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银行迎来降薪潮事件?8月5日晚,一份聊天记录在银行从业人员广泛流传,银行将降薪20%和30%据新华社报道,对于网传降薪30%的消息,被“...
如何看待银行迎来降薪潮事件?
8月5日晚,一份聊天记录在银行从业人员广泛流传,银行将降薪20%和30%据新华社报道,对于网传降薪30%的消息,被“点名”的中国建设银行表示,目前没有降薪的计划安排,建行工资总额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核定,遵循市场化基本原则和公司治理要求,2021年工资增长与利润增长保持匹配。
另外三家国有银行也纷纷进行类似表态:
中国工商银行表示,截至目前,工行没有统一降薪的安排。2021年,工商银行已经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实施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核定工资总额,工资总额与整体经营情况相挂钩。
中国农业银行表示,今年目前没有降薪的计划和安排。农行2021年工资总额按照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政策核定,遵循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及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要求,与农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中国银行表示,目前,中国银行工资费用预算中尚无降薪安排。2021年已经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核定企业工资总额。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中国银行通过公司治理程序确定工资费用,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实现同步增长。
扩展资料
业内:收入降低确实存在
“我这个月刚刚降薪了。”某邮储银行人士告诉钛媒体。另据接近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人士透露,该银行也已经降薪。据钛媒体及其它媒体了解,银行业从业人员收入降低确实存在。
虽然官方表态无降薪计划,但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一位四大行分行人士表示,该行今年薪酬总额有所降低,降幅具体比例不清楚。另一位四大行华北分行人士表示,该分行基层员工目前工资本身就很低,每月保底2500元,已经降无可降,但目前整体仍要控成本,该分行两年内新员工离职率高达70%。
据界面新闻报道,中信银行7月中旬发布《关于开展中信集团2021年度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的通知》称,拟在集团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要求在2021年度开源增效50亿元,节流降本100亿元,要求各子公司加大全员、全域、全流程的全成本管控力度,做好节支降耗。
如何看待银行迎来降薪潮事件
人们通常认为银行员工的职位是金饭碗,而实际情况是银行员工的收入本来就是和当地银行的业绩挂钩的,业绩不好,工资自然而然就低了。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银行业的利润会大幅降低,再加上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实体经济,银行还要让出部分利润空间给实体企业,银行员工工资受影响在所难免。
即使银行这次真的要搞降薪,应该也不会主要针对银行的基层员工,而是针对拿年薪的高级管理层。本来收入就低的基层员工也要降薪的话,不少的基层员工就要陷入生活困难的窘境,也不利于银行本身的稳定运行。
开启降薪潮,平安银行的“金饭碗”是不是悬了?
平安银行零售线的员工反馈,每个月的绩效奖金由原来的5%,如今下降为3%,也就是变相减少了奖金的40%。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平安银行内部说法是由于零售线的业绩未能达标,导致奖金下降,未来如果零售线部门的业绩能够达标,依然有可能按原来的制度进行奖金发放。
1、金饭碗变泥饭碗。
平安银行员工担心此次降薪并非单次降薪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年终奖的发放,其他非零售线部门的员工则担心这此次降薪有可能扩大规模,影响到其他部门。这些想法都不无道理,毕竟归根结底就是平安银行的运行成本问题。
平安银行不只提出了降薪,同时也增加了部门KPI指标,就是说其他部门如果完成不了指标的话,也是有降薪的风险。如果平安银行环境不容乐观,那么作为银行一员是没有办法独善其身的,只有这个大集团健康壮茁壮成长,作为小职员的人们,才有可能加薪,获取更优厚的待遇。
有网友戏称,平安银行的金饭碗变成泥饭碗。
2、经营压力。
平安银行作为曾经作为最赚钱的银行,给予了员工丰厚的回报。虽然业务上每年都在增长,但其实2022年的增长比例相对于前两年会更加的缓慢。加上疫情的影响,人们消费减少,从而导致了信用卡业务,房贷业务,企业贷款等业务减少,平安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为了维护企业的良性发展,平安银行提出降薪的短暂措施,可以给予理解,但在提出之前应该充分告知员工,不是以员工未知晓的业绩目标搪塞过去。
如果作为5万亿的大企业都如此行事,让打工者如何再去信任这些企业?
金融行业降薪潮来了,从事金融行业的人说说,目前情况怎么样?
