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先生》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4-30 12:12: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那时的先生》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那时的先生》精选点评:●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和《南渡北归》一样,史料收集详实,但作者感情更丰富。●从南渡北归后一直看岳南老师的书

《那时的先生》的读后感大全

  《那时的先生》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的先生》精选点评: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和《南渡北归》一样,史料收集详实,但作者感情更丰富。

  ●从南渡北归后一直看岳南老师的书,写出了中国文人的风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师辈出的年代,折射特殊人性的内涵

  ●傅斯年贯穿始终啊!

  ●里面讲得一个冷门历史二战时中国驻德外交官员顶住重重压力给当时受到迫害的犹太人签发了很多很多救命符意义般的 签证 今天刚好看到有人说已经拍成电视剧了 比心

  ●民国时的大师们,真正有家国情怀的一代人。

  ●和南渡北归较多重合,那时的风骨、那时的自尊

  ●岳南的书一如既往的深刻而好读,沉郁的民国情怀,酣畅淋漓的激扬文字,比《南渡北归》更具历史的细节和阅读的看点!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一):李庄,在风雨坎坷的那一辈人中,只能是回忆了

  通过严谨的调查,详实的记录。作者跟我们讲诉了1940~1946年,那段艰苦的岁月。

  由于日军进犯,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一大批高等学府不得不西迁中国内陆。进驻了川南古镇李庄。由于物资匮乏,信息闭塞,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本来条件良好的环境中迁徙李庄。面临着身体适应以及继续完成伟大研究事业的双重任务。

  从刚来此地的舟车劳顿,当地百姓的不理解,到打土匪安定教学环境。再到这位学者为了生活与事业对困难生活作出的多种努力。傅斯年、林徽因、梁思成、老金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不愿意屈服的故事。

  希望从此书看到故事情节的读者,很抱歉的告诉大家,这样的行文并不多。作者只是通过各种史料的考证,来追溯这段真实的历史。

  临近整部书的尾声,当看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批学者如愿回到他们朝思暮想的家乡,但是又割舍不下几年奋斗,与这块土地朝夕相处的情谊。那山,那水,还有那人,在他们风雨坎坷的一生中,可能永远只能成为回忆了。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二):说一说爱情

  战争、流离、家破、人亡

  这是一本苦难之书,从第一章开始,梅校长看到身上长满癣疥的士兵,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传记的沉重,然而,我却要说说这本书写到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是思念、是欲望、是得与不得的忐忑,是若近若离的情绪,是飞蛾扑火的勇气,这是徐志摩的爱情

  所以当一切顺利,我们两个带着踩着所有人的脊背和痛苦走到婚姻的殿堂,空虚便开始填充这无聊的人生。

  林徽因是真的智慧,她知道,那个为了她水里来火里去的男人,能带给她的,除了才女们的倾羡,客厅里的谈资,就是冷落和无尽的空虚,因为他给不了她一个世界,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带着满身的才气,空虚。

  陆小曼证明了选择空虚,即便有优渥的生活、络绎不绝的爱慕、虚荣的娇慢,人生仍然一无是处。

  在烂漫的夕阳下,看着毛驴背上的梁先生,林徽因脸上露出疲惫但温暖的微笑,佛光寺在山脚展露出沧桑然而不失巍峨的檐角。“徽因,我跟你说过,这是真正的唐代建筑,比奈良的还要早!”

  这才是我最向往的爱情。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三):《那时的先生》读后感

  首先谈谈标题。作者自己在“代后记”中提及,此书原名《李庄往事》,颇确切的名字,却被出版方嫌弃“狭小了些”,遂改为《那时的先生》。为吸引眼球而行标题党之实,倒也无可厚非;不过若因此为读者所诟病,也就怨不得别人——书中的的讲的只是李庄一隅之人事,标题却颇有隐含全国之意,如此置其他先生于何地?

  如仅仅标题有问题也就算了,岳南先生书中有几点实在让人不吐不快。

  一是岳南先生想象力略嫌丰富。比如序章写到梁思成送别梅贻琦时的细节描写,便让读者(本人)十分尴尬。坦白而言,此书较《南渡北归》一书已经少了很多私货,但作为纪实文学,还是应当能避免则避免。

  二是关于李庄的历史,发散稍显过多。虽则先生们也在李庄遇上土匪,但笔者着实对李庄祖辈的故事无甚兴趣,徒费我几许书币!

