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读后感(读了荒地与童年你有什么感想)

发布时间: 2025-02-12 07:37: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荒岛日记读后感荒岛日记读后感,我游历了四个国家后,乘着“斯各脱亚”号乘船返回。途中,又遇风暴袭击,那晚,狂风巨浪把我们的船几乎击成了碎片,真是不...

荒地读后感(读了荒地与童年你有什么感想)

荒岛日记读后感

荒岛日记读后感
 我游历了四个国家后,乘着“斯各脱亚”号乘船返回。途中,又遇风暴袭击,那晚,狂风巨浪把我们的船几乎击成了碎片,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我抱着一根原木游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筋疲力尽的我躺在一棵椰子树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醒来,头有些昏,我揉了揉眼睛,蹒跚地走到搁浅在沙滩上的船边,找到了一些有用的物品:一把小斧头、十几把捕猎狙击用枪、几箱葡萄酒、几袋小面包,还有大片大片的帆布,这些足够我在这该死的荒岛上住几个月了,对我都有很大的用处。在储存室的箱子里找到了数不完的意大利钱币,法郎……,但这些对于遇难的我来说一文不值。
  我在这座小岛上找到了一个山洞,我把它当作了“第二个家”,然后出去砍了几根木柴,又发现了一些火石,连忙捡起来,以便我在冷清的山洞里着火取暖了。第二天,我拿着猎枪,躲在草丛里,一动不动,等待猎物,突然,从我面前蹿出一只山羊,活蹦乱跳,为了不打草惊蛇,我还是悄无声息,等待最好的时机。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叭叭叭”枪响了,打中了山羊,我无比激动,拎着山羊的脖子,来到山洞。
  我点好火,连忙把山羊拿来烤,看着山羊鲜嫩的肉,闻着香味,口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烤好了,我大口大口的吃着香喷喷的烤肉,嘴里不自觉地哼着歌。
  第三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去找淡水,在森林里,我看见一群群猴子飞腾跳跃,一只只羚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奔跑着……哇!这里真是人间天堂。我猜测,只要有动物的地方就一定有淡水,我穿过带刺的蔓藤,躲过食人族的追击和猛兽的追咬,终于找到了淡水,我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然后回到了山洞,通过这次找淡水,我对大自然的危险性又提高了许多。
  ……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又有了回家的念头,造船需要高大的树木,岛上这些树木比比皆是,斧头砍坏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把坚硬无比的石头制成斧头,在砍了一棵足足有十一二米长的大树,费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制成了一条“不像样的船”,但它足以能够抵挡住海上的风暴,又用帆布制成了船帆,然后用火石点燃了几根木头插在木槽中,这样黑夜航行时就能看清前面的方向了。船造好了,我有用几个星期把可用的物品搬上了船。几天后,船开始航行了,在遥远的路途,我又躲过了海怪的攻击和大风暴的侵袭,在好望角终于碰上了一艘商船,船长听完我的经历,热情地招待了我,并十分愿意搭载我。最后我平安地回到了我的家乡。

海边荒石的读后感 急!!!!!!!!!!

