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发布时间: 2020-05-06 10:53: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爱比克泰德金言录;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古希腊〕爱比克泰德〔古罗马〕马可奥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 / 〔古希腊〕爱比克泰德 / 〔古罗马〕马可奥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精选点评:

  ●“格黎东,我们还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别忘了还这个愿”

  ●爱比克泰德+奥勒留! 体会到龙哥学英语时看鸡汤的心态了

  ●只是读了柏拉图的几篇,喜欢斐多篇

  ●达到自由境界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从容,安详,平静。

  ●用手机Kindle读完的,用有道笔记本摘抄了大量的内容,阅读推荐手机kindle与有道笔记本

  ●2-22

  ●夤夜读完了柏拉图的三篇,大学时读斐多,只觉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巨人,思想的导师。然今日方读《申辩篇》,才真正感受到他精神的伟大与灵魂的不朽,淡定从容的申辩若是确有其事,该让多少雅典人汗颜啊。

  ●看哲学,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读爱比克泰德,好像理解了 reward for hard work, and why you are motivated to do so.

  ●着急写论文只看了与我论点相关的申辩篇 (等我写完论文考完试再把它看完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读后感(一):翻译之极差!

  不是很明白为何有如此多的高分评论,莫非是水军?看来我这个短评可能要被人抨了。

  全文未读完,但为何来此处写评论?因为,我之前在翻译essays in criticism中的the study of poetry,碰巧搜索文章时候看到了此书。翻译之烂,已经无法描述了,丝毫不夸张的三句以内必错一句。不过,比百度翻译应该要好些:)

  如果要提证据?看两个吧:

  1. “华兹华斯还精练地称诗歌为“所有知识的呼吸器官和崇高精神”

  校注:呼吸器官?有这种翻译吗?原文是breath。我选择了译为“生命之息”。

  2. “拿破仑说道:“你尽管行骗吧”“

  校注:原文是charlatan as much as you, 这是能等同吗?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读后感(二):申辩篇、克利同篇和斐多篇

  在苏关于死亡及灵魂的讨论中,虽然论证很精彩,但有几个讨论前提是有待商榷的,第一个是由于苏等人认同神灵的存在,所以自然就默认神灵不会把祸事降临在好人身上,而且对于死前有罪恶的人会有相应的处理,因此聪明的哲学家不该惧怕死亡。第二个是在苏证明灵魂存在时,有个特别的论点就是苏等人一致同于关于”等”的知识是在出世以前就具有的,但以前看人类简史的时候有说道刚开始自然人是不具有”等”的知识,不同的自然人偶尔看到对方同类都觉得对方不属于自己这一类物种,直到社会群居出现,自然人才通过观察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之后便建立了”等”的概念,那么这里回头看苏等人的讨论,这就有点怪了,其实这也能说得通,换个例子说这个问题,我记得BBC纪录片有个海蜥蜴刚出生被海蛇捕食的一段,刚出生的海蜥蜴在没父母教的情况下,居然懂得静止不动的话,蛇就发现不了它,对于支持灵魂论的一方可能会说这种行为是生前灵魂所携带的,最后赋予到新生生命中,而在苏当时支持肉体论的一方在解释上貌似只能停留在肌肉层面上(中途苏曾去拜访学过但最终没把苏给说服),这就不难推断在当时的背景下,灵魂论和肉体论的说法孰强孰弱了。可随着时代发展,肉体论的层次已深入到基因和大脑,虽然可能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原本肉体论不能解释的,现在多少能提供一些可靠的解释了。

  最近利用零碎时间看了申辩篇、克利同篇和斐多篇,虽然有些论点真的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申辩篇让我感受到当时雅典对公民讨论的自由,苏能一口气在法庭上说这么多也貌似没什么时间限制,硬是把法庭当成课堂,苏演讲的艺术真的很厉害,先把对方捧高再说对方肯定不会怎样,完全使得想诬陷他的吃瓜群众不知所措。

