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观后感600字,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
《天才少女》观后感600字
这部电影引发了一个话题:如果我成为了电影中的天才少女,会选择作天才还是少女。虽然现实中像玛丽这样的天才少之又少,但是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就没有这是存在吗?
引入该片的核心问题争夺抚养权,一个只想让天才侄女像个常人一样快乐成长的叔叔,一个只想让七年不见的外孙女继承自杀女儿而未完成的数学难题的外婆,两个人共同作用对少女的成长,其实像这种女孩子已经足以聪明到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了,那些大人所谓的孩子心智不成熟要为她做决定的这种做法既可笑又自私。
看到这里,妈妈说了一句话:“为什么玛莉的妈妈不让外婆去抚养玛莉呢?”我没有说话,在我看完后细细回想电影的时候才回答了妈妈的`疑问:电影中不只玛丽一个天才少女,她的母亲戴安也是个天才。可是,她却有一个教育机器式的母亲,从没带她看过橄榄球,扼杀了她的初恋,甚至让她对原本热爱的数学产生恨意,最终走向人生的尽头。对比戴安来看,玛丽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好舅舅,虽然她也爱数学,但是舅舅就算讨厌猫也让她养了自己的小猫,还常常带她出去玩,让她去普通学校,拥有快乐的童年。而她的外婆,连让她弹一下自己喜欢的钢琴都不允许,还送掉了她的小猫。我记得片中玛丽说,我喜欢外婆,但不想和她一起住,她有点命令,而艾瑞克,从我还没有表现是天才的时候他就喜欢我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玛丽这句话充满了孩子气,却能清楚的认识到谁是真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电影中玛莉的外婆逼死了自己的女儿。戴安她其实能把千禧难题中的那道题给做出来,但是她没有。在电影结尾,玛莉的外婆从箱子里拿出戴安写的草稿上都有着泪水。其实戴安她很喜欢数学,但是她不是为了别人而喜欢数学,她自己喜欢数学。
对于天才,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并非塑造。所以,孩子终归是孩子,就算他们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也不能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社会差别对待的理由。
天才少女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天才少女观后感(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1如果你是个天才,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或者说你有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你会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电影《天才少女》引发了我的思考。
影片中玛丽就是一位天才,7岁的她就已经可以理解各种高等方程,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她的舅舅知道她异于常人,却仍决定将她送入一般的公立学校,接受普通的教育。
可第一节数学课上,玛丽就感到了无趣,老师的问题对她而言毫无挑战。面对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毫不费力地答出,那大大的眼眸中满是坚定和自信。原以为这种天才少女,肯定会桀骜不驯、不可一世。
但在校车上发生的一幕,却颠覆了我的想象。一个男孩儿颤颤巍巍地端着蛋糕上了车,那手工制作的精美蛋糕立刻吸引了车上所有小孩的注意,大家都发出赞叹的声音。男孩儿满脸笑容,可在走向自己的座位却被一个12岁的胖男孩故意绊了一脚。人摔了一跤,蛋糕也毁了。只见玛丽一脸气愤,她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胖男孩挥了一拳。
或许我们立刻会联想到“冲动是魔鬼”之类的话语。的确,结果可想而知。这件事惊动了学校,校长严肃批评了玛丽,甚至劝舅舅让玛丽转学。但舅舅的反应却让我震惊。他发自内心的欣赏,认为七岁的玛丽敢于向12岁的男孩公开挑战,说明她具有强大的正义感,而且足够勇敢。因此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责怪玛丽。倒是因为玛丽对校长不友好的态度进行了教育,他教导玛丽无论怎样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可玛丽究竟该如何成长?又该拥有怎样的人生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舅舅。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便是害怕自己选择错误,毁了玛丽的人生。他目睹过数学家姐姐的抑郁、自杀,认为玛丽更应该过上正常的儿童生活,享受简单的快乐。