  三是书中充斥大量引用资料原文,多是傅斯年先生书信,到了中后段尤其明显——也可能是读书的前半部分时兴趣犹在,连引用的文献都仔细阅读。不知其他读者是否每信必读,我是着实觉得无用甚至不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为了凑字数嘛!

  最后谈谈收获。其实此书不妨视之为傅斯年先生传记,读后这个大胖子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加高大起来。首先自然是霸气,这点已为大众熟知。唯其霸气,方能带领史语所在如此艰巨之条件下,在学术上成就许多不朽的功绩。另一点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其细心和“世故”,对搬迁事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安排),对昆明官场形势洞若观火尽力周旋,对所里同仁工作生活的悉心照料... 每读到这些地方,便会想到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傅先生54岁便逝去,也许跟其长期劳心劳力不无关系。人无完人,书中也提到傅斯年的傲气和霸道,对部分青年学者有不公平之处。然则瑕不掩瑜,正是由于傅先生的苦心经营,这些先生和青年学者们才有一隅可安心读书。

  有一点颇为遗憾的是,关于林徽因先生的爱情故事,此书仍直接采用当今市面流传的说法——据悉某些言论最初源自梁思成先生继室林洙。如能对此考据以正视听最好,若无确凿证据,还是不要跟风随意引用。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四):那时的先生

  记得少时阅读《围城》,看到方鸿渐、赵辛楣一行五人战时结伴去三闾大学上任的旅程时真是满怀欢乐,后来才明白钱钟书先生是举重若轻的幽默高手,将一段万分艰辛的旅程写得如此趣味横生,而在战时的辗转与困顿则要困苦得多。岳南先生的这本《那时的先生》亦是从一段旅程开始,却充满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之感与切身处地之忧。

  日军侵略的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大地最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个人面临最艰巨艰难选择的时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对个人对民族造成巨大的影响,做为一代学人大师则更是如此,《那时的先生》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组立体的群像:霸气中又不乏圆滑的傅斯年,兼济天下的建筑大师梁思成,略显严苛的李济,坚持自我的才女游寿,伤感的诗人林徽因,他们文以载道,学富五车,却又饱含着对于家国与民族的热爱,所以他们不离不弃,宁于艰险中辗转奔波,困顿中不改其志,战乱中笔耕不辍,他们不仅要克服困难继续学术研究,更要在战乱的环境、飞涨的物价夹缝中求生存,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失去自我的幽默感与生命力,在西南一隅的李庄依然绽放出光彩。在他们因战乱而遽然改变的生活轨迹中展现的是中国学人的坚韧,是人性的魅力,是宽广的胸襟,更是民族的风骨。

  岳南先生具有很强的考据能力,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兼顾事件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段以李庄为中心的历史剪影,上至清末,下至文革,大至学校搬迁、同济之争、傅李之争,小到“研究院吃人”事件,药品短缺、粮食不足的情况都有详实的史实资料以及生动的叙述,同时作者亦不避讳学者之间的纠缠纷争,童第周出走同济,同济校长的假公济私,史语所的纷争,让读者看到大环境下人性的另一面,这一面也许不易暴露人前,却是无法回避的人性之私,也是作者力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加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作者也对于李庄的历史,战争的走向有着一定的描述,力争为我们展现出一段完整的李庄时代史。令读者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将最后一章定名为:抉择,将诸位先生之后的命运一笔带过,独留一段浓墨重彩的李庄岁月,或许在李庄的短暂停留不足以渲染出这些人一生的风霜,却是一个独特的转折点,这之后的他们,或身世飘萍,或深陷各种运动,这是时代的悲歌,也是个人的悲剧,但是我想不论是在江湖之远的李庄夹缝中生存,还是在庙堂之高时的高处不胜寒,或是之后无法预测的命运之轮来临时的无措,他们应该都不会后悔,因为所有的抉择都是基于对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发自内心最深处的热诚渴望。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五):[张川评书]文化绿洲,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川评书]文化绿洲,难以割舍的情怀

  读岳南《那时的先生》

  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情怀…文化内迁,成就了西南联大,中研院,是福是祸?日寇铁蹄之下,国将不存,焉有完卵!李庄偏安西南一隅,也算给了文人一个安心研究的净土吧…有幸读过很多民国大师传记,以及关于中研院,关于西南联大的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算是熟悉,但每次读来心情总是异常沉重……

