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贵妃醉酒读后感(京剧听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09 13:33: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梅兰芳》读后感《梅兰芳》读后感1,没读书之前,我只知道梅兰芳,男性,中国的京剧大师,梅派,旦角,代表曲目:《贵妃醉酒》。读过本书之后,感慨...

梅兰芳贵妃醉酒读后感(京剧听后感)

《梅兰芳》读后感

《梅兰芳》读后感1

没读书之前,我只知道梅兰芳,男性,中国的京剧大师,梅派,旦角,代表曲目:《贵妃醉酒》。读过本书之后,感慨良多。

一、梅兰芳小时候,并没有聪明过人之处,天赋也不出众。

相貌平平,眼皮下垂,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见人也不爱说话,神情呆滞,身材瘦弱,体格一般,双臂无力。家中的长辈给他的评价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看到这些,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梅兰芳小时候不就是一个我们身边极其普通的小孩吗?

梅兰芳拜师学艺的第一个师傅朱小霞只教了他四句老腔,就气愤的说了一句“祖师爷没给你这晚饭吃”,拂袖而去,不愿再教他了。让我感觉到,梅兰芳并没有遗传父辈的优秀基因,也并不是从小就在戏曲方面有天赋的人,他的第一次学艺路上也并不被老师看好,

面对老师过激的愤怒态度,梅兰芳不但没有气馁和灰心,反而激发了他的进取心。从此,梅兰芳开始发奋努力。每天清晨,踢腿、打把子、踩跷、跑圆场,一次次摔到了,又一次次爬起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此梅兰芳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练功之路。

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神,于是他养鸽子养了十年之久,不但让他恢复了视力,而且练就了一双灵动明亮,神采飞扬的大眼睛。为他将来走上戏曲之路奠定了基础。

二、蓄须明志 令人敬佩

日本偷袭珍珠——梅兰芳去香港避难——日本驻港司令逼梅兰芳演戏——梅兰芳蓄须明志——宁可买房也不登台演出——没病打针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卖画谋生养家糊口——梅兰芳毁画不向日本人低头——日本投降梅兰芳不再蓄须。

我深深的被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动容。梅兰芳非常钟爱自己的京剧事业,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他宁可忍饥挨饿、留胡须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表现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的民族气节,令我们肃然起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梅兰芳》读后感2

读了《梅兰芳蓄须》一文,我被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给感动了。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日的日子里留着胡须,日本人逼梅兰芳演出,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抗日胜利以后他又为国家登台演出了很多爱国的剧目,激励了当时很多中国人重新建设国家的信心。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出后,梅先生就在香港深居简出。他为了不给日寇演出,让朋友给自己打了一针伤寒预防针而后大病一场。

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让其恨之入骨。当听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他用他那高超的演技为之庆祝,他精湛的表演座无空席,赢得热烈的掌声。

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学习他的气节,更要为祖国的将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有许多爱好,有人问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书法,因为书法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最能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从幼儿园至今从来未间断过对书法艺术的追随。从开始的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到现在的运笔自如,字里行间是书法的魅力不断激励着我。但我并不满足,我会一直走下去,为求精进更需努力。

梅兰芳深厚的爱国情意和不畏日寇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这篇文章使我觉得我国的爱国人士是多么令人敬仰。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得以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小学生要努力学习本领,为建设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梅兰芳》读后感3

读了《梅兰芳蓄须》,我被梅兰芳的爱国情怀感动了。

梅兰芳先生是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他在京剧表演旦角,所以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很干净。可是有几年,他却是留着胡须的。日本人占领上海,他只能在深夜里,紧锁门窗,悄悄吟唱,可他无法抵抗日本人的骚扰,逼得梅兰芳只能蓄须明志,买房度日。最后,他不得不让朋友使他连日发高烧,才瞒天过海,骗过日本人。

我情不自禁地想,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爱国精神的人啊!作为一位中国人,不必像诸葛亮,郑成功和孙中山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像梅兰芳这样爱国,中国何尝不是世界第一大强国呢?

