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太阳读后感50字死去的太阳读后感50字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
死去的太阳读后感50字
死去的太阳读后感50字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
看文章
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2009年04月04日 星期六 21:23梦期待中的白莲
文:奚耀华
出处:文学报 2006年8月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几位才女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萧红,比如林徽因……前两位是不折不扣的作家,成就斐然,而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却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的确,将林徽因列入作家行列尚不多见,然而林徽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解之缘,却是人所共知的。除了那一段与诗人徐志摩理不清的情感传奇,她自身温婉清丽的文学天赋,也把她与中国现代文坛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不妨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去重新理解、认识林徽因。
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多集中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这时的她正是开始成熟但依然多梦的时期。《你是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择精汇编成集,形成纯粹的文学读本,集中体现了林徽因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才华。
诗歌是林徽因创作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书中收录了25首诗作,其温润柔美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女性细腻、深情的特征,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梦期待中的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三、品味再三。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
……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
太阳落在身边了读后感?
作者简介 · · · · · ·
方卫平,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编委、意大利《教育史与儿童文学》(Hstory of Education and Crlildren's Literature)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马来西亚《孩子》杂志教育顾问;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无边的魅力》、《童年·文学·文化——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论集》、《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共四卷)等十余种。
目录 · · · · · ·
鲁兵顶顶小人真能干过新年上学去元宵节春江纺织娘小心买菜去小书迷夏塘小友赏荷渔家女蜻蜒纳凉慈母小老虎逛马路袋鼠妈妈没口袋顶顶小人一只小鸟和三个孩子大树大树高高阅读鲁兵方卫平:在教育与审美之间延伸阅读鲁兵:我是怎样为孩子们写作的今越:一生心血,倾注儿童文学张雨火生通往童话王国的路去童话王国的路小企鹅和爸爸奇怪的雨伞五颗蜜蜜甜的葡萄找朋友第一个上门看屋的原野上,一朵花开了但愿爱读诗的鱼给狗熊奶奶读信躲在树上的雨太阳落在身边了拔河马比赛馅饼小镇风儿讲些什么鹿的对话没有脑袋的鸟阅读张秋生方卫平:小巴掌里的世界延伸阅读张秋生:妈妈给我的歌谣桂文亚:“骆驼队长”张秋生冰坡雪人也想看到春天的花甜甜的手掌西瓜船伤心的小蜗牛安静的雪人云朵变的小羊蛤蟆的明信片一封奇怪的信长寿面流星花青蛙国王青菜熊和萝卜熊阿远和阿闻老火车头的故事螃蟹裁缝阅读冰波方卫平:童话的难度延伸阅读孙建江:写童话的叔叔方卫平:冰波和他的《狼蝙蝠》谢采筏民间文化原野上的当代吟唱迎春花水仙杏子洋葱金银花海带送花郎汪汪狗老鼠娶亲染衣服夏夜荷风睡莲蚕豆花开小桃树鸡冠花乌桕树秋天秋凉荞麦花批杷阅读谢采筏方卫平:灵感飞扬浑然天成延伸阅读谢采筏:爱书抄书写书王陵平:童年的天堂唐素兰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翅膀的秋天守岁长着蓝翅膀的老师桥那边好长好长的名字好森林的故事谁来帮助它小狐狸的百宝箱小白和小黄退休的鞋子红鞋子阅读汤素兰方卫平:给童年一双翅膀延伸阅读汤素兰:我认识汤素兰姜文婧:与童话有约
茶经读后感5篇600字
偶尔的机会拜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方知一杯好茶的冲泡需要那么多的工序,更深刻体会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对茶 文化 也产生了兴趣。以前只知唐宋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国的茶文化还不如日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茶经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茶经读后感1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 方法 ,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 文章 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茶经里的煮茶和 饮茶 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茶经读后感2
《茶经》内容简介: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及茶文化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万病之药”与图腾崇拜载体,更是人们重要的基础生活元素与精神慰藉。本书运用精彩丰富、灵动悦目的图文详尽描述了茶的起源、历史、典籍、人物、史实、品类、茶艺、茶道、茶俗、茶食、茶文化以及与茶饮生活密切相关的选茶、论水、择器、评赏等诸多内容,将茶的内涵与魅力全方位、直观、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三: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茶经读后感3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茶经》,是陆羽几易其稿的最后版本。上、中、下三卷,包括茶源、茶具、茶造、茶器、茶煮、茶饮、茶事、茶出、茶略、茶图计10章7000余字。字数不算多,却把儒、道、佛三教思想都融入了其中,系统地探讨了饮茶艺术和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陆羽也便成了茶圣。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 典故 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茶经读后感4
