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放眼娱乐圈,不乏各种明星“人设”——吃货、国民老公、学霸等等。有的“人设”立得很成功,带来巨大红利,但有的却因为“人设”摔得“鼻青脸肿”。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博士学历造假事件”,导致翟天临“学霸人设”瞬间崩塌。“学霸人设”为翟天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放眼娱乐圈,不乏各种明星“人设”——吃货、国民老公、学霸等等。有的“人设”立得很成功,带来巨大红利,但有的却因为“人设”摔得“鼻青脸肿”。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博士学历造假事件”,导致翟天临“学霸人设”瞬间崩塌。“学霸人设”为翟天临吸了无数的粉,后来却因为在微博晒出北京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被发现学历造假,以至于“鸡飞蛋打”。
虽然我们不是明星,作为普通人,也会被各种“人设”困扰或束缚,例如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等。那么“人设”对我们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付丽娟老师来帮我们解答。
付丽娟老师:
最开始“人设”是用在娱乐明星圈里,明星的经纪人需要包装明星,提高明星的人气,为明星设定一个人物特点:国民老公、护妻男、老干部等等,目的是实现明星的市场价值。
也因为有些明星的人设与明星的真实特点不吻合,导致人设崩塌、人气锐减。近来,“人设”这个词不光存在于明星圈,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人设”现象也是存在的。
1.
我们来看看几个大的典型“人设”。
第一大人设,在婚姻中,妻子作为“付出者”的人设;
第二大人设,在家庭中,母亲作为“奉献者”的人设;
第三大人设,在社会中,男人作为“战斗者”的人设;
这几大典型人设,都是在一个系统中,被文化和无意识设计的角色,由系统中的个体认同了,从而实现了这个角色的运转。
我们再来进入一个具体的系统中看看,更精细的人设可能性。
独生子女政策以前,一个家庭可能有五、六个孩子。孩子出生没多久,孩子在家庭系统中的人设就被设计了。比如,老大是家庭的承担者,老二是家庭的争夺者、老三是家庭的边缘者、老四是家庭的平衡者、老幺是家庭的隐形者。那么这个是由谁来设计的?
一个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集体无意识),一个是家族数代的动力(家族的无意识),还有一个是父亲和母亲的无意识的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由这三种无意识共同构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设,基本由自己决定的可能性极低。
一方面,我们依赖这三种无意识存活与发展,甚至包括进化。古老的智慧与经验代代相传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文明演变中的复杂和多元性,又要求人需要摒弃一些在过去宝贵,在今天可能是拖累的生存经验。这就涉及社会变革中的种种议题,当然这不是我熟知的领域,也就无法展开。
2.
还是回到个体人设,从心理学中的一个学派——精神分析,来理解人设的意义。
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人设”。意思是,我们都非常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我们如此在乎自己是不是好人,他人是不是好人。在“好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个加强版,我们都非常想要符合别人期待的样子,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期待非常敏锐和敏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猜想经常读我们公号的读者能够理解这个现象。如果你们有自己的解读,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无论是婚姻中“付出者”的人设,还是家庭中“奉献者”的人设,人设都有重要意义。在职场中,有人是“顺从者”的人设,有人是“合作者”的人设,有人是“孤立者”的人设。在团体治疗中,有人是“拯救者”的人设,有人是“替罪羊”的人设,有人是“照顾者”的人设,有人是“吸血鬼”的人设。
人设是一种身份。进入一种身份,既能在心灵的体验中,获得归属与安全,也会被限定与反噬。
当婚姻中的“付出者”人设运转,当事人的无意识非常清楚,唯有扮作付出者,才能保有关系,被关注和看见。这是当事人早年活生生的关系经验。这项经验,让当事人每每在感知到就快要消失在照顾者的眼睛里时,就会启动成为懂事的付出小孩,重新让自己回到照顾者的眼里。
当当事人成人后进入亲密关系,他的无意识为了保护他,还是会用过去的关系识别系统来识别现在的关系,并生成一套现在需要使用,却是过去版本的关系运作系统。“付出者”通过启动这套老旧的运作系统,慢慢就会把伴侣打磨成,与过去被照顾者类似的反应方式,忽视当事人。这就是被人设反噬的原理。
3.
心理咨询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是,让当事人能够识别自己的固有的人设,以及固有人设对自己命运的反噬,帮助当事人建立多元和灵活的人设,投入当下的关系,并生成新的关系。
如果你也有一个“好人设”,不妨尝试几次抛弃“好人设”的体验,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照顾者”的人设,可以主动进入“被照顾者”的角色中,感受一下在你心里和现实关系中会发生什么。
不过我要提醒一下,这种进入新角色的体验,不一定会很好,而且很有可能让你有身份迷失和丧失的不适体验。请把它看成一个游戏,玩得不好请撤回,玩得好,可以继续。
我也邀请你思考一下:你的典型人设是什么?它带给你的影响是怎样的?
希望看到你的留言。
付丽娟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写有数篇精神分析科普文,接受个人分析与专业培训十余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负责人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