梅兰芳用蓄须来表明自己爱国的决心,那么新中国的我们呢?我们要学习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三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中国强,所以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为我们祖国而奋斗,让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梅兰芳》读后感4

前不久,我看了本关于名人故事的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名人的事迹。由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我敬佩的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

我们在二年级时就学过一篇讲梅兰芳大师的课文,这一次在名人故事里再一次读到他的事迹,顿时更加敬佩他了。因为梅兰芳大师在刚开始学艺时并不被师傅看好,师傅说他天资平常、还有点笨拙,且声音干涩,最重要的是眼睛没神,不是唱戏的料。但这些评价都没有动摇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他每天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为了练就一双明眸,他常常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功夫不负有心人,梅兰芳终于成为了旦角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陈伟了京剧界的一代大师。

梅兰芳大师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任何人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经历了反复的磨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后得到的。由此,我想到了我已经搁浅了一个寒假的跳绳计划。之前用比较重的塑料绳,我跳的很是得心应手。但后来老师要求用质量比较轻的棉绳来跳,我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在一而在,再而三的没跳过50个后,我有点气馁了,赌气地把棉绳仍在了某个角落。而这一扔,就扔了一个寒假,要不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不会想到它。现在只有一个词语能形容我的心情——惭愧!是啊,与梅兰芳大师比起来,我连他好学精神的百分之一都没达到,更别说他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的毅力了。

我要向梅兰芳大师学习,向老一辈艺术家们学习,做一个好学乐学刻苦勤奋的人。

《梅兰芳》读后感5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时间会流逝尽生命的颜色,岁月会消磨完人的意志,或许在天际广博的背后总蕴涵着一种精彩。人一辈子要经历的太多,直至蜕变的那一瞬间,才能够有它本质的色彩。我不常听京剧,因为很难在一腔一调中体会到那种高远的味道。曾经听过秦腔,那种粗犷的声音暴露在蓝天白云之下,有种悲凉的孤寂感,被放大到极限,无限的凄凉…………“谁毁了他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想来孟晓东也一定记得,是孤独的梅兰芳,黎园世家的出生,并不是他的包袱,耳濡目染的熏陶,古典文化的倾倒,抚慰着先生最初的感动,因而先生学戏,因为热爱,因而有情,因为有情,因而先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风,将京剧定格在旧时代最后的舞台上,绽放顶峰的色彩……逝者如斯,时光淡退到上世纪初的年代。

枪林弹雨,炮火纷飞,血的颜色蔓延在整个中国的大地上,岁月太沉重,黑色的号角拉响了战争的序幕,日本人的凶脸更加跋扈,行为更加嚣张,此时的恨别惊心,此刻的心潮澎湃,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沉默啊,沉默,一股奔腾的血液在骨子里流动,但先生不能爆发,也没法爆发,太多的牵绊,他只有小心翼翼地拾起对祖国的全部热爱,装进盒子,在最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地、轻轻地守护。

只有拒绝,只有忍让、只有躲避,他不让日本人有任何可以麻醉中国人的借口,即使是切肤之痛也在所不惜,他还是热爱唱戏的只是偶尔躲在一隅的地方,面对着逝去的风景,顾影而唱,轻轻的抚过台上的岁月,就算再爱也终须放弃……因为爱国,他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因为民族,他强行要求打伤寒病毒,因为大义,他拒绝了任何日本人的邀请唱戏座谈,没有喘息的机会,只是守着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清静,即使从大陆传来的消息再沉痛也决不放弃,直到绝望,但直到绝望也决不放弃希望。他始终站在香港的东北脚,就那么站着,孤独地伫立着,或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一生孤独的宿命,一水之隔,竟然在心上留下的伤痕竟是那么的深。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想沉寂于海川之下的孔老夫子,也没有想到这句话带给人们多大的震撼,支持着多少人在奔途中坚持并坚守着节操,点滴地护卫遗失的美好。曾经我在家乡南通的濠河边看到过先生的铜像,青深的铜像印着梅兰芳,清秀的面容,沉静安详,却又那么孤独。

他的眼神中似乎包含着什么,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一种期待吧!满满的上世纪初的风云。经历了太多的是非沉浮,渐渐的从书中我开始懂得梅兰芳的心酸和苦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梅兰芳却又是如此的相似,我开始明白人生不过是一段漫长的路途,所谓的风景明秀不过是大起大落后个人的自嘲罢了,原来其实我们竟然如此的相似。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古索然,于先生而言,自是而已。

