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厨房》读后感1000字,《北方厨房》是一本由蒋韵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
《北方厨房》读后感1000字
《北方厨房》读后感(一):终于明白了蒋女士的上一本书?
蒋老师说她的文字注定寂寞 不是这样的 讲故事人和读故事的人不分辈分年纪 国界性别 终究会重逢
#读蒋老师的第三本书
第一本是10年前看的 《隐秘盛开》
第二本是2021年年底看的 《你好安娜》
第三本就是 《北方厨房》
意外发现跟蒋老师竟是老乡 她是开封 我则出生在河南
更没想到的是她和笛安的关系 虽然没看过笛安的书 但却听过她的名字
最后一个惊喜是昨晚 就在昨晚 通过凤凰网微信直播看到了蒋老师 哈哈 好像粉丝见面会 我喜爱的蒋老师 终于隔着屏幕见到真容了 完全没有失望 谢谢您呕心沥血的创作 致敬
《北方厨房》读后感(二):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本课外书
尽管人们不仅早就对所谓“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说法耳熟能详,深知食物乃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存在最根本的事物之一,但我却从来都没有能够想象得到,蒋韵竟然会在不期然间写出了一部以食物为中心事物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不过,反过头来想一想,由蒋韵写出这样一部以食物为聚焦中心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倒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讲。
《北方厨房》是一本关于中国食物、中国胃、中国家庭的书,收录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小吃和主菜,以食物为线索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正名温柔敦厚的女性传统。
历史飘风淋雨,时代变迁不定,孔氏家族执掌中馈的三代主妇:奶奶,母亲,我(蒋韵)用女性的力量护佑家族平安延续。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历史情感,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构筑了一条隐忍无声又温柔敦厚的母系链条,保证爱完整纯粹、毫无损耗地传递下来。以正义和良心为基准的个人成长史、厨房社会史、精神文化史,食物更迭背后往往缠绞着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一粥一饭、一菜一羹,弥纶中国式家庭伦理,体认日用伦常之爱,出场的人物也特别具有北方中国的性格色彩:忠义、平实、豪爽。无论是平常的饭菜粥羹,还是考究的待客大宴,它们既是家庭成员共享天伦之乐的载体,也是世情人际层面的沟通密码。舌尖百味,情之不尽。
最后,蒋韵由对美好食物的抒写转向冷峻的反思发问。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应该自省不断挑起祸端的舌头。蒋韵表以深深的隐忧。这本以“吃”为主题的书最后却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并严守自己食物链的界限。
《北方厨房》读后感(三):烟火气和锅台里的时代历史
北方厨房 有感
本来想像袁老师一样起一个藕煤和玉兰花里的长沙史这样浪漫的标题,但是迫不及待,想赶快把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敲下来。
北方厨房,是蒋韵老师家族的烹饪史,不自觉得牵出许多有关吃的回忆。就像流水账一样,记下来。
提起吃的,我其实是挑食的,饭菜里那些配菜,像牛肉面里为了好看搭配的青菜,这样的东西我是一概不吃的,大概是从小被姥姥养叼了口味。
从幼儿园到小学那段时间,饭菜吃的最多的就是姥姥做的。我们是个大家族,每到周末,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我们总会齐聚在姥姥家,吃一桌家宴。主菜通常富有重要的意义。
