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苏轼观后感大哥大姐们、帮帮忙吧,谢谢了~,终于买到《康震评说苏东坡》,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了,康师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饶有兴味,充...
康震讲苏轼观后感
大哥大姐们、帮帮忙吧 谢谢了~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落泪了吧。还有苏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这样的诗句真是轻而易举就能击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处,分别时的背影总是会叫人肝肠寸断。
在这一章中,康师有这样一段话:“苏轼死后,子由将他与王闰之共同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命子孙在自己百年后,也将自己的遗骸葬于兄长墓旁,小峨眉山处遂有“二苏坟”之称。也许,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国里,他们的约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吧……”。我想康师在写完这段话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有一声叹息呢?也许这也是康师对东坡在天之灵的一种祈愿吧。
赞美之后,要提出批评意见了^_^
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华书局,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也十分妥贴,较之《品李白》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错误,大概是校对的工作没有做好,另人遗憾。我把我感到有问题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儿”,我以往看到的这句话应是“卑田院乞儿”。
p71第十三行“为官没有事权”,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是“为官没有实权”?
p28末行“……宰相办公室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整句话我觉得略显别扭,似乎加几个字为“宰相办公室将批示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样意思就更流畅通顺。
还有曾有吧友提出过的p3“回首向来潇洒处”。
下面的意见是想和康师商榷的。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说苏轼的生平,显然书稿是由讲稿润色整理而来,书中有许多设问句。这样的句式适合于讲稿,易于使讲座更吸引人,富于悬念。但我觉得并不很适合于著作,书中出现了过多的设问句易使行文显的不够流畅,读起来易有顿挫阻涩之感。
还有一处疑问是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东山再起”一章中讲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会面,读起来温馨融洽,苏子甚至有言“某游门下久矣……慰幸之极”,然而后面P101处苏轼对王又有极端恶劣之评价,仿佛与此人不共戴天。前后判若两人,简直另人怀疑起苏轼有“两面三刀”之嫌,我觉得康师对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解说的还应该再透彻、明晰一些。
书中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前后也出现过矛盾之处,比如p112处“北宋以来的学者……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p103处“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p112处亦有言“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这样几处评价读起来不免有矛盾费解之感。
还有一句话“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则是微不足道的”出现在康师的后记里,康师的后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字彰显出了康师的风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稳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动着青年学者的率真性情。但是这句话,《品李白》、《评说李清照》、《评说苏东坡》的后记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欢。这句话太过自谦,过谦就意味着不真实,放在这里显得不必要,也不协调了。
除开赞美和批评,我还有许多思考,以后再发帖。
谢谢康师,谢谢这些讲座和著作,他们给我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和思考。
康震评说苏东坡知难而退读后感
总有一本书,会震撼你的心弦;总有一本书,会让你领悟到人生的一些意义。
《康震评说苏东坡》是本传记体加评论的书。全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苏东坡的“潇洒”。“什么叫潇洒?潇洒不是一天到晚昂着脑袋、甩着袖子在大街上走,潇洒很具体,它是你在生活当中,面对一个具体困境时的表现,你的人生中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都在检验你潇洒的底线。”文中这句话具体说明了潇洒的含义,同时,也间接说明了苏东坡在面对“贬官至黄州”后潇洒的态度:他懂得勤勉务实,在来到黄州以后,生活困难,他就逐步解决家庭的花销问题;他懂得苦中作乐,虽然黄州的饮食条件困难,但他也学会了去创造食物(东坡肉、东坡羹等);他懂得著书交友,在黄州完成了《论语》、《周易》的注释工作,也因为他的天真赤诚、不拘小节的性格,使他在黄州交到了许多新朋友;他还懂得躬自反省,他一直在思考发生“乌台诗案”的原因,总结出了要去除自己身上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正是因为苏东坡懂得这些,才能让他在逆境中活得潇洒,才能让他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大文豪!
在现实之中,我们也要像苏东坡一样,活得潇洒,在挫折中要学会调适自己。
在上学期的英语期中考试中,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曾独自趴在座位上不断地反省自己,我不敢抬起头来,虽然泪珠已经在眼眶中打转,但我也不想让任何人看见。痛苦,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罢了。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同学对我的议论以及老师、家长对我的失望。许久,我终于起身,走出教室,准备去向父亲告知这个消息。教学楼的走廊很长,显得漆黑,只有几盏灯发挥着自己微弱的光芒,看到这般景象,我更迈不动步伐,根本没有勇气去走向电话机旁。周围的同学正给父母打电话,个个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想必他们是在向父母报喜吧?我的心像长满了荆棘一般,疼痛无比,我终于慢慢地走到电话机旁,用颤抖的手拿起了话筒。“嘟……嘟……”这一声声的电话铃对于我来说就是无限的煎熬,我不停地思索着我该怎样把这个令人难过的消息传达给父亲,但内心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不要”,我顺从自己的心情又把电话机慢慢放下,心中又想到了父亲每日想接我电话的那份牵挂,于是我又无奈地拿起了电话机,父亲那头的声音已经向我传来:“是女儿吗?怎么了?”父亲那有力的声音让我觉得既温暖又难过,我只好把我考试失利的事告诉了他,我只听到他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说:“没事,下次再努力就好了。”父亲的安慰更加重了我那难受的心情,我知道他对我的期望很大,而我却辜负了他。此时,我倒很希望他责怪我,让我好好地发泄一番,但终究没有。
与父亲通完了电话,我强忍住难受几个箭步地跑回了教室,在抽屉里准备拿出下节课用的课本,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本我早已读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封面上苏东坡仰天长啸的身影,让我回忆起了书中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时那种潇洒的性格,那种面对挫折时能自我调节的心境。那时的他还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千古名句。而我呢?面对这一点点困难就如此颓废,那到将来,我该怎么面对人生中的一个个考验呢?人啊,要懂得“放下一些事”,与其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还不如潇洒地面对明天!