而玛丽的外婆想争取她的抚养权,打算将她培养成数学家。当双方律师对薄公堂进行辩驳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就摆在我们面前,即使是法官也没能做出评判。或许这本身就无所谓对错,只是选择不同罢了。
相比玛丽研究各种高等方程时的专注,我更喜欢她在床上蹦跳着唱歌、在海边张开手臂欢呼、和伙伴拍手游戏时的快乐。她是天才,可也是一个小孩儿。给予她温情的陪伴,让她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更为重要。
当她被外婆关在屋子里,和数学大师们做研究时,她肯定也会想念家中那只有一只眼睛的猫,还有邻居胖阿姨的怀抱,当然更少不了舅舅的疼爱。不然,舅舅看望她时,她不会哭得那么歇斯底里。
好在后来舅舅还是坚持了他的选择。玛丽虽然在更好的学校和成人一起上数学课,但课后还是和普通孩子一样游戏玩耍。我想给予玛丽体验生活的权利,给她充分的自由生长空间,尽力去塑造她健全的人格,对她的成长更有意义。
天赋是上天赐予的宝贵礼物,但不可多得的还有我们的生命。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2一个天才少女,在姥姥那儿她是传承母亲数学天分的工具,好像很伟大,但不快乐。而在舅舅那儿她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女孩儿,每天都与一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
玛丽就是这个天才少女,这是一部电影《天才少女》。我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名字时,心想:天才少女?那讲述的一定是她不平凡的一生吧!她一定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很多。但是直到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才知道玛丽不这么想,玛丽不想当天才少女,她只想当一个普通人,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有朋友之间的友情,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但是上天并没有满足玛丽这个小小的恳求,她的家庭被搞得支离破碎,但也不是没有温馨,至少舅舅和这个小外甥女有一个美好的小家。在这个小家里就就能够给予玛丽真正想要的,舅舅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想:如果没有弗兰克,玛丽这境况可能更糟,不!是一定更糟。但是如果弗兰克没有抚养玛丽,弗兰克的生活也会更糟。
每个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意义的,大家会欢呼雀跃,恭喜这个小生命的来到,可能玛丽以前不明白,但她现在一定比谁都明白,因为当年她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大家也祝福她,我想玛丽一定不希望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天才少女》,她一定更希望影片的名字叫做《快乐少女》。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3冲着美队CE去看的这部电影,很小清新,有点文艺,是一部温馨为主,又很难去定义它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
励志,不可能。虽然主角是大人和小孩,但是小孩是一百万里才有一个的天才,不是靠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子啊
温暖向,更不是了。弗兰克和母亲伊芙琳之间敌对冰冷的关系让人心寒,玛丽的身世甚至可以说是其上一代人关系不好的直接结果。尽管对天才少女的同样是天才的母亲正面描述甚少,还是不难看出其一生并不平顺的坎坷的经历,在外祖母的眼里学术高于一切,我甚至觉得伊芙琳并不比玛丽的那个甩手父亲好多少,她对玛丽的关心也多是出于对学术的热望,否则在之前的数年,她和外孙女又何以从未相见?整个影片展现的弗兰克的原生家庭就是一种乱糟糟的不正常的感觉。片尾甚至有某种暗示,其实弟弟在数学方面的造诣可能不低于姐姐,但是过于叛逆所以后来去当了哲学老师?
