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
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必然,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以无可辩驳的大量史实,点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走路不能走错路,走对了路就别彷徨。
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充满激情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的思绪也跟着这歌声在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漂流,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乌托邦岛上,英国人莫尔在苦思冥想,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悲剧,怎样才能人人平等;太阳城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黑暗中顽强不屈地寻找光明,如同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叛逆贵族圣西门,为了探索真理,毁家破产,义无反顾,由显贵变成战士,由阔商变成穷人。
法国哲学家傅立叶异想天开,大胆进行“法郎吉”试验,创造了“和谐社会”最早的雏形;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呕心沥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用生命谱写了一部又一部的空想“悲歌”,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为后来者铺设了一条通往光明的社会主义之路。
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而从建国以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既有借鉴也有创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伟大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四个重大突破,逐步完善了政治体制,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再创辉煌。而中国这个屹立在东方的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却自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由战败、屈辱和无数苦难构成的历史。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不断起来奋勇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阶层的积极抗争最后都失败了,而这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让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并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
之后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核心带领着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夺得了一个有一个的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
但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也不可能仅仅以独立作为终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反革命利用了领导人的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让革命的过程变得更为崎岖了。
可是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容易就低头不进的,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邓小平的复出让革命的局势渐渐地变得明朗起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拨开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迷雾,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过程。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我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没有活力了,也不再有生机。
所以思想解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三中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专属名词,一提起它,人们就想起了1978年的那个冬天,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关于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讨论。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重在“感”
不少学生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2、离不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3、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社会主义五百年】|完美理想——乌托邦
在老师的推荐下,最近在看纪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也在这观看的过程写下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求让自己可以更加深入浅出地了解、把握这段历史及其中的变化。
【完美理想——乌托邦】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很多哲人,扬帆起航,苦苦找寻着人类的理想世界,而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为人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乌托邦。
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正式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开辟了社会主义新纪元。
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航道、新陆地和新市场,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西欧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从简单协作发展到手工工场。16~18 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更加猛烈地发展起来,并且带有巨大的野蛮性与残酷性。黑奴贩卖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被马克思称为 “是用血与泪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出身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于14岁来到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心的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由于其正直善良的品格,经常帮平民打官司,因而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他开始寻找社会罪恶的根源,暂时还找不出答案的莫尔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国王权利,却被迫离开国会,由此他的政治生涯暂时告一段落。
潜心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莫尔,发现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的美洲印第安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生活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笔下,《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他借航海家之口指出, 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私有制。 他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对资本主义血腥的积累过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第二部分则描绘了乌托邦这一理想世界,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生动的描绘。 财产公有是其最大特点。“ 莫尔反对私有制,提出财产共有,但并不是公有制。财产共有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是对私有制的反对,但并不科学,因为生活资料不能共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在其所处时代不可避免的带有的局限性。
莫尔所阐述的乌托邦的概念在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以至于乌托邦成为了后世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北大教授闫志明说,“《乌托邦》为标志,莫尔所引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也鼓舞了美洲和欧洲的社会主义者。”
乌托邦,寄托着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着托马斯•莫尔心中的完美理想。但建立在幻想之上的构建,最终也只是徒劳。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所说:“我们奋力前进,却如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