我的荒石园
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一片空地。一片面积不大、整日被阳光暴晒、长满荒草的空地。这本就是一块被人们抛弃的荒地,因为上面除了蓝色矢车菊和其他蓟属菊科植物,几乎不能生长农田作物。然而这里正是昆虫的乐园。我把它买了下来,四周围上围墙,这样,就不会有人随意进出干扰我的观察活动。我可以尽情地安排我的观察实验,倾心投入与土蜂和砂泥蜂的交谈。是的。这正是我的梦想。一个我从未奢望能够实现、而今却变作现实的一个梦想。
对一个时时要为生活琐事甚至一日三餐劳心费神的人来说,要想在野外建立一个观察试验室是何其不易!近四十年来我一直怀抱着这个心愿,虽然穷困潦倒,困难重重,但我总算拥有了这么一片令我朝思暮想的私人领地。尽管条件不甚理想,但这仍然是我不懈奋斗的成果。但愿我能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与我的小精灵们相处。看起来是有些迟了,我真担心,我可爱的昆虫精灵们!我很怕手里终于拥有了一个甜美的桃子时,自己却已经没有牙齿来咬动它。是有一些迟了。因为那原本开阔敞亮无遮拦的视野,现今已经变得十分局促。很多东西都已失去,种种际遇使我心力交瘁,我甚至怀疑自己的坚持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然而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遗憾,就连那已经逝去的二十年的光阴。
虽然身陷废墟当中,但我心中有一堵石墙仍然屹立,那就是我胸中燃烧着的对科学真理的无比的信念。啊,我亲爱的膜翅科昆虫,我到底有没有资格为你们的故事增添几页恰如其分的描述呢?我能不能做到呢?而我也是的,我为什么把你们遗忘了那么久呢?我的朋友们因此而责怪我。啊,快去告诉他们吧。我并不是有意的冷落你们,也不是因为我的懒惰。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你们,关心着你们,我相信节腹泥蜂的洞穴还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秘密有待我们去揭开,也觉得穴蜂的猎食行为还有大量令人惊异的细节等待我们去发现。然而我必须承认我缺少的恰恰是时间。在与命运的拼搏中,我已用上了几乎全部的心力。毕竟在追求真理之前,要先把肚子填饱。请告诉他们吧,无论在你们这里还是他们那里,我都应该能够得到原谅。
一直以来,还有人指责我的作品语气不当,缺乏严肃性。说白了,就是没有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学究词汇。他们总觉得如果一篇文章不被弄得故作深沉、刻板无味,就无法表现真理。如果我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你们讲话,估计你们马上就会对我敬而远之。你们这些长着翅膀、带着螯刺、身穿护甲的各科昆虫们,你们都来吧,都来这里为我辩护。请你们跟他们说说我在观察你们的时候是多么的耐心细致,与你们相处时是多么的和乐融融,记录你们行为的时候是多么的一丝不苟。你们一定会众口一致地证明我的作品的严谨性和忠于事实,我的表述既没有增加什么,也从不曾妄自减少。谁愿意去问你们就去问好了,他们都将得到同样的答案。
最后,如果你们觉得自己身单力微,不足以令那些满口经纶的先生们信服,那么就由我就站出来,告诉他们一些他们不能不承认的事项:
“你们把昆虫们杀死做各种实验,而我研究的是活的生命体;你们把它们变作苍白可怖的标本,而我却要让人们感到它们的鲜活可爱;你们在解剖室和碎尸间研究,我却在蓝天下边听蝉鸣边观察;你们把细胞和原生质分离做化学实验,我却在它们生命的巅峰研究生物的本能;你们探索死亡,而我探索生命。我还要说清楚的一点就是:一颗老鼠屎弄坏一锅汤。博物学原本是年轻人乐于从事的天然学问,然而却被细胞研究的进步分割得面目全非,充满可憎之物。我究竟是为了哪些人写作?当然,我是为了那些有志于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人士写作,但更重要的,我是为年轻人而写。我要把被你们弄得面目全非、令人生厌的博物学重新变得让他们易于接受和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尽量保持作品的翔实和严谨性的基础上,避免你们的那种令人生厌的科学性文体。”
