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见》和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声,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抓紧周六的尾巴写着作业,手机里,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天,果...
《明天见》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天,果然是个容易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连一向积极乐观的阿毛也感叹时间飞逝,物是人非,转而又焦虑,怎么突然地,身边一个个朋友都已经开始谈论结婚,这个似乎对我们来说还很遥远的话题。
打开手机,闲聊几句,一边调笑阿毛是不是想谈恋爱了,一边又受她影响,引起共鸣,一起思索起来: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奇妙而又鲜有人知道答案的话题,聊着聊着,思绪不由飘远,按着键盘的手也早已停了下来……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喜欢沉溺在旧时光里的人。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也因此,性子难免寡淡一些。偶尔回头,也只是扭扭捏捏,对所谓逝去的青春,做一些肉麻又无关痛痒的怀念。但如今,大抵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境终究是有些不一样的。
从初入校园时的好奇,到成为学姐的惊喜,再到如今看到又一批学弟学妹的到来,心里平静到没有一点儿波澜,我好像突然感觉到了时间在真真切切地流逝,而自己也在这些时间里,不断成长和变化。
转眼已经20+了,作为一名零零后,其实已经要奔三了。即将迎来人生的下一阶段,不用再为期末考试发愁,也不用再为社团活动奔波,取而代之的是立业、成家,以及生活里更多的,一系列琐碎的事情,有点憧憬,又有点遗憾。一边憧憬着未来生活的模样,又遗憾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思绪到这里,倒又想起一件事情。暑假在家,偶然听妈妈说小艺有对象了,估计年底就结婚。小艺是姑姑家的孙子,长我一岁,算是和我一块儿长大的竹马,不过高中便没在读书了。记得当时听说这件事情还很惊讶,但现在想想,却又了然。什么年纪该干什么,好像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只不过是或早或晚罢了。
仔细想想,其实最无忧无虑的,好像还是读书的这些年,特别是大学前两年吧,刚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还没到对考公考研还是就业愁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每天上课,写作业,泡泡图书馆,参加各种活动,晚上和朋友去操场散散步,运气好的,还能谈个恋爱给略显单调的生活增加一份小情调,忙忙碌碌却又十分充实,回头看看,这不正是我期待的理想生活嘛,可是转念一想,也许未来还有更棒的生活等着我呢,便又忽而释怀了……
我是一个极其不喜欢回望过去的人,更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吧,因为怕失望,怕遗憾,更怕感伤,所以只能一腔孤勇地往前走。我相信,人生尔尔,各有各的际遇,往前走,总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思绪到此,戛然而止。再次打开已经进入睡眠状态的电脑,完成了剩下的作业,起身关灯上床睡觉,动作一气呵成。
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杨晗的新单曲《明天见》怎么样?
对于杨晗的这首《明天见》,有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赞扬也有人否认。但我觉得,她的这首《明天见》挺好听的,听着让我觉得很治愈。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首先,它的旋律并不快,反而缓缓的,而且你看那带有故事的歌词,虽然歌词看上去很简单,但配上杨晗的嗓音,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忧伤。但是这忧伤之中,又带着对这个故事的一个告别。总之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很深刻的,内心的一个表达。
比如其中的那句“阳光倾洒,嫩绿枝芽”,只是简单的八个字,却让我感受到了一幅很安静祥和的画面——一个满是嫩绿的地方,枝丫垂下,阳光温暖地撒下,照耀着那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生机勃勃的代表了希望。
其次,一首歌曲总是能够让人很多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故事的人,听歌曲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虽非曲中人,但倒也能听得出曲中意。当我们静心听这首歌,相信会勾起有很多人的不同回忆吧。
“我学着留起长发,独自去长大”,这句歌词听起来更是让人听了有种感叹,好似孤独,却又代表了坚强,在联想着自己一路成长的时候,也会联想到杨晗在唱这句的时候,也许也跟我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杨晗的这首歌曲并不是很火,而且我发现它是通过杨超越,才让许多人发现这首歌曲的。但虽是如此,我觉得杨晗的这首歌曲还是很不错的。
当你没有听的时候,你可能会没有什么感觉,可是你一听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有被带进去的感觉。总之,整体上来说的话,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只要我们细细的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句歌词,我们便会细品出它的道理。
《明天见》是一首不错的曲子,可能这首曲子算不上是什么大制作,可是它透着简单,意味深长。也是值得一听的。
而且我祝愿杨晗以后能够出到越来越多,更优秀的作品带给我们。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俩老了。