这其实要从时代讲起,闯关东时期,本是山东的姥姥,跨越半个中国去到富裕优渥的黑土地,一呆就是三十年,孕育出我母亲那一辈的五个子女。而到我们这辈又都纷纷回到山东这片故土。所以,提到吃,我们家是融合了山东与东北的口味。姥姥蒸的山东大馒头,让我姥爷吃了一辈子,尽管东北的五常大米全国闻名,姥爷一口不吃,只挑姥姥蒸的馒头。
馒头是主食,默默填饱山东胃,承担了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而家宴的主角必和东北相关。比如亲戚托人从东北邮寄过来极好的干蘑菇,在千禧年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时代,干蘑菇是极为珍贵的。姥姥会为了这口蘑菇特定挑一只土鸡来配它。来自东北的干蘑菇,被水泡发,又润浸在鸡汤里,一口下去满是鸡肉的鲜美和风干蘑菇独有的熏干味道。这样的干蘑菇,长大后我从未再吃到过。
我是个杂食动物,鸡心鸭肠鸭血从来来者不拒,大概也是从小就养成习惯。逢年过节,舅舅会拿来品质极优的猪血,是公司养的猪,过年杀掉,血和肉一道分下去。猪血的最佳搭档是酸菜。这种酸菜不像是南方吃的酸菜,而是用白菜腌制好的。天气转凉,姥姥便会腌制一大缸,最后用一块石头压在上面,最上面总会飘着一层白色的霉菌,我见到总是忍不住把手指伸进去搅动一番。腌好的酸菜搭配猪血,去腥解腻,优质的猪血并不是细腻光滑的,而是像蜂窝煤一样,孔洞越多我越爱,因为里面的汤汁微酸,极其下饭。可这样的美味仅在一年享有一次,每次吃到,就会想起今年又会有几只任劳任怨的母猪被宰杀。
除了这种季节和机会限定的美食,还有一类食物,是姥姥的心情才有的。第一样是豆包。红豆是要提前浸泡好再用高压锅煮过,最后用擀面杖一点点捣碎,团成丸子,包在面里。豆包做起来极为麻烦,每次要费好多功夫,但我爱吃,姥姥总是不辞辛苦,蒸上满满两大锅,在冰箱里冻好,每次我来就热给我吃,我百吃不厌。
另一样是牛肉酱,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再吃到了,牛肉粒不大不小,用筷子一夹刚好能夹起,里面还放了辣椒,就着豆包一起吃,我能吃三个。但是听说,牛肉酱做起来更加麻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把握,姥姥也从没说过。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牛肉酱就已经绝版了,她没再做过,我也就没再吃过。因为它的味道,无可代替,彻底消失在我的味蕾上,成为了历史。
之前提到,母亲这辈重新回到山东,从头开始,从头打拼,一大家只有姥姥家有那样大的房子,能装下我们这十几口。所以家庭聚会从来都是在姥姥家。直到后来,大家各自打拼,也同样拥有能够容纳十几口人的房子后,也会时常变动聚餐地点。比如,会经常在我家吃烤肉,蘸料必须是从东北寄过来的齐市蘸料,烤锅则是韩国货。
青岛,是个港口城市,对外贸易极为发达,千禧年正是对外招商引资最为鼎盛的年代,许多韩国企业漂洋过海驻扎在青岛这个港湾。虽然现在韩国企业逐渐搬到像印度这样工厂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却依然在青岛枝繁叶茂。我母亲是语文老师,教中国孩子,也教韩国人。所以,小时候我时常能吃到异国风味的食物,像韩国泡菜,韩国烤肉。韩国烤肉锅就是从韩国人那边来的。
总之,孩童时代,日子无忧无虑,连着在吃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也从未发愁,总会最好吃的东西端到桌上,我只需要大快朵颐就好。对比现在远离家的日子,是远远比不上的。
《北方厨房》读后感(四):《北方厨房》:每一道佳肴的核心食材,都是爱
比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大概是通过笛安认识蒋韵的吧?看着笛安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我们的感叹则是虎父无犬子。笛安的爸爸李锐,以《银城故事》和《张马丁的第八天》等作品享誉当代中国文学界,笛安的妈妈蒋韵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和《隐秘盛开》曾读得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总以为他们写我读会是我们之间永远的互动,哪曾想,转眼间蒋韵已近古稀之年。
可是,打哪儿写起呢?