《梅兰芳》读后感6

带着崇高的敬意,我读完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对问的主人公梅兰芳先生表示敬佩。

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因为他唱旦角,所以不留胡须;但是他一生中有八年是蓄须的,那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那时日军逼迫他唱戏,梅兰芳坚贞不屈,宁可卖掉房子也不唱戏。为了躲避日军的命令,他打了一针伤寒预防针,中国胜利后,他又立刻剃了胡须唱戏。

我被梅兰芳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感动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宁可自己打伤寒预防针,也不肯丧失自己的尊严。梅兰芳先生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日本人:“不管你们怎侵略我,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屈服的!”梅兰芳的爱国情震惊了所有的中国人。

其实,爱国不一定是要在战场上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也是一种爱国的行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叫卢花春的小村庄,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他上来夜校,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秋天,鬼子又开始扫荡了。有一天,雨来在炕上读书,忽然听到有人到屋里来了,连忙出去一看,原来是李大叔,李大叔忙把堵暗道的缸搬开,钻到里面,雨来利索的把缸搬回原处。这是鬼子硬闯了竟来问雨来有没有见过李大叔。鬼子先是给雨来一颗糖,并假装友善地拍拍了他的肩膀并告诉他:“我最喜欢小孩了!”可雨来并没有受到诱惑,鬼子恼火了,就露出了真面目,对小英雄雨来严刑拷打,可见雨来始终不吐露秘密,气得暴跳如雷,嗷嗷直叫,让手下拉出去枪毙。最终我们聪明机智的雨来凭着自己的游泳本领逃脱了敌人的魔掌。

其实,梅兰芳、雨来与那些为国牺牲的壮士比,他们的举动算不上什么壮举,但是他的们这种坚贞不屈,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不向敌人低头折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梅兰芳》读后感7

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心中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唱的是旦角,所以总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不给侵略者表演的决心,就把胡子留了起来。他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不给敌人演戏,就让他的一个医生朋友帮助他生了一场大病。抗日战争宣布胜利,他当天就剃了胡须,并宣布让大家来看她的表演。

梅兰芳先生虽然不是什么前线抗日英雄,他的行为与抗日英雄相比,更谈不上什么壮举,但他不剃须,死也不为日本人演戏的这个行为却足以让他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起来,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之情啊!一个对戏曲有着浓厚感情的艺术家,足足八年不上台,不工作,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只是因为爱国,这样的民族气节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梅兰芳先生的行为举止让我想到了一位平凡的教师—方老师。抗日战争时期,鬼子为了新修建一栋炮楼,就到处抓老百姓来做苦力,每天达不到鬼子下的任务就要被拍耳光。何老师与方老师被抓来了,他们没有完成鬼子下的任务,马上就要被拍耳光了。鬼子走过来,命令何老师:“你,把眼镜摘下来!”何老师乖乖地把眼镜摘了下来,挨打了。到了方老师那里,鬼子也这样命令他,而方老师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傲然的站在那里。鬼子生气了,对方老师大吼:“你,快点,摘下眼镜!”方老师还是不肯摘,鬼子就用脚踹了方老师几脚,可方老师依旧不依不挠的挺立在那里。鬼子气愤极了,用刺刀刺死了方老师。虽然,方老师似乎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其实他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

梅兰芳和方老师的行为算不上什么壮举,但我仍能感受到他们浓厚的爱国之情。尽管他们不是前线的抗日战士,但他们仍能用自己的方式保卫我们的祖国。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千秋万代!

