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2 15:4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是一本由谷卓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9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一):同理心,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养这次疫情让我们都禁足在家里,开始各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摘抄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是一本由谷卓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9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一):同理心,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这次疫情让我们都禁足在家里,开始各种的家庭内部协调生活,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哥哥家的两个孩子,家里三个孩子,一个幼儿,两个青春期。

  这恐怕是最难的局面了,但是待在家里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孩子三岁,其实凡事都懂了,原先老人带娃的时候,总是想着这是小孩子,不用过于认真。看完这本书之后,还是觉得一切貌似不是原先想的那样。

  两个青春期孩子,也是各种老人老人搞不定,吃饭挑剔,放假在家不看书,抱着手机不动。

  禁足的这个月里,我开始翻看图书,想找一本能有效应对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带孩子,也帮助青少年过渡这个青春期。

  翻到了这本书《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这本书最重点强调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来,不能认为自己是家长,就要执行家长的权威,而是要同理心去想孩子,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聆听与尝试沟通,比如,孩子喜欢看什么?不要直接就说“你看的是什么?”而是尝试去想为什么孩子喜欢,为了想要让孩子理解大人,首先大人得去先尝试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关注孩子喜欢什么,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管教,说教,训斥。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这本书,是作者亲身经历来讲解的,特别真实的经历,不是空洞的教育理论,而是自己带孩子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游学多国的教育背景来讲述。

  最喜欢书中刚开始讲的“i+1”法,尤其对于孩子这点很重要。

  ‘i+1'’鼓励法,就是比之前进步一点,说穿了既适用于大人,也适用于小孩子。每次不需要有大的进步,大的进步,目标太大,离得太远,成功率太低,且动力太低。大人给孩子只需要设定一点点的进步就要鼓励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一口气吞下一个大象。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这本育儿书,开本16开,而且纸张特别好,非常适合阅读,这本书厚实的书,堪比《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内容自我感觉更先进一些,讲述了方方面面。

  养育高情商孩子,负责人的孩子,从大人抓起。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珍惜美好的生活,我们一起加油!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二):把“同理心”传承下去

给孩子满满的爱不是溺爱,让孩子体会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从陪伴孩子完成任务,到日后孩子学会独立,他会建立自我的价值感,拥有自尊、自重的健康心理素质,面对困境,明白“做不好可以好好练习,人一己十,检讨再调整。——谷卓《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在我成为母亲前,我很难体会“无条件的爱”是怎样的。父母对我的爱似乎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我考试成绩好、表现优秀、值得夸赞的时候,父母才会跟我表现出爱。所以我总是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样子,以此换取爱。

  现在我成为了母亲,突然明白了“无条件的爱”是怎样的,但我却不懂该如何传递给我的孩子。我成为了我父母的样子,喜欢用条件 跟我孩子交换爱。我懵懂的觉得这样不对,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幸运的是我看到了《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这本书,它向我们传达了”先同理,再讲理“的教养方法,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同理心才是无条件的爱。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孩子,而是要把孩子看成与我们平等的人,子欲养先尊重。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的作者谷卓,在母亲创立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当了20年的助教,求学经历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和潜移默化的成长经历,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教养观。她希望”孩子持续保有一颗对世界热情探索的心“。我从她书中看到的也是这么一个孩子:自信、有爱、温暖。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但在教养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智,确实很难。也许脑子里想着要同理,但在当下就是不由自主的破口大骂。其实,这才是教养过程中的真实。作者也会控制不住自己,但她的孩子依旧自信而温暖,因为她的”同理心“让她始终尊重孩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始终保持一颗同理心呢?最关键的是教养者需分清同理心和同情心。孩子胆小的时候,我们理解他们的胆小,将心比心,慢慢引导他们摆脱害怕,这是同理心;孩子胆小的时候,我们因为他们年纪小,就帮他们完成害怕的事情,这是同情心。

  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孩子天生弱势,总是需要我们保护,我们就很难对他们用同理心对待,取而代之的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本就不对等,被同情的一方总是被认为是弱势,需要帮助。以致于同情的一方会高高在上。既已高高在上,不公平的爱没有尊重。

