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2 12:09: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9

《胆小别看画2》是一本由[日]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胆小别看画2》精选点评:●20190302●隔了很久把第二本拿出来看,其实我还挺喜欢她讲故事的,不过整体却总给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锦集

  《胆小别看画 2》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胆小别看画 2》精选点评:

  ●20190302

  ●隔了很久把第二本拿出来看,其实我还挺喜欢她讲故事的,不过整体却总给人一种低幼感。

  ●“艺术家真是可怕,像蜘蛛吸干猎物的体液一样,艺术家榨取他人的喜怒哀乐和所有的感情作为自己的食粮。” (作者评论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看着画,讲八卦,还挺有趣的。 其中应该不少是作者的个人想法吧,就是我跟你絮叨絮叨我是怎么觉得的感觉。 要是画的细节图更多点就好了。

  ●不如3,但也还不错。喜欢讲米勒《晚钟》、勃鲁盖尔《伯利恒虐杀婴儿》、米格伦《以马忤斯的晚餐》、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的那几篇。另,某些美术史家的分析很有意思,比如《加百列.德斯特勒与其妹》和《阿诺芬尼夫妇像》这两幅画的新论~

  ●还是蛮好看的。不过看到第二本,就会觉得作者的文风有点“刻意为了恐怖而说什么话都要一惊一乍”的感觉。

  ●很有意思,吃了茶大的安利

  ●完全意外的好!中野京子成名系列,写的透彻、八卦和故事也很有料,而其对名画的评述,在已泛滥的解说中独辟蹊径——虽恐怖系列有些噱头之嫌,但书捧在手中却能一个劲地充满期待地看下去。。。足见其雄厚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艺术鉴赏力。特别喜欢她对:老勃鲁盖尔、埃舍尔、伦勃朗、勃克林、米格伦这几幅作品的评述。看罢,居然少见的想购入全套实体书

  ●打算把另外几本也买了

  ●这个系列我喜欢。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一):艺术八卦史

  中野京子的书是关于绘画方面的普及读物。寿司国人写的书很有特色,中野京子、宫下规久朗、高阶秀尔、髙畑勋都很类似,擅长以小见大,用显微镜观察方式分析画,有点小品文的意思在里面,其中中野京子写的最好玩。

  之前一个系列是名画之谜,这个系列是胆小别看画,共四本。我的建议是:值得看,银子多可以买,否则借来看就可以了。

  我从图书馆借了第二本,可以理解为高阶版历史花边新闻。比如,在图二卡洛斯二世肖像篇中,作者吐槽了哈布斯堡皇室近亲结婚的混乱血缘,而到了西班牙历史上最出名的那幅画《宫娥》篇中,她没有像其他作者一样分析委拉斯开兹的画风和画中主角玛格丽特公主的人生,反而把目光集中到画作角落里的侏儒,关注宫廷数以百计的弄臣的生活。再比如在韦罗基奥的《耶稣受洗》篇中,她也提到了那个流传已久的传闻:韦罗基奥是达芬奇的老师,在这幅耶稣受洗图中达芬奇作为新人弟子首次用油彩替老师画了一个天使,而正是这个如奇迹般亮眼的天使盖过了老师的画技,至此,韦罗基奥惊异于弟子达芬奇的才能,从此挂笔不再画画。大部分艺术史的书中韦罗基奥永远以达芬奇老师的身份出现于书的角落里,这是一个平庸师傅与天才弟子的故事,韦罗基奥的故事结束于这个天使,从此史书把聚光灯照在他的徒弟身上,他黯然退场。但在中野京子笔下,以女性作者独有的温情加了一个happy ending:“工坊持续繁荣,他和列奥纳多的关系也没有恶化。也许这正是大家的伟大之处。”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二):摘

  “这个洗浴和今天的意义大不相同。由于梅毒和鼠疫的流行,中世纪的公共浴场自16世纪以后数量剧减,医生们认为身体一旦沾水,毒素就会浸透皮肤,导致头脑迟钝,身体虚弱。结果当时的人们都陷入了“恐水症”,不但平民身上满是跳蚤,就连王公贵族生洗澡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大家都用香水来掩盖体臭。”

  前阵子看一个宋辽金时期的央视纪录片。里面提到宋朝人(国泰民安有钱开始折腾,各种发展)天天沐浴,不同于欧洲人不爱洗澡。每次香水的文案都写欧洲人不爱洗澡所以喷香水。就想,干嘛呢,天天打牌派对没时间吗?看到这里才串起来哦。