我能想到的思路是,医生世家怎么会走出一位著名作家的?与李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浪漫故事是怎么绵延的?女儿笛安是怎么少年成名并成长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的?三个问号中的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蒋韵选择了更加妙不可言的叙述角度,家庭厨房,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厨房》。
《收获》长篇小说特刊2021年春季卷首发了这部以家庭厨房的变迁为叙述线索的作家蒋韵成长史。春天,我初读《北方厨房》时就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很多背景为家庭厨房、主角为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讲故事的姑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都这么不讲究吃饭这件事?当时我支支吾吾地应付了过去。如果现在她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把蒋韵的《北方厨房》推荐给她。
是从记事那年开始记叙“奶奶主厨时期”家里餐桌上的一日三餐的,蒋韵将记忆化作文字后,我们读到,目不识丁的奶奶是如何用家庭主妇的智慧尽己所能地烹制出美味的家常菜肴来慰藉家人的。1960年年夜饭的菜单还能列举出凉盘、蒸碗、热菜和汤菜煲,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期”很快就让一家人陷入了总是饥肠辘辘的窘境中,“还是奶奶想出了最传统的办法,瓜菜代,蒸蔬菜不烂子。去菜市场买来了很多的胡萝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切成丝,用少量的白面或者玉米面粉搅拌均匀,上笼屉蒸熟,可以蘸佐料直接吃,也可以用葱花热油烹炒后食用”,我想,还有什么样的记录比家庭餐桌由丰盛到尴尬的变化,更能从小处着眼地反映出一个大社会的风云变幻?
1979年奶奶去世后,做医生的妈妈开始执掌家庭厨房的炒勺,清蒸鲈鱼或者鳜鱼、红烧罗非鱼、鲫鱼萝卜丝汤、白灼基围虾、油焖大虾等等生猛海鲜成了“妈妈主厨时期”蒋韵家饭桌上的家常便饭。从奶奶的不烂子到妈妈的清蒸鲈鱼,短短20来年国家的变化,蒋韵就这么见微知著地让家庭厨房诉说了出来。
到了蒋韵做家庭主妇的北京时期,分别来自安徽和黑龙江的两位阿姨替代了不擅烹调的蒋韵成为家庭厨房的掌勺,新世纪里她们为蒋韵的家庭餐桌提供的菜肴有香菇培根火腿皮萨、番茄肉酱意面、酱牛肉、烤鸡翅、炸鸡柳鸡块、水果沙拉、香煎鳕鱼……真是既现代又世界,且每一道菜都让人食指大动——由厨房主角到家庭厨房菜单的更迭,蕴含其中的社会变迁,真是活色生香!而蒋韵,请自家厨房半个世纪的演变来代言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要比正说成长史,好看了多少。
仅从“北方厨房”出品的佳肴而言,我最喜欢是出现在第三章《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菜与朋友》里的由奶奶精心拌陷和面烧煮的饺子和万叔叔吕姨家的炸酱面,以及出现在第四章第三节《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中的面包虾仁。为什么?特别是奶奶的水饺和万叔叔吕姨的炸酱面,不是对亲人对友人对周围的人抱有深深的爱意,奶奶他们决计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将极为普通的食材侍弄成令蒋韵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
所以,《北方厨房》貌似在如实记录半个世纪里一个北方家庭餐桌的变化,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这个家庭是如何养成两代作家的。蒸菜蟒、炸菜角、肉丁馒头、饺子、炸酱面、土豆色拉、清蒸鳜鱼、萝卜丝鲫鱼汤、油焖大虾、面包虾仁、荷叶鸡、荷叶蒸糯米排骨、剁椒大鱼头、笋干烧肉,等等,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在叙述者蒋韵分别在开封、太原和北京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在蒋韵的记叙中每一道菜的核心食材都是爱。只有爱意满溢,一心想要子承父业的医生世家,才会不无遗憾但却含笑鼓励蒋韵以及笛安自由成长。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读后感 (一)
北方的河奔腾不息的,汹涌澎湃的贯穿了他的生命。
在他一个北方的小伙子身上,我体会到了雄浑、勇敢、无畏、热情、坚定、硬朗,我吸纳着他的力量,我感到他粗壮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的血液在流淌,亦如他所爱的北方的河。北方的河,用粗放的水土把他浦养成人,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他的血液
他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在小说里,作者也写了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你的疼痛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是呵,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北方的河,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我就是我。
北方的河是幻想的河,是热情的河,是青春的河。
北方的河读后感 (二)
北方的河给予作者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额尔齐斯河给予的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黄河给予的是父亲一样的深沉而又猛烈的爱,永定河给予作者的是耐性和沉静,黑龙江给予的是新的希望新的动力北方的河教会了作者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过有意义的人生。他感谢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长,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成、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他带着不同河流赋予的精神力量开始着人生。知青年代,被下放到新疆支边,变幻莫测的命运使自己学会了坚强、忠诚,才能熬过荒乱的岁月,就是额尔齐斯河的精髓支撑着他的信念,从此他也开始喜欢上了河流。
后来,一个偶然的错误来到了黄河的青羊坪,他迷上了黄河,就是这样的迷恋,他放弃了了学校安排的工作,转专业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为了参加研究生考试,他再次来到黄河实地考察,这次他感受到了黄河像是父亲一样托浮着他,黄河,一曲永恒的关于父与子的音乐。他感受到一种雄浑的生命力,粗野而古朴,充满青春之活力,他横渡黄河,他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能寻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来到湟水,一个破碎的彩陶罐和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杨树,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的预示,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是那个苍白无力的社会,生的欲望强烈的树林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强烈青春热情,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永定河的耐性和坚韧使他明白怎么样在这样苍白的社会中坚韧的生活下去;而黑龙江赋予他如雨后春笋般的希望,永远前进,不断进步。
北方的河给予他的是幻想青春和热情,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
北方的河读后感 (三)
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
北方印象读后感?
