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国情怀有感300字读家国情怀有感300字家国情怀是儒家亦即读书人千年传统,自古知识分子最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下的理想人格。国土和人民是国...
读家国情怀有感300字
读家国情怀有感300字具体到每个人,家和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夫以妻为室,妻以夫为家,人要立身于世,干番事业,安宁的家室不可或缺。这安宁二字就很有意思。“安”是屋里有女,屋里没女人,肯定家不成家,无法安身立命。“宁”字繁体为家中有丁有皿有心,家里家具齐全,吃喝不愁,人丁兴旺,心才能踏实。看来安放肉身和灵魂的最佳场所,还是离不开一个家。环顾周边人事,大凡事业有成者,家庭多和睦安宁,一旦家庭出问题,事业也会跟着崩盘。官员出事,富豪落败,大多是身后女人没安顿好,后院起火所致。火因又往往是女人太多,不容易调摆。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一多就有戏看。所以俗话说,成功男人后面站着一个女人,失败男人后面站着多个女人。
正是基于这些想法,我开始动笔写作《家国》。修齐治平是儒家要旨,我干脆将故事发生地命名为儒州。其实我老家湖南城步县城就叫儒林镇,儒州乃化用于此。故事主人公柳居山有个人人羡慕的好家庭,老婆贤慧,女儿漂亮,父母开明,兄弟和睦。柳居山本人也很优秀,是绝对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兄长。事业也有成,用官话说叫起步早,起点高,正当盛年就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兼政府城建公司总经理,将地方经济建设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只是世事难全,好事美事不可能都摊到一个人头上,能干肯干敢干也干出不少好事大事的柳居山,仕途竟莫名其妙地受阻,在副处位置上徘徊复徘徊,总也上去。不仅如此,还有人背后暗算,要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恰在这时,柳居山得知自己命遇白虎,白虎不去,别想走顺运。白虎是民间说法,指的是身边女人,说白了就是柳妻钱小鹤。柳居山属唯物主义者,自然不信这一套。可不信归不信,从此阴影已留存在心里,拂之不去。还是后来遇上沈芙幽,才遇难呈祥,时来运转,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原来沈芙幽命相正好旺柳居山,柳居山的一切好像都是沈芙幽带给他的。
事因当然不会这么八卦,否则《家国》就不名一文,毫无存在的价值。柳居山起落浮沉的背后原因在于官场生态复杂,上层人事有变。官员再有能耐,也不可能不受官场特殊的气场所左右,身不由己,命不由人。好在柳居山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真诚做人,正派做官,大胆做事。这也算是时下官场中难得的正能量吧。就凭着这正能量,柳居山硬是干出一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业,将儒州打造成现代化的新型都市。与此同时,自己的官位也步步高升,直至儒州主要领导位置,可谓“家国”双丰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柳居山做上市委书记,将儒州经济建设事业步步推向高潮,自己的人生也达到新的高度时,身边女人离他而去,儒州也因建设过热带来意想不到的大混乱,他又面临人生更加严峻的考验。当然这已是《家国》下部内容,暂且按下不表。
家国情怀心得体会
创作思路:
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正文:
24节气的家国情怀的读后感400字具体如下:
当我读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后,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乡村浓厚的氛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远和博大。
春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立春了。立春到来,意味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要过年了。牙牙家的乡村过年更是热闹,瞧,顽皮的熊孩子们身穿红褐色大衣,嘴唇笑得咧开,露出一排小虎牙,可爱极了。
大人们搬来一箱箱鞭炮,一个青年双脚下蹲,双手点燃鞭炮。孩子们激动极了,个个双手捂着耳朵,-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视线却又不想离开天空。过了一会儿,五彩缤纷的烟火从天空绽放,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美极了。
看到这番情景,我想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夏天,我最喜欢大暑了,乡村里的夜晚十分宁静,萤火虫从草木中飞出,尾部金光闪闪,如同一个精致小巧的灯笼。萤火虫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转身就变成了一位位舞者。萤火虫的出现,预示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最丰收的节气,当然就秋天的秋分。火红的石榴,紫红色的葡萄和橙黄的柿子,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黄灿灿的麦田里,农民伯伯都在尽心尽:力的收割麦子,大雁也结伴而行,飞向遥远的南方。
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最美的"花”莫过于雪。树枝星状雪花从空中飘落,如同一只只晶莹透亮的白蝴蝶,在空中不停地飞舞,美得令人啧啧赞叹!
