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庚·主播|花儿飞飞父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饱受战争的摧残,江山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爷爷带着父亲一路辗转,到了如今的家乡,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生计,爷爷在家乡的一个小集镇开了个以炸油条为主的熟食小店,生活倒
作者 | 程庚 · 主播 | 花儿飞飞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饱受战争的摧残,江山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
爷爷带着父亲一路辗转,到了如今的家乡,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生计,爷爷在家乡的一个小集镇开了个以炸油条为主的熟食小店,生活倒也勉强过得去。
可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到来后,一把火烧了整个集镇,生活再次陷入困境。爷爷去世后,年幼的父亲去富人家放过一段牛,想必此后,父亲便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后,集体经济时代,生产队有专门的牛房以及放养人,负责料理耕牛,当过生产队长的父亲把耕牛的管理安排的最为细致。
70年代末,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农民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可以自主经营的土地,劳作的积极性更为高涨。而耕牛作为农耕时代的主力,在每一个家庭都是不能缺少的。
耕牛铁犁技术的开发与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种耕作模式一直未曾有过大的变革。诚然,耕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可歌可泣,功不可没。
建国初期,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种田为主的父亲一生未曾离开过家乡那块休养生息的土地,与牛的感情甚笃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父亲是爱牛的,在服侍耕牛上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时间长了,年幼的我们自然也能感知耕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牛同样是感情深厚,对每头牛的照料也是特别用心的。
记事起到中学时代的十几年里,我放过五头牛。兴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我们理解父辈们的苦衷,他的喜怒哀乐,子女们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毕竟是一个八口之家的大家庭,紧衣缩食的年代,衣食住行甚为堪忧,一家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耕牛。
于是,只要春暖花开,草儿吐绿,父亲就会早早喊起我们出去放牛。我自然也会习惯性牵着牛早早来到野外,每每还要带着工具帮牛儿弄吃的,唯恐饿了肚子,掉了膘。
就这样,每次出门,父亲还总不忘唠叨几句,什么放牛一定要上心,不要贪玩,别让牛祸害庄稼,哪哪地方的草丰,面积大,热了要知道让牛下水洗澡。
回来后要把牛拴在树荫下或离水塘较近的地方,不要让牛热坏了等等,唯恐我失职,让牛儿受了委屈。当然,也有些放不饱,或是有了破坏小心挨打挨饿的狠话,吓得我是不敢掉以轻心.....
时间长了,那些话反反复复,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可毕竟也算是入耳入心了。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我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对牛的悉心照料已成为自觉行为,从未有过疏忽怠慢,亦算是呵护有加了。
清楚的记得,踏着湿漉漉的露水,顶着热辣辣的骄阳,迎着朦胧的暮色,驱赶着可恶的蚊蝇打牛草的情形,也算是以苦为乐吧。
可遇上恼人的雨天那就不一样了,就算再不情愿,也要光着脚丫,踏着稀泥,身披雨布出门放牛。雨天的野外,蚊蝇、牛虻特多,不但要吸食牛血,更多时候放牛孩儿也是要被咬上几口的,那种滋味特别难受,每每感慨还不如没有周末呢!
到了秋冬,绿尽草枯,父亲则要储备好充足的稻草帮耕牛越冬。为了保膘,我们还经常在冬夜吃罢饭后缠些草把儿,里面放几粒黄豆喂食耕牛。铡好的牛草里会伴上黄豆粉、豆腐渣等辅助性食料,以增加草料的养分。
尤其是到了春节,牛槽上总要贴上红彤彤的小春联,一条“牛头兴旺”祈盼着耕牛的来年膘肥体壮,力大无比。
除夕夜,一家人吃上美味佳肴时,父亲总会不忘在牛槽里倒碗肉汤泡过的米饭,犒劳耕牛,而耕牛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成为家庭不可割舍的成员了。
放过的五头牛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头水牛了,它从一个牛犊长大到下崽成为一个母亲,与我们一起生活了八年时间。它被父亲调教得很温顺,活也挺好,从不藏奸,从不不偷懒,我们对它的照料也是格外用心。
它先后产过两头牛犊,其中一个由于农忙没人放,用长绳拴在塘埂上自行吃草,由于埂子较陡,已是两岁的牛犊掉到塘坎下,牛绳缠着脖子给活活勒死了。
那一天,一家人沉浸在悲伤中,没了欢声笑语,我更是眼泪簌簌,泣不成声,后悔自己早知道那天不去上学了。看得出,父亲几天来一直愁眉不展,很是伤心,毕竟再过一年它就能独自犁耙了。
我理解父亲,可我没有能力去安慰他,因为年幼的我怎么也体会不到父亲作为一个主劳力和家庭的支柱,对一头牛的感情会有多深,我只能眼看着父亲经常抽着闷烟,内心充满了惋惜、无奈和纠结,为牛犊,更为父亲。
后来,我们对那头水牛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了,生活上没有让它挨饿。干活时,能慢的就慢,能歇的就歇,我也是经常从朦胧的睡意中被父亲喊醒,带着惺忪的睡眼蹲在耙上陪水牛一同耕作,以减轻它的负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遗憾的是一次意外事故扭伤了水牛的后腿,失去了干活的能力,父亲舍不得放弃它,极力的用药和休养也没能挽回,无奈牵到牛市卖给别人了。
我能理解父亲的难处,可走出村子的那一刻,我们与牛却有了生死离别的感觉,因为我能够清楚的知道它最终的命运。
时光荏苒,在人与牛命运交错的农耕时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用自己的坚韧支撑起家庭,供养大子女,已实属不易。而一头耕牛经过他的育养,调教直到最后的分别,早已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给予了同等待遇,寄寓着播种收获的希望。
人与牛的感情,超过了人与任何动物的感情。我相信,这是千百年来以土地为生存之本的庄稼人,在只争朝夕中缔结的坚实情感,同甘苦,共命运,经得起任何诱惑和考验。
人们一方面在驾驭着耕牛,同时又与耕牛一起弘扬着默默无闻,忍受负重,任劳任怨,不计代价的劳作精神。
父亲很好的发扬并传承了这种精神,面对人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生活,他“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面对子女,他则“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憧憬着未来,传递着信心、勇气和力量,他把更多的苦难留给自己,却把最多的爱与温暖给了子女。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就是拉车的牛,那种执着,那种坚忍其实一直在默默地鞭策着我。
如今,父亲离我而去已是15个年头了,他就这样静静地长眠于这块不知流下过多少汗水,深翻过多少遍的黄土地上。
这么多年过去了,相信,他一直还在聆听着小河的水声,观望着劲长的庄稼,贪闻着陌上的花香,眷顾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相信,天堂一隅,他一定还有一个梦。梦中,油菜花香正浓,玉米身披绸衫;梦中,麦黄迎风笑落红,稻花香里说丰年;梦中,他又扬起了长鞭,吆喝起耕牛,犁耙在旱地,流汗在水田。
作者:程庚,河南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散文爱好者。一颗感恩的心,一怀浓烈的情,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感恩家乡,奉献家乡,心系故土,情满校园。
主播:花儿飞飞,唯美心情美文平台主播。世界很大,故事很多,愿我的声音能够温暖你。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一树合欢浓,几番离愁重
清明祭
雨巷静长,情深难忘
©原创作品 授权首发 图源 | VRF授权协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