  现在这个浮躁而自私的时代,同情心有余,同理心稀缺。人们说话、做事总习惯从自身利益出发,伤害人于无形。肖战门事件,就是在资本操作下,利益至上的结果。不管是键盘侠还是看客,多是站在自己的利益链上说着不负责任的话。这种不负责任,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作用是传承,教养者缺乏同理心,被教养者自然也不会有同理心。所以,要让这个世界有温度,就要从教育入手,把同理心传承下去。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通过学习、情绪、言语三个方面,以作者亲身教养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要把“同理心”传承下去。全书案例丰富,读之有趣,阅之温暖。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幸福的气息。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三):父母的同理心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位母亲喜欢带孩子去逛商场,可孩子一进商场就发脾气,就哭闹,母亲奇怪了,商场里多好玩呀,那些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商品多好看呀,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有一天,母亲蹲下身子,她明白了,原来从孩子的高度望过去,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的腿呀。

  故事虽短小,但无疑是在警示我们父母,当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该换位思考,只有蹲下身子,把我们的身高,感受带到孩子的层次,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去体味人情,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这样才能接近他们的真实世界,你才会懂得怎样带领孩子成长。

【世界的有趣程度,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用孩子的目光看待世界,你会更理解孩子。】

  作者谷卓,20年助教,求学历经台湾、澳洲、加拿大、荷兰的教养经历。主修文秀、辅修中等教育,受过儿童情绪力和专注力培训。潜移默化的成长背景和亲身经验多元文化,形成独到的教养观。本书《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就是作者通过讲述亲身真实育儿经历,以过来人的同理心,分享如何透视自我对话,审视反思,来告诉我们:父母的同理心,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它给予孩子的温柔力量,比想象中的要强大。

01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父母要做把握之外,再多一点点就好

  书中介绍,作者的老公很喜欢大海,他很想跟孩子分享海中游泳的美好体验。当他们第一次带孩子去海边游玩的时候,孩子因为第一次见到孩子,很害怕,挣脱远离大海,不敢靠近。作者看到大声哭泣的孩子,便把孩子抱到沙滩边。但面对孩子不敢靠近大海的状态,她进行了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破解这种状况,消除对大海的恐惧心理?

  这时,她想到了语言文学中的“i+1”鼓励法理论。i代表学习者当下的程度与经验,1则是略高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应用于教育中,这就提醒父母,在孩子能力可及范围内再往上加一点点的难度,别贪心。相信,孩子可以在她把握自己能做到(i),并且有信心可以尝试舒适圈外的一点点挑战(1)。

  正是应用这样的方法,作者让孩子从接触沙滩到玩沙子到靠近大海道下水,最后感受海浪,作者对孩子成功的引导,帮助孩子最终完成了自我挑战,建立了信心。

  所以,作为父母,当面对孩子对新事物的不了解,产生害怕心理时候,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距离自己的期望有多远上,更不要硬推着孩子前进。而是要以同理心去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角度,就轻易地体会和想象出孩子行为的因果关系。

  希望孩子进步,引导要有方,并且给予他适量的任务,坚定也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并逐步引领孩子往前迈进与独立。

02蹲下来,触及孩子内心,父母要给孩子建立“你很重要”归属感

  因为作者回归职场,所以孩子感受到与妈妈的相处时间变短了,也感受到妈妈下班回家后不如往常充满活力的陪他玩耍了。孩子为了偶尔引起妈妈的注意,总是在父母谈话的时候打断或者做出奇怪的声音。

  即使作者提醒,但孩子的这种故意捣乱仍然没有停止。这让作者感到烦恼,同时也的细心也让他思考到孩子的教养教育问题。

  面对这样时间,作者通过三步法解决了孩子的这个问题。首先,第一次提醒孩子的时候,先同理心,告诉孩子“你很重要”,自己有注意到他,给孩子建立“归属感。然后再讲道理,告诉孩子,要等待一下,父母是需要尊重的。第二次提醒的时候,会告诉孩子,耐心等待,父母结束谈话会跟他玩,让他知道等待后会发生什么。最后,就是感谢孩子的等待,给予孩子尊重和表扬。

  作者的这种做法,让孩子有了归属感,也从爱的交流中感到自己的重要。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了克制“想要”和懂得了“等待”。