备受关注的券商降薪潮随着中信证券发薪日的到来逐步落实。6月5日,周一,中信证券发薪日。中信证券员工在这一天拿到了工资条。由于工资条主要标示固定薪酬,因此这轮薪酬调整备受关注。不过对于某国有大行的高级经理张昊来说,这并不意外。从业近14年,他目睹了银行业从最辉煌的时刻逐渐走向衰落。
降薪:银行业的辉煌不再
第一次嗅到行业下滑的味道是在2021年,当时在省行的他首次遭遇降薪。“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张昊说道。2007年入职银行,他由于出色的能力很快进入省行私人银行部工作,开始“和有钱人打交道”。那个时候的银行业正值黄金十年,张昊开始频繁升职加薪,银行的种种福利也让他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或许是短暂的不景气。”面对第一次降薪,他曾这样安慰自己。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第二次降薪迅速的到来了。这一次,张昊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了行业的衰退。两次降薪幅度加起来达到了15%,从张昊的观点来看,省行离业务相对较远,自己能降这么多,必然意味着下面的分行、支行的日子更加难过。
情况确实如此。担任某外资银行财务的薛钗更早的感受到了行业的下滑。2009年,她所在的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第一次出现了不良资产。据她回忆,当时还没有出现裁员现象,但福利已经开始削减,“有的休假开始不带薪了。”薛钗说。这种下滑在2021年表现的更甚。刚刚跳槽回青岛,她就得知之前所在的北京某美资银行将整个后台部门全部都撤掉了,其中也包括她原来的岗位。“现在和原来在各个城市占网点的时代不一样了。”薛钗苦笑了一声,“如果不是有明确规定外资银行必须有一个当地的会计,可能我现在这个岗位也就没了。”
离开:观念的撕裂与银行业的特殊
体面,是让学计算机的薛钗进入银行业的最大原因。
大学的时候,薛钗的妈妈就曾带着她走进建设银行的大厅,指着柜台说:“如果我的女儿能在这里工作简直再好不过了。”也正是这份体面,让薛钗在传真机前整整站了两年。“当时我的工作就是拿快递、打扫卫生、给大家分快递。”现在回忆起来,她甚至觉得有些好笑,“去银行,体面嘛。”
然而现在,这份体面从业内看来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归根到底,银行就是个服务业,和酒店里端盘子端碗的服务员性质是一样的。”张昊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在他看来,银行在大众印象中的特殊来源于其对信贷资源的掌握。80年代开始,银行因为信贷这一稀缺资源被逐渐神话,带来了银行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和各种收入、甚至隐性收入的出现。“行业被大多数人神圣化了。”
但随着不良率的提高、金融脱媒带来的资金向线上平台转移、以及新兴金融行业的兴起,银行的光环正逐渐褪去,回归到了一个普通的行业。
这或许是服务业必然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但对因追求体面而进入银行的从业者,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感。许多年轻人因为父母或老师“体面”的印象来到这里,又因服务业的本质而退出。“可能近几年入行的新人在印象里把银行业捧得很高,但进来之后发现也无非如此。再加上整个行业下滑带来的工作压力,确实会导致一批年轻人逃离。” 张昊颇为惋惜,却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现实。
唐思恩就是离开的年轻人之一。今年4月,他离开了从业5年的银行业,投身于某金控平台。行业下行确实影响到了唐思恩的业务开展,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苦”。刺激他离职的真正原因,是看似明晰的晋升通道背后的复杂纠葛与个人对环境的不适。“人际关系复杂,发展太有限了。”这是他对这里的评价。“做到部门总经理几乎就是最高的了,如果没有背景,做到分行领导是非常难的。”
和唐思恩一样想的不在少数。繁琐的制度、频繁的培训、大量的规章……银行确实有许多较为独特的行业环境。而在这中备受讨论的,则是人际关系。不仅是内部的人际关系与复杂的人情环境,与客户关系的处理也常常困扰着银行人。
“但是进入一个行业,就需要接受这里的规则甚至潜在的规则。每个行业都是这样的。”张昊说道,“那么多银行,凭什么客户把钱存你这里?除了专业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应酬是难免的。”他有些无奈“所以千万不要有自己专业特别强其余的可以什么都不管的想法,那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适不适合银行业了。”
留下:无奈、稳定、忠诚、热爱
薛钗还是打算继续留在银行里。
喜欢与数字打交道,她觉得财务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而“几乎工作狂一样的努力”也让她在不景气的行业中依然不断加薪。“我觉得只要努力在哪儿都能行。”她非常坚定。同时,换行业的困难使她颇为谨慎。“干了十多年再跳到别的行业,就和过雪山爬草地一样,是很难的。”薛钗说道。在现在的形势下,她对行业内跳槽的行为也并不认可。
“机会越来越少了,你走了,成百上千个人就会扑上来替代你。”
张昊也抱有同样的打算。“在行业内的时间长了,忠诚度也就高了。”他解释说,“我还是很喜欢银行的,这里给了我成就感。”
老银行人因为无奈、热爱与忠诚留下;年轻人也正因为某些向往涌入,哪怕他们或许早已感到银行的光辉不在。