然而,我现在并不想纠缠这些事。我要说的是我的计划中被期待已久的这块地。这一片我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找到的空地,我想要把它建成一座昆虫学的观察实验基地。这片土地被当地人叫做:“阿尔玛斯”,意思是“只长百里香植物的多荒石的贫瘠土地”。我的这座荒石园几乎没办法耕作,不过如果花费工夫耕耘,还是可以长出东西的,但这样实在不值得。到了春天,如果碰巧下点雨,这里也会长出一些青草,吸引牧羊人赶来他们的羊群。
我的荒石园里有一些掺着石子的红土,据说曾经被人粗略地耕种过,长过一些葡萄树。这令我感到几分懊恼,因为这里原来的植物已经被人挖掉,现在已经没有了百里香和其他矮树丛。而那些植物对我或许更为有用:它们可以为我养育很多昆虫。所以我不得已又把它们重新种植起来。
现在,这里重新长满了各种杂草。数量最多的是犬齿草,这是令所有庄稼人深恶痛绝的一种草,极难根绝;数量第二多的是各种矢车菊,尤其是长满了橙黄色花朵的那种,棵棵都披满尖刺和星形戟。比它们长得都高的是伊利里亚大翅蓟,它那耸然直立的枝干,有时高达六尺,而且末梢还长着大大的粉红球样的花朵和小刺,使得想要采集它们的人不知应从哪里下手。在它们当中,还有一些穗形的矢车菊,长了好长一排钩子。假使你不穿上高筒皮靴,就来到有这么多刺的草丛里,你就要因为你的粗心而受到惩罚了。只要是土壤里还留有足够的水分,这些植物便会毫不吝惜地展示它们蓬勃的生命活力。但是当干旱的夏季到来,这里就会变成一片荒芜的景象,到处是枯枝败叶,一把火就可以把它们烧个精光。这就是我四十年来拼命奋斗得来的乐园。打从它出现在我的计划书中的那一天起,我就把它当作我与昆虫们为伍的伊甸园。从现实情况来看,我的这个目标将会很完满地得到实现。
我的这个稀奇而又冷清的王国用“伊甸园”这个词来称呼或许并不确切,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在这里撒上一把萝卜籽。然而这里却是无数蜜蜂和黄蜂的乐园。这里蓬勃生长的蓟和矢车菊把周围的膜翅目昆虫都招来了,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见过这么多的昆虫。这一行当的各种成员都以这块地为中心汇聚起来。这儿有充当猎手的猎蜂,有充当工程师的筑巢蜂,有充当泥水匠的涂泥蜂,还有充当纺织工人的编织蜂,甚至连充当家具制造者的切叶蜂和负责开凿隧道的矿工蜂都来了……总之,各种职能的蜂种全都汇集了。
哦,快看这个是什么?原来是只黄斑蜂。它正剥下开有黄花的矢车菊的网状叶梗,把它们推集成一个大绒球,准备带回去用它储藏蜜和卵。那儿还有一群切叶蜂,它们的腹部带着黑的、白的或者红的花粉刷。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丛中,把叶子切割成圆形的小片用来包裹它们的蜜和卵。另外,这一群穿着黑色丝绒衣的家伙是谁?啊,原来它们是砂泥蜂。它们负责混合水泥与铺制沙石工作,在我的荒石园里很容易在石头上发现它们工作用的工具。
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几只壁蜂。一只正把巢藏在空蜗牛壳的旋梯里,另一只正要把它的幼虫安置在干燥的覆盆子的木髓里,第三只则在利用干芦苇的茎秆做它的窝,至于第四只,则直接住进了砂泥蜂留下的空巢里,连租金都用不着付。大头蜂和长须蜂也来了。还有毛足蜂,它们的后足长有一双巨大的毛刷,用来采集花粉。种类繁多的土蜂嗡嗡地飞着,间或还可以发现几只肚子纤细的隧蜂。然而我决定对这一切小冉过多赘述。要是我继续说下去,我可能要搬出整个采蜜类昆虫的族谱。
我曾经向一位住在波尔多的昆虫学家请教我捕捉到的各种昆虫的名字,这位大名鼎鼎的人士就是佩雷教授。他问过我是不是有什么秘诀,以至于能抓到那么多稀有的昆虫。我的所有昆虫都是从我长着大蓟和矢车菊的乐园里找到的,然而我并不是热忱的摘虫专家。我更喜欢观察活动着的昆虫们,而不是被大头针钉在盒子里的昆虫标本。
环绕着我的荒石园的围墙建好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园墙下到处都是泥水匠留下的成堆的石子和细沙。……