  克利同篇则看出苏的正直,是个很有原则且严格要求自己行为要正当的人。之前我读文学的朋友跟我说她不太敢涉及哲学,有个她朋友就因为读哲学自杀了,直到读完费多篇我才知道她朋友选择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想去追求不受任何肉体束缚的思考,去到一个灵魂世界跟真正的智慧并存。当然我是肉体论者,不会干这“傻”事。总之推荐读读这三篇对话录,确实不错。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读后感(三):自由无死亡——斐多篇读后感

  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从容、安详、平静。孔子七十而不逾矩,大凡达到自由境界的人,对于死亡都能从容待之。对于他们而言,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因此我想他去到另一世界也一定是出于神意,他到了那里会很幸福,和其他天人一样。所以我并不感觉到悲痛,没有像人们临丧前自然流露的神情。”

  “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为的就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生都在追寻死亡,而当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之时,难道会惊慌失措吗?”

  “所有实践经验使我们相信: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就必须摆脱肉体的束缚,单用灵魂来透视事物本身。这样我们就能如愿以偿,获得我们所热烈追求的智慧——只有在死后才能获得,生前根本不行。”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临死前感到悲痛、无奈,那就足以证明他并不热爱智慧,只是对肉体情有独钟,也许同时还是个爱财或爱权,或者钱权都爱的人。”(诚:毛泽东面对死亡时也是从容不迫的。大凡伟大的人物都能从容地面对死亡。)

  “如果它在这样的状态中,那就是去到一个跟自己同样不可见的、神圣的、永恒的、理性的境界。他去到了那里会过着幸福的生活,摆脱人类的谬误、愚蠢、恐惧、激情和邪恶。一如始者,永远与神同在。”

  “他的灵魂必须摆脱激情以求平静,应当遵从理性,永远以理性为归一,透视那最真实、最神圣的东西,而不理睬别人的意见,以真实来使自己活得营养。因此,它生前就努力地生活,死后就有希望去到它自己的国度,永远免除人类的各种邪恶。”

  “我对事物是怎样发生的不做任何肯定,但我只坚持一点:一切美物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美’。”(诚:相论)

  “我们应当全力以赴地在生活中追寻美德和智慧。”(诚: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而在死亡之前所能追求的最好的事物莫过于此吧。)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读后感(四):经典成就哈佛

  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它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普利策获奖者,以及数不清的社会精英。现在,哈佛大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重镇,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哈佛百年经典》。

  《哈佛百年经典》是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在1901年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的一系列人文丛书。它几乎涵盖了从历史、传记、哲学到教育、文学、戏剧等各大学科领域,撷取了人类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人类社会在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正如编者所说,选编这套书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让读者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这套书就是这样一座从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展、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百年多来深刻的影响了西方世界,早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不朽经典。

  全书共有50卷,我手头这本是第22卷,共收录了《柏拉图对话录》中最有名的《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爱比克泰德金言录》和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等经典,以及英国人乔治·朗所写的奥勒留的传记和他哲学的介绍。

  柏拉图自不必说,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尊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收录的这三篇是关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以及判刑之后他的弟子们劝他逃离的对话,苏格拉底用他的哲学去说服了他们,使他的弟子们去尊重国家的法律,去尊重法官的判决。我们虽然对苏格拉底的死去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对他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学说,也捍卫了整个国家制度。

  爱比克泰德是古罗马著名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是真正集古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者,也是禁欲主义道德的权威代表之一。他早先是奴隶,身体还有残疾,一直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回归内在心灵生活的主张,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不啻是我们当今日趋浮躁的社会和心灵的清醒剂。

  奥勒留是罗马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是著名的“皇帝哲学家”。他的《沉思录》是其老师爱比克泰德哲学与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晶,记录了他在征战过程中对于生活的反思和总结,从而倡导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过顺应本性,顺应自然,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被称作黄金之书,温家宝总理就曾多次推荐过它。

