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4-29 19:2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KarenHorne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自救指南。●講至人內心的衝突,全書行文較為通俗易懂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自救指南。

  ●講至人內心的衝突,全書行文較為通俗易懂,舉例子也更易得到不少認同,也從中看到了些許自己行為的影子。雖然最後的解決方法依舊歸結於看醫生等,但現象上的描述方式給這本書加分不少。

  ●“心理医生并没有能力使患者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他只能帮助他变得自由,从而使自己去争取实现那些理想。这意味着给患者一个机会,使他能变的更成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屈从型、攻击型、回避型。盲点作用、分隔作用、犬儒主义。虐待狂、倒错虐待狂。

  ●适合神经症人自己读,还好卡伦·霍尼是积极乐观的,说咱还是有救的。“生活本身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治疗者,一个人的大量体验足以造成人格的改变。”

  ●是可以用于自我分析和自助的理论,读到一半的时候有点怀疑,为什么一定要消除差异,要治疗所谓性格缺陷,要把活在精神世界的人拉回现实,用道德标准去评价一切,以及为什么所有努力只为追求现世“幸福”……但是过得更好总是没错的吧嗯。

  ●我知道我有病了

  ●几乎是一口气的看完 分很多天 卡伦提出的三大基本冲突和人格混合冲突像许多支箭将我贯穿 我的想法和深层无意识的痛苦全部被解剖 我无处遁形 自救还来得及 作者说 了解能发展到今天的病变因素和冲突时表现比归因病变从何而来更有效 所幸她面对我们这些人格病变者从未悲观过 感恩卡伦霍尼救我狗命

  ●人性复杂而趣味无穷。人们为了粉饰自己内心的冲突而进行自我疏离、建立起理想化意向,即便深受其害也不愿或从不知晓去看一看、听一听真正的自己。人们为了逃避痛苦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作者数次提起弗洛姆,也想起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归根结底永远在认识你自己。顺便查了查卡伦霍妮与弗洛姆的八卦,以及俩人对虐待狂的解释根本就是在两个范畴内嘛,弗洛姆的阐述更像是SM关系……

  ●第二次看,终于可以直视作者把我赤裸裸看透的事实了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我们一切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以获得心灵的独立自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大多数时候只要不威胁到正常的生活,我们往往对其视而不见。这本剖析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书,将神经症的产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失调。在人们的心中,有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基本冲突不同程度排列组合的产物,只是可能某种倾向会占据优势。(看到某处,会对作者所阐述的心理反应感同身受,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病哈哈……)虽然我确信自己不是神经症患者,但我希望多了解自己,探寻思维和情感的反应机制;另外,与“本性难移”的说法不同,我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一切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尽管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但至少可以变得更独立自由。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自白

  我打算用这篇书评,深度剖析一下自己的内心,而这意味着这将是一篇冗长的文章。

  我是一个磨叽的人,尤其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能清晰感受到内心两股势力的角逐,而且并不是这两股势力争出优良后,我就会开心。

  卡伦·霍尼表示,在内心矛盾的基础上做决策,就一定要清楚的自己愿望,或者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感情生活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我们都要知道自己真正想的要什么。

  而神经症的症状之一就是压抑。

神经症的动力中心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这三种态度的分别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从孩童到“成人”

  “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乡土中国》费孝通

  虽然这里费先生说的是社会秩序如何藉由家庭教养影响孩童,并非《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所探讨的个人心理演化,但我想社会家庭和个人心理的成长脱不开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长环境也在影响着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成人”。

  按照《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的逻辑,我们的“基本焦虑”是来源于孩提时期无法形成稳定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残余。反映到我们现代成年人的身上,是一种恐惧和慌乱交织的不安情感。本书从孩童会对这种在接触世界(包括家庭、学校、陌生人等等社会环境)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有主要三种反馈,对应着作者所述的:屈就人、对抗人、回避人。分别是对环境的屈从、对环境的反抗和回避。事实上,作者强调正常人的心理通常是这三种状态的叠加,而神经症患者则表现出其中的至少两者的强烈冲突。反观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正是这几种行为夹杂:参加着不想参加的饭局又在饭桌上喋喋不休地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或是反抗着父母的各种说教却又和他人谈及相关话题时眉飞色舞,说是要一个人静一静在家里宅着实际上却渴望着他人的关注和关怀等等。细细品味心中情感时,或许能够抓到些一闪而过的情绪变化的轨迹。