大陈岛垦荒精神读后感

大陈岛垦荒精神读后感
走上大陈岛,踩着这片大海孕育的土地,感受着有着微微腥味的海风从脸上拂过,眼前的这座垦荒纪念碑显得分外高大。
1949年夏至1955年2月,国民党残兵败将以大陈为据点,妄图守住海上世界。在我人民解放军凌厉攻势下,最后不得不退守台湾。撤退时带走了岛上一万七千多名居民,更是留下了五万余枚地雷。而当年的垦荒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登上了这座几乎成为废墟的海岛。
岛上的田地很肥沃,很难想象,曾今的这里只是杂草从生的荒地。一念及此,垦荒队员们挥着锄头,撒着汗水,在这土地上劳作的场景变浮现于眼前。田地附近有几幢红房子特别显眼,这就是垦荒队员住的南田新村。许多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村口聊天,显得很安详,但在五十年前就是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冲天的干劲,完成了番薯、蚕豆、马铃薯和其他作物的播种任务,还建成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果树。他们的手掌上是一层厚厚的老茧,听他们说这是手被磨破了一次又一次留下的印记,也是他们的“勋章”。从他们的叙述中我可以读出当年他们离开家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扎下根来,用自己的双手、青春,建设海上乐园的那份热血以及自豪。

鲁宾孙漂流记中荒岛日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来源于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春节放假,我读了这本书,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宾逊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赢得了新生。整篇小说离奇而真实,很是引人入胜。
  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他害怕被野兽吃了,就在树上过夜。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 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挖洞造房子,把从船上拿出来的火药、衣物、粮食、书、枪、子弹和钱全搬进洞里。后来他开始打猎,用兽皮制作衣服鞋帽,他想到子弹有限,就开始驯养山羊,耕田种麦子,自己制作面包。这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领略到了鲁宾逊娜一份渴望生存下来的勇气和决心。就像鲁宾逊独自置身孤岛那时,在第一时间,他是想如在这荒岛上生存下去,而没去埋怨上帝给他如此悲惨的命运。不但如此,聪明的鲁宾逊还在荒岛上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和“城堡”……
  勤劳的鲁宾逊采用在树干上刻线条的方式计算天数,并坚持写日记。有一天,善良的鲁宾逊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鲁宾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后来,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宾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鲁宾逊从落难荒岛到返回英国,这段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年。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要告诉同学们,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生活得强者!

《荒原(节选) [英国]艾略特》读后感

一 死者葬仪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

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

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

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

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

我很害怕。他说,玛丽,

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

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

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

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

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

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

这块红石下有影子,

(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风吹着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去,

    爱尔兰的小孩,

    你在哪里逗留?

“一年前你先给我的是风信子;

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

——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

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

 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

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

欧罗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

带着一套恶毒的纸牌,这里,她说,

是你的一张,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

这是贝洛多纳,岩石的女主人

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

这人带着三根杖,这是“转轮”,

这是那独眼商人,这张牌上面

一无所有,是他背在背上的一种东西。

是不准我看见的。我没有找到

“那被绞死的人”。怕水里的死亡。

我看见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

谢谢你。你看见亲爱的爱奎东太太的时候

就说我自己把天宫图给她带去,

这年头人得小心啊。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在那里我看见一个熟人,拦住他叫道:“斯代真!”

你从前在迈里的船上是和我在一起的!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

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

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

(赵萝蕤 译)

注释:

这首诗不仅题目,甚至它的规划和有时采用的象征手法也绝大部分受魏士登女士(Miss Jessie L。 Weston)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该书即《从祭仪到神话》。确实我从中得益甚深。它比我的注释更能解答这首诗中的难点。谁认为这首诗还值得一解的话,我就向他推荐这本书(何况它本身也是饶有兴趣的)。大体说来,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这本书曾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我说的就是《金枝》。我特别利用了阿帖士、阿东尼士、欧西利士(Attis,Adonis,Osiris)这两卷。熟悉这些著作的人会立刻在这首诗里看出有些地方还涉及了有关繁殖的礼节。

这一段情节摘自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 Larisch)的回忆录《我的过去》(My Past),反映了上流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

