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是怎么样的?
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维新变法期间,当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无不以“变”为主题发表观点:梁启超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反映了当时中国已无路可退,只有变化,才能发展。康有为之“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上清帝第六书》)此言出自洋务运动之后,对前者30年不彻底的变革进行了批评。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后来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已在戊戌变法时初露端倪了。这是恒变哲学的又一注脚,“变”的思想一以贯之。
其五,社会与个人之于历史的作用。作者并不否认历史人物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社会背景而非人的意志。历史人物永远只是历史剧本中的某个角色,而剧本的书写者是人民。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多人说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真的这么软弱吗?不是,是社会环境使然。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成立,但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兵力不足,势单力孤。袁世凯之所以能够被推上高位有几大优势:“他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身为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所以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不是简单的革命党人退让,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但他的剧本怎么写由不得他本人。历史可以选择他,同样也可以抛弃他。袁世凯也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沉沙。
综上所述,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中国历经晚清、民国两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和转型,从而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型。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政治方面,中国历经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变。清朝末年,兴起了一系列的维新变法运动,旨在改革封建专制体制,建立新的政治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国政府,实现了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型。
在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封建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的侵略和掠夺。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崛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从闭关自守到开放合作的转变,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文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从封建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化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和百花齐放的文化大革命等事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在社会方面,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封建主义下的中国社会是以家族和阶级为基础的,而现代社会是以个人和法律为基础的。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总之,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历程,它为中国现代化和现代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本书是陈旭麓著的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本书是1992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是陈老的未完之作,这不得不成为史学界的一种遗憾,本书的出版是又其朋友冯契整理之后出版的,以完成陈老的遗愿
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的读后感吗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