  本书中提及,神经症者(极端状态)会采用一些办法来消除或回避冲突:

  1.完全选择其中一种行为模式:一味的迁就、反叛或是回避;2.在心中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企图以这样的极端完美的模型去规避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比如: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完美的性格、能力或是状态,一旦与现实不符就会加倍苛责自己,然后再次塑造这样的理想化自我来逃避现实;3.绝望,放弃选择或改变;4.自我分裂;5.将内在情感外化,诉诸外界的符号性行为(纳粹的形成会不会与个人的这种心理倾向有关?)。

  这些做法看起来像是个人为了解决这三种主要的内心冲突而采取的不同极端做法,实际上,我们正常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有其中几种轻微的行为。虽然作者并没有在书中详细说明如何去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但是明确指出了它们的存在,这给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帮助。

  毕竟,从孩童成长为“成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成长。

  “成人”应该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而存在。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痛苦的阅读体验

  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合起了《我们内心的冲突》。

  阅读这本书,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愉快的体验,颇有在泥泞中挣扎的沮丧感。所以,时常打开了Kindle,又默默的合上了。

  好在,无论多么痛苦,无论多么漫长,终究是翻过了最后一页。

  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有着一系列的冲突,所以想看看大师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希望能够从经典阅读中得到力量。但是,完全读不懂呀……

  这些晦涩和反复的语言,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心理学的语言体系,但终究还是碎片化以及娱乐化的阅读占据了我日常阅读的主流,导致我完全无法在阅读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并不得不几度因为读到后面忘了前面而从头开始。

  但望,自己能够慢慢的恢复阅读的习惯,取得中等文化水平(看备注)早日获取阅读严肃读物的能力。

  . 卡伦.霍妮是与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本书一直在对比弗洛伊德的理论);

  .相比于卡伦.霍妮的其它作品,本书是她后期的成熟之作,被评价为具有高度说服力和系统的理论性结构,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更能为广大的“外行”所理解,是20世纪精神分析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所以,即便只有中等文化的普通读者也能一读就懂;

  以下为摘抄:

  1. 卡伦.霍尼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2. 人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一直是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 冲突来自于困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仅可以归因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应归咎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性或动物性-生活密切相关。

  4. 精神分析的重心立足于当前在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帮助受困扰的人认识并改善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5. 人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为解决冲突所进行的主要尝试:

  * 亲近人:愿意正视自己的无助状态,虽然也自我疏远,心有疑惧,但是还是想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

  * 对抗人:正视周围的敌意,并认为这种敌意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决定反抗;

  * 回避人:即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距离,从而树立起一个自己的世界;

  * 心目中树立理想化形象(回避自己);

  * 处处从外部寻找原因的外在化倾向;

  6. 武断的自认正确,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的主要功能是压制内心的疑虑;

  7. 僵硬死板的自我控制,其功能是企图凭借意志力量把已经分裂的内心世界强凑在一块;

  8. 犬儒主义表现,通过对一切价值观的蔑视,自然取消了与理想有关的冲突。

  9. 人既有能力、也有发展他潜在可能性的要求,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如果一个人与他人和与自己的关系一再受到干扰,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减弱或变质。

  10. 我们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是有前提条件的:

  *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或者更重要的是,明白我们的感情内容是什么;

  * 由于冲突常与信念、道德观等有牵连,所以,只有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套价值观念, 才谈得上认识那些冲突;

  * 即使我们认识到了这样的冲突,我们必须愿意而且能够摒弃矛盾的两方面中的一面;

  * 最后,要做出一项决策,其前提条件是决策人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因此,他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力量和独立性;

  11.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12. 我们认识到与选择有关的诸因素的意义之后,就能看到奋斗的目标,找到我们生活的正确道路。

  13. 未被解决的冲突将产生焦虑、压抑、犹豫、迟钝、孤立等状态。

  14. 冲突的根源在于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就是说,相互抵触的。

  15. 两件坏事加在一起不会变成一件好事,两种相互冲突的东西也不能构成和谐的整体。

  16. 梦,绝不仅是对现存感受的描绘,而是寻求解决冲突的一种努力。

  17. 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的失望。

  18. 一切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人自我的丧失。

  19. 我们用一种方法是永远不可能穷尽对一个问题的探究的,我们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探讨那个问题。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短评放不下的摘抄