“不景气是能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就是工作时间的延长和业务的复杂化。”某地方银行的理财经理严涛笑了笑,“但是我觉得对我没啥影响,我喜欢这个行业。”在银行辉煌之末入行的他并不后悔。“而且这里的压力和收入基本上比较匹配吧。”
大堂经理肖莉也打消了一度出现的辞职念头。今年刚刚来到银行,她发现这里的工作和想象完全不同。“我以为是光鲜亮丽的白领,结果每天都要站着,而且各种手势啊,规范啊,都非常严格。”几乎一整天不能坐下,本身瘦弱的她甚至在半年里站出了小腿静脉曲张。天天在忙,却又完全不知道在忙什么,这样的状态再加上作为编制外人员晋升的困难让她一度萌生了离开的想法。但最后,对工作稳定性的考虑占了上风。“目前我也在朝着转正和晋升的方向努力。”不管多困难,她还是想要试一试。
“其实我觉得除了大家了解的传统业务,银行也在开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啊。”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想要进入银行从事分析类岗位的逯依说道。“银行工作稳定、晋升道路也比较清晰,我还是想要去的。”在她看来,未来银行将成为金融的航空母舰,只会越来越综合。“单独讨论传统业务,大家很担忧也是正常,但这只不过是一部分业务线,不代表整个银行吧。”在银行实习过后,她觉得自己很喜欢这里,也希望能勇敢的闯一闯。
未来:寒冬之下如何生存?
不可否定,银行正经历自己的寒冬。凛冽之下,转型正激烈的进行着。寒冬还要持续多久?没人能说清楚。转型过程,阵痛刺痛了每个银行人的神经。薛钗正在考取审计师证书,以备真的要换行业依然拥有可迁移的技能。严涛也在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让自己从大量的银行人中脱颖而出。
“或许十年之后再回头,银行会转型的很好,并再次腾飞。”张昊构想,“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前中后台的每个人都积极转身,成为转型中配合的一份子。”
中国足球运动员反对降薪,他们抗议有效吗?
反对降薪是人之常情,但是国足队员确实应该降薪,这不仅是疫情所迫。这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经济更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企业和老板们为了生存下去只能缩减开支。所以体育圈内掀起一波降薪大潮,欧洲足球开始对球员实行降薪政策最大的降幅达到70%,我国也照葫芦画瓢准备实行降薪政策,但是很多足球运动员却公开反对降薪,其中武汉卓尔老将艾志波更是在微博上发表千字长文论述为何反对,一时之间该不该降薪,如何降薪成了大众讨论的焦点话题。小编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发表一下自己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足球运动员降薪是疫情压迫下大趋势,为了生存下去,降薪势在必行。疫情在中国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里,各项足球联赛都停办,相关的商业活动也几乎都取消了,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俱乐部几乎是零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支付球员高昂的薪水确实对俱乐部非常不友好,甚至会导致俱乐部经营不下去,像足球这种产业是非常依赖现金流的,这段时间的停办已经让老板们损失惨重,就算欧洲那些顶级豪门俱乐部也顶不住这样的入不敷出。所以,降薪是疫情影响下的大趋势,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大家都必须做出牺牲。球员反对降薪可以理解,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换做是谁也不甘心,但是现在这种特殊情况和形势下真的应当以大局为重。
中国足球运动员薪资过高已是多年弊病,是时候好好整治了,降薪有利于健康发展中国足球的水平怎么样?一个字,烂。但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的薪水高不高?高。尤其是那些稍微有点名气、成绩和实力的俱乐部主力、国脚,哪个不是年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开着豪车住着豪宅?就以他们的表现、成绩以及付出来看,他们就不配拿这么高的薪水。像梅西、C罗他们拿巨额薪水为什么球迷没什么意见而国脚拿高薪却嗤之以鼻?归根到底还不是没实力,没成绩。国足的年薪应该降下来了,让他们拿着高薪过得太舒服的小日子就会让他们丧失斗志不思进取,把省下的钱用在青训、人才培养和足球基层推广上才更有利于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而不应该把钱都给他们买豪车豪宅挥霍。
这个弊病一日不除,中国足球一日难以翻身。降薪对于球员来说就是在割肉,不情愿是人之常情,但是降薪对于俱乐部和中国足球的发展来说却又是不得不采取的自救措施,这就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博弈。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且痛苦的,但是我们真的应该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勇敢坚定地迈出这一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