  特洛伊王后生下儿子帕里斯的时候,梦见国家灭亡。弃婴山林却被救成长。此时的天界,珀琉斯和忒提丝正在举行婚礼。诸神中他们唯独没有邀请厄里斯—因为她是“争吵与不和的女神”。怀恨在心于是向宴席上投掷了一个金苹果,上刻着“给最美的人”字样。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为金苹果争抢起来。宙斯的儿子赫尔墨斯(墨丘利)带着三女神来问帕里斯。作为胜出的回报,赫拉允诺他广阔的领地和强大的权力,雅典娜承诺给他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维纳斯则可令人间第一美女—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爱上他。帕里斯当即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不过他虽充分领略到了爱的愉悦,可斯巴达人为夺回王后,开始攻打特洛伊。因帕里斯的裁判而遭受委屈的赫拉拉和雅典娜当然和斯巴达人站在一起。正如当初的预言,特洛伊灭亡了,帕里斯重伤而死。(简摘)

  妈呀,以前对这个故事全部是碎片化的,比如人神之战,比如特洛伊木马,比如拉奥孔。突然串连起来。记得小时候林散的看过希腊神话。有机会可以再看一遍。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三):人在画前,最坦诚。

  今晚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把《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这本书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德拉波的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不是3人,而是7人。她们脖颈以上是美女,从胸部开始则是鸟身(所以像鸟儿一样歌唱)海妖们用美妙的歌声使船上的人们陷入忘我之境,然后将其拖入海中淹死,或者使船撞上礁石。我想,那种声音一定是唤起了听者心底里的忧伤和尘封的痛苦记忆了,这幅画刺激着我的想象力,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画作以外的东西。记得之前在微博上有人说周深唱《大鱼》的歌声仿若海妖之音,我觉得有点接近,慢慢听,是一种空灵辽阔的悲伤旋律。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四):是别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

  Life is not always what we want it to be. We fight. We cry. And sometimes, we give up. But in our hearts, we know it's still love.

  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我们挣扎、哭泣,有时甚至放弃。但内心始终充满爱。

  2月11日,我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把《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这本书看完了,本书共解读了22幅西方画作,引发我思考的有9幅。

  1.悲哀:《简·格雷的处刑》德拉罗什

  画中的女子号称“英国第一位女王”——简·格雷。不过,她登上女王宝座仅仅9天就遭到废黜,半年后被处死。死时仅16周岁零4个月,正是鲜花般绽放的年龄。她那副姿态如同脆弱的白色花朵,凋零之前的美丽与芬芳冲击着观众的内心。如果你不了解她的生平,你也许就感受不到这一幅画中所弥漫出来的凄凉气息。你一定想问,简为何会被处以死刑?因为她是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故事太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只能说,她的出生,她的血统就预示着她的结局。

  2.深刻:《晚钟》米勒

  乡村日暮时分,夕阳下的草垛、贫瘠的土地、妻子双手合十、丈夫低声祈祷、钟声明亮悠长...吃不起面包的贫民以马铃薯为主食,手推车上的袋子里的马铃薯准备拿去卖,而脚下小篮子里的则供自家果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幅终日劳作后的感恩祈祷画面,然而,根据达利散文稿的合集《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得出的结论认为此画表达的画面是将死去的孩子下葬之后,母亲祈祷,父亲哭泣的情景。

  3.无语:《宫娥》——委拉斯凯兹

  这幅画在17世纪时被称为“家族肖像”或“国王一家”,的确,简单看你会发现包括镜中的国王夫妇在内的宫廷“家人”们的群像,这不过是宫廷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一个场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为了塑造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通常会安排一些具有对比性的人物进行衬托。

  比如画中在当时被称为“供人消遣者”的弄臣们(矮人、大胖子、巨人、畸形、傻子、小丑、黑人、混血儿等等)不过,同在宫中的奴隶和下人相比,他们的待遇以及衣食起居方面相对优厚一些。

  他们是王公贵族的“装饰”,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或者财富而被豢养起来的。因为在奴隶市场上,这样的残疾人的价格如同现代宠物市场上的珍贵品种一样,价格非常昂贵。而这幅画中弥漫着将活人当做玩物的“时代空气”,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无语的恐怖。