  毋庸讳言,这些全是西方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这些经典,我先前也早已经读过,所以这次翻阅的过程中我除了感叹先哲的智慧之外,更多的是在思考,哈佛为什么能够如此?它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见微知著,从手头这本书或许就可以找出答案——正是西方古典哲学,西方的传统经典中的这种求真精神孕育了哈佛精神、最终成就了哈佛。哈佛人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直接传承于西方文化的本源——古希腊哲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就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在这套经典出版后的一百多年间,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愈办愈好,很大程度上与这套经典的熏陶不无关系。所以说,读这套《哈佛百年经典》不但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也可以理解哈佛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为中国大学找一个借鉴。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 ; 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读后感(五):我们来谈一下肉体与灵魂,生与死

  (哲学问题真的很难说清楚,如果看不明白的话,建议大家还是去看原著或者上一下《耶鲁大学公开课 哲学:死亡》)

  偶然看了一集《耶鲁大学公开课 哲学:死亡》的公开课,自此开启探寻肉体和灵魂,存在与死亡的路。《斐多篇》乃古希腊哲学大家柏拉图的著作,一般情况下,它和古代罗马皇帝 马可·奥勒留的个人哲学思考著作《沉思录》一同出版(关于《耶鲁大学:死亡哲学》和《沉思录》的感想日后我会陆续再写)。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临死之际,与其友其徒斐多等人的交谈。作者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生死,对肉体和灵魂,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在谈肉体和灵魂前,很有必要谈一下肉体和灵魂的哲学来源。根据对人的本质及组成的不同看法,哲学界分为两大流派: 物理主义( Physicalism )和二元论(dualism)。

  物理主义认为:人的组成部分只有肉体或身体(body),因为有鲜活的身体,人才能吃饭睡觉,运动思考。身体的死亡即人的死亡,没有了身体,人就无法活动,也可以说这个人“不存在”了。

  二元论认为:人是由肉体(body)和灵魂(soul)构成的。肉体死亡后,只要灵魂不死,人就不算是死亡。而且二元论认为肉体主司人的肉欲、欲望、需求等感性原始部分,灵魂则负责反省、总结、思考等理性部分。灵魂虽然对肉体有指导作用,它能指导肉体去行为,但是肉体因为对物质的不断渴求,会阻碍灵魂追求真理、追求理性。

  基于以上这点,二元论就引申出了两个理论:

  一、灵魂(soul)与肉体(body)是对立的,它们会相互阻碍各自获得想要的东西。举例说明:当你减肥的时候,你很想吃肉,这是肉体对食物的渴求。但是灵魂会阻止去吃,它会理性地和你说:吃肉就会使你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同理,当你的灵魂告诉你自己减肥不吃肉才能有效,但你的肉体就会不断引诱你去吃。因此,二元论又被称为“对立主义”

  二、人的本质是灵魂(soul):因为人是由 肉体(body)和灵魂(soul)组成的,所以即使肉体(body)死亡了,只要灵魂仍“存在”,人即存在,人就还活着,人就还能行动思考。从这个层面上讲,二元论(dualism)归根结底是一元论( Monism )的一种。因为在本质上,灵魂才是人的核心。

  在本书中,柏拉图支持的是二元论,即person=body+soul,但究其根本person=soul。他塑造苏格拉底蒙冤判死的极端处境,讲述了苏格拉底为什么明明能逃出牢狱,获取生存的前提下,还要选择死;为什么他不惧怕死亡反而期望死亡。

  先来谈一下苏格拉底为什么明明可通过朋友的帮助逃离监狱,却还要留在雅典接受死刑。他认为,他是雅典人,如果不能接受雅典的法律制度,他大可在之前的数十年中离开雅典,去往其他城邦。但既然他留在了雅典生活,就意味着他认同雅典的民主制度,必须遵循雅典的制度,不可因为制度对自己不利,而出尔反尔,使用小伎俩逃离制度的制约。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不应该在乎事物是否对自己有利,而更应该在乎事物是否正确正义。四星或许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但是遵循制度比谋取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正确,因此,他必须服从处决,接受雅典民主法院对自己的“制裁”。