300字天沉沉的,小雪飘飘扬扬的,有的像棉絮、有的像散落的花瓣、有的像蝴蝶一样偏偏起舞。
雪渐渐的变大了澶冽的寒风刮到脸上像刀割一般,霎时,房子上、树上、地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把大地打扮分外美丽。
大雪压着松枝,让我的脑海里回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雪停了,小朋友们都跑出来玩。有的滚雪球,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打雪仗的小朋友在地上抓起一团雪,向别人仍去,雪球就在小朋友们的衣服上,帽子上开了花。
地上的小脚印七弯八扭。
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了。早上,呼呼呼,寒冷的北风吹在人们的脸上,像刀割一样。
青蛙不再唱卡拉OK,树木像一把把光秃秃的扫把,上面结满了冰凌。
只有傲梅最坚强,别的花朵都耐不住严寒,傲梅却地挺立在枝头。
草地上,雪孩子顽皮的把自己的雪花洒在小草上,像铺上了白色棉被似的。
中午,孩子们两个一伙,五个成群,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在滚雪球。晚上,大家围在一起烤火炉,孩子们缠着老人讲故事。
送煤工人把煤炭分发给一户户人家,真是雪中送炭呀!
冬天,是一位不爱说话的老爷爷,但在它的肚子里,却经常充满欢乐的笑声!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北方的河读后感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所持意义,文字亦不例外。写作是记录感情,阅读是对情感的第二次激发,读后感则是我们情感生发的结果。下面,为您带来“北方的河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更多内容尽在。
北方的河读后感1说实话,小桥流水的故乡扬州远没有奔放刚烈的新疆带给我更多的成长,每隔几年回家探亲的时刻都会在烟花三月的瘦西湖边轻抚嫩绿的杨柳,或是站在二十四孔桥上看水乡女子乌黑的发髻和她们手中斑斓的纸油伞。扬州的烟雨可以养目,但我知道只有北方才给予我心灵的震撼和成长。
看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知音般的倾诉感染着我,额尔齐斯河、渭河、黄河、黑龙江……这些北方的大河啊,在张承志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生命的画卷,伴随着那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打拼出灿烂的人生。每一条河,便是一段人生旅程,河水的澎湃涛声载着我们的青春远航。有意思的是,这些河我全部有幸前往,与男主角的历程相似,从俊美清冽的额尔齐斯河到泾渭分明的渭水边,再从汹涌湍急的黄河壶口到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我出生在陕西,生长在新疆,求学在东北,即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踏遍北方国度加拿大的河流与冰川……
诗人曾说过,大河是大地的血脉,我却对大河有另一种感觉,除了视觉、除了听觉,北方的河还给予我更多的东西,来自心灵深处,一种抽象却又复杂的感觉,这也是壮丽雄浑的北方给予我最广博的礼物,哦,我想到了——大河是大地的芳香。闭着双眼也能感受,也能回想。这芳香让我眼界宽广,让我灵魂纯净,让我性情坚强。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这感受吧,我深情地爱着北方,爱这些土地,爱这些河流,爱这些人们。
北方的河读后感2“完了,您他妈的再别想写河流了,至少30年,您写不过他了!”,这是作家王蒙在看完张承志《北方的河》后随口说出的评语。“我再也不想写小说了”另一位女作家王安忆的感慨更为实在。张的这篇中篇小说原载于1984年的《十月》,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潜自如的叙事角度,激情澎湃的文字组合、热情奔放的抒情风格、和厚重精实的文化底蕴征服了广大读者,尽管以后他先后推出《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等不朽力作,但是在许多文学评论家看来,《北方的河》无疑是张最成功的小说。
说来惭愧,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我与它的邂逅只在两天之前,因为学校停电的缘故我一头钻进学院资料室,在一排排书架前漫无目的的踱着方步,消耗着因停电而突然凝固起来的时间。发现这本小册子极其偶然,我向来不太留意文学架上的书目,可能是读过张承志的散文,也多次听导师推荐过他的作品,便对他的名字格外敏感。咦,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OK,就这本书了,毫不犹豫的办理了借阅。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北方的河》,本来睡眠就不太好的我真不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这样一部作品,弄的我昨晚差点再次失眠。套用周杰伦对费玉清的那句恭维,“能把纯文学的东西演绎的这样传神,真的就只有他(张承志)了”。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开始叙述,主人公曾是一名知青,后在新疆大学读完汉语言专业后,意识到虽然论文可以打5分,但是并不意味着适合作一名语言学者,因为受到好友颜林身为地理老师的父亲的影响,决心该行研究地理,回到北京报考著名地理学家,曾留学牛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柳先生的研究生。
