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是一本由[美]劳伦斯·布洛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城》精选点评:●一本披着犯罪小说外壳的小黄书●开头太吸引人了,竟然这么少人看,这是2019年出的,况且有电子版
《小城》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布洛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精选点评:
●一本披着犯罪小说外壳的小黄书
●开头太吸引人了,竟然这么少人看,这是2019年出的,况且有电子版 半年前读完的吧…标记晚了,打算买一本实体。
●啊我的眼睛.jpg
●以为会是一本偏本格的硬汉派,结果很社会…发现我只要看到多重视角就会怀疑是不是叙述性诡计,杀戮之病的后遗症很严重了
●法兰西斯·巴克伦,前警察局长,下届市长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一个正在崩溃边缘的中年人
●3.5,有点太梦幻
●小城里的女人比乏味无趣的凶手要吸引人得多。 光是苏珊和梅蒂雅就值得这四星
●看似在写911带给纽约客的无可名状的记忆,实则是一幅关于人的末世图景。
●拿起它读的时候好像回到了十年前,重现孩童时期读那种无趣又充满中老年腐朽自大洋洋自得腔调的白男翻译小说的感觉。 小城,呵,除了911这一特定事件,换成波士顿、洛杉矶,或者是旧金山,又有什么不同?不过是陈腔滥调。
●友邻强力推荐后买来看的,按照我的阅读速度应该两三天就能看完,但是其中很多地方都让我不自觉放慢了阅读速度,节奏的控制实在太精彩了。这并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整个故事起承转合的点都非常到位,是一本阅读感满分的作品。除去对9.11事件的思考,全书关于性的描写可以让人思考很多,也算是本书的主旨之一吧。另外这个结尾真的是太酷了。读到最后四页只有大写的膜拜。最后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反而是那个深柜。
《小城》读后感(一):和小城一起脉动
一、这本小说肯定不应该像诸多推荐那样,划入悬疑小说。书腰封的介绍上将布洛克归为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仅以这本《小城》来看,作者并没有兴趣表现侦探悬疑类小说的基本元素。
没有夏洛克那样的逻辑演绎;没有福赛斯小说那样的作案与追踪细节上精细描写;同样以纽约为背景,这本书也没有的迪弗的林肯系列那样的物证归纳。作者并未费心在这些方面去谋篇布局,这些统统不是他的重点。
二、小城的确不大,作者的笔触很吝啬地不肯迈出曼哈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熟知小岛上的生活脉动。在这样的小城中,作者表现大尺度地描写着小城里的性和暴力:肆无忌惮而直指潜意识深处阴影的性行为、正常人性完全湮灭的冷静杀戮,这些描写冲击着读者。掩卷之后,当冲击的巨浪渐渐退潮之后,浮出水面的恐怕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那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所有人,无论是性瘾者还是变态杀手,为了走出孤独和恐惧,或用性或用暴力,寻找心灵的出口,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小城》读后感(二):大毁灭后的小重生
读完整本书后回想主线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多么烧脑跟反转,甚至谜底的揭开还要借助偶然的因素(例如性爱三人组无意间透露的远船主失踪的信息),但是不妨碍整个故事的扣人心弦。不过最触动我的并非主线故事本身,而是很多细节。
画廊女主人在乳房穿洞后通过放纵的性的方式来挥洒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家在被捕又获释后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创作出了绝世佳作,前警察局长任由炮友摆布却无法自拔,深柜基佬在三人行的过程中觉醒却又胆战心惊……这些故事中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即在“9·11”的大环境下,纷纷摧毁了过去的自己,或主动或被动,认清了真实的自我。
包括血手木匠在内也一样,我很同情他,他的家人因为如此之大的事件而丧生,他根本无能为力,而他也认清了自己的想法,就是要拉上更多的人陪葬,来净化这座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
都需要一个外部的契机,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纵使有的时候,这个契机所需要的代价太大。
而认清自己后又会如何呢?
这本书最酷的地方在于结尾,在一个章节里用POV快速扫过每个人,众生相皆在读者眼前,经历过重生,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你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已不再相同。
这是幸事还是不幸,因人而异。
而在纽约这座既大又小的城里,每个人都只是一叶扁舟,随着历史的洪流起起伏伏,倏忽间可能就粉身碎骨。
这只是历史的进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小城》读后感(三):不是最好 只是最厚
有人说,这是布洛克最好的小说,我不赞同,我觉得这是布洛克最厚的小说,仅此而已。
7月21日我开始看它,9月28日才看完(中间有段时间没有看)。上一次花费很多时间在一本书上,我记得是丹布朗的《地狱》,再回放一下,我人生最长的阅读马拉松是小学五年级时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时长半年,不知道自己当时的智商是怎么啃下来的......