《梅兰芳》读后感8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千千万万,如天上的繁星多得数不清,每个名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的名誉背后是一段段激励人心的感人故事,其中梅兰芳身上有着令我敬佩的事迹。

梅兰芳于(1896~1961),年仅8岁的他拜师学戏,晚上,他偷偷跑进院子里,把一桶桶水洒地上,天气极冷,水一会就结冰了,他踩在冰上,练习唱戏的步伐,冰面很滑,年幼的梅兰芳不知多少次重重的摔在奇冷无比的冰块上,身上不知撞出了多少青块块,他还是坚持忍着痛学戏,几年后,梅兰芳的步伐基本功着实了得,台面不是冰面,他的步子很稳,正因为他的艰苦,他的步伐稳健、天籁之音、刻苦不懈,最后名扬海外创作了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梅兰芳学的是唱戏,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学习也要像梅兰芳一样,要做就做做好,绝对不要做一半就放弃,那样的人不会有任何收获,想想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名人,哪个不是在事业上一心一意、不放弃才成功的吗?所以,有一个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每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梅兰芳》读后感9

《梅兰芳学艺》告诉我们,梅兰芳想学京剧,但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可梅兰芳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开始苦练自己的眼神。早上,他目不转睛地抬头紧盯天空中飞翔的鸽子;傍晚,又注视着水中游动的小鱼。就这样,他起早贪黑地苦练了十几年。后来,他地眼睛越练越灵活。最后,他,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梅兰芳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源于他的勤奋啊!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勤能补拙”。

可你知道吗?现在我对于“勤能补拙”,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有个弟弟,叫明明,现在上三年级,字写得可好啦!还在全市小学生写字比赛中得过奖呢!可就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字写得可差了。老师总批评他,同学们也经常笑话他。于是,倔强的他下决心开始练字了。从此,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严寒酷暑,他总是苦练1小时,即使生病了,也绝不偷懒。现在练老师都惊奇:这样一个字写得很差得孩子居然会得写字比赛的大奖!

梅兰芳的故事和明明的例子都使 认识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今后都用自己的勤奋来浇开美丽的成功之花!

《梅兰芳》读后感10

1937年,日军攻陷上海。日本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电台为他们播一次音。梅兰芳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丑恶行径。梅兰芳拒绝了。后来,日军又多次邀请梅兰芳,并以重金诱惑但梅兰芳斗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后来,他的生活日渐窘迫,日唯有三番五次来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但侵略者仍不善罢甘休。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终于打消了敌念。

梅兰芳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他面对心狠手辣的日军侵略者,表现出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他宁可过窘迫的日子,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过豪华奢侈的荒淫生活。梅兰芳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还以蓄须明志。对于一个旦角来说,蓄须就代表从此退出舞台。梅兰芳作出的牺牲是难以想像的。对他这样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要放弃自己热爱的这一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并且还不惜伤身,是多么痛苦啊!我敬配梅兰芳过人的演技,但更敬佩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是一代伟大的戏剧家,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

梅兰芳《贵妃醉酒》是如何变成经典的?

对京剧,我谈不上喜欢,而且多少还有一些隔膜。对靳飞研究《贵妃醉酒》,窃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出戏么,能有多少研究头?值得花费数年时间写出一本三十余万字的书来!然而打开书一看,就放不下了。

《梅氏醉酒宝笈》这本书说的不仅是一出戏,而是一段史,一段戏曲发展史、京剧变革史。确切地说,它由小见大,从梅兰芳对一出戏的改革创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段时期京剧的生存现状。梅兰芳把一出饱受诟病的色情“粉戏”,改造成一出犹如芭蕾舞剧《天鹅湖》般唯美的艺术精品,这里有他所在时代的呼唤,也有他本人对高雅艺术、对美的追求。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ff29ad25da00baa1cc112ac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从我对京剧的一知半解,我认为它从问世的那一天起,从题材到内容,从主题思想到表现手法,就完全唯统治者意志的马首是瞻。清朝统治者出于对文化艺术的政治需要,用自己的权力造就了京剧,也造就了一批京剧表演人才。所以,在艺术品位上,它是阳春白雪;在思想道德上,它是教科书。清朝灭亡之后,社会的动荡和国家权力的不稳定,一度放任了京剧的自由发展,造成了京剧为迎合市场需要而导致的艺术品位下滑。这便是靳飞在书中展示的“粉戏”泛滥时代。