这部作品其实和张的其他作品一样,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黄河、湟水、额尔奇斯河、无定河、永定河、黑龙江都成了作者抒发豪情壮志的对象,在作者心中这些彻夜流淌奔腾不息的河流其实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这是一部激发人奋进向上的小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情节,通篇采用“意识流”般的时空交错写法的小说,这是一部洋溢着强烈浓郁时代气息的小说,这是一部令你看完之后渴望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青春澎湃,昂扬着无穷生命动力的激情年代的小说。
感谢你,张承志,让我这个周末可以分享到你曾经的别样青春,那些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北方河流,一定会为冲破坚冰的阻力,为我的内心开辟出一道真正属于自我的精神航线,并且指引着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
这是我读完《北方的河》的一点肤浅想法,我不会写文学评论,更没有资格评点前辈,虽然语句不通,措辞生硬,思想肤浅,但是如果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读读这本不到十万字的小书,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北方的河读后感3通读整部小说,我感受到一种东西在心中蔓延,它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精神和理想的东西,它有一种青春的热烈,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强健有力,那么的不可遏制。它让我们正视内心那片早已被世俗和喧嚣占领殆尽,几近荒芜的精神的绿地,让我们错愕和震惊,让我们愿意检点一番心灵的荒芜而重新踏上追逐生命理想的征途。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那一条条北方的河已融入了“他”生命里。在这里是一种旷野。是一种纯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
这样的生活才是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那是黄河的儿子所特有的性质。我曾在主人公给病床上的母亲吃罐头的时候痛哭了一场。 他成堆成堆的给母亲买来水果和罐头。打开,削好,递到母亲面前。 “不想吃,”母亲的声音还很微弱。 他还是端着那些食物,不作声地望着母亲。 “不,”母亲又说了一遍。 他把食物递得更近。 “你也吃。”母亲说。 “不,你吃,妈。”他说。“你也吃。”母亲坚持着。 他拿起一个苹果,用两个拇指卡住,咔嚓一声掰成两半,大口嚼了起来。他避开了母亲的目光,也不再去看老人满头的白发。
母亲也吃了起来,小声地啜着梨子罐头里的糖汁。他们都想起了久违的往事。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相信没有切身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的。另一段令我难受的地方是当摄影家嫁给了研究生的好友时。为何研究生不去追求呢。白白的放弃了一段纯真的爱情。
北方的河读后感4第一次知道《北方的河》这部小说,是前段时间学习网上课程《文学欣赏与批评》时听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讲到的。知道它的作者——张承志,也是第一次。以前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张承志写的另一部小说、后来拍成了由腾格尔主演的电影的《黑骏马》。我没有读过《黑骏马》这部小说,也没有看过《黑骏马》这部电影。教授对《黑骏马》分析的比较多,对《北方的河》分析的不多。但我记住了他讲的一个细节: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作者把草原当成母亲来看待,写出了母亲、母爱的伟大,而在《北方的河》这部小说里,作者把黄河看成父亲。我们常常把黄河看成是母亲,说它是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却很少有人把它比喻成父亲。因此,我产生了读读这部小说的想法。
