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谈》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4-27 12:10: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小说创作谈》是一本由大卫·姚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说创作谈》精选点评:●工具书。大量的举例说明,理论性很强!●略微絮叨了一些,但还是有启发意义的●关于顿悟的一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精选

  《小说创作谈》是一本由大卫·姚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创作谈》精选点评:

  ●工具书。大量的举例说明,理论性很强!

  ●略微絮叨了一些,但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关于顿悟的一些顿悟

  ●看来我对这样的书还是看不下去。

  ●2019/2nd 名为《小说创作谈》,其实并不是对小说创作的闲谈,而是关于小说创作的学术论文。严谨、深入、不学究,读得下去。全书虽不够简洁,但静静闪烁着触及小说创作真理的光辉,颇能给予人一些启迪。

  ●想给十星,作者和译者太棒了

  ●最喜第一章:自传恐惧症。文中提到的不少作品个人都很喜欢。

  ●在这本书中,创意写作教授大卫•姚斯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信息和建议,包括如何按照韵律和句法进行写作、如何选择正确的叙述视角、如何驾驭写作过程中的矛盾对立的力量等这些问题,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没有哪个小说家会真正百分之百把自己最隐秘的部分剖露,很多秘密应该成为一句谎言被吐露。每部作品都是一篇乐章,有自己独特的节奏,通过富有音律的句法结构呈现在读者眼前,再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剖白人物心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最后一章关于支点,矛盾对立的叙述自觉还是有一点点的收获的,构思一篇故事,把不确定性当做支点,杠杆为矛盾对立,有些似懂非懂。读得很快,消化和实践还是件非常漫长的过程。惭愧的是由于阅读量匮乏,文中引用的例子除了海明威和米兰昆德拉,其余的作者都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

  ●过几年可能会加一星。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一):读后感

  记得以前有一阵特别流行自己写小说,找一个厚厚的本子,就开始胡编乱造……还记得我也跟风写过,但是由于想不到好听的名字,小说就此放弃。

  没有写过小说,但还是看过小说。看小说的时候也从来没动过脑子,也不会思考什么组织形式、写文章的流畅程度等等。一直以为会和小说无关的我,从来没想过如何能写出一本小说,直道看到这本《小说创作谈》,它从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的意见也能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小说。

  在这些技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节奏。

  一直没有想过写小说还需要节奏,节奏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音乐的代名词。作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小说和交响乐一样,都需要节奏,都需要中板、急板、柔板、最急板,都需要乐章。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不相关的事情还是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比如说,交响乐是由很多器乐组组成的,小说是由很多的长句子以及语法组成的;交响乐一般会分为四个篇章,小说也会分成很多章节。

  交响乐在演奏的时候不能由一个器乐一直演奏,需要各个乐器都交替或同时演奏,特殊的曲目还会有特殊的乐器加入。

  写小说也是一样的,不能把一章的比重放的太大,也不能每章都一样。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环环相扣,用一些伏笔或者优美的句子等等,都会为小说创作加分。

  从这个角度延伸出去的话,小说电影电视剧交响乐都是一样的。如果一部电影没有什么情节、内容乏味单调,配乐也很单一、音调没什么变化,这部电影是不会有什么票房的。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是通过小说改编的,如果一部小说没有节奏感,改编出来的电影电视剧都没有什么看点。节奏对于一本小说还是很重要的。

  再延伸一下,这个节奏还可以和生活挂钩。小说反映的是虚假的生活或者真实的生活,不论是虚假的生活还是真实的生活,都需要这个“节奏”。不管是生活中的快节奏还是慢节奏,一成不变总是不好的。快节奏和慢节奏的交替改变总是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看书能带给人一些不一样的观念,也可以开阔视野。在生活中的不同节奏之间转化,也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生活的快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来气,那就放慢节奏去郊区的树林里散散步,看看周围的花花草草,感受生活的另一种慢节奏。我想,从快节奏向慢节奏转变能放松心情,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转变能激发自己向上前行的潜能。这和创作小说是类似的,小说如果一味地沿着一个故事线发展,没有转折、没有起伏,读者可能没有办法读完这部小说。

  小说的创作在我眼里就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但这本书给了一个新体验,从节奏方面给那些小说家的建议,对于我这样的人也能从小说的构造方面对小说的有一定的认识。

  不论是对小说家还是非小说家,《小说创作谈》这本书的实用性还是蛮高的。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本书拖了很久才看完,说实话,我是没怎么看懂。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不是专业的写作者,第二,我智商有限。(¬︿̫̿¬)

  但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也是不行的。所以还是要把那些我看懂的内容消化一下,然后写出来。

