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本由约翰·米尔斯海默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国政治的悲剧》精选点评:●这个时候读这本书很应景●如果把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简单粗暴地在坐标轴上分为自由主义
《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本由约翰·米尔斯海默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政治的悲剧》精选点评:
●这个时候读这本书很应景
●如果把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简单粗暴地在坐标轴上分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类别,这书大概得算进极端现实主义的行列,当然作者也自认是“进攻型现实主义”一派。主要立论基础是国家对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对其他国家的不信任(此处应有三体人路过),之后谈到责任分配和离岸平衡问题。但愿这本书的预言是错误的吧。
●重读。说理清晰,八章论证简约却力透纸背,实系大家。理论的局限性源于其实证资料的局限性,因此其解释力也不可能有想象中的普适性,但令人担忧的是,其根源即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会让位,而中国是否有能力成为这个新时代的harold,甚可疑。
●言简意赅
●虽然受限于地缘因素,但也不能忽视主观能动性,最好将悲剧变为正剧。
●后面阎学通和米尔斯海默的辩论太精彩了!
●国家之上无权威,在国家安全与政治面前,平民不值一提。感受到了太真切的悲剧。
●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世界格局
●通过本书发散开去,把摩根索和华尔兹的书也看了。
●印证一下当下中美贸易战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一):大国政治的悲剧
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国际关系这个学科竟然能谈到这么深。以前总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大佬们根据喜好的一些选择结果,而学者只负责用理论为大佬背书,但本书对进攻现实主义的论述,以及最后与阎学通老师的辩论,对每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再深入的解剖,让人印象深刻。
每一种理论,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有其诸多假设条件,而且由于人本身的多变性,所以例外情况非常多。我同意译者王义桅老师的观点,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米尔斯海默观点理论的例外。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二):远见
最后,我认为,尽管大国几乎总是按现实主义行事,但它们经常宣称自己受更高的道德目标而非均势的考量所驱使。而且,它们把对手描绘成邪恶或不道德的另类。这种行为模式在美国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世界舞台上,美国常常举止粗,却总是口口声声称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正确的,而其对手的行为是邪恶的、错误的。这大概会引起许多中国读者的共鸣。他们一定已注意到,美国的精英们常常用理想主义术语谈论外交政策,却以现实主义方式行事。
有理由相信,如果中国日益强大,其精英们将仿效美国,使用理想主义的辞令来描中国的外交政策。然而,中国会像美国一样,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如果生存是其最高目标,那么中国便别无选择;这正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约翰·米尔斯海默
此书写于2001年,近期中美之间的冲突对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远见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三):进攻现实主义
在结构现实主义之上建构起进攻现实主义。无政府仍是基本的共同基调。变化的确是国家在这个自助体系内对彼此意图的可知与否问题上存在分歧。防御现实主义认为意图尽管难知,却能够有方法以最大化可知程度。米尔斯海默却指出,意图永远不可知,因此要突破安全困境必须要寻求相对权力的最大化,只有建立起绝对的霸权才能够赢得自身的安全稳定。
但是米尔斯海默也指出,自古以来人类世界存在不少霸权国家,却没有能够在全世界建立起霸主地位者。这是因为陆军才是军事中最首要的力量,而国与国之间水域的阻隔却增加了军事斗争的多元要素,使得战争的过程变得更加不可控也难以控制。因此,霸权也只是相对的,只存在地区性霸权。英国与美国在米尔斯海默眼里都被称为“岛屿国家”,他认为二者都因为水域的阻隔从而不仅得以在其它地区遭受战乱纷扰时隔岸观火,而且更能坐处钓鱼台充当“离岸平衡手”,自身并不掺入,却能隔空制衡各方势力,以维持均势格局。
米尔斯海默对权力带来安全,尤其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安全有特殊的执念。这致使他在论述中国的和平崛起时也保持着质疑的立场。他相信实力差异的增加必然带来军事的扩张。虽然这种观点努力贴近现实的丛林法则,但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仍需要取决于具体的环境。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四):中美之间能否避开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实时,并对美国形成了挑战,近年来不断的贸易摩擦背后相比也与此有关。
纵观世界历史,每次一个新兴强国崛起,都会对原来的霸主发生战争,这种现象由于被知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出所以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今天中国与美国之间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呢?
最知名的国际关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在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面对中国崛起,美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中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我们崛起带来的挑战?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开始渐渐寻找自己需求的满足。
首先是突破美国岛链对中国封锁,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寻求自身的安全。
其次,民主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近些年民主主义空前高涨,很可能把中国拖入霸权战争。
再次,领土争端,中国周边的很多领土争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钓鱼岛、南海诸岛、中印边界等等,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要寻求彻底的解决。
最后,安全困境,安全困境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用来增进自身安全的手段往往最终有损其他国家的安全。中国随着实力增强,寻求改善其军事能力保障自身安全,在中国自己看起来这是是防御性的,但日本、越南和美国却会认为是进攻性的。
美国如何面对中国的崛起?
