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的生产技术》是一本由[日]梅棹忠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智识的生产技术》精选点评:●梅棹忠夫说他关于卡片创作的技法几乎是他身边优秀朋友的成果,他做的仅仅是长年与这些朋友一起,
《智识的生产技术》是一本由[日] 梅棹忠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识的生产技术》精选点评:
●梅棹忠夫说他关于卡片创作的技法几乎是他身边优秀朋友的成果,他做的仅仅是长年与这些朋友一起,自然而然就写出这么一套方法论——写作有时候就是如此,眼看自己才具有这样的条件,写作就成为一种使命。http://t.cn/RCfZnPm
●老一辈学者的坚毅与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我擦不会吧就我一个人读过?
●太久远,朮多且果实,道很少
●仅卡片和小札记这几页就值得
●2019年的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买的这本书,今天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时间,把这本书翻阅了一遍。这本书是机器猫大大推荐的,是一本很小的书,会发现很多日本人出的书都是这种大小。简单的翻完这本书最主要的印象就是作者讲到如何制作读书卡片还有2次阅读法,又激起了我读书写卡片的兴趣。因此,要多阅读,也许一本书就能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从此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被低估的杰作,方法朴实无华,然大巧若拙。
●智识的生产过程需要不断的记录素材,再整理材料。这些年,你经历了什么,学习了什么,你都有记录保留下来吗?
●虽然是1965年写的,但是作者所提到的观点很超前,直接预示了今日,非常有用。
●好书,采用抽样阅读法读完卡片相关章节,对卡片系统更深刻理解了。
《智识的生产技术》读后感(一):50%的内容非常有用,50%的内容非常没用
1.这本书有50%的内容非常有用,又有50%的内容非常没用;
2.所谓「智识」,简单来说就是经过研究、思考、整理后,具有价值的信息;
3.「生产技术」,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搭建个人的「工作流」;
4.说50%的内容非常没用,是因为这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书中很多技术细节,在今天已经没有意义;
5.说50%的内容非常有用,是因为书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放到今天看依然非常先进;
6.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读书、笔记、卡片、写作等等内容;
7.没有飘忽的理念,都是大道至简又扎实可行的方法论;
8.这个时代的学习者、知识工作者,都值得去阅读。
《智识的生产技术》读后感(二):怎么用卡片来做记录和写文章?
《智识的生产技术》,简单来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记录、整理信息,读书和写文章的书。它出版于1969年,因对信息爆炸的预判,进而确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是梅棹忠夫写这本书的初衷。书中,提到的卡片记录法和小札法对近半个世纪的我也是非常受益,想立刻去执行。
当然,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有些方法也就不适用了,大家观看时,酌情选取想要的内容。
推荐指数:4颗星
《智识的生产技术》九宫格笔记《智识的生产技术》读后感(三):知识管理技术,今古相通哈
在出书当年,估计是本非常好的书。
就算今日读来,也还是有不少启发。
作者在1960s使用的 纸质化 智识的生产技术,与今天的 信息化 知识管理技术,是相通的。
此书日文版时隔多年,于2019s再版,也可验证这一点。
作者的卡片活页工具,恰如现今的 云笔记(如evernote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
关于本书的一些收获
1、学校现状
灌输过头,却不教学习的方法
2、卡片VS笔记本
笔记本中的笔记,不具有灵活性
卡片式的笔记,很方便整理和使用,可以随时组合、增减,同类可归一文件夹。
3、卡片的使用
一卡记一事;卡片的尺寸比便签大一些,利于一张卡片写下整个思路。
应该按照自己对于主体的关心程度进行分类。 避免过度分类。
确定分类,本身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上划出框框,不利于知识间的交融。
4、整理VS整顿
整顿是形式性秩序,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整齐,看起来不碍眼就行。看起来整整齐齐,要用的时候找不出来。
整理是功能性秩序,不是看起来如何如何,而是需要的时候能唾手可得。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却井井有条。
5、工作空间分离
目标:保证工作,避免事务(发稿件等锁事)、占据/切碎 时间、精力。
实施:
a. 参考资料文件与事务性文件分开保存
.尽量将工作与事务从空间上分离:
