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日》是一本由马利亚什·贝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垃圾日》精选点评:●如果评价它是小说版的恶之花,我认为言过其实了。战乱过后的匈牙利,人民及生活都有如吊悬,本末倒置,黑白颠倒。一栋底层
《垃圾日》是一本由马利亚什·贝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垃圾日》精选点评:
●如果评价它是小说版的恶之花,我认为言过其实了。战乱过后的匈牙利,人民及生活都有如吊悬,本末倒置,黑白颠倒。一栋底层人民的公寓楼充满故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能从故事中抽离出什么样形而上的精华是更吸引人的地方。恶之花凭借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沛的感情做到了,可垃圾日只是记录了故事,且故事间没有形成互文,没有提炼出精华是很遗憾的地方。
●和其它让人惊骇的故事不同,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每个故事都有原型。借着晨光读完两则就后背发凉,若不是地狱一般的环境,哪会有这么多可怕素材让作者随意使用,继而造出这么一幅怪诞群像。
●补标 2019.3.12
●沉重,阴冷,怪诞,死沉,腐烂,癫狂....将各种黑暗的内心类型表现的淋淋尽致,一个个内心却就像心灵被吞噬的黑洞,阴暗而恐怖。人物基本上囊括了社会中各个职业年纪形形色色的所谓大众,每个人物的特征都是那么鲜活各异。这是被生活压榨得失去灵魂和精气的底层群体,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极端变态表现。沉重而令人怜悯,反思社会,也反思自己。 PS: 今年到目前为止,算是读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小说,有且仅有这一本。
●“假如你能积聚起气力,那么你就回家,假如不能,那么你就死在这里。一个对她来说并不重要的故事结束了,反正天使已经不会来这儿,不会来帮她,反正不会在这里降落。” 一个个绝望的故事,充满性、暴力、死亡、犯罪,一朵朵小说版恶之花,丑陋、恶心、窒息、荒诞却又真实的地狱,卑微的人却还要活着。
●肮脏的情节和变态的人物,黄暴和死亡充斥其间。所有的罪孽都来自于孤独和贫穷。几十个住客的无动于衷、逆来顺受、自相残杀促成了最后不见天日的结局。
●少数狠,整体不行,篇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机械。
●歇斯底里的群像素描,兽交、乱伦、恋尸癖、食人者、瘾君子、纵欲狂,但是也都止于符号化的归纳之中。欧文·威尔许的《酸臭之屋》可比这个好看多啦。
●Desire & sex negativity are both sources of violence
●一开始觉得惊艳,后面就感到无聊。很多“重口味”的文学作品很可能都落入同一个叙事“圈套”——如乔治·斯坦纳所言——为了和影视剧等其他喧嚣的媒介竞争,以便写出情感体验的新领域,一些小说家便选择“此前不入流的小说写过的题材”,所以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强迫性的施虐和色情”。
《垃圾日》读后感(一):公寓楼里的罪与爱
如果评价它是小说版的恶之花,我认为言过其实了。战乱过后的匈牙利,人民及生活都有如吊悬,本末倒置,黑白颠倒。一栋底层人民的公寓楼充满故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能从故事中抽离出什么样形而上的精华是更吸引人的地方。恶之花凭借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沛的感情做到了,可垃圾日只是记录了故事,且故事间没有形成互文,没有提炼出精华是很遗憾的地方。
每个房客似乎是过客,永恒不变的实际上是公寓楼本身。正如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和魔鬼圣婴,又如让热内的黑店狂想曲,公寓楼这个意象永远隐藏着最肮脏的罪行,掩盖着最原始的欲望。
《垃圾日》读后感(二):我觉得我未来还会读上好多遍
让我缓一缓,我刚刚读完了《垃圾日》
Well……
这本书很黄,很血腥,很暴力,很变态
在读的过程中,我时常因为它的恶心而皱眉,而读不下去
但是我想着恶心与变态既然充斥着生活,那么它们同样有理由存在于任何一本书中。正如当你在生活中碰到它们时,你会停下来思考揣摩一样,书中的它们同样给予你思考的动力,而且会更强烈,因为它们是如此的典型与深刻……
正如你迷恋自己的优秀,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垃圾。《垃圾日》的明与暗,好与坏,它所告诉你的一切,你都需要认真对待,透过这些矛盾对立食物间的排列组合,看看作者更深的用意。
如果,你做不到,答应我就别读了吧。如果你非要读,结果只能是指控这本书污染了你,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本好书,这真的是本好书,尽管我也有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到那仅仅是因为书中万象与人生是如此的契合,而我经历的还不够……
《垃圾日》读后感(三):生活一只会吞噬希望的兽
在匈牙利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垃圾日。市政府每年都会指定一天,让当地居民将没有用的东西——自己没用、但可能别人有用的东西,或体积太大、无法扔进普通垃圾桶的大件家什统统找出来扔掉。小说取这个书名是一个象征,倾倒一群小人物的情感垃圾,让我们从中去粕取精,翻拣出可以触动内心的部分。这本书是由若干个看似无关其实紧密相连的短篇组成的,书中形形色色的人均住在一个满目疮痍、摇摇欲坠又钉满板条的破败公寓楼中,他们有各自的奇怪癖好和精神世界,在贫困、暴力、性和死亡中苦苦挣扎,又绝望地走到生命的尽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残忍、极端、阴暗、变态,以上种种不仅仅是体现在故事本身,作者给我们的是在读过故事以后深入内心的震撼。书中的人物几乎每个都有原型,连那栋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都是作者以曾经生活二十年的老楼为原型,贝拉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和荒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在东欧剧变后一个阶层的真实生活。《垃圾日》读起来是令人觉得恐怖的,这种恐怖源自于赤裸裸的真相被无情地展现在面前,残酷的生活和绝望的人生更凸显了政治动荡下普通人的生存之苦。