以弗兰克为中心,他的家庭本质是支离破碎的,但他和小侄女玛丽这个小家却是完美而温暖的。整部影片的故事其实很小,概括起来就是给小孩她真正想要的,不要代替以自己觉得什么对她是好的。弗兰克起初很坚定绝不想玛丽走她母亲的路,做一个普通的小孩,但是当玛丽进入普通小孩都要进入的教育系统,他又不坚定了,甚至变得对自己产生了否定,让人唏嘘!情感和世俗伦理之间的矛盾挣扎,也是本片的看点。幸好后来也是因为玛丽,弗兰克作出了人情意义上的正确的选择看完惊叹于家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我甚至猜测如果不是要抚养小侄女,弗兰克的境况可能会更糟吧。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4在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天才少女的事,大部分的情节是他姥姥和他舅舅争夺这个天才少女,其中还有他舅舅和他老师的故事。他舅舅想让她和一般小孩一样上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他姥姥想让他继承他妈数学家的遗志,继续论证一个千年猜想难题。
事实上他姥姥是一个专横的人,是一个英国人,当然做事也是英式的。他的舅舅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助理,他妈妈是一个数学家,当然两个都是天才,因为他的姥姥姥爷就是天才,他的舅舅敢于反抗,去当了修船工,在所谓的蚊子苍蝇的大农场居住,他的妈妈得了精神疾病自杀了。其实他的妈妈已经证实了那个难题猜想,只是对自己的母亲有一种憎恨吧。让他舅舅在他母亲死后再发表这个他的论证。这个对天才少女的争斗止于他舅舅将这个论证拿出来换回了天才少女的抚养权,他舅舅认为拿出来这个他的母亲就会去发布,并且维护没有时间顾及这个少女。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上课在专业的数学课堂上,平时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相处
我父亲的观念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让我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开拓,我的所有决定他没有否认也没成承认,他不会告诉我前边有个坑,因为他知道只有我自己真正知道那有个坑,才会再次遇到它的时候去绕过他,他只需要告诉我正确或者错误就可以了。我们没有玛丽的天赋,玛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许玛丽姥姥的路是正确的,或许玛丽舅舅的路是正确的,但是都不如自己去走要正确,因为他们不可能陪伴一辈子,指导一辈子。
的确,玛丽是个天才,但是在学校的数学课上他感觉很无聊,却大胆的承认那个他一直不喜欢的小男孩做的手工作业比他好,还让同学为他用力的鼓掌;那个男孩被其他男孩欺负时她勇敢的出头。可以看出玛丽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小女孩,相信自己走的路更踏实吧。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5小女孩玛丽从开始就展现了她数学的天赋,和跟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格格不入,这是感觉周围都是的厌烦感,可是我赞同舅舅的做法,虽然她的知识已经超过同龄人甚至成年人,但是她只有7岁而已,需要去学会相处,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她可以为弱小挺身而出,打了欺负小孩的大男孩,也坦白了自己的真心话,接受了原来这群自己厌烦的小孩,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比如承认的那个小孩做的动物是最棒的。
可以看出小女孩在开头会让人感觉冷漠没有耐心,但是舅舅用女孩在乎的猫猫成为女孩的榜样,希望女孩想猫猫一样不会伤害那些鸟。在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女孩对于亲生父亲对自己不闻不问很伤心,舅舅没有过多言语的安慰,而是去医院让她自己见证自己的出生时,亲是像他们一样开心兴奋的,而不是作为拖油瓶嫌弃的存在。
在把小女孩寄养到别人家,和舅舅分别的那段,让我莫名想到了另外一个《我是山姆》那部的父爱稚拙但是真诚和简单,是打动我们的关键。这场分别小女孩的哭泣真的心酸,一种不理解欺骗但是又舍不得分开夹杂的生气。当然最后舅舅终于把小女孩接了回来,外婆也拿到了那份证明过程,当她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她终于回到了那份母亲的角色和心情吧。
最后小女孩和舅舅在一起长大,学着自己喜欢的数学,也没有失去孩子的童真,真好!