人老了之后,像一条越流越缓的河,再也载不动那么些东西,将沉入水底的埋进沙土,挥别鱼戏莲叶间的人世牵挂,只静静依偎于岸边的那颗金黄的银杏树,映衬他的投影,拥抱他散落的扇叶。
人老了,不再惧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梦有一天会应验,害怕我枕颈依傍的银杏树在我入睡时突然离去。他怎么离去呢?他定是消失了。离去还可以寻找,消失要寻往何方?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几近奔波一生,才终能安稳的聚在一处,无风浪,有艳阳。只是啊,没想到,我们苍老的脚步更快。我的银杏树落尽了金色枝叶,我们的圆圆果沉睡在泥土里,如梦幻影般,只剩下身无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无一物。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有缘偶然驻足我身边,当你看向河水的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从我心底投映出来的回忆,它是我盘桓人间的力量,它还有一个名字,爱。
我的故事是我的梦,我的梦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心中也有各自的梦,是你们生活的源泉,所以你爱读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话,没有完满的结局,但它和你们拥有的一样,都真实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银杏树和圆圆果了,你们,也守护你们的去吧。
我们仨读后感2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我们仨读后感3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4看完我们仨,其实没有多大的感觉,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但看完后一种简单而又温暖的感觉总是萦绕在心头,为钱老先生和杨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坚持读书研究学术而敬佩,为两人把寂寞枯燥的异国求学生活过的`有姿有色而欣喜,为两人携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动,复杂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表达,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杨老先生的文法之类的做法不可取,杨老先生不过是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顾过去,记录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与众不同的批判来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嘛?好书分很多种。有的篇幅广大,有的意义深刻,有的视野广阔,但于我而言,能够安安静静的纪录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书。
况且我们也能从作者记录的生活从侧面看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仨”中的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所谓的野心,只是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的事,研究自己喜欢的书而已。但却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太过忙碌野心太大了呢?我们也应该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书中那样,有三个人的亲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们仨读后感5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6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们仨读后感7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降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杨晗的新单曲《明天见》表达了什么?
我认为杨晗新单曲《明天见》表达了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之所以听到这首歌,是因为杨超越在微博上给她的兄弟杨晗做宣传,让大家都去听一听这首歌。杨晗是2021年女子组合火箭少女101中的一员,当初这个女子组合是从101个女孩子里通过层层选拔,最后才选出来的。杨晗在和杨超越、陈意涵一起玩的时候,又和她们一起成立了“死亡小组”,并且喊出了自已的口号“死亡小组,永远不死”,宣布了她们的友情。
通过杨超越的推荐,去听了下杨晗的新单曲《明天见》,感觉曲调很清新,给人一种虽然世界有点复杂,但我仍然给予初心以待的纯粹和简单。循环听了几遍,随着曲调的熟悉,也没有厌倦的感觉,反而有种溪水潺潺的清透感,总的来说感觉挺不错的。从这首《明天见》的歌词里,可以看得出来,时下的年轻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即使外界环境没有那么顺利,仍然内心保持足够的热情,以应对复杂的世界;并且还会通过不断的成长,来升华自已的心,让自已越来越好,明天会更好。
虽然《明天见》这首歌走的是青春路线,让听歌的人都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但是整首歌的曲风却显得非常复古。就是有种孙燕姿歌里那种清新透明的感觉,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也没有求而不得的烦恼,也没有分分和和的恍惚,就是这么清新自然,仿佛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在你耳边,跟你说着她成长中的小烦恼,但是转头就说我很好,我能撑得住。这大概也代表现在年轻人面对成长时的心态吧,既想长大又怕长大太复杂的矛盾心情。总的来说很耐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