扯远了,回到小说。布洛克的小说,读起来都不难,这本书这么厚,也是因为作者放了很多内容进去。故事内容是建立在纽约这个大都会中,布洛克很大胆地将纽约写成一个“小城”——用一起杀人案将几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每个章节都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
引发整个故事的事件,其实不是杀人案件,而是著名的911事件。把这样一个大事件写入小说中,嗯,说明作者想“干一票大的”。但是,我觉得布洛克这次并没有写得非常完美,有点虎头蛇尾,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却都没有表达好。人物情节的刻画描写当然是没话说,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作者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去写。
但就是这样的用心布局,我还是觉得有些很明显的bug。
ug1.凶手的作案动机
布洛克在书的开头就“公布”凶手是谁,也告知了杀人原因和作案手法,作者还花了不少篇幅写了凶手的心理。(为了不剧透太多我不写明动机)但就是这样深入的描写,也无法让我接受凶手的动机,当然你可以说是凶手受刺激疯了,所以他的犯案是没有逻辑的。可是如果是作为小说,特别是布洛克的小说,我会希望这个动机更“妙”一些,而不是那样硬板。
ug2.沉重暴力黄色的开头换来小清新结尾
如小标题所言。这本书除了犯罪外还有非常多很情色的描写,真的非常多,我不知道这个大陆版有没有被删减过一些,但就算删减了,也还是有很多让我目瞪口呆的描写。没事,我是看HBO家美剧长大的,我hold得住。但是,拥有这样“磅礴”的开头和过程,在结尾却变得小清新起来,让我感觉好像换了个作者在写。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我是带着《西部世界》的情感去期待结局的,结果....
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的,因为故事写得还是可以的,前提是,你很有时间。
《小城》读后感(四):有生命的城市
《小城》算是布洛克后期的代表作,他非常喜欢表现纽约这个城市,而此作所讲述的也是纽约和居民的共同体的故事。
一个城市里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想起阅读《八百万种死法》时,布洛克说:“在这个城市有八百万人,就有八百万个故事,有八百万种死法。”而放在这本书中,则是有八百万种艺术。艺术在居民和城市的共同体中的展现,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这艺术,既包括大多数人所认知的狭义的艺术,也包括一种更为广义的艺术含义。有投身于小说艺术的克雷顿,有沉迷于圈外艺术的欧古德,有爱上有关于性的画廊女老板苏珊,最后,还有用杀戮的艺术来重建城市的血手木匠。
故事从911开始,血手木匠在这个城市的毁灭性事件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这便是一切开始的舞台。“牺牲,全部都是牺牲。每一次,这个城市惊疑不定,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候,都带着淌血的伤口重新站起来,姿态比以前更加强悍。每一次,牺牲者的灵魂融入了城市之中,成为精神遗产的一部分,也使这个城市更伟大、更丰富。”这种城市重建的艺术信念在血手木匠的心中扎根,他并未痛恨这个夺取他家庭的城市,而是转为了对城市的热爱,并借自己之手制造使城市更伟大的牺牲者,创造出以城市为布景的伟大艺术。书中描绘的其他人,其他艺术,都沦为这布景的小点缀,八百万人的不确定性给血手木匠的创作更添加了不确定性的魅力。他的画笔是小城居民的鲜血,他的创作规则则是小城里的普通清洁工潘科。
在城市这个巨大的机械中,每个人都作为齿轮不断转动着,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律师努力给委托人辩护,清洁工认真清扫,警察忙着抓犯人……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把控节奏的关键就是布洛克在制造血手木匠的风暴后,对沿途的花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最后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描绘一个完完整整的动态的城市,这便是布洛克自身表达对纽约城的情感的方式。