  4.头皮发麻:《相对性》埃舍尔

  初看这幅画的我当时只觉得和游戏“纪念碑谷”的画风很像,觉得有点好玩。但仔细看,你会发现画家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个颠覆常识的世界里,又或者说是令人惊讶的异次元空间里,是喜悦、是厌恶、是赞叹、是兴奋、是不安...也是恐怖,任何人都不可能搭起来这样的建筑。

  画中登场的人物多达16个,每个人在楼梯的外侧和内侧都不在乎地上上下下,站立的位置相当“非现实”,而且外面景物的水平线也不同寻常。最突出的就是楼梯了,这些寻常的楼梯不同寻常地朝多个方向延伸。不过大家知道吗?在各种各样的宗教故事或神话传说中,楼梯具有“连接不同世界”的功能。

  作者认为,楼梯连接着天和地、乐园与地狱、未来与过去、此生和来世等等。上楼梯意味着接近神灵,也是通往明天的道路,意味着上升与超越。相反,下楼梯则意味着贴近恶魔,回到过去。16个人就是这样在同一个空间里生活,并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从我们这个世界,观察绘画里的那些世界,实际上可能是那些世界正在观察我们。听完作者的解读,我真的觉得头皮发麻啊...

  5.残忍:《伯利恒虐杀婴儿》勃鲁盖尔

  16世纪尼德兰的普通村庄,严寒的冬日树叶凋落,枝条尽显,尖尖的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农民们颤抖、哀求、哭喊、好像有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没错,画家画的是所有基督教徒都知道的一个故事,画中描绘的正是《马太福音》中记录着的那次虐杀婴儿的场面。凡是被改画成鹅、狗或者布口袋的,都是被长矛或利剑刺死的可怜婴儿。

  而在画面中心点位置,士兵们集中起来一齐用长矛猛刺的并不是家禽,而是无法逃生的婴儿。明白真相后,你便能感受到画面中那些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了。那些被残忍斩杀的婴儿、那些抱着死去婴儿嚎啕大哭着的母亲,也许是画家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很及时地调出了之前看的关于圣经的纪录片,视频中士兵们挨家挨户搜捕2岁以下的男婴时的嚣张跋扈和母亲们抱着孩子拼命逃跑和哭泣的画面。央美李老师说得没错,学习西方美术史,建议你先了解圣经中讲述的那些故事,因为大部分的西方美术作品都和基督教中的故事有关。

  6.刺激想象:《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德拉波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德拉波的这幅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不是3人,而是7人。

  她们脖颈以上是美女,从胸部开始则是鸟身(所以像鸟儿一样歌唱)海妖们用美妙的歌声使船上的人们陷入忘我之境,然后将其拖入海中淹死,或者使船撞上礁石。

  我想,那种声音一定是唤起了听者心底里的忧伤和尘封的痛苦记忆了,这幅画刺激着我的想象力,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画作以外的东西。记得之前在微博上有人说周深唱《大鱼》的歌声仿若海妖之音,我觉得有点接近,慢慢听,是一种空灵辽阔的悲伤旋律。

  音乐使人意气风发,也使人神情憔悴,使人欢喜,使人伤悲;既能燃起爱情的火焰,也能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既能激发怨恨,也能使人心平气和。

  喜欢咖啡或者喜欢咖啡店气氛的小伙伴对“星巴克”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温馨的装潢,口味齐全的咖啡,还有种类繁多的小甜点,星巴克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星巴克”LOGO上的那个女人头像,其实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

  星巴克LOGO的演变

  星巴克公司选择了这个标志,一方面因为起源地西雅图作为一个著名的航海城市所拥有的航海传统;另一方面。对于《白鲸》这类航海题材的喜爱也使得几个创始人对于这种海上的传说有一种特别的迷恋。

  虽然塞壬女妖是迷醉、成瘾和死亡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从她的故事里也能看到另外的意思,比如说优美、冒险、海洋以及吸引力,这些对于星巴克咖啡这个品牌无疑是十分契合。而因为创始人的不断努力,星巴克的产业也渐渐地广布全球,绿色的美女标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无疑也在印证创始人们当时方向的正确。