  “能够在体验冲突时又意识到冲突,尽管这可能叫人痛苦,却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才能。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所以,难怪这种爱像海市蜃楼那样诱人,也难怪病人将它死死抓住不放,却舍弃了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内部来一番改变。”

  “他所忽视并总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的。”

  “那种意象越是不真实,患者愈是敏感脆弱,就愈贪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对我们确信自己具有的品质,我们是不需要他人来证实的,但如果别人对我们所声称而实际并不具备的品质表示怀疑,我们就会极端敏感小气。”

  “理想化意象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

  “患者越具有攻击性,越感到自己正确优秀,便越容易藐视他人,越不会认为受到了藐视,相反,他越具有屈从倾向,他因未能达到理想标准而产生的自责便越容易使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后这种感觉具有特别大的危害性,它使人变得胆小、矫揉造作、自我封闭;它使人得到一点点温情或好感也感恩戴德,简直到了卑微可鄙的地步。同时,对真诚的友谊他一点也不能接受,却昏然地将它当作投错了人的慈善举动。他在盛气十足者面前感到毫无自卫能力,因为他自身就有一部分与他们一致,他认为自己受鄙视是理所当然的。很自然地,这些反应滋养着不满情绪,如果这种不满受到压抑并积累起来,势必产生爆炸的能量。”

  “疑心重重与犹豫不定都是伴随着冲突而存在的副产物,它们可以严重到足以使患者的一切行动处于瘫痪状态。”

  “当我们对自己真正坚信不移时,是不容易受外部因素摆布的。”

  “攻击倾向与孤独倾向相结合,便形成最有利于自以为是倾向滋生的土壤。”

  “如果患者长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扭曲的、无效的,他便处处显得无精打采,尽管这当中也有短期的热烈行动。”

  “在精力问题上分散造成浪费”

  “一般而言,破坏了道德的完整,便减少了真诚,从而增强了自我中心趋势。说到这里,不妨提到一个事实:在日本的佛教经文中,真诚是等于专心致志的,这恰好佐证了我们在临床观察基础上做出的结论,那就是,内心有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真诚。”

  “真诚即不欺,即所谓“显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内在”,也有称之为“体现在行动中的整个身心”……其中毫无保留,毫无掩饰,毫无虚损。能如此生活,则可谓成一金毛雄狮了。这是雄壮、真诚、专心致志之象征。如此,则是圣人。”

  “实际上一个人承担责任才是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临床分析中,最有力的治疗就是让病人知道后果,道理是:它使病人从心里感到,只有改变内心里的某些东西,才能够获得自由。”

  “只要还有希望,人显然能忍受巨大的苦难。”

  “或许,索伦·克尔凯郭尔已做了最深刻的回答。在《疾患致死》一书中,他说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的失望。”

  “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其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严重的神经症导致了这一状态。”

  “患者的才能从来不曾取得成功,这或者是因为精力一次又一次被分散到过多的方面,或者是因为一进行创造性工作便遇到巨大的困难,足以妨碍他的继续努力。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他的爱情、婚姻、友谊,这些都一个又一个地崩溃了。这样重复的失败,令患者沮丧泄气,这就像做实验用的老鼠看见面前的小门里有食物,扑上去抓又抓不着,因为有东西挡在前面,无论它扑了多少次还是遭到同样的挫折。

  不仅如此,他还从事着另一毫无希望的追求——想成为理想的那种形象。在产生无望感的原因中,甚至很难说这种追求是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在分析治疗中,当患者意识到自己远不是自以为的那种唯一完美的人时,他的失望感便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他感到什么希望也没有了。这是因为,他再也不敢图谋达到那种辉煌的高度;这还因为,他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对自己极端鄙夷,而这种自卑又粉碎了他再有所图的指望,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他再不敢企求有所进取。

