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晚明①》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9 08:32: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活在晚明①》是一本由贼道三痴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活在晚明①》精选点评:●贼盗三痴的文笔无需赘述,只是可惜本文虎头蛇尾,大场面的驾驭略显生涩。瑕不掩瑜,依然网文精品。●一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100字

  《活在晚明①》是一本由贼道三痴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晚明①》精选点评:

  ●贼盗三痴的文笔无需赘述,只是可惜本文虎头蛇尾,大场面的驾驭略显生涩。瑕不掩瑜,依然网文精品。

  ●一路走好!

  ●看的出来作者文学功底比较深厚,贼道三痴的小说也多是即使小说为主。《雅骚》这本书中有这浓重的生活气息,张原此人更像是一个活在晚明的人,而不是一个即使穿越者。东林党,阉党,浙党,晚明官场的党派林里,个人之私重于国家之利,重文而轻武。作者以一副富有生活韵味的水墨丹青,生花妙笔,缓缓着墨

  ●看起来很舒服,情节都很连贯自然,感觉是在看历史书,而不是小说。哈哈,个人感觉比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还要值得一读!推荐~

  ●喜欢三痴,多希望《上品寒士》能出版。

  ●五星有点感情分,不过确实好看!

  ●一直追的是连载,后来得知作者重病,买来珍藏,以此聊表支持。非常喜欢作者笔力,虽然故事情节缓慢,但是那一点一滴日常描写反而更吸引人。无论看文或写文,只怕多多少少都有些逃避现实寄寓理想之意。三痴是希望自己能闻达天下又有佳人在伴吧,我就只希望自己能偏居一隅过着闲散日子。所以我最喜欢的是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最喜欢看张介子躲在清幽小楼里蒙眼听书养病学习的日子,安静、自在。后头开始结交名士我便不爱看了。哈哈,我看文最后还是只看的自己。另外,绝对不批评这出版书的改名,看过贴吧帖子,知道出版不易,是有心人努力的结果,即使只有三卷,也是胜利。至于后头文字仓促,确实可惜。最后,感谢能偶遇这部小说,做了场好梦。三痴走好。

  ●这是我读过最好看的历史书,没有像别的历史书那样文字枯燥,晦涩难懂。这本书文字幽默风趣,把晚明的历史情况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作者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可见作者本人也是博学多识,博览群书的。要多多学习。写三本书读完,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但凡古文小说写作,节奏愈慢,行文愈难,能做到一卷一岁的,惟三痴一人而已。三痴对当朝风俗考究严谨,八股、辩难多为原创,人情练达诚难可贵,足掩其多砌词藻不擅设喻之弊。《雅骚》古文成就固不及《上品寒士》,然其诙谐谑诮似又非后者可比。同道中人,相逢恨晚。

  ●作者求认识,求攀谈啊。感想就写在读后感了……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一):斯人已逝,杏花如梦

  很少有人能将古代的市井生活和人物形象描绘得如栩如生,风俗习惯、人物性格、八股考核,三痴资料查得很细,张原所经历的生活感觉非常真实。 张原怀着对40年后大明灭于女真的恐惧开始发奋图强,结交武将、太监、士人、土人,考上状元。引进燧发枪,改进军备,策动朝鲜政变,扶持亲大明实力,发表先知言论,提升话语权,最后使萨尔浒大败变成惜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这期间怀着先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单感,面对党同伐异,你坚持的我必反对的党政,从夹缝中觅得一点点改变,看得真是心累。张岱和张萼的日子就是美酒、美食和美人,恣意放纵,先知也太痛苦了。穿越后不想着改天换地,或者是没能力改天换地,只能寄希望于君臣相得,做一个治世名臣,君明臣贤的时代自古难有,你的巨大努力可能不敌别人的一句谗言。所以穿越不造反的书想看的痛快基本不可能。 但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下,张原也没有变得像一般穿明者样苦大仇深,他乐于享受生活,登山游水、品茗饕餮、丝竹美人,绝对是穿越者的好模板。 基于张原环境的压抑,本书的女主总体不如前两部。女主商澹然没有《皇家娱乐指南》和《上品寒士》里的角色有灵性,虽然三痴已经尽可能赋予了她很多的优点,但是还很空泛,一见钟情读来无感。留下最深印象的确是师妹王婴姿,一见张原误终身啊,为了张原苦学八股,拒婚,看着很是心疼。张原穿越了连个小师妹都娶不到,比令狐冲还郁闷,要是若干年后得知师妹嫁人了,我觉得张原枉为男儿世间走一遭。 最可惜的就是三痴身体和精力不济,没能再写下去,刚要进入高潮就戛然而止,只剩无尽的想象留给我们。现在斯人已逝,希望他能再另一个世界诗酒风流。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二):从大失败到小失败——也说yy的快感

