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集释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4-28 20:3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古诗十九首集释》是一本由隋树森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古诗十九首集释》精选点评:●质朴温丽。诗最奇妙的地方大概在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共鸣。●吴淇评点很见功力,尤其是第62—65页对

古诗十九首集释的读后感大全

  《古诗十九首集释》是一本由隋树森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十九首集释》精选点评:

  ●质朴温丽。诗最奇妙的地方大概在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共鸣。

  ●吴淇评点很见功力,尤其是第62—65页对《青青河畔草》的分析。

  ●渺渺兮茫茫,归彼大荒。那朦胧的楼台像历史的错误,旋转,重叠,归入歌女与觥筹,游子还在河川,我们终生的上游。

  ●阅读本书过程中,我悄摸摸给表妹的小孩起了好几个名字

  ●还需要读无数遍无数遍…

  ●文学评论课还没有开过,虽说也看过几本集子,写过不少评论,但深知那算不得是评论,只是感想而已。 所以由心而论的东西总不免有些浅薄和经不起推敲,但却最能哄自己开心。学术性强的理论就像个一眼一板的大人,看了不免无趣。可也深知“长者言”的权威与无误。每一个由热爱文学到学术殿堂的人,就好像小孩长大成人一样。这个过程本来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到如今我却有些着急。 噫! 这本书分为考证,笺注,汇解,评论四个部分。考证向来无定论,只大致有个方向或是有个主流。我喜欢且认真看的是笺注部分,因为有原文嘛,还可以背一背。汇解和评论说啥的都有,有的我深以为然,有的觉着是瞎扯。不过前人解读尽然,你只顾着看就不容易了。若提新解,不敢妄这个言。《明月何皎皎》这篇逻辑最为简单。解《行行重行行》颇费周折,《驱车上东门》情深意切。

  ●把不完美留在2019

  ●补mark

  ●本身也反感君臣卿卿的迂腐道学,但诗教终归是毛诗以来就立下的传统,自己有自己的臧否评断就是了,胡乱打分只会彰显自己的无知。

  ●#随背随忘系列。作政治解和情感解,都是很合宜的,寄托风物和语多曲折的文风,本身给读者留下诸多发挥余地。另,此种风格似乎在民国和港台俗文学处有所保留。

  《古诗十九首集释》读后感(一):古诗十九首

  一书汇解还有部分没读。一字千金,五言冠冕,值得多读几次。 第一部分考证主要是对作品时间的界定,没有采取西汉、东汉说而是“两汉人作”。也可以看出一种过程演变的视角“先有了西汉的无名氏的作品(古诗十九首中仅有一部分),再慢慢的酝酿,然后才有东汉这些诗,否则把五言诗作为在东汉突然产生,立即暴露成熟的文学也是不合理吧” 晚上回顾,行行重行行与青青河畔草两首让人回味。 还有个问题是“怨而不怒”是不是在诗词体裁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呢?它是否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表现呢?是否这种感情的抒发受特定模式的情境,普遍存在呢?还是需要多读一些。 这十九首诗给自己最大的感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人生艰难。如沈德潜所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覆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此国风之遗也”。 实名比心凑单黑洞回家狂魔耿某人。让我这个开口只会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人又学到了新东西。 天冷,“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集释》读后感(二):十九首是一个整体

  看了一下记录,这本薄薄的小书到今天整整读了一个月,这是疫情期间几项学习内容坚持的最好的吧,也是学生时代后唯一一次背诵大段诗词,到今天终于算是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对《古诗十九首》的学习和把玩还只是开始吧!在前两年通读《诗经》的时候,对照《毛诗签注》和朱子《诗集传》,总是感觉把诗解成对君王的仰慕乃至后妃之德有些难过,但是想来在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古代,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歌颂爱情,谈论离愁,觉得那些解说也有道理。读《古诗十九首》的感觉也是如此,还是不希望那些淡淡忧伤,离愁别绪,万里相思的优美句子,做卑微的怀才不遇来解读。这一次,每天只读诵一首,坚持下来,感觉和书中大部分的解释都不一样,倒是觉得书中汇解部分的月午楼详解和自己的感觉近似,十九首还是应该看作一个整体,而非自《玉台新咏》以来一般认为的多人多时而做。贯穿全部作品的时间线和精神主线都是完整的,为什么要偏偏去附会枚乘等几个有限的名人呢?当然,那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证了,但是我们现在把玩这十九首古诗,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去品味其中的生死离情,去看人生如寄,去感受四季交替和沧海桑田,这十九首五言,只有两百多句,语言简朴,即使千年过后,读起来也并不难解,可能很适合我们这个岁数大了的人群吧!