开始工作时,到资料室取参考性资料,去工作室,集中精力完成工作后,才回办公室,发送稿件及其它事务。空间不大时,即使在一处,只要把工作与事务空间有所分界即可。
6、读书方法
读书一鼓作气法,一本书一口气读完
双重读书。读书有两个重点,重要之处(按照作者构建的文章脉络),有趣之处(按照读者自己的思维脉络)。
7、读书笔记
完整看完再作笔记,有些问题,在读到后文时自然就解决了,也就没必要记笔记。
刚看完印象强烈,过段时间渐渐淡化,对书的看法会冷静很多。此时再作笔记,对全书认识也有了升华。
读书笔记记的自己的脉络。作者的脉络就是文章本身,记作者的脉络,其实是把原书抄一遍,若有必要可重读原书。
《智识的生产技术》读后感(四):智识的生产技术-读书笔记
2019年09月14日:
打分:3.5分。信息的管理思想可以。一些日文的细节算了。
一、要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收集和编纂,信息的再次提取,信息的输出。
信息的获取:没有特别的讲。有印象的点:
1.读完书。一鼓作气,身临其境地读完。
2.注意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的创造性的思路(融合到自己的体系之中,以作者的书为跳板而创造)
信息的收集和编纂:
1.卡片是为了忘记而书写。所以要达到陌生人也能够看的程度。
2.卡片要方便携带时长拿出来阅读。
3.体系化整理为了让下一次提取方便为准。而不是以存储方便为准。
信息的再次提取和输出:
1.把各种卡片放在一起,一个大桌子上,看其中的关联。然后有联系的部分自然成为文章。
2.有内容(思路归纳总结的过程),则文章自成(把思路写成文章)。
3.必须挖空心思,逻辑严密。
二、混合了个人思考的书中要点:
1.打造自己的外部记忆库。需要「格式化」地存储和「格式化」地提取。但是别太刻意,别一开始就太套框架分类什么的。等新的创造性联系自然出现。
2.个人的智识武装,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而团队中的讨论方式,课题小组组织方式,开会方式也都很重要。是组织决策效率的关键之一。
3.学会了本书,要多实践,如果只是脑中模拟实践了一下的话,并没有什么用。
4.「思想的心算」会洞察会爽,但是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地执行记录和提取,能够准确观察和缜密思考。
5.积累有效素材,需要编制索引。
6.存储信息时,以下一次提取方便为准,而不是存储方便为准。
7.读完书,一定得写点儿东西,写点儿啥都行。
8,输出文章必须挖空心思,逻辑严密。因为人脑的思路一定会混合知识和印象,碎片化,所以一定要义逻辑严密的形式进行组织。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9.信息管理和输出 和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要在意文学性。这其实是一个所谓信息工程学(作者言)的问题。
三、新时代的工具:
书籍的卡片整理,使用marginnote。
如果要用实物卡片,使用打印发货单的打印机,可以打印100cm*280cm最大的纸张。
时不时拿出来看,可以使用anki
一起放在一个平面上,然后开始梳理,最好是某种平面的触摸屏。目前看起来没有╮(╯▽╰)╭。marginnote不知道可不可以对「输入」的素材进行自由触摸移动整理。看起来是可以对书籍进行知识点的拆分的。
《智识的生产技术》读后感(五):这本已经几十岁的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双十一刚刚过去,在这个几乎人人参与的全民剁手节上,爱书之人也绝不能袖手旁观。看着那些打折的好书,如果不把它们收入囊中我们岂能甘心。可是买下它们之后又可能会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读书慢,不知道这些书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读书记不住,下次再翻开这本书就像初次见面一样的感觉;当我们想要自己写文章时,又不知道如何找到素材。
针对这些问题,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介绍各种读书方法的书。其中有一本小小的册子,叫做《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首次于1969年在东京出版,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中文版本。你可能会想,时隔近半个世纪,书里的内容会不会已经过时了?《智识的生产技术》主要针对有关智识的素材积累、读书与写作进行阐述。这些知识,是我们现在的工作中仍然需要的。
《智识的生产技术》的作者是日本的梅棹忠夫博士。他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擅长民族学和比较文明学的研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梅棹忠夫在和前辈的学习中和自己的探索中发现了使用卡片进行记录和积累的好处,并对读书和写作有很多自己的方法和见解。