我在教室中再一次默默地念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一次领略到了苏东坡诗歌的豪情,纵然他当年不能成为显赫的高官而名扬千古,但同样能把千古不朽的诗句留传给我们。正是他的一份人生洒脱,造就了他以豪放派诗人而流芳百世。
窗外一股秋风丝丝地吹进教室,我心中的那份郁结也终于随风而去。
康震评说《三苏》读后感500字
康震评说《三苏》读后感500字余于近日,读中华书局版《三苏》一书,此书以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文诗词为选本,略加注释。此三人文风各有千秋,均为古文名家,其中余最爱苏轼诗词文,苏辙文章次之。东坡先生诗词文成就均丰,然余尤喜其诗词中悠然自乐之句,如其病中所作“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毫无病中苦闷之情,一美字将其心中乐观之意表现淋漓尽致,颇有意味,至于其此类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咏海棠花中“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将其贬官惠州无事自在逍遥之情亦刻画惟妙惟肖,余自认为爱苏轼之人,更多是爱其如此乐观积极之人生态度。苏轼词中亦不乏精彩篇目,既有豪放大气之作,亦有婉约清淑之篇,正如其自己所说其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至于其文章,有名篇如《前后赤壁赋》大气奔放,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浩然之气一泻而出之篇,亦有“胸有成竹”之感情动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之篇,《日喻》亦十分精彩,以日为喻论说为学与求道。余最爱其短篇《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余亦最爱此句,遐想无限,读罢不禁感觉沉浸其中,津津有味。苏辙文章亦不乏精彩篇目,辙有言文者气之所形,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书苏辙文章所选三篇均是其精彩之作,余尽喜之,在此不一一详做论述。一篇小作以记吾读书之乐。
http://www.qianchusai.com/v1/article-30745.html
康正讲苏东坡12章读后感心得?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2)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四
近日,看了《百家讲坛之苏轼系列》,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读苏轼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走近苏轼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
对于苏东坡我们非常熟悉,他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是大散文家,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苏轼六十多岁时,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醒来后,他写了一首诗记录这个梦,诗中写道:“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桩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在花甲之年,犹梦到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可见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正是这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苏轼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样改革,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人性,关注品格,既严厉又慈爱。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五央视当红栏目《百家讲坛》,由康震教授再次“评说苏东坡”。对于苏轼自况人生情怀的词句,康教授引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一次途中遇雨后的追记。(注:古时黄州即海南岛,苏轼被贬后的发配地。)东坡公文才绝代,这首诗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动,既不同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此正是显出苏轼本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情,这潇洒智慧激情的诗句倾倒了千年来的读书人,时至今日,学界仍在评品千年前的苏东坡词章与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创造生活的趣味”作为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苏轼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禅理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心存喜悦,人间便恒常是好时节。说到苏轼“面对生活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与李白诗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苏轼思想中佛禅思想为主。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天道道体的境界,并进一步提出“无不为”,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无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仅要严守小乘的诸恶莫作,进一步还要积极奉行众善,救人济世。苏轼“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称得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处的“青云”绝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功名利禄的“青云”而是一种境界。
《梁溪漫志》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坡自儋(海南岛)北归,小居阳美(今江西宜兴)……买一宅,坡倾囊而偿之,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衰,何其悲也!……遂与邵(邵民瞻。苏的学生)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钱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竞不索其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把买来的房屋,无代价的还给老妇,并当面焚烧房契不索一文。当时的苏轼刚从海南岛流放几年后回到江西,身文所剩无几,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当代人看来,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举了,当今人为房为宅是寸土必争,为此打官司不屈不挠斗争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连放在墙脚的扫帚也常常会被人拿走,与古人相比,我们顿觉汗颜。苏公后借居友人处,于当年病逝,逝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超然与旷达,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具大慈大悲,忘却自我,深爱一切有情众生,不为赞誉,不为受惠,随缘放下,心境开阔。因此才在平和随意的外表下,外呈洒脱而内心清醒,即不逃避社会现实,更不会随波逐流,坚守一颗觉悟心,获得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