  最后,使患者感到无望的,还有一个原因。患者在为人处世中,重心不是落在自身,而是落在外在因素上,这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已不是原动力了。这样一来,他失去了自信,他失去了作为健全的人而发展的信念。于是他事事自暴自弃,这种态度虽然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却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足以称作心灵的死亡。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但是,尽管他颓丧绝望……他还是可以……完全有能力照样打发生活,照样忙碌于尘世的事务,娶妻生子,赢得声誉和地位。或许,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他是没有自我的。像这样难以引人注意的东西,世人是不会表示兴趣的。因为自我是世人最不会过问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一切事情中最危险的,莫过于让人们注意自己的自我。而一切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的丧失。它可能悄无声息地来临,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相比之下,任何别的损失,比如一条胳膊、一条腿、几文钱、一个妻子等等,倒是肯定会引起注意。”

  根据我的观察体验,我认识到,绝望是一个常被心理医生忽视的问题,因而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我的有些同行看到病人的无望后大为震动,自己也感到无望了。他们纵然看到了这个现象,也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医生的这种态度对分析工作当然是最有害的,因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高明,办法多么大胆,病人还是感到实际上医生已认为无望而将他放弃了。对于平时的情况也如此。任何人,如果不相信同伴有潜在的能力,则这种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并给同伴以建设性的帮助。

  有时,心理医生们又犯了与上述刚好相反的错误,即太不注意病人的这种无望感了。他们觉得病人需要鼓励,于是便照此办理,这样做固然可嘉,但还很不够。当医生这样做时,病人即使欣赏医生的好心,还是觉得医生搅扰了自己,因为在心底深处病人知道自己的无望感不只是一种心情的问题,医生的好心并无多大作用。”

  “医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清楚地向病人讲明,只是在他的现状维持不变,他也认为不能改变的条件下,他的病才是无可救药的。”

  “相不相信病人真能改变,即相不相信从根本上来讲他是能够自己解决冲突的,决定了治疗者敢不敢对付这一问题,也决定了他能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正是在这一点上清楚地显示出了我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弗氏的心理学及其哲学本质上是悲观的。”

  “阻力是一个集合名词,代表病人内心维持现状的所有因素。而他的动力却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建设性能量,这种能量促使他去获得内心自由。我们要运用的正是这种动力,没有这种动力,我们自然束手无策。正是这种动力帮助病人克服阻力,这种动力使他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让医生有机会更好地去理解他。这种动力给病人以内心的力量,去忍受成熟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这种动力使他甘愿冒险并放弃曾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态度,而一跃进入对人对己未知的新态度中。医生不能总是拖着病人走完这一过程,必须病人自己想走才行。正是因为病人的无望感而使这种宝贵的动力瘫痪下来了。医生如果没有看到这种动力并加以引导,便是失去了自己最得力的盟友,一人孤军作战对付病人的神经症。”

  “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使病人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具有危害性质,即他的神经症倾向与冲突只会使他虚弱无力。”

  “敌意的缓和,主要是因为病人的无助状态得到了改善。一个人越是强,便越不会感到受人威胁。力量的增强有诸种原因。他过去把重心落在他人身上,现在放到了自己内心。他感到自己更活跃,并开始树立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会逐渐发掘出更大的力量。原来用于压抑自身的那部分能量得到了释放,病人不再那么处于压抑之中,不再被恐惧、自我鄙视和无望感弄得身心交瘁。他不再盲目地屈从、对抗或发泄虐待狂的冲动。他现在的让步也是合乎情理的了,所以他变得更坚强有力。

  最后,因为旧的防卫被摧毁了,他会暂时受到震动而产生焦虑,但随着每一步骤之后的改善,这种焦虑不安会逐渐减弱。因为,患者不再像过去那样畏惧自己和他人。

  这些改变总的结果是病人对人和对己的关系得到改善。他不再那样孤立,随着他变得更强有力和更少敌意,他人逐渐不再是他必须对抗、欺骗或回避的威胁了。他能够对他们抱友善态度了。随着他杜绝了外化作用,消除了自我鄙夷,他与自己的关系也大大改善了。”

  “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病人,都不能完全达到这些目标。它们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其实用价值在于给我们的治疗和生活提供指导。如果对这些理想的意义认识不清,我们有可能用新的理想化意象取代旧的。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心理医生并没有能力使患者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他只能帮助他变得自由,从而能自己去争取实现那些理想。这意味着给患者一个机会,使他能变得更成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本文标题: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49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警世通言》中的“三句经典名言”,做到一个受益终生艺术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