在介绍书籍的内容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什么叫做“智识生产”。“智识生产”指的是依据当今现有的或新出现的信息,运用人们各不相同的信息处理能力,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智识生成的过程有点像创意生成的过程,即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创意。所以,这本书虽然是半个世纪前撰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智识的生产技术》中重点介绍了卡片的使用。卡片可以替代我们现有的笔记本,并且具有笔记本所没有的优势。比如,我们在笔记本上记录时,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记完笔记后要应用笔记时,无法自由抽取和组合,而卡片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制作这样的卡片。
1. 如何制作卡片
梅棹忠夫在尝试了不同大小的卡片后,建议我们使用B6大小的卡片。如果在文具店里买不到同样大小的卡片,我们可以使用105克的图画纸,自己裁剪成B6大小。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随身携带一些卡片。
用卡片进行记录时,要遵循“一卡一事”的原则,在每张卡片上端写上标题。如果有想记录的内容,最好能够当时完整地记录下来,实在不允许,也要先写上标题,然后尽快把内容补全记录后要反复阅读卡片。
2. 如何积累素材
作为写作新人,在写文章最长遇到的问题就是可以使用的素材不够,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每当这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平时要注意素材的积累。
同样要经常写文章、写论文的梅棹忠夫,把卡片应用到素材积累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使用卡片之前,他就有使用“发现记事簿”的习惯,即把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物,触动自己的事物立刻详细记录。如果不能当场写成短小的文章,也要写下文章标题,抽时间尽快补全文章的内容。他把这个方法移植到卡片的使用上。具体方法和前面介绍的方法相同,只是要注意添加索引,便于需要时及时找到相应的卡片。
除了“发现记事簿”,积累素材还有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就是读书。《智识的生产技术》中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读书的方法。
3. 如何高效读书
说到读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开始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就像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可以遵循自己的口味挑选食物。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持健康,除了喜欢吃的东西,我们还要吃能让身体保持健康的食物。读书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也应该这样。
对我们的精神有益的食物,就是那些相对专业的书籍,这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会用到的;而那些美味的食物,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作为消遣的书籍。不论是哪类书籍,都可以把卡片应用到读书的过程中。
读书过程中会用到的卡片有两种。一种是读书确认卡,一种是读书笔记卡。读书确认卡就是在卡片上记录上书籍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信息、购买书籍的时间和完成阅读的时间。有了这样的卡片,方便我们后续能够快速找到书籍。读书笔记卡就是读书后在卡片上记录的读书笔记,仍然遵循“一卡一事”原则,在卡片上记录作者、书名、页码、摘要以及自己的想法。
在第一遍读书时先通读全书,用铅笔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下划线。读完后再读一遍,重点思考划线内容,想一想当时为什么会选出这些内容,自己当时的想法是什么。读完两遍书后,可以过几天再在卡片记录读书笔记。之所以要隔几天再记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头脑冷静后对记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写文章时能够引用书里的内容,增加文章的素材,而《智识的生产技术》的作者梅棹忠夫则刚好相反,他读书,不是为了引用别人的内容,而是为了了解别人已经写过的内容,避免使用这些重复的内容。因为读书的本质,是在领会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智识生成”真正需要
时隔半个世纪后再来读这本书,仍然不禁为作者治学的认真态度所感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这本书仍然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们进行指导。就像作者所说,读书的本质,是在领会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想,我们在了解了这本书的思想后,也要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生产出自己的“智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