  先从封面说起好了,只有标题,作者译者介绍以及一张很小的黑色图片。和那些“妖艳贱货”很不一样,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下面进入书籍的内容(这本书真的引用了很多的著作,一页中就有好多引用。):

自传恐惧感:写作与隐秘感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讲自传,一种隐秘。

要想实现最真实的自我,就需要隐藏自我,并且为另外一个人效力。 你想象着他人的生活,其实展现出来的是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你暴露自我时,却恰恰揭发了他人的秘密

  看完了这一章,我摘抄了这两句。我觉得这两句还是很有哲理的。(也可能时我理解能力差==)这里作者举了两个栗子,一个是写真实的故事,另一个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故事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引起了共鸣;相反,真实的那个故事却让读者愤怒。这个地方引起了我的兴趣,为什么一个虚假的故事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什么真实的故事反而不能引起共鸣?

  我觉得大概是虚假的故事比较能满足读者的一种想象,然后沉浸在这种想象中。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很沉迷各种小说电影,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比电影电视剧成功的原因就是小说能通过几个词能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从远镜头到X光片:小说中的距离与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换能让读者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不同的叙述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

人称与时态的转变让叙事者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底表达一名角色的内心独白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联想活动,同时还能身处角色之外。 当我们在思考我们的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时,不仅当仅仅关注我们正在运用的人称,还应当考虑那些控制我们的叙事者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时涉及的全部技巧。

  有的时候第三人称要比用第一人称好,这个栗子就像书上举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人称更能彰显盖茨比对黛西的爱,而第一人称就没有这种效果,会显得很突兀。

当我们谈论流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一章主要是对英语语法的建议,主要是提议用长句子。这种长难句大概就是那种考试时经常考的,大部分英语考生都很头疼的那种句子。但还是有特例的——海明威,他的句子都不难,也没有什么难的单词。但是他还能被作者单独举出来是因为他的文章很有逻辑性节奏性,也就是很流畅。

  节奏性,顾名思义就是很有激荡起伏,情节跌宕。作者还将文章的节奏性与音乐联系起来。文章像交响曲一样,有中板、急板、柔板、最急板。

对现在的回忆:当代小说中的现在时态

  这一部分同样是对英文写作比较适合,英语中的时态很重要,但是在中文写作中,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关于顿悟的一些顿悟

  顿悟在一些书里还是很常见的,书中的一些观点很奇特,会给人一些思考,从而得到一些新的想法观念。比如说我就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一句话:有最好,没有也没关系。这句话真的解开了那些日子缠绕在我身上的一些问题。有的时候真的是把自己逼得太紧了,所以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把自己弄得很焦虑。有最好,没有也没关系,把一些事情看到轻一些,会让自己活的没有那么累。

  这些顿悟都是在别的地方看到的,书中没有提到几个具体的顿悟。反而在说顿悟的位置之类的,即顿悟在哪里出现。

码放整齐的石块:构思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一章主要是说短篇小说集的排序问题,如何排序能更吸引读者,更好的销售。

  比如说作者列出来的排序的原则:美学品质、多样化、创作顺序、主题、事件的发生顺序、结构、模仿。

  小说创作谈这本书也许对于很多作家会比较适用,毕竟像我这样的文学水平不高的人、又不热爱创作小说来说,还是有点难懂了。但是,人生还是要有点挑战的。如果一直过着一种平淡的没有刺激的生活大概是老年人的生活了。(老年人可能会不服,毕竟有些老年人的生活过的比我还丰富)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三):专业,来自于实力

  专业,来自于实力

  作者是谁?David Jauss,他对于我来说,是一位非常陌生的人。今天读他的作品《ON WRITING FICTION》,渐渐了解到这位作家的来历。书读完后,留给我深该印象的,于书本身而言有两点:

  第一,关于作者:“简单地说,在我长达34年的创意写作教学和11年的文学期刊编辑生涯中,我阅读了大约两万篇没有被出版的短篇小说(更不用说几千篇已经出版了的)……P127L1,我相信世界上有天才,但是更多的天才在于对事物的执着、研究之后的所得。恰如作者所表达的那章,关于顿悟的顿悟,许多所谓的顿悟也只是所谓的顿悟罢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许多作家其实也在不由然地走着必然的路,因为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人,在探索新路。

  第二,一本专业的指导意义的图书出版,作者本身要具备多大的能量。上述是积累,而在本书中)P223-249,27页的幅度留给了参考资料。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对于本书的态度,严谨之外,必有广博的涉猎。通篇阅读,不难发现,作者举例大有信手拈来的功夫。这与他多年的积累脱不开关系。于此两点而言,对作者产生一种信任与敬佩,当属正常。