  阅读历史yy小说的快感,大抵就在于虽知其脉络,但却有了改写之的机会,就好像在悲惨世界的另一面突然产生了一个平行的宇宙,在那里,你已经悉知那颗射向无辜之人的子弹的弹道,虽然它已出膛,机会稍纵即逝,还是给了你一个改变既有轨迹的机会。

  读史的人很少有不扼腕叹息的时候。其原因,大抵就如书中张原所说,不通过深交就能知晓一个人的本性,那是多么快意。然而,现实却往往难以如此。不然,王安石就不会在贬谪之后的乡间小道上,日复一日地痛骂吕惠卿。而且同时人心又是如此地难以捉摸,就像张居正不会知道那个敬仰他犹如神明的小皇帝会在他身后成长成一个贪婪怠政独揽大权的昏君,将他老妻少子逼迫致死。三维世界里的我们,永远不知道那掀起风暴的蝴蝶翅膀在何时何地颤动,也不能够知道那场逼迫而至的风暴有多么持久旷烈。

  大明朝就是在这样的风暴里慢慢死去的,风暴的起因早就埋下,众位史家各说不一,但在少年张原的时间里,这个帝国已经病入膏肓。然而在南国的水乡里,少年张原的眼里看到的,还是一副末世前繁华的景象,西湖歌舞无休息,商女尤唱后庭花。然而可惜作为一个先知者,他眼里心里看见的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他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这繁华就将冰消,他所敬重的老师王思任将在绍兴城破之日绝食而死,他的好友将投水,他的兄弟将遁入空山追忆这场繁华,所以他迫切地想拼尽全力改变最终的结局。

  这就好像赤手空拳之人想在子弹出膛的一瞬间改变既有的弹道,逆风持炬,必有烧手之患。然而张原没有办法,他无法坐着等死,只得做那持炬之人。其实他也羡慕那些死在鼎湖之前的人,他说陈眉公是有大福之人,然而这书里最动人的一幕之一却是他在秦淮河上流露的忧思打动了王微。

  好吧,说完作者这些打动我的地方,还是不得不吐槽这本小说真真是杰克苏呀。不过书里的女角倒也都是塑造的极好,除了烂尾的商小姐,王师妹,草衣道人,景兰景徽姐妹,个个都有他动人之处。

  还有那晚明的繁华,这是推动我读这本书的唯一原因。每个爱明清小品文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作者有时笔触未免拖沓,然而笔下的江南,真是叫人爱极,那些纨绔,那些美人,那些杏花烟雨,那些小桥流水,书生在月下读书,小姐在窗前看他,笔触淡极,始知花更艳矣。

  最喜欢的当然是江南篇。后面纯粹为了那yy的快感——虽然知道与历史不符,但是读者就像张原一样,心中自有一股抑郁气,想要到那江湖里快意恩仇一番,当然最大的江湖就是朝堂。