在家庭里,父母是重要的存在,缺一不可,但不是不缺就没问题了,争取做个合格的父母,抛却自己原生家庭的伤害,变成更好的自己,教育更好的下一代。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6这周看了天才少女电影,实在好看。主要讲了一位漂亮聪明具有超人数学天赋的小女孩玛丽和陪她长大的帅气舅舅弗兰克。小女孩遗传了她母亲的数学基因,她妈妈是数学家但是年轻时就自杀了。
以下对几个小片段表达自己的想法。
环境真能塑造人。其中一个片段玛丽为同班同学报不平打了11岁的孩子流鼻血。在一个调查中她说每周六固定和舅舅看格斗比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小女孩能把比她大的孩子打到流血的原因。虽然弗兰克不是为了包庇孩子,她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打抱不平,只是方式不对,其初衷是好的。如果弗兰克把错误归于玛丽,在她心中的正义可能泯灭掉了。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尊重孩子的想法。其中一个片段玛丽问上帝是否存在,弗兰克实话说不知道,他有自己的看法,有可能是错的,所以为什么要毁灭他人的想法呢。弗兰克很尊重玛丽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在玛丽身上,就凭自己走过的路比她多。玛丽或许还小,但是她至少可以保留自己对世界事物的想法,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她可以自己经历体会。
若是一些中国的父母,处于对孩子的`保护,少走弯路,会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该走哪条路,若不把自己对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还有谁会这么善意对待孩子呢?或许这两种教育没有对错,只是观念想法不同而已。
玛丽具有超人的数学天赋,对于她的上学问题,弗兰克和她外祖母有很大的分歧。弗兰克希望玛丽能够像其他小孩正常的上学,跟同学相处做朋友,过一个小孩该有的快乐的童年。而不是跳级参加各种数学课程。
没人喜欢自作聪明的孩子。记得笑来老师的栏目也说过,没人喜欢被动证明自己退步,不如他人,更何况是一位颇有学问的老师被小朋友证明。
电影中明明是老师自己的数学题目有误无法解答,老师却得意的嘲讽,你们认为具有数学天赋的小孩也不过如此,玛丽最终在外祖母的问话说了原因。想想有时成年人真的很自以为是,连小孩都知道尊重大人,而不是傲娇地炫耀自己的天赋。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7生活需要各项平衡的。
只攻学业/事业,没有了家庭亲密关系,会让人绝望到自杀。
只沉溺于亲密关系,忽略事业发展,会觉得自己无能自卑,经济吃紧,最终难以为继。 事业和关系都有一些,平衡发展,比较可持续。 当一个人有某个优势时,会很容易偏激的无限使用这个优势,造成生活的其他项缺失不足。
不平衡的发展,总会使人无法从别的项里得到供给,最终力竭停滞。
这个有数学天赋的女孩只攻数学,缺少关系的滋养,致使心灵干枯、崩溃、自我了结。
生活相对论里面那个只画恐龙的男人,也是所有精力都在专业上,不注重维护亲密关系,生活一定会走的艰难。
郑钧也在节目中苦涩的表露出来对过去只攻事业,忽略家庭的悔恨。如果当初能明白这一点,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平衡一下,可能今天不是一个大红大紫的人,但一定有相对顺畅的人生。
所以人生是需要均衡的。哪怕走的慢一点,挣的少一点,也要兼顾家人,爱人,亲人,朋友的关系培养。
金钱,健康和内心能量,这些共同维持了人生能持续走下去。不会停滞,不会走到无路可走。可以高兴的走下去,一直有动力的走下去。
天才少女观后感 篇8我觉得每一个父母,甚至是每一个人最好都能看一看《天才少女》,因为它多少能给出一些答案: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你应该怎么做,以及一个人只要真的对孩子好爱孩子,那么这个抚养孩子的人是舅舅还是爸爸,有区别吗?