  《古诗十九首集释》读后感(三):翻山跨海、字字情深

  《古诗十九首》的精妙在于其毫不做作的真实,乐生恶死和存有去无,郎情妾意与男欢女爱,及时行乐与岁月倏忽……这些因生命而成全的诗歌具有真正直击人心的震撼力量。

  颈椎疼。

  【为什么我特别向往古代?】

  听老师说起,古时交通不便,能够寄到一封信实属万幸。能见一面更是难得的奢望。遂想起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实便是不烽火三月的日子里,一封信不也是上天的馈赠么?也难怪会复恐匆匆说不尽。信纸不够长,毛笔字又粗,想来每一个字都是做蝇头小楷来写的吧?这信白天作不得——既有劳作生产,恐怕时间不够;晚上也困难——油灯之类毕竟普通人家难以消受的起;普通人难写——文字又非人人皆通;更何况不知邮费几何。最后留下来的“成品”,想来定是字字出于心肺肝胆的。但是写毕封好只是第一步,是寻人寄信,还是遇人捎信?来人是否靠得住?便是靠得住,可车马不便,音信难寻,偶尔再碰上战乱饥荒,更不知何处投递?何时收到?

  鱼传尺素,雁寄情长。就是在这样的种种不便里,古人却仍能翻山跨海、字字情深。

  反观今日,我们陷入了语言狂欢。我们担心不被这个世界理解,争抢着要表达自己,生怕自己被偏见、被误解、被敌视、被孤立。但是事实呢?却仿佛事与愿违。激烈的口角,莫名的争执,以及,本身便代表了一种咆哮态度的沉默。

  而最令人齿冷的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如此之快,而是:我们已经够快了,可我们还嫌不够快。

  2019.8.5

  《古诗十九首集释》读后感(四):随便扯扯

  《古诗十九首》合计才1260字,要水到200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收集整理”。和抄书的主要区别在于收集整理说明了这些文字是谁作、从哪来。并且由于有些书市面上不易得见,抄的就算有了价值。惜乎此书写得太早,1935年定稿,后来似乎未加增订了。

  后来学者,依考古的方法、新的文献研究方法等等取得的成果,对我们自然是极有帮助的。《明月皎夜光》一诗的时间问题,在“‘玉衡指孟冬’辨———兼与黄瑞云先生商榷”一文中其实已经说得十分清楚。

  不过,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古诗十九首究竟是西汉+东汉,还是东汉诗,还是建安及以后诗,尚未有定论。其中一个关节,在于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证明一首诗不早于东汉,无法说明另一首诗同样如此。除了具有一些约括的总体特征之外,十九首诗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一点实则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十九首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提出了十九首在文本、编排和评论方面的程式化特征。余者不论,单就文本来看,这与读者的感受无疑是相同的。在读十九首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这一句刚刚才读过呢,读着读着怎么又来了——比如“思君令人老”“客从远方来”。至于“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这样子在不同诗中连环递进式的写作,应该也不难发觉。大量使用叠字来增强语义程度,也是十九首的一个特色。不独如此,在字的重复之外,十九首还常见语义的重复——如“杳杳即长暮”、“千载永不寤”就是重复说一件事,在唐诗以后的创作中近是被排斥的。更进一步说,十九首还与乐府的其他作品重复,互相采借使用字词、甚至句子。

  这颇使人想起网络色情小说,在这一类作品中尤为突出的是,某些描写性爱场面的词汇、句子甚至于整个段落在不同的故事里重复出现。偶尔有一些微妙的修改,但大体是相似的甚至直接复制粘贴的。这样的特征当然使人联想到《说书人与梦工厂》所提出的“类型化创作”。不过,如果说网络小说的类型化是想象力爆发,那么十九首的类型化岂不是礼教框架下的兰克(剪刀+浆糊)。好在十九首实乃这一天知道究竟玩了多少次的生产过程中最出色的产品,任何诗篇单拎出来看也还算是杰出、可爱的。

  十九首中自然旁枝逸出的部分十分令人喜欢。如一则说同门“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另一则说“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去者日以疏》最有意思,“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讲去者日疏而来者逾亲,稍越礼法之界,十分微妙。“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倡家女自然适荡子,荡子免不了行不归,倡家女少不得难独守,皆在其中。这么看来倡女宜君子,荡子好淑女才是正道啊(彻底的现代观念)。