我本是一个不爱喝茶的“粗人”,相较于茶的清淡幽香,更爱可乐入喉时的酣畅淋漓。但阅读了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茶的印象。《陆羽茶经》(经典本)结合简体注释和实物图片对原文进行详细解读,减少了阅读时候的生涩感。化繁为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看懂《茶经》中展现出来的道理。所谓茶者,饮茶爱茶之人也。饮茶的过程不仅仅展现在喝茶的时刻。还在于从茶之选品、 种植 、采摘、炮制、用具、用水、饮用方式等等。可以说饮茶到饮的环节经过了多重工序。他修养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完成整个茶制工作,所以心燥者是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的。特别是本书结合多个版本的《茶经》为底本进行分门别类的解读,对于我们这种茶的门外汉,一本书融合了多本书的精华所在,是最适合阅读学习的书。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随着时间地域的推进演变出多个分支。各有特色却能够融汇贯通。可以说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中国的“茶”。正如本书封面语“茶之美,让每个茶人看得懂说的出”。
一年之茶在于春。等了一冬的明前新茶,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养分,有着最丰富的内含物。春茶特有的清香也随之开始弥漫。品春茶,品的就是一杯春茶带来的山春意。 清明 节前采摘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属茶中佳品。因其发芽数量有限,生长较慢,产量稀少,故更显珍贵,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茶源于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具体源于那个朝代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说明。想了解茶的更深层的含义,《陆羽茶经》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此书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差之图十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茶。真正的茶道看是简单,但要领悟其中道理还是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与感悟后你才会明白茶的清香与美之所在。茶一直是高雅之士的典范,茶会让你的品格得到更好提升。
采茶到饮茶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到你引入一口茶时,你会感到所有等待的时间都是值得的,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正是这一步一步的过程才会有今天茶的美味
茶经读后感5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茶经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
★ 《水浒传》读后感5篇600字
★ 名著读后感5篇600字
★ 关于《水浒传》高中生读后感5篇600字作文
★ 《活着》6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 关于课外读物读后感600字5篇优秀范文
★ 课外书籍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5篇
★ 《活着》读后感600字5篇
★ 浮生六记读后感600字范文大全5篇
★ 《爱丽丝漫游奇境》6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 《背影》5篇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一个音乐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爷爷和爸爸都在世,只是爷爷太老了,带着小约翰·克利斯朵夫去过几次音乐会,爸爸酗酒,因为这个爱好也把工作给丢了,几岁的小约翰·克利斯朵夫不得不拼命演出,赚钱养家。
小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妈妈是仆人的女儿,嫁给了爸爸算是高攀,为了养家,妈妈也不得不去给富贵人的厨房去当厨娘。
随着爷爷的离世,爸爸不久也撒手人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两个弟弟都是不成气的,日子过得更加清苦。
约翰·克利斯朵夫唯一的乐趣便是到田野里或莱茵河畔去散步,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在他听来都像是一曲曲的音乐。他的舅舅在他的成长中给了他最初的启蒙,让他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可有没几年舅舅就死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米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在遭到米娜母亲的一番奚落后愤然离开。这是他的初恋,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第二次恋爱,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田野散步的时候,遇上了一个打工女孩阿达,阿达主动和他搭讪,他们在一起起。女孩阿达是一个随意没有什么节操的女孩,和谁都想调情,甚至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弟弟,约翰·克利斯朵夫知道后便再也不想见她,好险哪,要不然约翰就从此坠落下去了。
第三次恋爱是一个刚死去老公的寡妇萨皮娜,他们租住在同一个房东家,聊过几次天,互相丢着眼风调情,他们拥抱过一次,约翰·克利斯朵夫外出演奏,回来后萨皮娜就得了伤风感冒死了。
第四次恋爱是在剧院看剧,约翰·克利斯朵夫把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女孩子安娜徳到他的包厢,引起别人误会,安娜德是某贵族的家庭老师,为此被炒了鱿鱼,在安娜德坐上火车离开德国的一瞬间,目光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相遇了几秒,从此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德念念不忘,