  7.令人发指:《在疯人院》霍加斯

  画作所描绘的地点在伦敦是真实存在的,叫做伯利恒疯人院,又称伯利恒皇家医院。伯利恒在英语中是“喧闹”“混乱”的意思。作为欧洲最早出现的精神病院,这里在当时甚至还是极受欢迎的游览胜地。他们认为,这些陷入疯狂的人已经不仅仅是病人了,脱离了“人”的范畴,成了动物,和“珍禽异兽”一样。

  有人甚至在参观过程中故意刺激患者,引起他们的孤独反应。比如:用言语和神态挑逗、灌醉他们、用小棍捅他们...这些行为在我们听来已经十分残忍了,但是医院方面更让你震惊。他们有一套自以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法:每年初春给患者放血、每周给患者服用一次催吐剂,还要喝泻药。(要点就是让患者贫血或空腹,真实目的是使得他们变得驯服和安静)对于吵闹得太厉害的人,还会惩罚他们洗冷水。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人们对疯子的定义非常模糊。疯人院里的其实不全是疯子,比如:因操劳过度导致行为异常的教授、因不满和傲慢而精神错乱的商人、郁郁寡欢的僧侣等等。一个人陷入疯狂的话,固然可怕。但是那些以参观为乐的人,难道就不可怕吗?

  8.共鸣:《少女夏洛特》汉特

  这幅画表达出了一种思想:爱情带给人的力量是爆炸性的。不管是谁,只要有“就是他了”的那种陷入暗恋的经历,就会知道少女夏洛特所感受到的蠕动于体内的电流。然而,恋爱前和恋爱后的世界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很可怕,甚至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毫无关联可言,而这种变化是在瞬间发生的。对于少女而言,这一瞬间,自己发生变化的此时此刻,是生命燃烧的时刻,以后不管是幻灭,还是遭到对方的无视,都没有关系。

  只有毛发像火焰一样倒竖的现在,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时刻”。太傻了!这不就是那些飞蛾扑火、求而不得的单相思吗?真的没必要,可是有些事就是如此,如果再重来一次,可能还是会...

  9.恐怖:《死岛》勃克林

  有没有什么画作是当你第一眼看到它,内心就瞬间毛骨悚然的,这幅画便给我带来了这样的视觉冲击。满怀不安的群青色天空下,海面上没有一丝波浪,仿佛很粘稠,到处都呈现出深黑色。听不见波涛的声音,也感觉不到潮水和风的气息,月光似有似无,完全是一幅寂静、孤独与梦幻的风景。

  水面上有一座凹凸不平、褪成红褐色的石岛,岛上耸立着几株怪异的柏树。书上说,柏树是死亡之树,这让我心底一惊,因为梵高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柏树,原来这都是有所暗示的。作者又说,小船是引领死者进入来世的象征,船上静静站立着一个白衣人,不知是男是女,也不知是生是死,更不追是人还是神。这句话真的是把这幅画带给我的恐怖感升到了最高点,然而当时很多家庭却把此画悬挂在家中作为装饰画,这点或许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映像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我觉得,我对一幅画的印象也是如此,第一眼带给我的感觉总是如此深刻。

  欢迎关注我的gzh:月雅岛(yueyadaooo)等你哦~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五):笔记

  1.《简·格雷的处刑》——德拉罗什(Delaroche)(1797~1856)法

1833年油画

  简可称为英国第一位女王,她是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亨利八世生前希望得到男性继承人,先后将玛丽、伊丽莎白贬为庶民,而在他死后,儿子爱德华也体弱多病死去。后简被利用,被推上王位,而此刻回来的玛丽为民众拥戴,人称“血腥玛丽”。

  夏目漱石有一篇《伦敦塔》

  2.《晚钟》——米勒(Millet)(1814~1875),法国画家

1859年

  作为超现实主义的画家达利,对于米勒的《晚钟》有着让人惊骇的解读,从中可以确定达利本人的画是允许被解读的,并且有着指定的隐含读者。

  梵高认为所表现的是贫穷下的农民。达利的解读则是与死亡有关,女人的脚下是奇怪的竹篮,最初可能是一个小棺材,装着他们死去的孩子;再,男人对女人有着性欲的压抑。男孩对母亲。(达利和母亲乱伦过或是有着乱伦的虚假记忆)

  经长年累月后,最后达利认为画中的男子就是自己,说自己体会到了画中男子对来世的向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注:达利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画面)

死神与樵夫1859年

  死神像是偶然与樵夫擦肩而过。

  3.《卡洛斯二世肖像》——米兰达(Miranda)

