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碣文800字的读后感(读鲁迅的《墓碣文》)

发布时间: 2025-02-27 08:27: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鲁迅,墓碣文,800字的赏析,文章写的是一个梦,梦中的景象阴森、恐怖:颓废的坟墓,苔藓丛生,剥落漫灭的墓礍,胸腹俱破、中无心肝的死尸……让人不...

鲁迅墓碣文800字的读后感(读鲁迅的《墓碣文》)

鲁迅 墓碣文 800字的赏析

  文章写的是一个梦,梦中的景象阴森、恐怖:颓废的坟墓,苔藓丛生,剥落漫灭的墓礍,胸腹俱破、中无心肝的死尸……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如果说外界的惨景还能让人勇敢面对的话,那么,折磨人灵魂的“毒气和鬼气”则令人难以忍受。墓碣文便是这种痛苦心情的表白。
  墓礍正面的几段说墓中死者:他在狂热浩歌中遭遇到透心的寒彻;在追求天堂般美好的希望中看到了地狱般的深渊;在现世的一切事物中看到了一无所有的虚无;最后,才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之类。
  墓中的死者经历了分离挣扎与抉择的痛苦人生!他在黑暗冷酷的现实社会中,由希望的呐喊狂舞到否定一切的虚无。然而,可贵的是他最终在虚无的绝望反抗中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勇敢面对现实、坚韧不拔地苦苦求索着的蜕变历程,是一个思想者的思想光辉。
  然而,这光辉的思想的凝成是在不易。这个勇敢的求索者的每一次思想蜕变都经历了异常艰巨而痛苦的自我解剖。这种自我解剖犹如毒蛇“自啮”。
  墓礍背面的文字表白了“自啮”的痛苦和矛盾的思想: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抉心自食”就是自我解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咀嚼的“本味”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的,只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因为在创痛剧烈时,无法去体会“本味”,而在痛苦之后,已是事过境迁,“本味”已不复存在。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答我。否则,离开!……”自我解剖,思想蜕变的痛苦与矛盾思想有谁能回答得出呢!鲁迅的奇特构思是让墓中死者自己复活来说出答案:
  “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
  这一充满虚无思想的答案,不仅不能使我满意,反而使我产生了一种比看见颓唐的坟墓、苔藓丛生的墓礍、胸腹俱破的死尸更为恐惧的感觉,于是:“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我”的逃走,表明了“我”与死尸所代表的虚无思想毅然决裂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墓碣文》是鲁迅在精神最为痛苦绝望的时刻决意埋葬旧思想的一座墓碑,也是鲁迅向着希望之光挣扎着继续前进的转折点。
  鲁迅说过,他不轻易在作品中露出自己的血肉;但他又显然渴望袒露自己,求得真正彻底的自我表达。作品用虚幻的梦境来描画真实的、血淋淋的自我解剖,以及借用模糊漫灭似掩还露,似断还连地表达意绪,很好地在现了鲁迅复杂的痛苦和深刻的矛盾。

鲁迅散文集和读后感

内容简介也要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作 者: 鲁迅 著
  出 版 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1
  字 数: 300000
  页 数: 390
  开 本: 32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7063601
  包 装: 平装
  定价:¥19.80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文中附以导读和注释,文前附有鲁迅生活照片和手迹。适合大、中学生,鲁迅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和收藏。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编辑本段]目录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其它
  附:鲁讯诗作

鲁迅墓碣文的主要思想

  《墓碣文》的主要思想:

  墓碣文正面文字上来看,写出了作者早年人生的报国精神和所遇到的挫折,对国难加深的深切认识,洞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国人救国的无策,表达了与黑暗战斗到底的决心;碑碣文阴面文字来上看,反映了鲁迅全面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痛苦和极度矛盾的心境。

  将墓碣文正面和阴面的两处文字综合起来看,《墓碣文》高度概括了鲁迅战斗历程和所受的挫折,表达了鲁迅在绝望中抗战到底的决心,表现了鲁迅全面深刻地解剖自我的痛苦和极度矛盾的心境。

对鲁迅《墓碣文》的详细分析?

文章不长,却不好理解。前面部分勉强能看出个隐含的意思来;可最后几句话是什么意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是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一篇。初读时给了我种恐怖小说的意味,再加上配的那种风格的插图,更觉阴森。有人说,鲁迅全部的生命哲学都包含在这篇文中了,而它又是鲁迅《野草》中最难理解的一篇。我不知该怎么说,别的文章我反觉比它难,有些是纯乎看不懂的。不过其实所谓读后感,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作者当时的意思,只要此文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了吧。所以,我就就这篇传说中最难理解的散文诗谈一谈我浅薄的想法。
首先,墓中人是谁呢?个人觉得作者写的是他自己。可是这样一来,文中的“我”又是谁呢?呃,这个问题我解释不了,先不管它(>o<)。
关于墓碣上的文字,正面第一段引言是说:他在慷慨激昂的投身于救国的活动之时,遭受了身体与心灵上重大的挫折与打击;从民国表面上好的现象中窥出了人民仍处于的苦难的本质。各种外来的思想主义都无法在中国起到拯救的作用,中国还没有拯救自己的办法;即便是在绝望中也一定要拼尽全力抗争到底,才有可能于绝望中得到希望。至于正面第二段引言和阴面的引言,我也都同意大部分人的看法,他在斗争中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绪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然后他为此全面深刻的解剖自己的痛苦,心境极度矛盾。
我最想说的,还是阴面上的文字。“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有点血腥的感觉,但着实是太精辟了。人在经历挫折磨难的时候,想看清楚自己的缺陷,想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与本质,却由于正处于最痛苦之时,不能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而磨难带来的疼痛减轻之后再去分析,已经时过境迁,无法再准确的把握对自己的不足及事情的本质。我们总说要自省,可自省的前提一定是要先发生了什么于是我们由此发现了什么。小事还好,对我们的灵魂没有什么剧烈的冲撞,我们比较容易去把事情想清楚,而事情的本身影响也一般来说也会比较小。可如若遇了大事,遇了真正的苦难,我们的灵魂受到了猛烈的撞击,这个时候又如何能够去冷静的自省有成效的自省呢,而想清楚事情的本质在这个时候却又是那么的重要,也许会影响了一生的命运。事情过后再去思考这些,也许就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也很难再得到准确的答案。那我们在关键时刻的自省都是在省些什么呢。“答我。否则,离开!”我还是离开吧,我绕了半天也没绕出来。不过,人如果把遇着的什么事情都琢磨得清清楚楚,把自己的缺陷也都能看得很透彻,那就不是一般人了。人活在世上总是会有自己也许穷尽一生也想不透的东西,看透了一切,实际上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没有了再进步的余地,没有了再思考的空间,灵魂便处于静止的状态,躯壳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突然发现好像扯远了,也偏激了点儿。喏,再说说最后一句“诈尸”的时候说的话吧。“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如若说成是“战士的乐观主义情怀”,不免显得有点官腔的感觉。人总是要归于尘土的,世上的一切事物其实都终将归于尘土的。但若在消亡之前,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尽力,为自己的信仰奋斗拼搏,那么离去的时候也应是坦然的了,因为问心无愧。正如《野草"题辞》中所写,“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其实这篇文章不懂的地方还是蛮多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我”干嘛那么恐惧的“疾走”掉了?不会就是因为见了诈尸吧。呵呵。
本文标题: 鲁迅墓碣文800字的读后感(读鲁迅的《墓碣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6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教育名篇笔记和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范文三篇)超级老夫子读后感550(老夫子的慢画读后感怎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