此书令我击节之处是,靳飞没有从道德的角度抨击“粉戏”演员们的下流,而是从社会学角度论证了“粉戏”存在的广泛社会基础及其合理性。靳飞认为:正是当时男女比例的失衡,正是一大批社会成员的性饥渴,造成了对“粉戏”的强烈需求——观看“粉戏”,“是他们排解性苦闷的渠道”。这个分析是成立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bf33a87e950352ac6ac44c15843fbf2b3118b2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贵妃醉酒》原本也是一出“粉戏”。它通过舞台上杨贵妃的性苦闷,来唤起同样处于性苦闷的观众的共鸣。然而在梅兰芳这里,《贵妃醉酒》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改造。虽然戏中的杨贵妃仍然是寂寞的、苦闷的,借酒浇愁而醉,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优雅华丽的、令人同情令人怜惜的贵妃,而不是一个刺激人情欲的荡妇。

梅兰芳成就了高雅的《贵妃醉酒》,使之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贵妃醉酒》的问世,也使梅兰芳成为京剧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没有外界权力的压迫和干涉之下,梅兰芳能自觉地恪守着艺术家的道德良心,执着地探索着京剧的创新发展,让京剧艺术继续沿着高雅、健康、唯美的方向前行。从这一点说,梅兰芳确实了不起。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812c8fcc3cec3fd9717c7bcdd88d43f869427c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首演于1914年。据靳飞的考证,从1914年到1948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梅兰芳一直在不断修改完善着这出戏,使之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戏剧艺术品”。梅兰芳以“移步不换形”为旗帜,引领着京剧的改革创新,写下了京剧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读《梅氏醉酒宝笈》,不仅了解了一段京剧发展史,而且,也学到了一种研究方法:靳飞式的方法。

京剧《贵妃醉酒》赏析

        一壶酒,斟满了希望也斟满了失望。

        听京剧,怎能不听梅兰芳,听梅兰芳,怎能不听《贵妃醉酒》,这是他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杰作。

      《贵妃醉酒》是京剧最负盛名的经典作品,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改良的传统名剧,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京剧艺术综合之美的作品。

      在当下各种重要的演出场合,几乎都能看到这部剧的身影,尤其是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四平调“海岛冰轮初转腾”,更是广为传唱。

      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唐明皇与贵妃杨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杨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君王来临,太监来禀,原来皇帝已移驾他人之处。杨贵妃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独自饮酒解闷。不觉醉后更觉烦闷,郁郁回宫。整出戏精雕细琢地将杨贵妃从盼君、思君、怨君、恨君的心路历程层层揭晓。

      “海岛冰轮处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杨贵妃一出场,就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国色天香。在去百花亭的路上,因为要与情郎约会,周遭景色无不令她赏心悦目。“奴似嫦娥离月宫”,嫦娥是寂寞的,贵妃却是马上要与心上人见面。然而,被宠爱的贵妃是不是内心也与嫦娥一样空虚冷清?后宫佳丽三千,君王的眼里未必只她一人。那“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更说明了她内心对爱的渴望。“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美得也太自信了吧,自信到以为她在君王的心里能够独占鳌头。

      然而,君王的爱哪得长情?花蕊夫人说:“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在他文治武功的背后,谁能瞧见白骨森森、血流涓涓?为了权利,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皆可弑杀,这样的人你还指望着对你忠贞不渝?错就错在,你误以为那一时之宠,是他许你的地久天长。

果然,君王有了新的去处,连声招呼都不打,满眼的凄婉的妃子独自在百花亭借酒浇愁。龙凤酒、太平酒、通宵酒……“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醉眼迷离中,片片往事在眼眸中朦胧地穿梭,曾经的花前月下,曾经的执手相看,如今反倒成了别人眼里的笑柄,凤冠熠熠,霞衣灿灿,包裹的却是一颗缺爱的心。

      京剧中,贵妃有三次饮酒,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了酒怀,慢慢饮尽,心中的苦闷怕人知晓,矜持中恨意微露,到了第二杯就不用扇子了,第三杯完全放顾不得身份,干脆一饮而尽,苦闷、嫉恨、忧郁……只求能被这琼浆玉液冲刷出来,以至于越醉越喝、越喝越醉,娇柔如杨贵妃,竟也生出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慨。而那三次“衔杯”的动作,是贵妃从朦胧醉意到酣醉淋漓的过程,脸上一抹飞霞,且歌且舞,抑制不住心中汹涌的激情,真个是美在醉中。