多说一句:我希望大家看完不要感概怎么别人那么幸运能生一个天才女孩,我家那个小朋友都五岁了笔还拿不好?那是因为人家有一个天才母亲,明白了吗?也不用感叹怎么自己就不是天才,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太少太少了,不用焦虑,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已。
在现实中我所看到的很多父母,都像影片中女孩的祖母一样:爱成就大过于爱孩子。她们口口声声都在说自己爱孩子爱孩子,但是却从没有想要孩子们真正要是什么,需要是什么。前几天我还在微博看到一位母亲得意洋洋地谈她如何教育孩子:为了惩罚孩子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任务,她把自己6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还让她自己做饭,然后其他人就去玩。我不知道她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一定要按照她的要求完成任务?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事情,孩子成绩不好,没有考到父母满意的分数,就被父母羞辱惩罚。我知道他们会说“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只有取得高分以后才能找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是的,这也许没错,但是父母有没有父母,也许这个孩子他就不想过上你说的这种幸福日子呢?他就是想做一个贫穷的人过着四海为家的日子呢?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想过这种日子,你还能一如既往地爱他,接受他的平凡吗?
很多人不能。哪怕那个祖母已经把自己的女儿害死了,逼得她自杀,她依旧觉得自己没错,还继续想要把她自私的欲望寄托到孙女身上,逼着孙女上各种培训补习班,想要让她名扬世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能说是爱孩子吗?这是爱自己爱成就爱地位但绝不是爱孩子。
然而影片中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一味地只在乎你的成就你的欲望而不管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终你会得到什么:女儿自杀,自杀前还故意把自己能名扬世界的成就藏起来,嘱咐弟弟要等到母亲死了才发布,以此来报复母亲。
你瞧,其实害人终究害己不是?哪怕你害的人是你的孩子……
影片中的小女孩很幸运,有真正爱他而且很有智慧的舅舅,要不然难保她不会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但是很多人没有她那么幸运,所以很多青少年在自杀。
有时候我总是觉得很不公平,父母可以选择生孩子,可是孩子却不能选择要不要出生或者要出生在哪一个家庭。就算是这样,还要一直被自己的父母说: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其实我是很想反驳的,那有种你别生啊!
另外,我发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用在这部影片也挺合适的。普通人家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特一点,而天才家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一样。人生处处是围城啊。
英文电影天才少女的英文读后感
英文电影天才少女的英文读后感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天才少女》
《天才少女》主要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妈妈留下了一位数学天才女儿给弟弟抚养,在抚养过程中发现了小女孩的数学天赋后引发了外婆和舅舅因为生活观和人生观以及教育理念不同上演争夺抚养权的故事,结局是小萝莉最终和帅气的舅舅生活在一起。
玛丽可爱善良又聪明机灵,在数学上就是个天才远超同龄人,觉得同龄人太笨没法正常交流更喜欢与邻居大姐玩在一起。她很善良养了只猫只有一只眼睛,她非常开心在课上与同学分享其实这只猫是个天才,见到同学被欺负立即拔刀相助,面临被退学的危机。她喜欢数学,也是这方面的天才,但是她不想生活里只有数学,她也想有朋友一起玩,想和正常人一样学习之余想弹钢琴,玩耍而不是只有数学。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身上天赋异禀你会接受吗?会怎么运用呢?你的生活会翻天覆地吗?还是向往之前一样的生活,依然是平静。或许这是一个过程,接纳,好好发挥,服务别人,创造价值。
弗兰克,玛丽的舅舅帅气的外表,对玛丽的教育态度和观念我非常喜欢。他觉得玛丽不应该走和她妈妈一样的老路走向悲剧,她是个孩子就应该过属于她的童年。她可以交朋友,与朋友正常交流玩在一起,除了数学可以有其他业余爱好和事情做,而不是天天只会研究数学。对啊,他并没有将他妹妹没有完成的成就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是让其自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被外界所动摇,他会带玛丽去看一个生命的到来带给大家的那种喜悦,让她知道自己也是这么由来,对于她的提问也是毫不隐晦和编造而是让她知道一切的真相, 给予满满的爱和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玛丽的外婆是一位教授,对于玛丽妈妈的行为简直不理解和可恨至极,对于发现玛丽数学天赋后,她觉得玛丽应该接受最好的数学教育,配备最好的装备,她可以解开世纪难题,可以成名,但她忽略了小孩内心真正的渴望。有时候“为你好”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过于的干涉慢慢会变成剥夺。她辛辛苦苦所带来的一切优秀资源也是对的但是应该更全面和理智的看待一切,以及教育而不是用一颗自己内心的追求来觉得别人就是那么想的,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因为年龄和地位及职业经历来惯性要求一切运转。
对于成长,我觉得自己庆幸有个自由的环境让自己向上生长,即使刚开始装备没那么好也没那么齐全,但这也是一路慢慢升级装备打怪的一个过程,还有就是满满的爱和陪伴,让我学会接纳、感恩、服务,活的健康、快乐、无悔!