利用几个晚自习辅导的时间,到今天为止,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北方的河》。小说是用A4纸打印的,正反面,共57页,不算长。小说的情节也不算复杂,说的是一个曾在新疆下乡插队的知青“他”,在下乡插队期间喜欢上了北方的河,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水,无定河……他曾经横渡黄河去找自己的同学。他观察、研究这些河流,用心感受河流。这些河流或沉静,或奔放,或温柔,或热烈,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更准确地说,这些河流在他的心里、灵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来,他考上大学,学习的是汉语言专业,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宣传员。但他没有去报到,而是带着对北方的河的热爱和深情,再一次去探访那些河流。他甚至还决定考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他太爱那些河了。他再一次横渡黄河,但右胳膊肌肉拉伤。他考查黄河、湟水、无定河、永定河,既是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河流,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些河流的性格和情感,也是为自己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论文。为了考上地理学的研究生,他自学地理学专业的书籍资料,自学日语,翻译外国地理著作。
他深深地爱着北方的河,他把黄河看成是父亲(注: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小说里处处是他对河流的感受。为了这些河流,他克服诸多困难要考研究生;为了这些河流,他甚至放弃了对他抱有好感的喜好摄影的姑娘;为了这些河流,他满怀热情地写了一首诗——很长时间才写完,他还觉得不满意,因为感觉没有写出那些河流的真正内在的东西。小说最后,写的是他在考研前一天晚上做的一个梦:他看到了渴望已久的黑龙江,看到了黑龙江化冻,看到了等待自己的姑娘。而第二天,他就要进入考场,那个曾经对他有好感的姑娘也要和他的同学举行婚礼。
读完这部小说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作者通过主人公“他”的所感所思、所想所说,对额尔齐斯河、黄河等北方的河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这些河流的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致,很有感染力;二是,“他”的人生道路、性格受到河流的影响,不肯屈服于命运;三是,以“他”、爱摄影的姑娘和他的同学徐华北为代表的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其努力抗争,并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当然,最深刻的还是主人公对北方的河的热爱和深情。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某个事情产生兴趣,并发自内心地热爱的时候,他就会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即使遇到千般苦、万般难,也不会退缩。《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种精神是我应该学习的。
作者张承志后来信奉了伊斯兰教。《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对河流的炽爱,特别是他把黄河看成是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把河流看成他的信仰?或许,作者在这部小说里是否透露自己在寻找信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恐怕只有作者本人吧。我们只能猜测而已。
北方的河读后感5俄罗斯文学是讲究写大地的,对于广阔的俄罗斯大地的深爱与忧思,这是一些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例如契诃夫、高尔基--身上最动人的特点之一。前几年出现了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它以苦难而又美丽的中华大地的魅力使读者激动不已。现在又有了《北方的河》,它唱出了对于祖国大地,对于大地上的艰难而又奇妙的生活,对于唱着"花儿与少年"和"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人民,以及对于永远年轻的理想和热情的刻骨铭心、始终不渝的情歌。它把他的同胞,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同行唱得心头热热的了。
这是一首刚强而又滚烫的歌。黄河不能不是这首歌的主旋律。"父亲"的比喻与横渡畅游的栩栩如生的刻画,使浑黄的、燃烧起来了的、温暖多沙的一块一块的黄河居于群河之冠。而"曲流宽谷"即"老黄土帽中的拐弯河大深沟"永定河,抱着马脖子渡过的钢蓝色的额尔齐斯河,青麦、雪山、浅山和花头巾边的湟水河,把北京西北的巍峨山脉劈出了深峡长谷的永定河,以及坚硬的冰甲咔咔作响地裂开、青黑的水翻跳着推开巨船般的冰岛的正在解冻的黑龙江,便成为黄河的补充、延伸和变奏。