  而生活中,许多父母的做法却不是很友好,他们会对孩子说“等一下”或者不耐烦或者吓阻,往往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忽略或遗忘,在情绪得不到缓解下,慢慢的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教养。

  等待不等于不爱,而是让孩子明白,没有谁有义务要第一时间服务谁,被谁服务,有时候,等待反而是得到更完整的满足。这种方式也叫延迟满足或者延后享受,它会让孩子从中学会尊重,达到自重。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带着同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给孩子建立一种归属感,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

03蹲下来,释放孩子的天性,父母要善用孩子“玩”这种自然成长的力量。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当今社会,玩对于大多数孩子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现如今,几乎每个家长都给孩子报名了很多的培训课程和兴趣班。让他们周末也在繁忙的学习中。

  与此相反,作者的婆婆却有着不一样的态度和思维观念。她认为应该释放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玩,让孩子专注于玩中。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种现象,家里孩子所到之处,都会被清理的“干净”,没有任何阻碍和可能磕碰的地方,留给孩子的都是最宽阔和安全的地方,家人甚至恨不得离开孩子一眼。

  而在作者的家里,除了清除了有毒的花以外,并未做其他任何物品摆放的调整。婆婆认为应该让孩子在开放的自然空间里玩耍,适度的碰撞可以让孩子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地方要小心,什么地方不能去,这样的行为让他们接受更多的刺激,以便通过触觉、视觉来建立孩子自己的小小世界。

  作者赞同婆婆的教育观念的,在尝试了这样的做法后,她发现孩子不只是会玩,更知道玩什么,怎样可以让他开心,也玩出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释放孩子的天性,大胆放手,因为有了玩的体验,可以了解孩子擅长什么,自信也就自内而生。也因此激发孩子更多的潜在能力,让孩子在“玩”这种自然成长的力量中学会培养觉察力、思辨力等各种能力。

结尾总结

  通过《蹲下来,用孩子高度看世界》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所谓同理心就是,纵使你给孩子金山银山,都抵不过一句:你的感受,我懂。

  为人父母,当你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自己带入到孩子所面临的高度中,继而在内心重现孩子目前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

  要相信,一个具备了同理心的父母,才能让孩子赢在人格完整的人生起跑线。

  因为拥有同理心是教育好孩子的金钥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四):除了怒吼,我们还能怎么教育孩子,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以前总听老师说孩子上课听讲不专心,我也没有当回事儿。这次因为疫情,孩子在家上网课,一举一动,我全部看在眼里。孩子一会儿咬咬笔,一会儿抠抠鼻子,一会儿扭扭屁股。瞪了她半天,她也没有放在心上,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坐好!手不许动!再动就敲手心!”

  孩子忽然听到我吼她,怔了一下,嘴角向下拉,想要哭的样子,但看着铁青的脸,听着我的雷霆震怒,牙齿咬着嘴巴,不敢动弹。

  老师让她读生字,她半天不出声。

  “你怎么回事?能不能好好学?”我又没忍住吼起来。

  “哇——”孩子一下子大声哭起来,眼泪簌簌落下,她用手背边擦着眼泪边说着“妈妈太凶了!妈妈不是好妈妈!”

  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也在反思,自己就会河东狮吼,如果不吼,还能教育好孩子吗?

  正在我迷茫困惑时,刚好遇到了《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这本书,它告诉我,面对育儿的挫折,除了吼,妈妈们还可以通过同理心,温柔而坚定地教育好孩子。

  同理心是什么呢?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把眼前找麻烦的孩子看成自己,思考这个孩子到底想传递给我什么信息,唯有先放下大人的局限,调整看孩子的角度、应对的姿态、情绪的处理,甚至重新虚心检视自己,才能更接近、读懂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终究不能操控孩子的人生,但可以用支持和信任来引导,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便能成就孩子。同理心并非天成,要靠后天慢慢练习。

  妈妈们怎么做才能练就自己的同理心呢?最重要的是如下三点:

  1.要“看见”孩子,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需要、回应孩子的感受。

  2.要掌控自己的情绪,让理性在线

  3.善用语言,肯定孩子,接纳孩子。

  一、要“看见”孩子,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需要、回应孩子的感受。

  去年有一部探讨孩子教育的电视剧《小欢喜》。剧中的学霸英子,每天都被妈妈掌控着只能呆在家里刷题学习。英子想去参加天文馆的演讲,妈妈不让去;英子想考天文专业,妈妈不让;英子想去上南京大学,妈妈不让。正是在妈妈这样的高压的控制下,英子得了抑郁症,差点跳海。

  英子的妈妈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控制着英子的人生,无视英子的需要,不接纳英子的情绪,最终导致了英子的抑郁。

  所以,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期待,要尊重孩子需要、情绪和感受。

  作者谷卓《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儿子Jivan16个月时,孩子爸爸迫不及待要带Jivan去下海。Jivan一看白浪滔天,又被爸爸强迫着抱进了海中,就吓得哭喊妈妈。

  谷卓了解孩子这么小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海,被爸爸放到海里吓到了。所以,她就安抚孩子那颗受惊吓的心,并温和地告诉孩子:“海好大一片哦!妈妈知道你会害怕。”

  孩子在妈妈的安抚下,平静了下来,获得了安全感,不再哭喊了。但如果孩子因为害怕就默许他全盘否定,那孩子就难以获得成长,可能还会养成逃避困难的习惯。智慧的谷妈妈,根据孩子的经验+1再+1,鼓励孩子张开羽翼,让他了解到“其实我是可以的。”

  从在沙滩上铺上纱巾让孩子坐下来到不再害怕接触沙子,从妈妈牵着小手一步步走到妈妈蹲下来陪着近近看海,从看海浪打在妈妈脚上到自己去踢海浪,妈妈陪着Jivan用了一个多小时,从害怕拒绝到好奇喜欢,一步步地接近大海,最终下了海。

  试想如果谷卓抱着孩子,逼迫着孩子下海,那会是这么一个欢快的结果吗?

  二、要掌控情绪,让理性在线

  还记得《欢乐颂》里的霸道总裁小包总吗?他带着孩子参加了《爸爸去哪儿6》后,就被骂上热搜了,原因就在于他对待儿子杨雨辰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怒吼,搞得孩子在他面前一直都小心翼翼的,大气都不敢出。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网友们都知道,选房子是随机抽签的,谁都不知道条件好坏,杨雨辰挑选了5号房子,他说5号是自己的幸运数字。谁料到5号房子是在最高的山顶,杨烁得知后一路上摆着臭脸,虽然工作人员提醒他亚丁山海拔高,如果孩子走不动可以抱一下,他倒好,一路上只管催促着孩子快走,并且威胁孩子说:“要是不能走快点,就让他回去村口重走一次。”并且还不忘对选了5号房子的儿子冷嘲热讽说:“5 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看到这一幕,网友们都是气炸了。这是亲爸爸吗?杨雨辰上辈子是毁了银河系才投到杨烁手下当儿子吗?作为孩子的父亲,不仅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反而还把自己的不快情绪一股脑儿发泄在孩子身上。他这是教育孩子还是在虐待孩子呢?

  对比一下杜江带着嗯哼上节目时,面对同样的问题,杜江的处理方式真是令人称赞。

  嗯哼也是选错了房子,在爸爸面前嚎啕大哭,一天也不肯住。杜江先是给儿子扇扇子,然后等他不哭了再沟通。嗯哼慢慢平静下来后,杜江就耐心劝儿子说,石头是随机的(那一期就是用石头挑选房子),谁也不知道会选到什么样的房子。他也不喜欢这个房子,但遇到了就要一起面对。最后,杜江说,我觉得我能住这个房子。

  杜江面对嗯哼的哭闹,先是接纳嗯哼的情绪,嗯哼得到了爸爸的理解,他就不感到孤独了。同时杜江给嗯哼扇扇子,让嗯哼感受到即使他哭闹了,爸爸还是爱他的,这就让他有了面对困难的能量。杜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房子的不喜欢,也认同了嗯哼的情绪,这些都使得嗯哼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和疏导,嗯哼也在杜江的帮助下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他也在慢慢接受自己挑选了一个条件不好的房子的事实。当情绪问题解决后,杜江就引导嗯哼面对问难,并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很容易让我们变得暴躁,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合作、发脾气和哭闹时。作为成人,我们得用理智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接纳和疏导自己的情绪。一个人了解并懂得自我排解不好的情绪和想法,学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灵活掌控“情绪力”才能让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三、善用语言、接纳孩子、肯定孩子