  一开始时,我的确是不能理解苏格拉底的做法,但是听过他的一番解释后,苏格拉底甘愿伏法的行为也是一个公民知法守法的表现。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害怕失去,失去名利金钱,失去在人世间的快乐,失去这世界上对我们有利的,给我们带来快感的东西。正因如此,在选择时,我们更趋于选择对自己有利而非正义正确的事物。有时候,把利益看太重,就会忘记出发的起点,就会忘记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即使苏格拉底伏法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从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正义”。原因有二:一、苏格拉底追求的是绝对的“正义”,这是一个挺美好的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相对正义”,即我以为的“统治者的正义”。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者会将其罪恶美其名曰:“大多数人的正义”,但这种“正义”真的是正义吗?还是只是一种粉饰的阴谋?罗斯福曾说:“和平比正义更容易辨别,因为正义永远属于胜利一方。”我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少是对的,多少是错的;不知道有多少光明,有多少黑暗;不知道有多少真的正义,不知道有多少假的“正义”,但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能做的,就是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理性,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爱恨之前,先了解。

  其次,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处决,并非由于雅典的民主主义,我以为更多的是民粹主义和盲目民主。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方乃至全世界现代民主制度的奠基石,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度,强调每一个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参与到社会政治事务的决策中,都应该有社会政治事务的决策权。

  但这样就真的民主了吗?首先,每个人对政治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向他人推销自己的主张,攻击反对者的政治想法。其二,社会发展至今,公民真的具有与民主制度相匹配的民主意识吗?民主意识是民主制度的精神基础,若民主意识尚未形成成熟,那民主制度也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空壳。诚然,直到现在,就算是先进的西方国家,成熟的民主意识也并未在每个公民中形成。民主制度的缺失,理性受感性刺激的影响,致使人民是容易是鼓动和摆布的,三言两语的鼓动,他们就能群起力撑或反驳。

  就像上月英国公投脱欧(Brexit)一样,我无法预测英国脱欧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但只想问一下在投出那一票前,有多少人想清楚脱欧对英国的影响?如果想清楚了,那就不会出现“what is Europe Union”在Google上搜索置顶的囧境。直接民主真的能“民主”实践吗?

  说了那么多,还是说回苏格拉底的死吧。苏格拉底之所以不怕死,甚至期望死亡还有另一原因:如上文所述,苏格拉底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肉体与灵魂是对立的,会阻碍灵魂去找寻真理,因此,只有肉体的死亡,灵魂才能获得解放,才能真正自由地接近神,接近真理。死亡,不是终点,是另一种起点。

  首先说一下我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吧。我是一个物理主义者(physicialism),弗洛伊德等现当代科学家对人的研究已经宣告上帝已死,灵魂虚无。灵魂说梦幻神秘,但无法说服我理性部分和这个冷酷的科学世界。

  不过我认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起点。死亡,对死者是生命的终点,这毋庸置疑。但是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人生的另一个路程的开始。

  随着我的成长,有些老者不可避免就得离去。长这么大,我也参加过几次葬礼,不知道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还是真的不舍悲伤,我也会流几滴眼泪。总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的离去,好像一段关系的终结。记忆里面有他的位置,但是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他的位置,或者说,他的位置在你的记忆中空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其他代替了。

  这时不免感伤,但是望着身边稚嫩的小孩,会有些许释然:人生就是这样啊,生老病死,有人来,有人走,有人出生成长,有人衰老告别。是时候将过去的关系,过去的记忆收起来,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他人的人生节点,人生终点

  也是我的人生里程碑

  我的人生节点,我的终点

  也是他人的人生节点

  人与人,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着,这样证明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在他人的人生中,活过。

  (最后一句话,好像村上的话……)

本文标题: 哈佛百年经典第22卷:柏拉图对话录 : 申辩篇、克利同篇、斐多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3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孙宽 | 请你直接拒绝我——时光随笔二十三——二十五《In Manchuria》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