一个星期日,他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时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杀人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难。
在巴黎一个音乐会上,约翰·克利斯朵夫利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不久,约翰·克利斯朵夫利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但不谙世故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利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入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又一次脱身。
然而,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出于自卫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
安纳德,作为耶南家族最年轻的一代,童年的她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梦想的世界里。
父亲冷清的葬礼,亲友诅咒的侮辱,周围漠视的眼光,让迷梦中的安纳德逐渐清醒。
安纳德是《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这个牵引着约翰·约翰·克利斯朵夫利斯朵夫与奥里维相识相知的女人,对于约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心理的成熟,奥里维的性格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那短暂又充满着苦难的一生,同样是一曲忧伤而美好的法国乡村小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想象。
安娜德和弟弟奥里维相依为命,为了能让弟弟读书,将来有碗饭吃,她拼了命的赚钱供养弟弟上学,就在弟弟考上了理想学校的那个时间,安娜德终于熬不住了,身体已经垮了,没多久就死了。
机缘巧合,奥里维竟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相遇相识了,并且成了挚友,他们共同住在一起,在一次群众暴乱中,奥里维也死了。约翰打了人,警察要抓他,不得已他又逃到了瑞士,从而有了第五次恋爱。
在瑞士,约翰·克利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约翰·克利斯朵夫利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
他们是柏拉图式的灵魂之恋,但是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心灵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等到葛想嫁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她被儿子给磨死了。
岁月流逝,约翰·克利斯朵夫老了,葛拉齐亚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当约翰·克利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敌人也和解了,并反过来讥讽像他当年那样反抗社会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老了,他能做的就是把好朋友的孩子,让他们走在一起,奥里维的儿子和葛的女儿。这是他一生中挚爱的两位朋友,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朋友,随着他们的结合,约翰·克利斯朵夫已终于人世。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部耗时20余年之久的长篇巨著,罗曼·罗兰从1890年就开始酝酿构思,1902年2月《半月丛刊》发表了小说的第一卷《黎明》,而直到1912年才刊行了第十卷即最后一卷《新生》。
追求自由与真实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生追求的强大动力。它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罗曼·罗兰认为,动力来自于宇宙间普遍存在的那种神秘的,但又是强大的生命力。少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相信自己就是上帝,认为上帝就在他心中,“它(指上帝)透过卧室的屋顶,透过四面的墙壁,把生命的界限推倒了,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宇宙之间,虚无之间。他醉了……深不可测的上帝!那是生命火把,生命的飓风,求生的疯狂——没有目的,没有节制,没有理由,只为了轰轰烈烈的生活!”
这本书买回来五年了,一买回来翻看了几页,觉得很无聊,看得不太明白,于是就束之高阁了,现在拿出来再看,一开始仍然看不太懂,甚觉枯燥,几次想放弃。
心里想,既然买回来了,就要看完,读不太懂,是因为超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于是硬着头皮往下读了。
读完后,我仍然不能明白约翰的几个女朋友都那么年轻就死去,而且约翰的性格那么莽撞粗糙,它怎么能算是名著呢?
几天里脑海中总在想这些东西,那天要坐长途车去梅州,五个多小时的车程,百般无聊中,书中的那几个人物又跳了出来,想着想着,我突然明白了!
安纳德十六岁之前,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生存技能。她为了弟弟活下去,并且能活得好,她拼了命的卖苦力赚钱,不懂得保护自己,她们是母亲也是如此,面对家庭的突然变固,平时养尊处优的她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所以母女俩很快就死了。
萨皮纳带个小女孩,每天靠点针线活来赚钱,还经常懒得搭理顾客,也懒得干活,甚至连门都很少出,整天病恹恹的,很快也死了。
葛拉齐亚想要和约翰恋爱结婚,无奈儿子诈病威胁母亲不准嫁,母亲妥协了。诈病次数多了就真病了,儿子病死了,葛拉齐亚想给约翰一个惊喜,答应嫁给她,这个想法还没说出口,身体就病倒了,被儿子把身体耗尽了,也死了。
约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很小就学会了赚钱养家,他活下来了。
安纳德是弱者,她妈妈是,萨皮娜也是,葛拉齐娅也是,奥里维也是,所以作者让他们早早的都死去。阿达没什么道德底限,她至少她能养活自己,她活下来了。
活着,才是王道!
读完这本书,从此颠覆了脑海中经常冒出的那个“不如死去”的声音,取而代之的“不管怎么样,首先活下去!”的坚定声音,这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么多日来深刻在我脑海中的声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