  读一本专业的小说创作指导书,特别是国外作家的指导书,如果对国外的文学了解不深,对国外的哲学思考了解不深又或者对西语系之中的所谓时态了解不深的话,这本书的阅读会有难度。与作者的信手拈来相对比,大量他认可的专业术语,也不时地在字里行间显现。这大大的减缓了阅读速度。如果说小说是阅读的话,这本书,我相信要更换一个词:品。

  脱离作者的职业本身,作者对于哲学的修养在本书中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开篇第一章,文中大量出现了逻辑辩证的对比。比如说:(写作)要你从你知道的事物入手开始写作,但你应该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又或者诸如:一个人真正的生活经常是他并没有真正过上的那种生活。”如果对于哲学没有根基,对于生活没有品味,那么,读这本书本身而言可能真会感觉到不知所云。悖论也颇多,比如:你想像着他人的生活,其实展现出来的是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你暴露自我时,却恰恰揭发了他人的秘密。文学开始于个人行为,但我们进入得越深,就会越发与所有的人同一起来。每一个人就是我,也是你。进入别人的大脑,展示的却是自己的思维。其它章节的基调也在于此,作者用哲学来为读者上课。其实,仔细看一下本书的目录,大约也可以读出其端倪。

  小说的创作者,想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内心用文字的方式来向读者转达。如何更好更有力的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小说创作者追求的技巧。思想,需要通过手段才能来体现。这个手段,在于本书作者的指导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视角、文笔流畅、时态取决等几方面进行了注解与阐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比较诸多的小说大家之后,条理着对于创作的认识进程,这种进程也在作者的行文中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结论。因为这部著作的本身就是关于写作的论文集。通过质疑、审视、对比、提炼、演绎多种手段,表达出自己对于写作的认识。无论是视角的转换,还是行文的流畅,节奏的把握,还是时态的变换,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在于其中发挥作用。目的也只有一个,更好的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读到文字之中的故事,而忘记了读者与文字的存在。

  关于流畅,其中给我留下最深体会的是如下文字:当我们谈论流畅时,我们应当谈论句子结构和长度的多样化,谈论“句法顺序”和它对读者的情感反应产生的影响,谈论节奏的模拟和它发挥那些效果的方式,还要谈论作品的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节奏关系。……其目的就在于这样把我们对于流畅的无意识的理解引向有意识的认识,这样就能让我们中间那些没有凭着直觉写出流畅文字的人练习有关的技巧和策略,直到抵达所有这些训练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他们对其熟能生巧、使之成为一种本能的习作能力。

  关于本书写作的文笔,有一种凝重在其中。眼光相对独到,见解当然不同。在顿悟一章中,更加明显。作者致力于一种即让读者满意又能成功顿悟真理的作品的可能途径。“这个世间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在人生,在历史,这是真谛。用于文学创作,又有何不可?

  作家的创作的时候,并非都一定遵守写作所谓的要义。在创作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文字都能留下自己的痕迹。有作品,就会有读者,也就会有研究作品的人。研究作品,在于提炼与关照,影响后世的人继续创作。创作的人代代不同,研究作品的人,也代代不同,这样就是创作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广泛。我们不必强调要求所有的创作者,都要遵守所谓的创作要义,然而,创作要义的存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相信也是独立与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如果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知道某些必要的创作要义,也许会更好的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作的作品之中去。

  谨以此文字作为《小说创作谈》的心得与体会。向致力于真爱阅读,并有力创作的你推荐。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四):关于小说写作,我所知的,都是错的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小说。读小说时,我有这样的想法:

  1. 只有拥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能创作出好小说。

  2. 小说中使用的人称、句法完全是出于创作者的写作习惯。

  3. 小说集就是若干篇小说的合集,哪篇在前哪篇在后,只不过是作者或出版商的随机排列。

  我也喜欢写文章,但尤其不擅长写小说。写小说时,人物角色总逃不开我自己的影子。写其他类型时,我底气不足,写不出来;有时写着写着,人称就乱了,从“她”变成了“我”或“你”;编辑排版时,对于过长的句子,我会随手加个逗号。对过长的段落,我会临时把它们分成两段或者三段。我偶尔会想,句子和段落的长度应该如何定义?长短不同,会对什么产生影响?可这些想法只是稍纵即逝,我从未曾深究;我还常常嫌弃自己的小说没有足够强烈的冲突;立意也缺乏创新。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羡慕那些会写小说的人,也越来越相信: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我天生就不是写小说的料。

  直到一周前,当我读到人大出版社的《小说创作谈——重思关于写作技艺的传统观念》一书时,我发现,我的上述那些观念都是错的;更确切的说,当我读完布雷特洛特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时,我已经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布雷特洛特介绍说,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姚斯(David Jauss)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佛蒙特艺术学院专门教授写作课的老师。两人在一个短期写作培训班上结识。之后,他曾求助大卫帮助自己修改一篇随笔。大卫的“坦诚相待”“毫无保留”不仅使他的这篇随笔获奖无数,而且使他的“作家生涯骤然改变”。

  对于满怀着写作热情却一直在写作路上挣扎着的人来说,有谁不希望自己能遇到像大卫这样的良师、恩师和大师呢?