斯丹卜基西(Starnbergersee)是慕尼黑附近一湖,也是一游乐之地,艾略特用它来代表欧洲中部的现代荒原。

霍夫加登(Hofgarten)按词义应译作“御花园”,是慕尼黑的一个公园。

这一行原诗是德文:Bin gar keine Russin,Stamm,aus Litauen,echt deutsch。

参阅《旧约·以西结书》第二章第一节:“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旧约·约伯记》第八章第十七节:“他们的根盘绕石堆,扎入石地。”

参阅《旧约·以西结书》第六章第六节:“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日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灭。”

参阅《旧约·传道书》第十二章第五节:“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参阅《旧约·以赛亚书》第三十二章第二节:“必有一人像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

见《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第一幕第五至第八行。

参阅艾略特的一首法语诗《在饭店内》。其中的两句是:

我那时七岁,她比我还要小,

她全身都湿了,我给她莲馨花。

艾略特用风信子和莲馨花来象征春天。

见《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第三幕第二十四行。

女相士的名字引自赫胥黎小说《铭黄》。

艾略特并不熟悉塔罗牌的确切组成,只是用来适应他自己的方便。按照传说,这套纸牌中的成员之一是“那被绞死的人”,他在两方面适应我的目的:在艾略特的思想中,他和弗雷泽(《金枝》的作者)的“被绞死的神”联系在一起,又把他和第五节中使徒到埃摩司去的路上遇到的那个戴斗篷的人联系在一起。腓尼基水手和商人出现较晚;“成群的人”和“水里的死亡”则见于第四节。“带着三根仗的人”(是塔罗牌中有确切根据的一员)艾略特也相当武断地把他和渔王本人联系起来。

艾略特用水或海来象征情欲的大海;而腓尼基水手、福迪能王子(见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士麦拿商人都是淹在其中的人物。但艾略特的水也不一定指情欲,例如第五节内画眉鸟的滴水歌,就是指生命的活水,不过这两种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

参看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丧歌。

贝洛多纳(Belladonna)是意大利文“美丽的女人”的意思,也是一种含毒的花。

独眼商人即指第207至第214行的士麦那商人。

见《金枝》第五册。耶稣是主繁殖的神,象征春天,和渔王一样是被害的主繁殖的神。

参看波德莱尔的诗:

这拥挤的城,充满了迷梦的城,

鬼魂在大白天也抓过路的人!

参阅《地狱》第3节第55至第57行:

这样长的

一队人,我没想到

死亡竟毁了这许多人。

同上第4节第25至第27行:

  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

这里没有其他痛苦的表现,只有叹息

使永恒的空气抖颤。

斯代真是一种宽边呢帽的牌子。指任何一个戴这种帽子的普通人。

这是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一战,迦太基人战败。

见韦布斯特《白魔鬼》中的挽歌。

见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序诗。

【赏析】

《荒原》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在这首诗中,崇尚古典传统的艾略特旁征博引,用深奥的思想、变幻不定的句式和晦涩艰深的词汇表达他对现代文明的总体印象,并深入探讨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还从一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状态中撷取素材,从人类学著作中获取灵感,并套用了亚瑟王寻找“圣杯”的神话结构。我们读这首诗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六种语言编织的文本、大量的欧洲文学中的典故和名句,还有一种深深的“荒原”意识。

《荒原》的主题是对“荒原”的拯救。全诗共分五章,即“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由庞德删节定稿,因此题词为“献给艾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这里选取第一章“死者葬仪”作为赏析的标本。

题词部分,诗人引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与西比尔的爱情故事,寓示了全诗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儿(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儿,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西比儿为何“要死”?因为痴恋她的阿波罗施与她永生的能力:只要她手中有尘土,她就能活着,但她却忘记了向阿波罗要永恒的青春,只能在逐渐憔悴、萎缩的岁月里求死不得。可见,毫无生气的“生”比“死”更可怕。第一章的标题就以死来命名,暗合题词,开启全诗一片荒原的氛围。