  本书首先讲述了整个中国的时代环境,更用了很大笔墨强调了川中蜀地的艰难,从历史上的张献忠屠蜀,到近代刘湘刘文彩的川中内战,再到当时李庄周边的匪徒乱……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这些所谓的“下江人”,实际上的国之栋梁,即将有着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些世间才子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使得卓尔不群,傲世独立?!在梁思成颈椎病难以支撑身体,林徽因肺结核无法起床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写出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与成就;金岳霖在昆明躲日军空袭,到李庄照料梁林的同时,写出洋洋洒洒七十万字的皇皇巨著《知识论》,而且在初稿杀青又丢失的情况下“重烧窑子另烧砖”,历时七年得以完成……战争,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倒他们,文人的“痴”、“倔”、“忍”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毛泽东曾经将胡适、傅斯年、钱穆列入文化的汉奸,反动文人之类。而在我看来,毛之所谓反动,政治而已,而文化与精神一旦与政治挂钩,则必然味道变矣!从李庄的八年,深感彼时若无傅孟真先生,则当时之诸多才子大家必然命殒李庄,而傅先生与梁氏兄弟之情,真正的君子之交,情也绵绵,情也壮观,自然之流露,令人神往而叹为观止!

  彼时的文人再清高,志向再远大,但是他们终究是人。在严酷的环境面前,面对艰危的时局,偏僻的地域,恶劣的医疗,他们的心备受苦闷与煎熬,他们也会低下高昂的头颅。于是就有了傅斯年李济之斗,梁思成刘敦桢之争…此时的中研院,营造学社的研究也终极有了衰败的迹象。但是,即使在这种状况下,董作宾的《殷历谱》,李霖灿的《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仍然在中外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殷历谱》在陈寅恪的眼中是“抗战八年,学术界著作当为第一部书,绝无疑义!”寂寞兴会,甘苦自知,学道不孤!他们的学术精神仍然有着极为强大的感染力,催化年轻学者走进广阔的研究世界,于荒芜的学术疆域开拓崭新的世界!

  后来号称“七国院士”的考古学家夏鼐也在战乱之期,西北苦寒之地进行艰难的考古工作,不但有阳关玉门关的精确位置考证,更重要的是阳洼湾齐家文化考古结论,彻底推翻了瑞典人安特生“中国文明来自西方”的论断,同时也是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意味着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结束!然而,造化弄人,考古期间,父亲病逝而夏鼐未得以知,只留下“病未能侍,殓未能视,抚棺一恸,亦复何补?悠悠苍天,此恨千古”!让我想起刚看过的抗战时期的胡宗南(《天地悠悠》叶霞翟)

  而才女游寿在李庄的日子令人叹息!究其缘由,傅斯年的霸气是一,文人的恃才孤傲也不可少!从开始的《伐绿萼梅赋》“缤纷未据要路,且非当门。急斧斤以摧枝,杂畚插而锄根。何藩篱之森固,牀嘉木之天年。恣榛莽之畅茂,任蔓草以袤延”,游寿影射自己受到的不公正,还隐隐露出冲破樊笼,展翅高飞的理想。到最终因为傅斯年和董作宾的缘故(之前在我看来错在傅董),最终发出“平生志在为学,岂效区区作驽马恋栈耶?岂效无赖汉专以告讼为事?”从此李庄失游寿,游寿失李庄,令我唏嘘,令我潸然!本对游寿有所知,但没深入了解,借此书要重识游寿!岂游寿一人尔?书中提到的当世大师,青年才子,之后基本都是泰斗巨匠!

  然而终会有离别的时候,如在灞桥柳下,在新亭泪中,自古到今,萦怀于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抗战胜利,各研究单位势必要离开李庄这孤苦之地,彼时彼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回首离开李庄时史语所留下的纪念碑,一大串名垂千古的名字,令人动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顺长江而下,出三峡,直达东海,这是古来文人墨客的梦想,更是民族精神的追求和信仰图腾的召唤。如今,各研究院所文化精英劈波斩浪,顺流直下,继续追寻他们的远大理想!

  李庄归来,面临更为艰难的时局!内战如火如荼,在解放军大军南下之际,面临在他们面前的就是更为艰难的抉择!岳南以“抉择”一章结尾,让我们记住李庄,让我们忘掉他们的南渡,亦或北归,而那都是时代的悲歌,故有胡适傅斯年钱穆反动文人之说,然而我们却难以或无法评判!但我们首先应该记住,他们对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科学,对于文化的追求与向往,而这些才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热诚与渴望。

本文标题: 《那时的先生》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0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半小时漫画宋词》的读后感大全昼的紫 夜的白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