  《古诗十九首集释》读后感(五):读古诗十九首

  隋树森之注解, 多引所谓“此臣不得于君也”之类的昏话,读之闷煞人也,还不如我自己随读随记的零碎片段。兹录如下。

  其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捐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各家注释满眼的邪臣蔽贤、忠臣见逐,瞧着气闷。这种联想,大约是从浮云白日、捐弃之类的词来的。屈原香草美人之诗,让后世文人都得了被迫害、被放逐妄想症。

  其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大约是男人的意淫之作。男人都希望自己周边有个容易勾搭的美女,比如俏寡妇,比如空床独难守的深闺少妇。这首诗中的女子,显然满足了男人们的这种想象。

  其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人已死而陵墓之上柏树青青,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石块磊磊。

  远行客,《列子》:“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我们都行走在通往死亡的归途之上,走得多远,终究要回到那个归宿。

  其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臣。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撼轲长苦辛。

  “令徳”一词颇难索解,吕延济谓“妙歌者”,此解在诗中倒是融洽,但不知是否有据。

  末四句,论者多说是激愤之辞,我却没看出来。追求世俗的成功与幸福,在十九首中多有表现,这一首不过更直白些。非得把十九首的作者都想象成陶渊明式的高洁之人,有自作多情之嫌。

  其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歌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最后一句,好像有突然奋发的样子,跟全诗基调不大协调。我感觉,作者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变成一只鹤,奋翅飞到高楼之上,以鹤鸣应和那哀苦的歌声。既然没有人做你的知音,抚慰你的孤苦,那么,我来好了。

  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初看像爱情诗。肯定不是男人写给女人的,古代男人写写悼亡还行,写情诗不靠谱。若是女人写给男人的,又怎么男人在旧乡,女人在远方呢?好像也不太对。李因笃说这首诗是“思友怀乡”,看起来更靠谱。若真是思友之作,“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句,真肉麻。

  其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皎夜光”至“众星何历历”,既是兴,也表明时间。“白露站野草”至“玄鸟适安逝”,说人事易变,及自己的彷徨无依的悲苦,比。“昔我同门友”下四句,直抒胸臆。末四句总结舒发,并呼应前句之“众星何历历”。节奏完整,脉络分明,而艺术感染力似偏弱。

  其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洁,贱妾亦何为。

  方廷珪以为此诗是托夫妇以言朋友。读古诗,我素不以托此言彼、托这言那为然,虽然香草美人的传统确实源远流长。就这首诗,我却愿意相信方廷珪的判断,与第七首一脉相承。

  大爱“冉冉孤生竹”这句,本来可给满分,但加上后面一句“结根泰山阿”,就意趣大减,还不如老杜的“日暮倚修竹”。

  其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贡”又作“贵”,意亦通。所贵者,确实不是些微之物,而是看到奇树生花时蓦然间的心动——心一动,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她那里。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我们无法共这树与花,但能共此心动,余生何憾?

  其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可能是十九首里最有名的一篇了,确是神品。叠字之用,出神入化;诗意清浅,而意蕴邈远。

  脉脉二字,有解作默默的,迂矣。脉脉,含情之态也,心有情而不得语,愈发动人。

  最后四句大佳。有些障碍,看上去一步就能跨过,实际上却遥遥千里如隔河汉。这样隔水相望,虽不能执素手以尽情,却也足慰人间寂寥——毕竟彼此的心是近的。

  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乎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从出行到感慨生之有限,转折句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一转折,有突兀之感。由“无故物”到“速老”,有牵强之感;东风摇百草,百草丰茂,下接所遇无故物,亦有不协调感。

  前四句与后八句有割裂感。

  前四句佳,尤其“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句,意境宏廓。

  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涤荡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因伤岁月不居时光老去,而想到及时行乐。看电视剧时听到一句话,大意是,想要拥有,那是喜欢;想要拥有又不敢拥有,那是爱。“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大约就是这种想要拥有又不敢拥有的爱了。在此意境下,末两句“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有狗尾续貂之嫌,太直白。

  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隋树森注“白杨何萧萧”句曰:“白杨叶圆如杏,有钝锯齿,面青背白,叶柄长,故易摇动,虽遇微风,其叶亦动,声萧瑟,殊悲惨。”简直是绝好的说明文。说植物的文字若都如此,我也会痴迷植物的。念及友人爱之,故录如右。