《小城》是布洛克的非系列作,而他在这本书中重点描写的人物很多,导致里面的人物和系列作相比少了一些鲜活性,没有了诸如酒鬼马修的那种代入感,很是遗憾。而事件初始的切入点选择911,之后的发展又是犯罪者衍生了对城市的无尽热爱,产生了充满艺术性的城市重建思路,本身就有着犯罪者自身逻辑的难理解之处,而人物描写的分散更加剧了这种读者与人物的陌生感。而在描写“性爱艺术家”苏珊的时候,性描写的比重又过大,作为联系人物的方式来说又显得没那么有必要。风暴,花草和铁塔,总是有些主次之分的,所以这部作品相比较布洛克的系列作来说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中规中矩,也不算差。
但是这部作品的评分又比很多系列作高,这是为什么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通过一个主要人物走完全线的方式,转而织就一张城市网,并用“艺术”作为城市核心进行了展现。布洛克详细描写了很多人,但是没有重叠性,每个人都代表着城市中的一种成分,而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在慢慢缠绕成团,推进着核心事件的发展,或者是作为核心事件的观察者。喜欢这种整体性强的类型的作品或者对其中的一类人,一类情感产生共鸣,就很容易喜欢这部作品。当然,要说最容易喜欢的,还是布洛克在小说中表达出自己对纽约城的情感。
以上的言论仅为一家之言,我个人是偏爱系列作一些,但《小城》在布洛克后期的作品中也是比较优秀的,值得尝试。
《小城》读后感(五):写给一座城的情书
人们常说:爱一座城,是因为爱一个人。私底下替大大小小的城市喊冤,其实,每一座城市自有其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在其中沉浸久了,就会体味到不同寻常的气息,而作家们显然更易感于这种气质——易中天用《读城记》表达对于城市的热爱,方方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视角写自己挚爱的汉口,而要论及深刻入骨,那么无疑就属劳伦斯·布洛克的《小城》了。
《小城》是一本关于纽约的书,这世界上可能有超过一百万本写就纽约各个方面的书籍,但是或许《小城》中沉浸了最多对于这个城市的情感,作者写就的每一个人人物都充满了个性,并且经由各自的生活状态交织成万花筒般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是啊,纽约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包容却又充满个性,包罗万象,却又处变不惊,所以这座城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清晨即起的戒酒男同性恋者、迷恋艺术与性的画廊女主人、功成名就却内心迷茫的前警察局长、与自己身体健康搏斗的大律师、一位被卷入谋杀案的普通作家、悲剧宿命的罪犯以及无数从事各个行业的人们,他们组成了这个城市,而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每一个人,人类创造了城市的历史,而城市的历史也反映出人类发展的历史——种族的歧视与屠杀,国家的争端与斗争,宗教的差异与鸿沟——都给城市刻下伤痕,911是惨剧,而籍由这次惨剧以及城市中发生的凶杀案,视角却被拉得更加深远,作者讲述了人、城市与历史之间的故事,在这个角度来说,纽约十足是座“小城”。
冯骥才曾经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劳伦斯·布洛克书中的人物无疑在两个极端之间盘旋,作者笔下的罪犯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911事件的受害者,这座他最深爱的城市,却给了他最深的创伤,而当这创伤既伤害了这座城市,也伤害了个人之后,无法愈合的个人与城市成为了生命共同体,只能困兽犹斗般地寻找生存与解脱的方式,而城市经由一次碰撞与倒塌,人们经历一次谋杀,就让彼此都面目全非,他们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在这个角度之上,城市的历史与人类生存的历史交错在一起,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碰撞交融。碰撞之后,人类的命运脆弱多舛,城市本就伤痕累累,作者深谙写就成功推理小说之道——创造一位独特而又强大的罪犯,加上他的悲剧宿命,让人在愤怒的同时,又有一丝悲伤,尽管被这个深爱的城市“辜负”,却从未想过背叛和远离。作者总是擅长创造挣扎中寻找救赎的角色,而这“罪犯”的角色算得上一个突破,决绝而惨痛。相比起来,其他一干人众实在太过平凡渺小,他们在这座城市中亟于寻找改变与自我,在声色灯影中,却无暇回看一下这座城市,并且不自知地继续迷失其中。
毫无疑问,作者最终的视角依然会拉回小城,纽约是一座极富魅力的城市,在一千人眼中都有不同的纽约,而劳伦斯·布洛克显然是深爱着这座城市的,他笔下的故事都围绕着纽约,而《小城》无疑是作者写给这座城市最美的情书,细腻、深刻,带有深刻的情思,并且展现出了纽约包容而宽广的胸怀,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以及负重前行的勇气。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