面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美国有三种策略:遏制、阻碍和挖墙脚。
遏制,主要是指与中国周边的邻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韩国、越难等,因为他们本身就担心中国觉得对自己的威胁。
阻碍,主要指阻碍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就是打贸易战,不让中国继续高速发展壮大,但是因为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太紧,这种策略必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挖墙脚,就是在中国背后搞鬼,比如策动中国边疆的反动势力,搞得中国无法安宁,但作者也说这种策略的效果聊胜于无,真正最有效的还是遏制策略。
中国该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的遏制策略,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米尔斯海默认为,有两条:
第一,中国以其人之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结盟巴西在美国后院点火。
第二,中国以经济合作软化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破坏美国的遏制战略。
我们能和平崛起吗?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能和平崛起,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书中还引用了阎学通的观点,阎学通大概是在西方最有名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家,他认为:“中国崛起让世界更文明……儒家思想核心在‘仁’……这一概念使中国历代统治者行仁政……而非霸道……中国概念‘仁’可以影响国际规范,让国际社会更文明。”也就是,从文化因素来看,中国不喜欢称霸。
但是,你如果理解近些年来以哲学家赵汀阳及施展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鼓吹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时,虽然比霸权主义温和得多,但是本质上就是要让天下形成一家,并且以中国为中心,这确认不能不让他国担心。
另一种说法,中国和美国及日本经济关系密切,开战必然面临巨大损失,也是说从经济角度来看也不会打。
但是米尔斯海默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生存,繁荣也是其重要目标,但是当生存和繁荣面临矛盾时,生存很容易压倒繁荣,而发生战争,尤其是在强烈的民族主义裹挟下。
所以只要我们的生产还未受到威胁,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知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中国和美国未来的冲突更多可能是文明的冲突,中国很可能和伊斯兰文明结盟来共同应对美国,加上中国这些年在非洲地区的广撒恩惠,非洲、中东都可能站在中国一边。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种力量的转变,加上两边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利益关系越复杂,很可能变成北京人约架情形,对战双方两边熟人越来越多,最后劝架的超过了打的,打不成。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五):推敲下第一章吧。
最近在读一些国际关系类的书籍。除了之前读的日俄战争,藉着《决战中途岛》的上映,又复习了些二战美日关系的书,当然,基础类的读物也不能错过。比如刚做完读书笔记的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最近养成了看完一遍正文形成大体印象,再回头读导读、最后再摘抄分析的习惯,一是为了避免剧透,二是为了对照下看看自己与导读者的关注点差在哪里。三也是为了在回顾时能针对特定主题展开重点关注。
比如之前的《德川宗教》,导读比正文还有意思。而这本的导读虽然不是能与作者匹敌的人物,但抛出的问题很好。其实就体现了目前两国贸易战中的路线问题。
那就是“作者所说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必然会发生的的历史必然律吗?我们能跳出这个陷阱吗?”
——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时下所关心的。
回到这本大国政治的悲剧。他的结构不是那么难解:第一章是关于大国追逐权力这一观点的五条假设。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国家行为,特别是大国在权力来源(财富和军事力量)基础上,围绕生存做出的种种战略(此处战略实现的国家总体目标,正紧紧围绕着上文在假设基础上推导出的权力来源)。事实上,在作者看来,国家的战略选择具有正强化的作用——即通过累积财富和军事力量强化自身权力,又经由强化自身权力强力权力来源。但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必须针对大国力量的对比变化,选择合适的策略路径。根据国家在时局中的地位,基本的策略只有两组:一是猎取权力,二是制止侵略。前者可以采用战争、讹诈、诱捕、坐壁上观。后者可以采取均势或推卸责任。
而把各种策略玩的最遛的两个国家,都是远离大陆的离岸平衡手:一是英国,二是美国。(俗称的国际政治搅屎棍国家)
作者为了解释的更详尽,在各种策略的举例过程中经常举同一个例子,只是换了讲述方向和重点——说白了,作者讲述的大国政治仅仅局限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二百年范围之内。二百年前的例子没法举,就只能拿着二次大战反复说。
换言之,作者笔下的大国政治,是指“1800年到2000年之间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政治的基本形态”。往前了,是中世纪,不那么现代。
至于二十一世纪的大国政治,作者没办法写。因为作者写作时,离上个世纪未还有一阵子。虽然在修订版中加了一章“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但即使不看这最后一章,也会知道按着作者的逻辑往下走,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还不是局部战争。事实上,目前其实正是作者最难以把握、认为现实中不可能会出现的“不平衡的两极”的状态。
两百年的经验,是否能完整取代人类几千年的政治斗争史的经验?甚至推演到未来?
起码我是没有作者那么有自信的。起码在第一章的前提里,就有些让人犯嘀咕。
第一章的主旨是:国家为什么追逐权力?作者给了五个理由。
其一,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政府之上无政府);其二,大国战争的资本是它们具备的进攻性军事力量;其三,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其四,大国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五,大国是理性行为体。别的不说,第五条“大国是理性行为体”这条,就够西方各国喝上一壶了。特别是,作者为了解释大国战争的发生时,又加上了一条说明“因为决策信息的不完整,大国的误算很普遍”,而这种误算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参战,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怎么看都并不是那么的“理性”,更多的,是各种政治力量犬牙交错后的结果。大国的理性命题,在本书中是如下阐述的
它们清楚自己的外部环境,并从战略高度考虑如何从中求得生存 国家既关注自己行为的短期后果,也关注中长期的影响但正如我们在历史中学到的那样,在一个国家走上下坡路时,总有人会踩脚油门(笑)。
——这条看起来似乎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在国际政治上的类似推演。
更进一步,这五个假设即使从自身看来没什么问题,但命题间之间似乎也是冲突的。比如第三条至五条。既然国家是“理性人”,而且“大国的首要目标是生存”,那么国家为什么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呢?
这种怪异的不可知论和理性人假设竟然出现在同一本读物中,令我的脑中缓缓打出了“喵喵喵喵”几个大问号。
算了,我放弃了。
但是离岸平衡手一章倒值得仔细读,这两个欧亚大陆外国家的手腕真是一脉相承。
另附阅读大纲:
https://mubu.com/doc/ecf2d-Sgq0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