境。后面就有人批了一句:既然要保护环境,就不要乱写。再以后,又有一句批语:你也在乱写。我很想给他也批上一句:还有你。但又怕别人再来批我。像这样批下去,整个世界都会被字迹批满,所有的环境都要完蛋。
在战斗的六七十年代,他们经常在公园里野营,在火堆边上弹着吉他唱上一夜,还抽着大麻烟。这种生活我也有过,只不过不在公园里,是在山坡上。可能是在山边打坝,也可能是上山砍木头,一帮知青在野地里点堆火,嗷嗷地唱上一夜。至于大麻,我没有抽过。只是有一次烟抽完了,我拿云南出的大叶清茶给自己卷了一支,有鸡腿粗细。拿火柴一点,一团火冒了上来,把我的睫毛燎了个精光。茶叶里没有尼古丁,但有不少咖啡因,我抽了一口,感觉好像太阳穴上挨了两枪,一头栽倒在地。只可惜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自己受了些罪而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