1675年

  连续四代的近亲通婚,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公主胡安娜和哈布斯堡皇帝的儿子腓力结婚,腓力的儿子就是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兼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

  为何一直近亲通婚?原因他们认为新血下贱,保持自己的“纯正”血统。

  4.《宫娥》——委拉斯凯兹(Velazquez)(1599~1660),西班牙画家

1656.油画

  右下角的侏儒。

侏儒塞巴斯蒂安

  5.《相对性》——埃舍尔(Escher)(1898~1972)荷兰画家、版画家

1953 石版画

  楼梯连接不同的世界,开辟异次元。

  佐藤春夫短篇小说《妖怪屋》 马格尼塔·拉斯基《塔》

  恐怖不在于元素表现上,而是处于同一个空间却在三个世界上生活。

《瀑布》

  6.《雷卡米耶夫人的肖像》——热拉尔(Gerard)(1770~1837)

1805年油画

  当时的法国贵族处于恐怖的大革命政治中,法国风尚流行古代希腊罗马时的风格。

  “行走的古代雕塑”。起初雷卡米耶委托雅克大卫为其作画,但不满意于眉眼的知性冷静。

  而大卫的学生热拉尔所渲染的娇媚气氛很好,也可说这种暴露近乎死亡化妆,可参照普吕东为拿破仑最早的妻子约瑟芬皇后画的像——《约瑟芬皇后像》

1805年

  7.《伯利恒虐杀婴儿》——勃鲁盖尔(Bruegel)(1525~1569)荷兰

1565年前后

  这幅画描述的其实是圣经上所记载的希律王下令处死伯利恒及其周边地区两岁以下男婴的事情。画家将其设定在16世纪的尼德兰。但画作在后世遭到篡改,杀婴主题被掩盖。

伯利恒户口调查

  8.《耶稣受洗》——韦罗基奥(Verrocchio)(1435~1488)意大利画家、雕刻家

1473年 蛋黄胶水颜料 油彩

  宗教题材,耶稣受洗的故事,施洗者约翰。绘画奇怪,在于神性减弱。唯一的神性所在,左下角的天使。误解:多数人认为绘画出自一人之手,其实是由“工坊”合作完成。如鲁本斯一生署名作品超2000,其实是与弟子分工。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而韦罗基奥所主持的是综合性大工坊,右下边的天使便是弟子达芬奇的作品。

  9.《莎乐美》——比亚莱兹(Beardsley)(1872~1898)21岁画莎乐美,25岁死于肺结核

1894,版画插图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的《莎乐美》做的一套插图。莎乐美与施洗者约翰的故事。圣经中所记载,要约翰人头的女子没有名字,只是希律王的妻子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的名字首次出现在《犹太古代志》里,里面更想要约翰人头的是希罗底。从绘画来看,后世流传的更多的是莎乐美与人头的故事,而文学家据以创作仍是以希罗底和约翰为主要人物,如海涅的长篇讽刺诗《阿塔·特罗尔》,直到王尔德将莎乐美替换希罗底。

《舞者的奖赏》1894

  10.《发现荷罗孚尼的遗体》——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5~1510)

1470,蛋彩画

  圣经题材

  与另外两幅画呼应。

《朱迪丝从贝图利亚的敌营归来》1472

  美术界有一个术语叫“人体”(torso),原文是意大利语,意思是“树干”、“胴体”,特指按照没有头部或手足部分的身体进行造型的雕塑或绘画。

  斯宾塞 《颂歌一首:以美的名义》“身体有灵魂的模样,身体构造取自灵的形状” 16世纪

  11.《伟大的红龙和日光蔽体的女人》——布莱克(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

1803~1805,水彩

  《启示录》中的情景

  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先驱,诗人、画家和神秘思想家,对不同的艺术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生前窘困,迫于生计,为低层次作家画家绘制插图或版画。

  墓志铭:我被埋在这里,埋在这条河流旁边,所以我的朋友们啊,你们可以尽情哭泣。

  托马斯·哈里斯悬疑小说《红龙》中有提到这幅画。

  12.《加百列·德斯特勒与其妹》——枫丹白露画派无名画家 法

1600前后,油画

  枫丹白露画派得名于法国文艺复兴之父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枫丹白露(“美丽之泉”)处建设新宫殿,召集了许多意大利画家装饰宫殿内部。枫丹白露画派是指当时以罗索、普里马蒂乔等人为首的画派。他们确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式的优雅相融合的独特的共同艺术样式。