诗人开篇语出惊人:“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冬天使我们温暖”。缘何有此一说?可以这样理解:原来四月的田野已经变成荒地,而回忆中的美好景象和现实的欲望使荒野的景象更加突兀,就连春雨也不能催生万物。冬天则不同: 冬天的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遗忘使心灵宁静,也使大地平静,偶尔可见“枯干的球根”里蕴含着“少许生命”,在平静的地下慢慢滋生,等待时机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生机。严冬里蕴含着希望,暖春里却长不出希望的种子,寓含着死中有生、生即是死的沉重命题。这一段开头形式比较独特,句末没有标点,句与句之间缠绵不断,将一个沉重的命题用舒缓的节奏慢慢地推到读者面前。接下来诗人笔触渐急,引用了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的一小段回忆录,并用“夏天”这个时间标志同前一部分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段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仅用零碎的语句勾勒出一个个悠闲的、看似无意义也无关联的片断。按照赵萝蕤先生的说法,这一段实际上点出男女两性关系,反映了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

第二段的内容几乎全部引自《圣经》,先是描写了毫无生机的世间万物:树枝长于乱石堆,偶像破碎,炽烈的太阳烘烤万物,枯树没有遮荫,蟋蟀聒噪的叫声预示着厄运即将来临,焦石间没有流水。结合《约伯记》、《以西结记》、《传道书》的内容可知,这一段预示“不虔敬者终将绝灭”,“有多神信仰和信仰不坚定之人终将受罚”,“凡事都是虚空”。艾略特是否在告诉我们:现代荒原的根源在于信仰缺失,应该转而从外界的物质财富和 *** 中寻求幸福?人类终将毁灭?不,还有一线希望,这一段中“红石下的影子”就暗示了这一点。根据《旧约·以赛亚书》的记载,必有一人“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而且这影子不在“过去”那里(“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也不在“未来”那里(“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他是属于“现在”的,就在此刻跟随着你。他集万民的信仰于一身,是信仰的象征,只有他才能拯救芸芸众生。这一段末尾一句“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意味深长:是暗合了西比儿手中使人永生却没有生机的尘土,还是对万物皆空理念的诠释?抑或是对荒原的真实描绘?也可能三者都是。

第三段语言轻快,格调稍显明朗,因为涉及爱情的描写,稍微缓解了前一段令人窒息的死亡氛围。诗人描写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爱情观:“风信子的女郎”浸润在爱情里,“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在她那里爱情是被歌颂的,是美好生活的动力。而另一个爱情故事却以悲剧收尾,爱情燃烧之后残余的是空虚,“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情欲之海不仅不能使人幸福,反而使人空虚。在女相士的预言中,“腓尼基水手”死于欲望之海,贝洛多纳是使人毁灭的 *** 的象征,伯爵夫人的回忆录也暗示了无休止的欲望。因此,以 *** 为目的的爱情加速了荒原时代的到来,是荒原的另一重要成因。女相士预言的“水里的死亡”就是死于欲望之海。令诗人担忧的是,在女相士的预言里,“那被绞死的人”——救世主耶稣没有出现。“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表达了人们绝望的心情,即便段尾艾略特用了调侃的口吻——“这年头人得小心啊”,也丝毫无助于减轻读者内心的压抑感。

最后一段引用《神曲·地狱篇》中的原文和场景描述伦敦这座死亡之城。面对无尽的死亡,时间没有任何意义,报时的钟声徒增阴森诡异的氛围。于此处借与熟人的对话道出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一场战争,是诗人精心策划的安排,用以点明导致死亡的是战争,而战争的起因又是人类无尽的欲望。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诗人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艾略特在结尾处引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点明精神荒原的实质是每个人都空虚无聊,同时也说明《荒原》与《恶之花》有共通之处。

《荒原》一诗发表后,“荒原”这个词便成为走向没落的西方文明的一个象征。但按照艾略特本人的说法,这个词不仅指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迹象、某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它还指向所有具有荒原意识的人,指向引导人类走入“荒原”式的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我们惊叹于艾略特的笔触如此深远,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永恒力量。

(乔 华)

本文标题: 荒地读后感(读了荒地与童年你有什么感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7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精忠报国读后感怎么写(关于报效祖国读后感)俞敏洪专读后感500字(俞敏洪人一生有两件事不能做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