本书选自“蓝色东欧”译丛系列,“东欧”即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东欧地区国家都是欧洲弱小国家,在经历了不断地被侵略、瓜分、异族统治后把民族复兴作为最高目标,他们在战后都走过一段社会主义道路,又纷纷投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怀抱。战争和高度政治化给东欧文学带来了属于他们的独特色彩,而这种独特经历也让东欧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垃圾日》读后感(四):垃圾日的狂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称呼它为狂欢。它的意思是纵情欢乐。但是这本书描述的绝对不是一些令人开心的故事。狂欢,疯狂,狂烈的悲欢,我想这样理解它的意思。
译者说的一段话我真的是双手双脚地赞同:“其实,我一向不爱读恐怖小说,并不是由于胆子小,而且觉得那类为了体验受惊吓的快感而伸出触角等来的恐怖,并不是真正的恐怖,即使斯蒂芬·金的故事也吓不住我,因为读那类小说就像坐过山车,惊险都在预期之中。 ”
有的小说,作者将它描写的太深刻,很玄乎,让读者觉得这是件很遥远的事情,只是编出来的。但是垃圾日这本书不是。吃人肉的艾米大婶,当众操狗的小卢迪,大笑不能自己的阿敏…马利亚什无疑是个出色的笔者,用不冗长的文字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一边看一边惊惧地猜测,在哪个角落也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着,做着某些黑暗潮湿的事情。这不是无端的猜测,也许在看的你我他,心里就埋着这样的恶意。人性,是谁都无法也不能够挑战的。20世纪南斯拉夫的“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行为艺术表演,有人试图用上了上膛的手枪顶在她的头部。人性无法揣测。藏在人心里的丑恶永远存在。
有一点疑惑。有人会认为这种充斥着黄暴不伦文字的书籍怎么可以出版呢?想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里面有人操狗操羊,有人吃人,有同性恋者做爱,诸如此类的原因而不能出版?这无疑是荒唐可笑的。性爱描写是正常的,人心理的阴暗是存在的,有什么可以阻挡它出版吗?没有的。只看到表面的人是悲哀的。
看完这本书的后遗症是:颤栗,头疼,心脏想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有剧烈呕吐的冲动。
《垃圾日》读后感(五):有谁想要成为虚无主义者呢?
周末去钟书阁晃荡的时候偶然拿起这本书。在看这本阴暗的小说集之前,我先是生活区看一本有关手作咖啡的书,然后又看了一本文具的画册。当天有个分享会,人群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看完一本书一抬头,居然看到一架摄像机对着人拍个不停,觉得有点厌烦,躲到人少的里间,一抬头就看到了这本书。
“垃圾日”是个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在东欧的匈牙利,政府规定一天,允许人们将自家用不到的大型垃圾、废旧家电家具、各种不常回收的废品摆在家门口的街道边上,第二天清晨,由政府派车去沿街回收。有句话叫做“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可以预想,会有人沿街打量别人家的垃圾,拿回家中让它们发挥余热。作者借用“垃圾日”的概念,以生活在一栋破旧不堪、潮湿腐臭、摇摇欲坠的老公寓楼里40户人家为蓝本,描述了群魔乱舞的怪诞故事,由读者自由挑选。这些故事是不是一文不值,也由读者自己来定夺。
这40户人家自然不是一无所有,然而头顶一片瓦可以遮风挡雨,却换不来衣食,解决不了冷暖。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是孤苦伶仃、身无长技的高龄者,但就算有一份半分工作,也大都是修修补补打扫卫生之类,还必须搭配出卖自尊与身体。当然也有典型的三口之家,父亲的工作也不乏公司高管、政府高官,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过早地放弃了现实的一切,中邪似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用尽一切手段去满足自己奇怪的情感需求。一位不断伪造交易,套出公司大笔钱财,按时在外地举办派对,请一大堆妓女营造出回到童年的虚幻情景;一位用一幢房子换一个男孩的童贞,结果死在那位出卖儿子的父亲手中。
当我看到第三个故事,艾米大婶肚子饿,却连农贸市场的垃圾都捡不到,偶然间发现医院的生理垃圾还能果腹。饥饿战胜了生理上的厌恶,重复几次就变成了习惯,麻木了。从我的脚心蹿上一股凉意,直到头顶。又看到姐姐抽打弟弟到重伤,然而妈妈用弟弟的裤子擦地板,裤子上都是血,妈妈一边咒骂一边拧着血水。深深感叹在恶劣的情况下,人心居然可以这样的残忍。
居住的环境于居住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好坏,难以撼动、不会停止。在这本小说里描写的40户人家,住在这破败的楼里,一群颓丧的人纠缠在一起,也说不清是谁改变了谁,哪一桩悲剧又是谁的责任。只知道他们耳濡目染都变成了空虚的人,变成了有一天挨一天的人,公寓变成了监狱,变成了墓地。
做一个虚无的人实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有一天你决定:从今天起我不干了!两手一甩,床上一躺,自然也就变得空虚,因为一切都会自动地消失不见。很多时候,最糟糕的情况不是一天之间就出现的,而是慢慢地慢慢地滑落,人会在浑浑噩噩的某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然而却再无力改变。
人性天生是向往美好的事物的。看完这本充斥着阴暗、沉重、残忍的故事集,我深深意识到一个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一觉醒来,还有期待,还有目标,还能努力,是一件多么幸运与美好的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