  虽然书的最后,作者也不再想写了,再写些什么呢,他心里一定有着隐约的预感,王家师妹不会嫁给张原,修微那样敏感高傲的女子,也难以久侍商氏之下,萨尔浒还是败了,辽东依然会将大明的财政拖下深渊,党争愈演愈烈。

  所以,还可写些什么?不过晚明的大失败变成了小失败。

  读这书最惋惜的,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已从作者的笔端知了他乃一妙人,愈读愈觉相见恨晚,真恨不能立成知己,然而读完才知斯人已逝,长太息难以掩涕。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三):太匆匆的结局,太无奈的收尾

  雅骚在惊心动魄的萨尔浒之战中急流勇退落下序幕,让人惊叹之余不住惋惜。从萨尔浒之战中结束或许是好的,蝴蝶的翅膀已经已经影响了历史,之后是怎样我们不知道,但这太匆忙的草草结束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何为雅,何为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痴兄定是个雅骚的一名男子,我相信他就是那张原。无意仕途却为国为民为妻儿为父母为自己而投身于茫茫的晚明官场争斗之中,历史已经改变后却抽身而隐逸山野。

  唉,张原就是三痴兄,骨子里是浓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却少了一份恨劲。对,就是恨劲,一名读书人所缺少的舍我其谁的恨劲。或许人微言轻,或许在官场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能通过官场的方式去尽力改变历史。然而,作为一名400年后的穿越者对晚明的凄凉结果无比清楚,张原最后的做法却是看天意,相信自己挥动的翅膀定能掀起太平洋的风暴。然而,这张原赌得起吗?走破一步家破人亡。明明知道对历史进程影响深意的人物为何在其弱小时不厄杀于摇篮,是仁慈吗?这仁慈有必要吗?这仁慈张原敢需要吗?

  最后这结局草草结束,我相信三痴兄能做得更好,是他自己不想写了,如果他还活着,我相信他定会后悔。如果萨尔浒之战后有个五章作为缓冲将整本书捋一捋,补一下坑,交待完人物的感情纠葛和为以后历史的改变留下伏笔,这定能做到善始善终,而不是消极的是似而非的草草结束,这是对这整书的不负责。痛心疾首! 最后钟太监叫张原去说话,结果屁话也没说,而是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废话。为什么不叫钟太监弄死魏忠贤,魏忠贤当政那些年是中国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难道留着过年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广东过日子啦?还有,最令大家纠结的就是张原与婴姿小姐的感情,不敢爱为什么要撩要摸要亲,难道只为了满足一下自己所谓初恋情人的幻想?其他作品种马我一概不管不理,但我恨三痴兄为什么不给此女子一个明确的结局,因为婴姿太好了。詹然是张介子一见钟情的妻子,真真是一心为公子的贴身侍婢,王微是义无反顾的红颜知己,而婴姿是张原真正意义上青梅竹马,是灵魂伴友。而就给这结局太令人悲伤了,再写多几十字或许这遗憾不会留着万千读者心中。

  天妒才子,三痴兄大概去明当他那张原了,愿他在那能贤妻美妾傍身旁,子女成群绕脚下,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心中的王婴姿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四):第一本读后感。

  说也巧合,当当上搜到这本书,倒应了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来的老话。因为,我是晚明粉啊!

  作者的历史功底不错,文笔老练而不矫情,叙事之间,抓取晚明人物,风致,制度,典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笔下人物大多真实存在于那段社会,如医者鲁云谷,做扇子的沈少楼,山阴张氏(最有名的张岱是我很喜欢的戏曲家),商家姐妹(商景兰就是日后祁彪佳的妻子啊),少年服妖倪元璐(日后殉国真是悲剧),连张家家班可餐班都是可考的。这些细节虽小,看者或许并不在意,但作为晚明粉,知道正是这些小细节,让人兴奋的人名,故事,才让那段遥远模糊的岁月变得熟悉而可触。