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闹非凡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喜欢用这样美美的图书写出了对四季的热爱。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写一点感悟?
首先,从源头上讲,注重家国情怀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孵化和生成了中国的“君子”文化,并使君子人格成为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理想人格。君子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有学者指出“儒家君子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启蒙,在先秦时期儒家君子思想初步形成,两汉时期得到丰富发展,在宋明时期进行了义理的新诠释,君子正式成为社会上具有普世性的称谓名词”。这一论断应该是成立的。孔子将“君子”视作儒家道德修养的关键词之一,也成为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在各种儒家经典中被反复描述,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等不同时代的哲学都对“君子”文化有所阐述,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君子人格”仅限于儒家,如道家也有君子概念,并要求君子亲近自然“清静无为”;至释教进入中国并本土化后,也要求学佛者人格上的自我净化,世俗生活中要循规蹈矩,修行过程中要明心见性才能有所成就。尤其是唐宋之后三教合流使君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哲学上的所有重要概念如心、性、理、气等等都与君子之道密切相关,但总体来说,君子人格有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一直都存在。第一,个人道德和知识的修养,这是道义和榜样所赋予君子文化的重要力量,君子当为世之楷模,要有仁、有知、有勇,要为世人立德、立言、立功。第二,个人修为基础之上对家国天下的关怀,这是一种社会功利价值。第三是形而上的层面,君子要“畏天命”,不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
其次,从历史演进上看,家国情怀一直与君子人格相生相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毫无疑义的道德制高点。家国、君子一直都与王权统治、社会治理有关。“君子”到底是有什么含义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词源上看,“君”字从“尹”从“口”,“尹”的意思是“治”,而“口”则因治者需要用“口”发布命令,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但是,古代所谓的“君子之治”却又并非是强权政治,因“君子”除地位尊贵外,尚应成为社会秩序和修养的榜样,应为天下之表率,为“君子”者应以政治为媒介将其美德方播于四海以“化成天下”。因此,“君子”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和个人理想的修养状态或者说是理想人格的结合。但是,就更大的哲学系统而言,君子人格所代表的境界却又远远超过个人与政治的局限。依据中国传统的哲学构架,天、地、人属于同一体系,因而又具有形而上的内涵,君子必尊天道而行也必成为天道、地道的具体体现。这种天地人和的君子观念源远流长,至今对于中国文化品格的塑造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也引起海外汉学家的重视。
第二,从文献上看,《周易》是第一部较为明确将“君子”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的著作。《周易》谓君子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世所论也大抵不出其框架。《周易》论“君子”之德处甚多,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等等,都是为君子“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所规定的修养境界。当然,此处“君子”可能是一个严格的政治概念,指的是出身高贵者或身居高位者,但是,并非所有出身高贵者或居高位者都能达到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要求,因此,《周易》是要求他们培养自己的德行,使其符合“君子”规范。如果“君子”无德无行,又如何能够治理邦国呢?可见,在君子人格的起始阶段,就已经把个人与国家看成是家国的一体,把政治和个人修养及天道、地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再次,儒道释文化的汇通、兴盛将家国情怀与君子的出世、入世结合得十分完美,以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天下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和遵循的操守。当然,孔子对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是说他对于家国和君子有大量的论述,还在与他将“君子”从原来的社会地位属性直接转移到个人修养属性,把家联系到国,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培养德行而取得高位,君子不再是靠血统和权力而定,而要靠道德和才能而定——这一是种伟大的颠倒,对中国后世的哲学和政治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个人修养中,参与政治成为必要的成分;而对政务和政府官员来说,个人修养又是必要的品质。”因此,君子不可仅仅是“独善其身”,也必须要有政治责任、要有济世的决心和理想。根据统计,在《论语》中君子出现过107次,其中12处指居上位者,94处指才德高尚的人,一处特指孔子,可见孔子已将“君子”定义的重心由政治地位移至个人才德方面。由于孔子论“君子”之处甚多,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君子不器”(为政第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等等,从学、行、德、才、政、文等等不同修面对君子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孔子有一段话颇具代表性:“君子之道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第十四),即是说,君子之德包括仁、智、勇三种基本品质,它们是君子之道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既具有世俗我自又具有形上价值,比如有学者就认为:“‘君子’范畴的发展围绕‘天’、‘地’范畴而衍生,君子的特性既是天的我,也是是的特性,是天地人的和合,天健地坤,天刚地柔,分别衍生出‘仁’与‘勇’的特性,由于仁勇互用,成就大智,称为大仁大勇。