张承志写实并不写意,写景、写情而又充满严肃的思辨,他既提供了形象清晰、凸现可触的众河景观,又深深地挖掘着各河的特色与众河的统一的北方的雄健粗犷的灵魂。他同时还从象征的意义上通过河流写了我们的即使破碎过也永远美丽、永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生活。那就是说,小说不但写了北方的几条河,而且写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
小说对于马家窑文化,关于彩陶的河的描写,恐怕不仅是顺便提及,而是有它的深意的。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样的对于历史、大地、生活的沉思,不能不给我们的引人自豪的当代文学带来新的精神境界、新的信息,这是一切鼠目寸光、小打小闹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一切迷茫、颓废、只知无休止地咀嚼自我的作品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猜测作者的动机,也许张承志更有意于通过"他"和"他"的河来写那一代人,他意欲显露那一代人的奋斗、思索、烙印、选择、幼稚、错误和局限,表现他们的深刻的悲观与最终病态软弱的呻吟在新生命的欢叫中被淹没(见小说题词)。应该说,有许多地方他写得很成功,像"她"的经历对于"他"的经历的补充、修正和冲击,像"他"的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他"请"她"吃西餐的场面,都相当感人,像一幅彩色的、配有动情的背景音乐的电影画面。而这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正是张承志过去偏重遐想、思辨色彩浓郁的作品中所缺少的。
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四个真正的男子汉的豪言,"牛虻、马丁·伊登、保尔·柯察金"、"还有一个是我",这最后一句话"他"当然没有说出来。即使仅仅是豪言壮语也罢,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是空谷足音式的黄钟大吕!一些人变得琐碎、纤细、扭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肚子牢骚、一肚子怨气,久矣!尽管是安定团结的和平建设时期,尽管人们可以大听轻音乐与大看时装杂志,但牛虻、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理想主义与自我牺牲,难道就不需要了么?在社会风气还如此不理想的今天,扶正挽颓,保持这种情操、这种精神,也许更加难能可贵吧?壮哉斯言,革命正气,民族正气,男子汉气概代代不绝!
顺便说一下,有一些读者对张承志的作品里的男性美深为赞赏。确实,张承志的作品里处处流露着男性的眼光、男性的骄傲和热情,男性的肉体、生命、灵魂的搏动和力量,这在当今文学创作中是很有特色的,除了蒋子龙、张贤亮等少数几个作家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这种雄风。《北方的河》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强烈的,甚至强烈到窃以为或许多一点节制和含蓄会更好些。
但是整个来说,《北方的河》里关于社会生活的描写远远逊于它对河流、对作品主人公的思索与情怀乃至有关地理学的描写。尽管张承志在作品中企图把生活写得更实一些,也许这是一个可喜的与必要的尝试。正因为他的河写得太好了,他与"他"以外的人物包括"她"就难免令人觉得相形见绌。也许是我的偏见,我觉得他的徐华北与"她"甚至还有顺手写到的湟水边上浇水种树的老汉有光彩,还不如红脸后生与唱歌的青海妇女更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颜林和他的父亲就更差些。
张承志显然还没有从当今城市生活中感受到诗和力,像他从内蒙古草原、从北方的河流与土地上所感受到的那样。对结构全篇起着重要作用的"他"考研究生的故事,不仅写得匆匆忙忙,从整体来说,也写得缺乏深度和新意,更缺乏全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杰出的气势和壮美。他这个故事没有选好,起点低了,与河及关于河的描写处于不同的精神高度上,因而也影响了和谐。
但无论如何,《北方的河》的发表令人振奋,也令人鼓舞。波浪翻滚的几条大河向着我们的文学事业发起了勇猛的冲击,它号召着更加开阔、高大、强健而又深沉的文字,它号召着向新的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进军,它号召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的文学巨人、文化巨人的诞生。它的出现展示着一种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姿态、新的快乐和庄严、新的胸怀和更高的文化智能根基。
我精心推荐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