No.1观《天才少女》有感
故事讲述的是天才少女玛丽的舅舅和外祖母争夺她的抚养权的故事。玛丽是一个极富数学天赋的七岁女孩,舅舅想遵从玛丽母亲的遗愿,让玛丽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而外祖母则想让玛丽继续她母亲的数学研究事业,直到证明出数学理论。两人争执不下,通过法庭判决,采取了一个折中(compromise)的办法,让玛丽寄养到一户人家,但是,玛丽的外祖母却在寄养的人家给玛丽进行数学培训,玛丽的舅舅在得知后,拿出了他姐姐已经证明出的理论与玛丽的外祖母进行谈判,要求证明结论给外祖母,但是要接回玛丽。最后,玛丽在特殊教育的地方学习数学,同时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做游戏。
这部电影有几个点很有意思。一是对玛丽的教育到底是应该极端的数学教育,还是像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这也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冲突,一面是生活条件优越,只研究数学,霸道(bossy)的外祖母,一方面是条件一般,买不起钢琴,生活自由,但是只能提供低于智力水平的教育的舅舅。这是很矛盾的,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为舅舅一个人的矛盾,他有玛丽的话没法拥有自己的生活,没有办法与别人约会,也给不了玛丽她想要的钢琴。
二是在法庭上,两个律师的表现非常精彩。玛丽的舅舅比较穷,只请得起黑人律师,但是这个黑人律师却说,你应该从业务能力方面来比较我们。而且,我觉得这个律师对于玛丽外祖母以及后来对于玛丽父亲的发问都是非常尖锐和犀利的,并且很能表现事实,我很喜欢。在法庭对峙的过程中,两个律师的发言都是很精彩的,简短且犀利,看着很过瘾。
三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里边有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学习的。玛丽的一年级老师对于玛丽的奇怪表现没有打压,每一次玛丽的表达都得到了尊重和回应;根据玛丽的学习情况,她给了玛丽比较难的数学卷;在课下,她也搜索和关注了玛丽的身世和家庭情况(可能是剧情发展需要,但是还是很值得学习),并与家长沟通情况,希望家长不要辜负孩子的才能,去往更好的学校;在与别人聊到自己的学生时,她说他们都很好。从这些来看,这位老师真的对学生是心里有爱的。我觉得我与合格教师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业务水平,还在于应该对于学生有一颗关爱的心,有时候我会怀着挑剔和恶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调皮是真的,但是我在以后与学生的接触中,怀着关爱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
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很暖心。在法庭上,外祖母邀请到玛丽的父亲出庭,但是这个父亲对于玛丽一概不知,玛丽十分伤心,认为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于是,玛丽的舅舅带她来到了医院,让她看到有一个孩子出生时,家人们欢欣鼓舞的场面,舅舅告诉玛丽,你出生时就是这样的场景,玛丽十分高兴。有时候,你解释再多她很重要,不如这一个场景让她更明白更清楚。如果以后我为人母,我希望我也可以有这种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
之前总觉得写个一千字,写个文章很难,但是现在看起来也不是这样。我不知道我这个影评会写几篇,但是我相信下次再看到这篇文章,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做下去吧,试着去充沛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吧,你应该是热烈的,自信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