  枫丹白露画派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叶享有盛名,在后期亨利四世时代,装饰性和情色感更为强烈,出现了很多贵族风格的“浴女图”。枫丹白露画派描绘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装腔作势模样,面无表情,入画必须符合细眉长眼、高鼻小口的“美”的标准。

  13.《帕里斯的裁判》——鲁本斯(Rubens)(1577~1640)弗兰德斯地区

1632~1635年前后 油画

  14.《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德拉波(Draper)(1863~1920)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拉斐尔前派

Ulysses and the Sirens 51909年,油画

  在希腊神话中,出现塞壬的场景有两个,其一是亚尔古探险队的船,其二是奥德修斯返乡中。前者有竖琴家俄尔普斯同乘,他以自己的音乐声战胜了塞壬的声音,表现为水手更愿意听他的琴声。后者采用的是隔离法,将耳朵与声音隔离开来,以便不为所动。这样的两种面对方式,似乎可以放置在生活的许多场景中,如何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行的问题。

  中野京子也提到奥德修斯与赫拉克勒斯的不同,同为被人赞誉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更多的是依靠自己身体上的力量,战胜考验。奥德修斯瘦小,但却有足够的计谋,显然是不一样的。或许我们对于英雄的定义从未清晰过,英雄也并非有着单一的标准。

  塞壬的可怕之处,传说是在于她的声音,她的歌声。我们是否想象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我们会以我们有限、熟悉、刻板的音乐区域来想象,或许塞壬的声音不是约定俗称的“魅惑”,用画面去表达音乐,常常是困难的,而“塞壬登船”是一种直白而简单的方式。我们对于未知的神秘总是保持着敬畏与不可及的想象。

  拉斐尔前派的沃特豪斯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作于1891年,这里的塞壬是“鸟女”形象,而德拉波的塞壬里有人鱼的形象以及完全的人类女性形象,我们无法以此来判定谁的绘画更为真实,因为奥德修斯中,并未明确表示塞壬的形体。

  15.《圣乔治屠龙》——卡拉帕乔(Carpaccio)(1455~1525),意大利

Saint Georges Tuant le Dragon 1502~1507 油彩和蛋黄胶水颜料

  “圣乔治屠龙”的故事最初宗教意味浓厚,圣乔治的贡献使得整个国家的人都皈依了基督教。我们可以将龙看作是异教的象征,而公主则是卡帕多西亚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洗涤,这个故事的宗教意味逐渐变淡,屠龙场景则被一书再书。卡拉帕乔的这幅画,远近关系模糊,细节则刻画的十分细致,整个布局上呈现为左边满,右上空,色彩也显得凝重。

  “这幅画的可怕之处,在于同舞台式的背景以及戏剧化的动作相比,地面上散落的东更为接近现实。”

  16.《蒂尓普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1632年油画

  这幅画诞生于荷兰“集体纪念肖像画”的流行,伦勃朗得到了给外科医学会绘制肖像画的机会。他的肖像画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在于,“画面从中间到左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人物群,博士的双手和尸体的左臂也呈正三角形,死的横线和生的纵线,右边的开阔和左边的密集,相互映照,构图崭新,光线清晰,情节安排充满现场感”。

  公开解剖在荷兰开始增多。

  但在集体肖像时还是有所粉饰,而20年后,伦勃朗在《德曼医生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Joan Deyman中,真实地再现解剖骇人场景。

  人的尸体被物化,面部不再模糊处理,裸露至骨头,从偷尸体到“制造尸体”。

  17.《在疯人院》——霍加斯(Hogarth)(1697~1764)英国讽刺漫画始祖

Scene in Bedlam Asylum,1733,油画

  《浪子生涯》系列漫画之一,画面地点是伯利恒疯人院,伯利恒是耶稣诞生地,在英语中有“喧闹”“混乱”之意,是伦敦最早的精神病院。疯人院被开放为参观点。

  不仅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有关疯人院都大同小异,人们对疯子的定义非常模糊。“人的范围相当狭窄,疯子的范围却十分广泛。”

