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农村,上学那会有点晚,等到九岁才在村里上一年级。刚开始,我书读得不是很好,期中考数学能考九十多分,语文只能考五十分。父亲很失望的说:“家里这么多孩子,我只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行,爱读不读那是你们的事,我只负责你们九年义务。”我很不开心,班里选班干部没选我不说
我出身在农村,上学那会有点晚,等到九岁才在村里上一年级。
刚开始,我书读得不是很好,期中考数学能考九十多分,语文只能考五十分。父亲很失望的说:“家里这么多孩子,我只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行,爱读不读那是你们的事,我只负责你们九年义务。”
我很不开心,班里选班干部没选我不说,读书也比别人差,这是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于是我开始认真去读书。
要说有多认真那倒没有,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晚上好好做作业,玩和看电视什么的,都照旧。
我三年级就离开村里学校去外地读书。刚进去因为班里没人想当班长,我这个特别活跃的转校生就被盖了个“班长“”的帽子。我父亲说:“什么是班长?作为班长,成绩一定是班里最好的,我以前读书当班长的时候,成绩一直是第一名。”我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大学校同学多了,玩耍时快乐多了,竞争也激烈了,要争第一名不容易。
第一次期中考,我得了第四名,老师给前三名奖励了一个笔记本,没我的份。我很羡慕、很沮丧,因为我离第三名仅有半分只差。
在同学看来,一个转校生,刚进来就拿了第四名很是了不起了。刚开始推我当班长,那是因为实在是没人想当班长,就随便推一个比较好欺负的人顶上,没想到推上的人还真的能读书。
我看着别人获奖,幻想着要是获奖的是自己该多好,那会很有面子的。于是,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晚上读书也不用父母催促了。每天的作业都独立工整的做完,绝不留到第二天回教室才做。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读书好是有好处的。书读得好,老师和同学都很欢迎。我开始喜欢和同学竞争,争第一名。
期末时,我第一次拿到了“三好学生”的奖状,回家后很是得意了一番,证明了我是个很会读书的人。以前在村里,哪怕次次考试得第一,也没有奖状,老师也不会表扬,老师表扬的只有班干部,而班干部是老师任命的。
奖状和表扬让我喜欢上了新学校。当然,同学不因我是刚转来的就排斥我,还和我玩,也让我很喜欢。我父亲特批了五块钱奖励给我,我拿去买了十个雪糕。
初中到了县里的实验中学,功课多了,还多了一门英语。农村和城里的孩子差距一下子拉开了。我是拿奖学金进去的,第一次遇见了月考,我考砸了,班里排倒数,英语之类的不及格。我哭了,一个老是考第一的人突然发现自己比不过好多人,什么都学不会,好伤心。月考一次又接着一次,我跟不上了,我父亲请假把我带回家。他说:
“不要急,不要理排名多少,慢慢来,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光看光背是没有用的,你要写下来。题你会,但是不会写,写得慢也是没有用的,你时间不够。”
“不要老熬夜,没精神你也记不了什么,大脑浑浑噩噩的,得不偿失。”
……
我回了学校,上课尽量的去听课,太难的题暂时放弃,脑袋实在转不过来;下课后赶紧复习老师讲过的笔记;放学吃饭了,一边走去食堂,一边看看老师讲过的题,尽量弄懂为什么要那么解答。等到晚上,先看一下今天老师的讲课笔记,然后做布置的作业,有时间的话就看一下明天要上什么,看不懂也不要紧,浏览一下也行,接着做一下买的习题,做多做少随便。寒暑假时,抽些时间读书,毕竟真正能在寒暑假里没人监督的环境下读书的人很少,寒暑假后,很多人知识点都忘了部分。
一年后的期末,我的成绩恢复到刚进来的名次。等到第二年第三年,又能和班里争名次了。
初三时学校喜欢排名次,把同学的各科分数都罗列出来张贴在教室后面。班主任每次都来几句:“我们班这次有n人进步了,很不错,值得表扬!当然也有的退了一百多名,老师我很痛心!这么容易的题,你考个倒数,你好意思么?”我每次都认真看上面的分数,比别人好的继续保持,比人弱的,赶紧赶上,不和同学比单科成绩,咱们比总分。
初三的物理老师只喜欢班上的两三个物理尖子,所有的同学在他眼里都是“饭桶、薯条、汉堡包”。但是教学厉害,一节课就只教十几二十分钟,其他的时间自习。我很气愤,都没表扬过我,除了物理老师所有的老师都表扬过我,于是,我慢慢的爬,慢慢的琢磨自己不会的题,名次也一步步的提高,终于在最难的一次物理月考考了第一,比第二高八分。然后,我在他的课上等了四十五分钟,还是一句表扬都没,因为那次班里绝大部分都考砸了。
高中是在县第一中学上的,去市二中估计得垫底,所以没去。读书信心很重要,我的选择大概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吧!
高一是个坎。高中三年的书其实在高二第一学期就教完了,所以高一的学习任务很重。老师是不会等学生的,我们那会还要分文理班,学习更是急。每天都是做试卷做试卷,每天最后一节自习课都是一个老师拿着试卷来,看见已经有老师在发试卷让我们做了,然后来了一句“晚上自习课我再来!”
熬过了高一,高二高三就轻松了,每天都是复习。每天都是为了高考刷题,同个题型的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学校要求不但要做得正确还得做得够快。
我读高中时,最大的挑战是英语,高一的英语成绩是波浪线的起伏,高二时,换了个男老师,我特害怕他。为什么害怕呢?他上课喜欢让人回答问题。
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不会的话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于是我整天提心吊胆的,课堂上一点都不敢走神。课前把功课预习好,课后把知识掌握好。上他一年的英语课,英语成绩就不断的往上涨。
高三时因为知识点自认为掌握得差不多了,学习反而没有那么认真。
高考后进入大学,大学后就进入了社会。大学的读书,靠自觉,读好专业课是最重要的,毕竟,找工作时基本没有人会看你得成绩,看的是考了什么证,社会实践做过什么。课堂上认真听一下,课后偶尔做一下练习题,考前认真备考,基本大学就怎么过来了。
除了读书,大学就是实践。考证是进入某个行业的入门资格书,实践是工作能力,决定能走多远,能获得怎样的待遇。加入某个学生部门,或许会让自己有些忙,但是找工作简历起码有得写;没资金压力的话,找兼职不如找实习。找和自己未来从业方向有关的实习,能让自己在未来找工作更具主动。如果考公的话,大三基本可以准备了,大四准备的话,分数就没那么高了。
如今,出来工作这么久了,我发现,读书真的比工作容易多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