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凡人境界、君子境界、圣人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一、凡人境界——物质世界——居于生存这个最...
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凡人境界——物质世界
——居于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原因,物质作为人类生存根本性的前提,于是追求物质生活成为凡人普遍的生活形态;
其实在凡人境界中还包括着蠢人与小人两种人格境界。
蠢人境界——无德、无智、无畏
——禅语曰:无知无畏,不知进退,小焉者误人生,大焉者要人命。蠢人的人格特质是既没有智慧、也没有道德、更没有畏惧,其言行大多是本能与情绪(情绪也是本能的一种形式)驱使的结果,所以常常成为坏人手中的枪棒和受人驱使的工具人;
小人境界——智盛德衰、有所畏惧
——小人是指智慧水平远远高于其道德水准的那一类人,其人生观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价值体系之上的,在是非判断标准上往往选择真相服从(屈从)利益,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是小人人格的基本特征。
——而凡人境界嘛就是因利而失智时为蠢人;因利而失德时为小人;因德而弃利时为君子。由此可见凡人境界就是人们的最普通生活形态。
二、君子境界——精神世界
——古人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人们就拥有你追求精神需求的余地。就是从精神上追求个人的觉悟,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信仰,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理念。鞭策自我努力向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自觉用社会公序良俗原则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
三、圣贤境界——灵魂世界(人生的最高境界)
——探讨人生的价值及其意义,研究人类、意识、自然的起源。如: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到何处去?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宇宙是什么?宇宙从何而来?宇宙会演变成什么样?等终极问题,以求获得启迪和觉悟,由此瞻望生命及自然那个遥远的未来。用自身知识来反哺社会,如:孔子、孟子两位圣贤。
为什么在古代出家到寺院几乎都是避祸的最佳
现代法律已经没有这种特赦,现在犯法后的逃犯一般都不能出家,因为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的出家名册信息与公安部门是相通的。即使逃犯侥幸出家,法律也还是要追究的。
为什么古代有的人为了避祸会选择镇守边关?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每朝每代的官府都喜欢把犯罪的人发配到边关或是边疆,不论男犯人还是女犯人。既然是犯罪之人直接处死或是监禁在牢中不是更省事。发配到边关路途遥远,费时费力,成本很高。但为什么各个朝代都喜欢这样做呢?其实把男女犯人发配到边关,作用很大。
众所周知,边关一般都是苦寒之地,长期驻守兵力,还会经常遭到外敌的入侵,人口稀少。于是把大量的犯人发配过去,能够增加这些边关地区的人口。造成人口的转移和增加,大量的囚犯开垦荒田,戍守边疆。能够更好的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能增加粮食收入,促进边疆的开发。
当年汉武帝为了抵御和扫灭匈奴,就曾大量动员内地居民移民到河西地区,垦荒,修建城堡。有大量的囚犯可以使用,为什么不用呢?当时很多囚犯都被派往河西走廊,为军队做后勤供应。而运用囚犯做劳动力,则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最后,把大量的女囚发配到边疆,则有利于边疆和军队内部的稳定。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犯人可以洗衣做饭,为开垦的男犯人做好后勤,让他们更好的干活。
同时,由于军队长期戍边,思乡之情严重。为了稳定军心,提高战斗力。很多年轻貌美的女犯被安排到军营慰劳士兵,唱歌跳舞,缓解士兵的空虚寂寞。很多女犯夜晚成为士兵的发泄工具,即所谓的营妓。相传为勾践所发明,汉武帝时期就曾大量使用女犯作为营妓。
这种做法虽然稳定了边关将士,也有利于边疆的繁荣和开发,但是却对女犯人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古代统治者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可见,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喜欢把犯人发配到边疆,因为这些男女犯人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作用还不小。并不是统治者仁慈和善良,保全他们的性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只是太狠毒了。
井无法移动,但古人说的背井离乡到底是什么意思?
井:在这里指的是乡里,也就是自己的家乡,背:就是弃,离开的意思,背井离乡是个成语,指的是远离家乡。在旧社会,穷苦的人们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在外地去谋生,把这一句话用四个字表示就是:背井离乡,也可以说成离乡背井。
井:在字面上讲就是固定的泉水,深而口小,专供人吃水的地方,所以叫井,井是不能移动的,只能在自己需要的地方另开,供自己用水,而在这个成语里指的是家乡。古时瘟疫流行时,战乱时,为了保存家族能保持生存能力,都会有些人离乡背井,迁徏外地。如今,更多的人离开家乡走向各地升学,就业,干农民工等。但他们节假天还会返家,起码有叶落归根的思维。现在自来水作为饮食用水,经消毒比较卫生。为了身体健康,吃井水少了,离乡不再背井了。
背井离乡过去大都为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当前的人口流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处理遗留问题使之正常有序进行。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催生了一次人口的大流动。就是农民工进城,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产业大军,此举也促成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遗留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等。现代人用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和古人用这个成语有本质不同,背井离乡消灾避祸的成分己很小了。
大多都是用来表达人们为了争取更幸福的生活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境界。随着人类命运体的推进,背井离乡这个词会失去它的含义,新的语言就会替代,这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不是真的被着口井离开家乡,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根本做不到。
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体现了怎样的哲理
和洪仁玕《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
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对联寓意是成大事必须慧眼如炬,精准地审时度势,认清形势、总揽全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陈瓘预判蔡京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宋朝人陈瓘在一次朝会上,偶然发现了蔡京用眼睛直盯着太阳,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于是,他逢人便说:“以蔡京这种神态,以后肯定能够升为显贵。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和太阳为敌,恐怕得意之后,要独断专横,肆意妄为,心中没有君王。”后来,他做了谏官,就不断地攻击蔡京。可因为蔡京的面目还没有暴露,人们都说陈瓘有些过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蔡京真的表现出像陈瓘所说的那样奸诈时,大家才想起陈的话,并由衷的佩服他的不凡远见。
二、潘浚藐视樊佃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三国的时候,东吴武陵郡将樊佃诱使附近的外族作乱,州都督请求发兵万人征伐他们。孙权召问潘浚,潘浚说:“容易对付,5000人足够了!”孙权问:“你为什么这样轻视他?”潘浚答道:“樊佃善于夸夸其谈,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过去他曾经为州里人整治酒饭,等到下午,酒饭还没上桌,他竞十几次站起身来观望,这个小事足可以证明他不过是个饭桶。”孙权大笑起来,随即派遣潘浚率兵出征。潘浚果然只用5000人便斩了樊佃。
不难看出,潘浚能从细微观察他人底细,具备了慧眼如炬。
三、慧眼判读齐桓公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齐桓公早朝时和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拜了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
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问这件事。那妃子说:“我看见大王进来,腿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骄横的神气,这显然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时,脸色全变了,这分明是要攻打卫国。”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第二天,齐桓公早朝时朝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说:“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管仲笑着说:“大王上朝时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很缓和,见到我也面有愧色。我由此判断您改变了主意。”
故事里面卫国妃子和管仲都能准确的察言观色预知齐桓公的决定,足以看出他们能够一叶知秋,洞察秋毫。
四、万二明察避祸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明朝洪武元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叫万二的人,他在安亭一带堪称首富。一次,有人从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上最近作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盖被。‘”万二一听,叹口气说:“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儿和家中细软,向江湖泛游而去。
自古豪杰多慧眼,从来英雄善度势——看古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被朝廷以各种名目没收了财产,门庭破落,只有万二幸免。可见能够细致入微的揣摩他人心里,能够挽救宝贵性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