  在探讨家庭教育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因而错过了儿子马飞成长的成长时光。7年后,他出狱了,他的儿子马飞已经上了初中,但马飞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考试成绩总是垫底。学校的教导主任讽刺他说:“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就连马飞自己,也觉得自己笨死了,濒临放弃。

  但是马皓文一直鼓励他,“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最后的结果是,马飞实现了成绩的大逆转。我们很难说“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这句话,左右了马飞的人生走向。但这句话,让身处黑暗的马飞以信心,让他拥有了走出绝望的勇气和力量。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桃乐丝 诺特说的这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就会学会内疚;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就学会自我肯定;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就学会信任他人......”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成长。言传身教,语言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善意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生命主体的尊重,我们对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孩子们在这样安全的、积极的语言环境下,才能顺着父母指引的方向前进。

  说在最后: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作者用自己的育儿经历,告诉在育儿中备受挫折的妈妈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妈妈都会有火山爆发的至暗时刻,但如果真的任性发泄情绪,我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崩溃,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受到伤害。那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同理心,让自己蹲下来,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需求,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合适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和你合作,朝着你的引导的方向,欢笑着跑过去!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五):用同理心引导孩子看见世界

  前言: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作者谷卓,是《换日线》杂志、《未来Family》杂志的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高中教师。她求学历经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地,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跨国的婚育体验,让她形成了独到的教养观。在这本书中,谷卓用充满温情、循循善诱的文字,为家长们分享她在养育一儿一女中,所体悟到的“妈妈育儿经”。

当妈妈的情绪凌驾于理智,请先唤醒自己的真诚

  有哪个妈妈不想成为一个温柔的妈妈呢?可我们的梦想,却总是被无情的现实击垮。有位妈妈说,“每天面对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的熊孩子,不生气已经成为了奢侈,能够做到不动手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看到了妈妈们在教养孩子时的众多无奈。

  妈妈们都知道,Terrible3的孩子有多难带,他们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说“不”,如果这时候恰好遇到了暴脾气的家长,一场“火山爆发”就不可避免了。可是,爆发过后,孩子可能会由于害怕而暂时选择听你的话,但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将面临无法有效沟通的巨大挑战。

  因此,当我们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请先不要急着发脾气,而是要与孩子平心静气地交流,如果在短时间内实在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先让自己短暂地离开,等调整好情绪,再与孩子面对面进行真诚的沟通。

  什么是真诚的沟通?教养者如果能够勇敢地向孩子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就是真诚的沟通。比如,孩子和妈妈发生冲突,孩子说“我不要妈妈了!”无论是再坚强的妈妈,听到这句话也一定会很伤心,与其大发雷霆,或是暗自舔舐伤口,不如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这句话让妈妈有多难过。我们也可以用夸张的面部表情,来向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孩子在理解了妈妈的痛苦后,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用同理心来理解妈妈。

  作者谷卓在书中给了妈妈们这样一段话:

“难过想哭的时候,别再说羞羞脸了;生气的时候,用力吐一口怒气,再展现明亮宽敞的心吧;垂头丧气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焦虑的时候也不妨让孩子看见你来回踱步的样子,搞不好他会有好办法!”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它时,它反而会变成温顺的猫咪,为我们所用。

想让孩子更自信,先修正自己的说话方式,把脱口而出的”不可以“换成”邀请合作“

  家长经常说“不”,虽然是出于好意的提醒,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没有自我认同感的孩子,应变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常说“不”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提到,“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行为不当的标签,强行规定只会引来叛逆和权力争夺。”大人眼中的不当行为,在孩子眼里可能是有趣的游戏,孩子玩得正起劲儿的时候,家长的一句“不可以”,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

  我们不妨把直接说“不”,换成“邀请合作”的方式,这样就能用正向提醒,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比如,把“不可以揪猫咪的尾巴”换成“我们一起拿毛线团跟猫咪玩吧”;把“别站在椅子上”换成“椅子是要用屁股坐的哦”;把“不要在书上乱画”换成“宝贝,我把你的绘画本拿来了,你在这里画画吧!”