演《贵妃醉酒》的,不止梅兰芳一位大师,还有“四小名旦”的筱翠花,网上有一出筱翠花的弟子陈永玲先生的《贵妃醉酒》,比梅派更有一番风韵。筱派以做工见长,《贵妃醉酒》中,贵妃听到了唐明皇去西宫的消息,陈永玲的眼神立时闪亮如放电一般,落寞、失望,略带着不敢相信的吃惊,一个眼神足矣。后面的自斟自饮,更是让人感觉到了贵妃逐渐醉倒的层次感。常听人说,梅派的唱腔缠绵欲醉,而筱派的做工却也让人过目不忘,舞动着水一样柔美的身段,似乎那万千的宫怨也随风飘扬。身姿曼妙,翻飞又飘,哪像五十多岁的人在做戏?看了陈永玲的戏,贵妃就像一朵红牡丹,在风中绽放着最后的娇媚。

      酒醉的贵妃依然等不到圣驾,恼恨着李三郎,任由宫女扶着怏怏回宫。消逝的情爱,碎梦片片无处可寻。一壶酒,斟满了希望,也斟满了失望,酸酸苦苦都是爱,辛辛辣辣皆是情。

    这出历久弥新的梅派看家戏至今深受观众喜欢,固然因它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也有现实中的共鸣。谁不曾经历过“失宠”?谁在不得意时不想一醉方休?可酒醉后那隐忍的痛,也只由自己慢慢消受了。  (文/罗汉 参考网络及相关资料整理)

贵妃醉酒,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贵妃醉酒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贵妃醉酒这首诗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描绘贵妃杨玉环的美貌和性格特点:诗歌通过描绘贵妃醉酒后的姿态,展现了她的美貌和妩媚性格。诗中描述了贵妃孤独等待皇帝唐玄宗的情景,以及她在醉酒后忘却烦恼、放纵自己的情绪,这些都反映出贵妃的性格特点。
2. 表现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繁琐:诗歌通过描绘贵妃醉酒的场景,展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繁琐。例如,诗中提到贵妃在百花亭摆宴赏花饮酒,以及与太监们嬉戏等,这些都反映出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和规矩繁多。
3. 抒发诗人对贵妃的同情和感慨:贵妃醉酒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贵妃的醉酒情景,抒发了诗人对贵妃命运的同情和感慨。诗人借贵妃醉酒之机,表达了对她在宫廷中生活无奈的同情,以及对红颜薄命的感慨。
4. 艺术价值:贵妃醉酒作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戏剧大师梅兰芳通过对贵妃醉酒的精心编排和演绎,成功地塑造了贵妃杨玉环的形象,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韵味。
总之,贵妃醉酒这首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既描绘了贵妃杨玉环的美貌和性格特点,又表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繁琐,同时抒发了诗人对贵妃命运的同情和感慨。此外,作为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新贵妃醉酒的意思组要表达了什么感情

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1]】。可惜梅兰芳拍摄京剧电影《贵妃醉酒》时虽然功力深厚,毕竟已年过花甲,对高难度动作有所改动。所幸梅派艺术后继有人,令该剧仍然常演常新。
  剧源何处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该剧的【突出特征是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人微地将杨贵妃期盼、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一层层揭示出来。如杨贵妃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便各有不同: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酒杯缓缓地啜;第二次是不用扇子遮而快饮;第三次是一仰而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始时她还怕宫人窃笑,因而故作矜持,掩饰着内心的苦闷;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到酒已过量时,心中的懊恼、嫉恨、空虚……便一股脑地倾泄出来。再如三次“衔杯”的动作,也将杨贵妃从初醉到醺醺醉意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些歌舞化的动作,也体现出杨贵妃骄纵任性和放浪的性格内核。】   京剧中的诸多旦角流派以及各地方剧种也有此剧的演出,但从流行程度而言均无法与梅兰芳相比肩,即便是曾有评论认为的“南欧北梅”(据称梅是美中见醉,欧是醉中见美)的欧阳予倩的版本亦未能真正流传下来。
本文标题: 梅兰芳贵妃醉酒读后感(京剧听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3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治学三境界王国维读后感(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感悟)牵牛花读后感1500(《牵牛花》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