  主人公张原知晓那段历史,能够预见身边许多人的结局,却遵守着社会规则,决意融入这样的生活秩序,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才干的张家子弟,拜了王思任为师,想通过八股考学,参与到社会管理,实现曲线救国的理想。他也知道,明亡不可避免,但当下还是万历,非是崇祯,抓紧时间享受下末世繁华富贵,还是不枉穿越一回的。

  目前看的第一本,当时年少春衫薄。乱世的序幕还未揭开,万历四十年,皇帝久不上朝,张岱还是个踌躇满志准备考学进取的好少年,李自成和努尔哈赤都还没登上历史舞台,秦淮八艳里的姑娘大多都还未出世,汤显祖的牡丹亭刚开始流传,江南还是个承平富庶,文风鼎盛的地方。

  换做是我,也会好好的享受下这个时代所赐予的物质精神,而不妄想去干涉去改变什么,张原走了最实在的路,考学,有家族的遗传优势,自己的先天智慧,周围的人脉相助,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虽只看了第一本,也猜想他定会走的更远,甚至见到更多的大人物,但猜测,登高必跌重,他的归宿不会是朝堂,而是江湖,仿佛会是另一个张岱。

  故事情节也有意思,猜书名那段,正好带出了金瓶梅。张岱备考期间游园听曲,已见日后秉性,张宗子是性情中人,登山吃蟹,美酒佳肴,还在佛殿前演戏。这些大概都可从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里找到源头。作者对人物生平想必是熟悉不过的,这情节嫁接的也合情合理,觉得耐人寻味的是两个已出现的女主,王婴姿和商澹然,她们的家族背景都是可考的,唯独自身却是杜撰,王思任有两女,却无名叫婴姿的,商家有两个女娃儿,却无商澹然,找不到这两人的结局,大概这就是作者留下悬念的地方吧。

  当然最大的悬念是张原,我想知道他还会遇上什么人,经历什么事,得到什么证悟,参透什么机缘。他会不会帮我解开许多读史的困惑,替我说出对那个时代的人想说的话?

  不得而知,那就继续看下去好了。

  文中服饰描写不够精准,只见窄袖褙子之说,却无晚明江南流行的立领大袖描写,是时间未到?还是我有所遗漏?或是作者对服饰考据的不够?

  风流士子,失意文人,听曲,游园,狎妓,断袖,阉党,东林,复社。因为戏曲史和明人笔记了解江南的士风,文人的风流,思想的放达,不同于明前期的拘谨严正,明后期的江南社会是个尊情重性,风物繁华的世界。

  因是戏迷,知道昆曲在此期间兴起,颇为士大夫所推崇,文中提到的山阴张氏家族,张岱就是大戏迷一个,当时的人对戏曲到底迷到了什么地步呢?思想家顾炎武曾痛心疾首地吐槽,今日士大夫才任一官,即以教戏唱曲为事,官方民隐,置之不讲,国安得不亡,身安得不败?又及:今之鼓弄淫曲,搬演戏文,不问贵游子弟,庠序名流,甘与俳优下贱为伍,群饮酣歌,俾昼作夜,此吴、越间极晓极陋之俗也。而士大夫恬不以为怪,以为此魏、晋之遗风耳。看来,这就是我爱这个时代的原因,大概是心学兴起,人欲胜过了天理,再加上物质条件的优渥,自然而然,纵情成为主格调。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五):雅骚

  雅骚承继了上品寒士的缺陷,而大幅缩减了上品寒士的闪光点。

  三痴写小说是不及格的,掌控不了百万字的长篇篇幅,往往有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之嫌。在他小说的具体情节推进中也能感到,如雅骚中的斗姚复,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铺陈太多,具体描写太细,最后也不过一章收尾。

  三痴的书其闪光点在于,通过主角的成长来描写魏晋/晚明的,其小说最好是写成为一副古代社会的浮世绘。

  从这个角度看,休闲的话,三痴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如写魏晋风度,下棋、辩难、宴饮、书法、绘画、以及嫁娶的规制(纳吉、纳征)