  隋先生于诗后引陆时雍“汉人诗多含情不露”,就不大高明了,就这首诗来说,我着实看不出哪儿“不露”,简直是已经露得不能再露。

  相比之下,孙鑛之论就深得我心:“口头语,炼得妙,只一直说去,更无曲折,然却感动人,其佳处乃在唤得醒,点得透。”“唤得醒,点得透”云云只说明孙先生对人性太天真,不知道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一直说去,更无曲折”八字,倒是点出了这首诗的妙处。

  本来嘛,面对死亡的时候还做欲扬先抑、半遮半掩之类的姿态,不是矫情,就是没心没肺。

  这一首,与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可并列为十九首第一等,但排名要在前两首之后,因少余味也。

  十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潇潇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陆时雍谓作者“羁旅廓落,怀此首丘”,我才读出来这是一首羁旅之诗。

  这首诗题旨与前一首驱车上东门相类,而大为逊色。

  出郭门直视这句为三二结构,与全诗二三结构不洽。然“白杨多悲风,潇潇愁杀人”则是千古佳句,如陆时雍所言,“可补骚余未尽”。

  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开头四句,劈面而来,让人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然正如一首歌,前面的调子起得太高,后面想要跟上,非有绝强筋力不可。就这首诗来说,后六句明显气弱,于是有一开场就是高潮,高潮后便即疲软的尴尬。

  文不喜平,若起调甚高,接着的句子平平跟进,也无不可,但需结句有豹尾之力,也能营造起伏跌宕之文势。抑或以柔克刚,留下一开放而有余韵之结尾,也能让人含咀再三。

  可惜这首诗没能做到,即便有前四句之浩荡佳句,全诗依旧只能列为二流。

  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隋先生注“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句时,引用了张衡赋:“召洛浦之宓妃。”又引吕延济言:“遗,与也。洛浦宓妃,喻美人也。同袍,谓夫妇也。言锦被赠与美人,而同袍之情,与我相违也。”

  如此,这两句诗就是说,远游的丈夫只顾贪恋外面的温柔乡,而忘了家中妻子。

  照这个意思读下去,却没看到这位妻子有一点点的怨怼愤怒,反而对远方的丈夫念念不忘、恋恋不已,心也太大了。

  随手百度,不靠谱的百度百科中,解释这两句,只说是丈夫外出经商,完全没有宓妃什么事。如依百度百科,理解这首诗倒能贯通无碍,不用把诗中的妻子想象成浮生六记中芸娘那般出离了人性的女子。

  洛浦宓妃的传说,我没考证起于何时。隋先生引张衡之赋说明这首诗用了这个传说典故,甚不恰切。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之事(由蝼蛄鸣可知),而诗云“岁暮”,则此诗当作于西汉武帝太初之前,那时以十月为岁首,方能言秋天为岁暮,隋先生在本书《考证》中即有说明。而张衡乃东汉时人,暗示西汉前期之诗用东汉之典,岂非失之?若隋先生引张衡之赋,只是为了说明历史上存在着洛浦宓妃的传说,则应取西汉前期之史料,方可谓严谨。

  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读好诗时,真会为作者捏把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这么好的句子,下面该怎么才能接上呢?读到“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长嘘一口气,接上了!同时拍大腿,接得好!再读“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又一拍大腿,坏了!说得太直接,表白太急切,诗意全无,生生把一首上品诗拉到中品之列,可惜可叹!

  以我愚见,应是把镜头再转回到北风或者天上的星月,虚写心中情思,则不仅首尾照应,且境界大开、意境跌宕,余味不尽。

  李因笃:“客从远方来以下,清夜追思往事也。必如此看,下文始安,而上一段亦有着落。”此言得之。然末句“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则非追思之语,而是又回到了现在。诗意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往复徘徊,也是诗人惯用伎俩。

  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不知诗人与“客”是什么关系。若是情人关系,我还能接受。若是朋友关系,尤其是男男朋友关系,我就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了。

  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徬惶,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陆时雍说:“隐隐衷,澹澹语,读之寂历自恢。”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起码,澹澹二字很是恰切。

  对这个风格的诗,现下我还欣赏不来,或许以后出差多了,会有体会?

  写羁旅之诗,目前最动我心的,还是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年又逢春。

本文标题: 古诗十九首集释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46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经典读后感有感玩出来的百科(套装6册)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