  尝试改掉自己说话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亲子相处中的冲突,也能让孩子养成“那我可以怎么玩”的思维方式。平和的态度、正向的言语,才是对孩子的发展和发育最有帮助的。

  其实,不管是真诚地面对孩子,还是把“不可以”换成“邀请合作”,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才是《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这本书真正想要传达的育儿观。

蹲下来,不只是放低身体的高度,更是要放下家长的权威,怀着同理心,唤醒孩子看见世界的能力

  同理心又称为换位思考、共情,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理心有多重要呢?自体心理学家海因茨·柯胡特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个人如果活在一个没有同理心的环境,就好像活在一个没有氧气的地方。”而同理心发展的关键,就在孩子与教养者的依附关系中。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1、转变思维,变“对立”为“同理”

  与孩子相处,一定会遇到孩子不听大人管教、甚至是故意与大人做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常常会用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仍然不配合,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等行为。其实,越是在这种时刻,家长越要稳定情绪、转变思维,把“孩子故意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件事,当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契机,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共赢。

  发生亲子冲突时,先问孩子为什么,是缓解冲突的一把钥匙。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家长的心绪暂时抽离,也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刚刚的行为。

  在书中,作者谷卓分享了一个她和儿子Jivan相处的小片段。Jivan看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是老人手!”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意思?儿子在嫌弃我的手很丑吗?我为了照顾他,每天洗衣煮饭,这家伙却嫌弃我的手太丑?”但是,妈妈并没有显露出她的生气,而是站在儿子的角度,和善地询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原来,儿子的本意并不是嫌弃手丑,而是看到妈妈的手上有皱纹,想起了曾经见过的老人的手,所以才会冒出来这么一句话。

  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美好,他们的思维也总是天马行空, 如果我们试着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感受、聆听他们的心声,那我们就为他们做了一个同理心的良好示范。

  2、亲子共读,让同理心更立体

  绘本故事中的情节,能给孩子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利用好绘本,也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同理心。在亲子共读中,不只是干巴巴地念故事,而是尝试着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绪去带动孩子感受故事的氛围,这样就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故事,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绪。

  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有限,他们需要绘本中各式各样的情境,来丰富他们的体验。讲完绘本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人物的行为、情绪,并问孩子3个W(Who、Why、What happened),这样就让抽象的情绪,以更具体、更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透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学到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理解,实现“从他者反溯到己身,再从己身对应到身边的他者”的质的飞跃。

  3、换个角度,引导孩子多元观点

  对于一件事情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的角度。举个例子,孩子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外卖员边等红灯边玩手机,妈妈趁机教育孩子说,“你看,骑车玩手机是错误的行为,我们不可以像他这样哦!”这种说法是没错,但是,我们真的明白外卖员玩手机的原因吗?不明白原因而只用对或错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就让孩子错失了一次感受同理心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肯定孩子的看法,然后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把问题拉回到自己。遇到等红灯玩手机的外卖员,我们先肯定孩子善于观察这一点,再问他,“外卖员为什么会玩手机呢?”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孩子可能会说,“他会不会是在查地图呢?因为他要给别人送外卖?”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也可能是因为他有重要的事,所以才看一下手机吧。不过我们在骑车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有事一定要看手机的话,得先找个地方把车子停下来才行哦!”

  在不了解事情的详细情况时,不妄下定论;在没有弄清楚他人的动机之前,不武断批评,这就避免了因为一件事而全盘否定一个人。

  奥巴马曾说,“同理心赤字是目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唯有设身处地着想,才有看见世界的能力。”在教育孩子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孩子看问题时就会更客观。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他就会以最大的同理心,去看见他人、看见世界。

  结语:

  育儿的本质是一场共赢,而不是博弈,朝着这个方向,以平等的对话,用循循善诱的“教”,代替思维僵化的“管”,相信你的孩子终会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懂同理、爱思考的人。

本文标题: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4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只恨悟空今不在《杀戮目标》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