  写晚明,就写八股文的考制,一共五道题,四书分别出一道,考生自己在五经里选取一本作为自己的本经,第五题从本经里出题。主角的本经就是《春秋》。

  写成立书社,晚明结社自由,书社也是晚明的一大景观。

  从小说的情节推进上看,前期写这些是不必要的,累赘的,这些笔墨对情节推进毫无作用。但是从游览晚明风俗的角度看,这些又是必要的。

  而书后半段,开始纯粹写小说和历史,就非三痴所长。因此看三痴的书,看前半部即可。

  2、

  如果说一些古代社会的风俗、规制描写是出于展现时代的必要,即使从情节推进的角度看有所冗余也无所谓,那对于一些次要角色的详细描写则根本就是不必须的,画蛇添足的絮叨败笔了。

  比如武陵这个角色,就是可有可无的,描写那么多心理活动,水啊水啊。这是主角身边的一个奴仆,在任何情节中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个角色,这本书也没什么区别。

  再看一代军师的小顺子,赤骥,霍琮,虽然同样是奴仆或杂役,但是通过主要事迹来描写人物特点,也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小顺子,千里追杀邪影,忠心护主甚至敢于冲撞雍王;赤骥,后来成长成一方统帅;霍琮,一代文宗,讲课比主角清楚(通过柔蓝的描述),最后自己设谋布局,也正式标志着他的出师;绿耳,主持平安客栈;盗郦,后来进入海上贸易。

  各人都有各人的发展轨迹和情节,——这是通过事迹来写人,人因事显。人物是椭圆的而非扁平的,人物是有成长曲线的。

  而雅骚,穆真真,武陵,兔婷,依婷,这些奴仆,描写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没事就问穆真真,带没带小盘龙棍?

  宗翼善,奴仆出身的饱学之士,跟霍琮经历很像,也花了不少笔墨,但描写过去后就草草让他结婚,没有主要事迹,没有角色的闪光点,以突出次要角色性格。

  这些角色没有成长,各人面目一团模糊。写过之后就放在一边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

  角色对于剧情的推动力不足。可有可无。

  另外就是网文的通病,三痴描写了太多的次要角色的内心独白,比如一场集会,四个人,每个人说话前都要先内心独白一番,然后再说出口一番,这是网文的通病,内心独白泛滥地用,而这场集会里的角色后来再没出现过,出现也没对情节起到什么作用。

  就像写流水账,记日记一样,每件都事无巨细全部写出来。到最后写不下去了,就草草收笔,肯定会头重脚轻,虎头蛇尾。

  前面的情节如成立瀚社(后面没有进一步发展或者起作用),成立书社(作用就是挣钱,这个略写即可,但也花了太多笔墨),斗姚复、董其昌,依然是头重脚轻,连绵不绝,雷声大雨点小,应该都作为小事件。后面的治国理政,出兵斗努尔哈赤,出使朝鲜,这些才是大事件。但草草收尾。

  就是很明显的主次不分,重点略写,芝麻小事细细描述。

  这个就是在写长篇时,没有提前写好各卷的大纲和主要事迹,由着自己性子写,必定会导致这种结果。

  这就像,花了一大半篇幅细致描写一把枪的构造,谁负责擦拭,谁负责上油,谁负责平日的保养,每个人还要内心腹诽一番,这把枪如何厉害,但最后却没有开枪一样。

  写小说的大忌。

  因此雅骚是失败的。

  回到开头,三痴的小说,精彩的还是那些魏晋的辩难、晚明的八股范式的说明,这些将古代典籍、规制进行的小说化的书写。至于小说本身,长篇掌控力不足,网文通病俱备,不值得细读。

本文标题: 《活在晚明①》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5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些人从出生起,就与外界格格不入。|KY粉丝留言:14个关于找到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