戈雅 《疯人院的天井》1794年 Yard with Lunatics

  18.《阿诺芬尼夫妇像》——艾克(Eyck)(1390~1441)尼德兰画派创始人,影响了后代的维米尔。

The Arnolfini Marriage 1434年,油画

  画中为结婚时刻,《圣经》规定,“神圣场所须脱鞋”,表示这里是婚姻的神圣地点,“烛台上只点一根蜡烛”也是自中世纪以来结婚的象征。

  尼德兰绘画风格,“普遍追求艺术的纪实性和画面的完整性,缺少同时期欧洲其他画派的戏剧或史诗元素。”

  另外两点特别之处:一是油画工具的新方法,得以做到细致描绘和鲜艳色调;另外是肖像画得到更新,相较于以前的半身图,这是一幅全身像,并且是两人带着动作并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美术史上这幅画是有价值的,同时这幅画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人物隐藏的性格。两双拖鞋看似杂乱却精巧的摆放、阿诺芬尼先生面部五官的违和感、着装的奢华与房间的不匹配,使得画面所呈现的“结婚”场景不真实,至少让我们对于结婚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19.《少女夏洛特》——汉特(Hunt)(1827~1910)英国人

The Lady of Shalott,1905年,油画

  夏洛特的故事出自丁尼生的诗歌,他以亚瑟王的传说为背景的《少女夏洛特》为四部分构成的叙事诗,下面是丁尼生诗歌原文:

  Alfred Tennyson

  The first four stanzas of the 1842 poem describe a pastoral setting. The Lady of Shalott lives in an island castle in a river which flows to Camelot, but the local farmers know little about her.

  And by the moon the reaper weary,

  iling sheaves in uplands airy,

  Listening, whispers, "'Tis the fairy

  Lady of Shallott."

  tanzas five to eight describe the lady's life. She suffers from a mysterious curse and must continually weave images on her loom without ever looking directly out at the world. Instead, she looks into a mirror, which reflects the busy road and the people of Camelot who pass by her island.

  he knows not what the curse may be,

  And so she weaveth steadily,

  And little other care hath she,

  The Lady of Shalott.

  The reflected images are described as "shadows of the world", a metaphor that makes it clear they are a poor substitute for seeing directly ("I am half-sick of shadows").

  tanzas nine to twelve describe "bold Sir Lancelot" as he rides by and is seen by the lady.

  All in the blue unclouded weather

  Thick-jewell'd shone the saddle-leather,

  The helmet and the helmet-feather

  urn'd like one burning flame together,

  As he rode down to Camelot.

  The remaining seven stanzas describe the effect on the lady of seeing Lancelot; she stops weaving and looks out of her window toward Camelot, bringing about the curse.

  Out flew the web and floated wide—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quot;The curse is come upon me," cried

  The Lady of Shalott.

  he leaves her tower, finds a boat upon which she writes her name, and floats down the river to Camelot. She dies before arriving at the palace. Among the knights and ladies who see her is Lancelot, who thinks she is lovely.

  quot;Who is this? And what is here?"

  And in the lighted palace near

  Died the sound of royal cheer;

  And they crossed themselves for fear,

  All the Knights at Camelot;

  ut Lancelot mused a little space

  He said, "She has a lovely face;

  God in his mercy lend her grace,

  The Lady of Shalott."

  值得一提的是夏洛特炸开的、蓬乱的头发,这样一种“变”是对父权压制的反抗,夏洛特对爱情(兰斯洛特)的追求随着镜子的炸裂,看到了境外的生机与情人。

  20.《死岛》——勃克林(Bocklin)(1827~1901)瑞士人

Island of the Dead, 1880,油画

  死岛前后有几幅画作,

1880 Basel version1880 New York version1883 Third version1884 Fourth Version1886 Fifth version1901 Sixth Version

  画的构成元素中有柏树,柏树是死亡的象征,死亡之树,既是普鲁东(冥王哈德斯)的供品,也是主管意外之死的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圣树,柏树也常用来做棺木。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在于将真实的风景与神秘的气氛绝妙地融合在一起。

  21.《以马忤斯的晚餐》——米格伦(Meegeren)(1889~1947)荷兰

The Supper at Emmaus 1936~1937 油画

  这幅画是米格伦模仿维米尔风格的赝品。

  22.《哭泣的女人》——毕加索(Picasso)(1881~1973)

The Weeping Woman 1937年,油画
本文标题: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3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创新的扩散(第五版)》读后感1000字《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