君子是智、仁、勇的结合,君子是社会中的中层偏上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当然,这种将“君子”定位子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却并太恰当,将士人、贤人、君子、圣人当作不同的修为等级更值得商榷,“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与其他概念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圣人是一个更为完美的君子,而君子的“仁”“勇”和“知”则必定是成圣的必经之路。如此,又如何能将“君子”局限于某一社会阶层呢?总之,孔子所论的“君子”之道和“圣人”之道是一致的。
不过,相对追求虚无的道家和佛家其实对对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也有重大的贡献。古往今来,每一个有君子人格的人,其实身上都有儒释道的味道和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已经将儒释道化为各有主张、但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文化积淀。道家的贡献在于提供了顺势而为、拿捏火候、张弛有度的处事态度,老子在《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成为许多君子一旦兼济天下,操心家国春秋而采取的治国方略。佛家虽然彻底出世,虚无之至,但中国文化传统对印度佛教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和借鉴,使教人如何成为圣贤的儒家君子们也要强调对主体的感悟和觉醒,思考宇宙、人生的的终极和理想。
当下,人们呼唤家国情怀、呼唤君子人格,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缺失信念梦想和道义担当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人们重新呼唤谦谦君子,呼唤“在外能挡千军万马,在内能孝亲持家”的真性情男儿,呼唤“诚实守信、仁心宅厚、忠孝节义、克己复礼、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情怀和人格的回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意志与个人诉求的交互连接、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的有机统一,个人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紧密结合。国家意志和个人目标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相互连接、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同学你好观后感
2、100年来,青年的身影活跃在每一次影响国家民族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里,从“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军”的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反侵略战争,从“雷锋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中国女排到中国飞人,中国青年在各个领域为国家民族的解放斗争、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默默奉献力量。而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青年更是已成为国家振兴、民族崛起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把“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已成为必然选择。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四精神”。历史实践证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青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和情怀从未改变。在刚刚结束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_也寄语广大青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或许有人会有点迷茫:新时代我们该如何爱国?其实爱国可以很简单,把不变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对新时代爱国精神最美的“答案”,也是在新时代践行“五四精神”最好的体现。
4、用“五四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四”的青春里不仅有诗和远方,更要有奋斗和使命。_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身处新时代的青年们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奋斗者,也是“五四精神”的传承者,民族复兴路上青年才是核心力量。而对广大青年来说,青春与奋斗永远紧密相连,所以让青年勇敢奔跑的英姿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最美的风景才是真正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殷殷期望和重托。
5、新时代,咱们青年从未缺席。从地震中“最美逆行”的战士到森林火灾里的消防英雄,从“最美变脸”的女警到“最美村官”秦_飞,新时代的青年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和传承着“五四精神”。她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00年前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100年后青年更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披荆斩棘。青年不仅是“五四精神”的一颗“种子”——传承者,更是一棵“大树”——扎根在大地、长在新时代,树荫可“乘凉”、树干为栋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