  正是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读完了全书。我没有失望,只有醍醐灌顶般的喜悦。我的认知被刷新了,阻碍我小说创作的那些疑云也在各个章节里得到了解答。

  第一章《自传恐惧症:写作与隐秘生活》,解决了我的写作局限性问题。作者写到,尽管“写你知道的东西”几乎是创意写作课上被重复最多的建议,可是作者认为,“描述捏造出来的事物比描述你无比熟悉以至于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要容易得多”,况且,写自己知道的,“会令自己感到单调”。因此,小说创作的精妙之处恰恰是,“从知道的事物入手,但能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小说创作的过程其实是通过展示他人的生活来隐藏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换言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所以,写自己没有错,可更重要的,是要找寻更深层次的自己,而这样的找寻往往是通过对其他角色的塑造来完成的。

  第二章到第五章,解决了我的具体写作技巧问题。

  第二章《从远镜头到X光片:小说中的距离与叙述视角》厘清了以往我对于写作人称的固有认知。作者并不赞赏通俗意义上用“第一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等概念来划分小说的写作类型,相反,作者强调任何叙述视角的“终极目的都是控制角色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指引读者的阅读反应”。因此在同一篇小说中,视角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绝对的;

  第三章《当我们谈论流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让我意识到,一篇行文流畅的好小说背后其实隐藏着写作者对于“节奏”的诸多努力。这些努力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句子长度与结构的努力上,甚至于各个段落与整个篇幅的关联上,写作者们也是花了心思进行布局的;

  第四章《对现在的回忆:当代小说中的现在时态》对美国文坛中流行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批驳,由于我读英文原版小说较少,又加之中文表达几乎不涉及时态问题,我的领悟较少。

  第五章《关于顿悟的一些顿悟》给我的感触最深。作者在一开篇就指出了常见的“顿悟”的失败。回顾我自己以往的文章,在结尾处那些强调性的、总结性的、带有升华和警示告诫意味的“金句”或“主旨段”,绝大部分都属于此类失败的顿悟。作者说,真正的“顿悟”不一定出现在结尾,而有可能先出现,后续情节只是为了印证这个顿悟;“顿悟”也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主人公甚至不必真的按照“顿悟”去做,他/她完全可能在顿悟之后依然维持原有的状态,或因为对顿悟反应过度而走入另一个极端。最重要的一点是,“顿悟”不是写作者直接叙述的,而是借用意向、隐喻和象征等,会让读者自己“体验到的”。

  第六章《码放整齐的石块:构思一部短篇小说集》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写作者应当如何安排小说集中各篇小说的顺序呢?而作为阅读者,随意阅读和按顺序阅读,阅读体验会有差别吗?读完这个章节,我影响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本包含24首诗的书,这本书本身就应该是第25首”。为避免错过一些东西,我决定以后在阅读时,按照顺序阅读;而若日后有幸出小说集,我一定按照作者所言,打造好“第25首诗”。

  第7章《超越的杠杆:创造性的矛盾对立和物理现象》是我觉得整本书里最难但是对我意义最深远的的一章。我相信,任何一个像我一样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能通过练习,获得超越的杠杆。而且,这种练习不仅仅是写作上的,更是思维上的——要练习于从“收敛性思维”转变为“开放性思维”;要习惯矛盾对立的“既”“又”的思维;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近十种具体的表现矛盾对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我知道,任何思维的转变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和刻苦的练习,但我确信,为此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要感谢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如此多他所洞悉的关于小说创作的“秘密”——这些秘密不是陈词滥调,而是对以往传统观念的重思,更要感谢作者用读者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这些秘密剖析得如此清楚——他本人庞大的阅读量,卓越的编辑阅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渠道,或者引用名家名篇名段,或者举学生的习作,或者类比,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而这,也正是读完整本书,作者带我领悟到的另一个关于写作的真谛:好的作家从来都不会只考虑自己,而是用写下的每一个字去跟读者做链接,让读者与你同体验、共分享的过程。

本文标题: 《小说创作谈》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42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智商犯罪3》读后感100字《BEAMS AT HOME 2》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