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读后感1500字的论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 读后感
1500字的论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末,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彗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末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拟行路难》其四读后感
大哥大姐帮帮忙..急啊..怀才不遇的才子们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你们抱定为国效力的决心,
报效君王
报效人民!
报效全中国!
风在吼.
马在叫.
才子的心在咆哮.
才子的心在咆哮.
封建宫墙万丈高.
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万山丛中,
才秀微人真不少!
青纱帐里,
独自饮酒真难熬!
端起了酒壶酒杯,
挥动着文房四宝,
报答父母!
报效君王
报效人民!
报效全中国!
二、怒吼吧!才子
听啊:
才子在怒吼!
庶族在怒吼!
啊!庶族们!
别在压抑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才子们,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才子们,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怒吼吧,庶族们!
别在压抑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才子们,
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弊端真不少!
门阀制度下的庶族,
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压迫的才子们,
发出战斗的警号
(黄河大合唱第七八乐章改编)
《拟行路难》其四读后感
大哥大姐帮帮忙..急啊..怀才不遇的才子们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你们抱定为国效力的决心,
报效君王
报效人民!
报效全中国!
风在吼.
马在叫.
才子的心在咆哮.
才子的心在咆哮.
封建宫墙万丈高.
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万山丛中,
才秀微人真不少!
青纱帐里,
独自饮酒真难熬!
端起了酒壶酒杯,
挥动着文房四宝,
报答父母!
报效君王
报效人民!
报效全中国!
二、怒吼吧!才子
听啊:
才子在怒吼!
庶族在怒吼!
啊!庶族们!
别在压抑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才子们,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才子们,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怒吼吧,庶族们!
别在压抑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才子们,
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弊端真不少!
门阀制度下的庶族,
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压迫的才子们,
发出战斗的警号
(黄河大合唱第七八乐章改编)
桃花源记读后感
快点啊!!!《桃花源记》,我初中时读过,没什么印象。初中时读过的大都没什么印象,鲁迅也没什么印象。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篇后来我颇喜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我喜欢鲁迅的深沉冷硬,以及这读来顿感深沉幽远的汉语之美。但那时对此也没什么印象,估计会觉得它阴郁,似乎那个时代的作家都下笔阴郁。
同样,《桃花源记》再次读到并且喜欢也是在多年之后,工作之后。它收录在一本叫作《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书里,其中还有庚信的《枯树赋》、鲍照的《芜城赋》(读到了鲍照的《拟行路难》,我才知道君不见什么什么这一句式并非李白首创),等等,都写得好,但我认为《桃花源记》更好,更合我胃口,当时不无惊艳之感,这与初中时倒背如流过应也不无关系。《桃花源记》,我是当作小说读的(读而不是看),它就是小说。它的和谐规整,已臻完美。如果说“晋太元中”是头,是掷石子入水,“南阳刘子骥………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必不可少的足,是余波,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是这个小说的眼睛,是反映了天空景象的荡漾开来的波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耐人寻味。《枯树赋》中有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可以说是“惊人之语”。惊人之语固然惊人,毕竟只是人对事物的观念,是诠释,是加诸于其上。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则已是事物本身了,它体现了人的注视,人注视着这流转的人世——这人世中的人、事和物,人使这一切显现为“典范”(所谓形式),而这便是我所追求的写作直接的、具体而微的目标。当时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现在则是更清楚了。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魔幻的,也是人间的。
说说读了《拟行路难》之后的感想
描写思路:以《拟行路难》这本书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读后感受,正文:
在那个门第决定仕途的年代,鲍照怀着一腔的热情,却只能“酌酒以自宽”,面对黑暗的官场,他苦于人生不得志,却只能吟出“心非木石岂能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我怜惜地看着鲍照那张抑郁的脸,鲍照啊,你为什么不能身在人丛中,活在人丛外,让自己寻一片净土安心呢?
诚然,能够施展抱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将士们的心中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老百姓口中是“男儿有志在四方”的.期待,然而,当这种理想的追求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时,我们不如放一放自己的热血,让那颗因怨气而浮躁的心安定下来。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了安放的地方,与人相交,便能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笑看窗外云卷云舒”,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少些精神折磨,多点沉静的气味。
有人说,这种安心等价于甘于平庸,对成功人士而言,想要的,就必须不停地跋涉,去争取,去流血,那么,请你去问问著名的形象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吧。
这个被称为“蔑视人类这种动物”的人不仅以学术著称,还因与林徽因的一段真情而打动人心。“英雄难过美人关”,按常理,他应该为自己无法得到林徽因而哀怨,但他没有。
金先生能够守住道德,不做非分之想。也许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美的形式,而无暇其他。而我们呢,或许也应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形式,即使有再多世俗的人或物的诱惑,也撼不动心灵的根基,我自有一份从容淡定。
纵然我出身贫寒,不能考取功名,但我可以求性情之所适所安,顺兴趣之所近所至,何苦“举杯断绝歌路难”呢?倘若能放下名利,便也能让自己的心越到中心越淡薄,越到边缘越浓厚,做到这样,即使身在人窝里,也能活在人群之外,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