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画品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书品即人品” “画品即人品”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17:48: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品味”读后感“美”使我们沉默,“美”使我们谦卑,“美”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着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通过“美”,我们再一次诞生,也再一次死亡...

人品与画品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书品即人品” “画品即人品”的看法)

“品味”读后感

“美”使我们沉默,“美”使我们谦卑,“美”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着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通过“美”,我们再一次诞生,也再一次死亡。(蒋勋图并文)  “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  《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  近代研究美学的学者,有人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  这一派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目前我们用到“美”这个字,还是有比较多“精神”、“心灵”的内涵。觉得一个人很美,觉得一片风景很美,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心情上愉悦丰富的感觉,似乎与“吃羊肉”的快乐有所不同。  “美”这个字,由“羊大”二字合成,是否与吃羊肉有关,在美学领域还有争议。  我们凝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美,他的一颦一笑,都变成牵挂,有时对方并不知道,只是自己私下欣赏,心里也满足喜悦。我们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天上刹那间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也同时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的绽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放怀尽情大叫几声。偶然在宁静的夏夜海滨,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许多喜悦惊讶充满,竟然可以热泪盈眶。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美”好像是心里埋藏很久的记忆,搁置在角落,连自己也忘了,却忽然被触动,深藏底层的生命,一时被呼唤了起来。  吃羊肉,当然有快乐,不只吃饱肚子,也在口腔间留有许多滋味。但是,“吃羊肉”的滋味,毕竟与许许多多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心灵变化有所不同。近代美学因此更精细地分别,把口腔上官能的快乐称为“快感”,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构成“美感”。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的确,“美”使生命充实了起来。  一个人,如果在饥饿的时候,吃一顿羊肉,无疑是非常大的快乐。空空的胃,被食物充满,一定也是“充实”的满足。但是太过饥饿的时候,狼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就只有感官上的充实,可能连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尝不出。  “品尝”,因此并不等于“吃饱”。  物质缺乏,太过饥饿的社会,人如同动物,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到饱”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在脱离饥饿阶段之后,一直停留在“吃到饱”的满足,口腔中所有复杂的味觉潜能都无法开发。吃得粗糙野蛮,品尝不出酸甜苦辣咸的丰富变化,也就品尝不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西方人讲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常常用到“taste”这个字,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欣赏诗的书叫“诗品”,欣赏画的书叫“画品”,评论人物言行举止性情,叫做“人品”。“品”,也就是“品味”。“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已不是用来“吃到饱”的“口”。  “品”如果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是要有比“吃到饱”多一点的精神心灵上的满足吧。  一个人没有“品味”,即使财大气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穷人。一个社会没有“品味”,物质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虚。
[<有关品味>读后感]与这本书结缘是在那次上伊立信鱼子酱疗程的课堂上,琳娜老师告诉我,有一本书描写了世界上最好的鱼子酱,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就是彼得·梅尔写的<有关品味>,真是一本教人大开眼界的书,读后感。书中描写了许多贵族的享受之道(有钱有闲才称之为贵族,有钱没闲的应该叫暴发户)。我现在才看到一半,因为本人看书的时间有限,而且看书又很慢。但是这一半就让我忍不住想发表下读后感,因为这世界上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成为行业里的NO.1,而且要有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到高品质东西带来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快乐。书中描写了世界上最好的草帽是巴拿马草帽,它可以折成一颗小球,再重新展开来,也绝对不会留下一丝折痕,这是一种什么草啊;还有又暖又轻又柔软到你看到就忍不住想摸一下的喀什米尔羊毛,它贵在稀少,要先抓到喀什米尔山羊,用手耙把山羊柔软的里毛梳出来,一次只得若干盎司左右的羊毛(1盎司=28.349523125克 ),再经整理,分出灰色的毛,褐色的毛,白色的毛等等,这一整理又少掉一半,而且这工作听来简单,但至少需要5年的训练才做得来,像我这种怕冷又讨厌束缚的人最需要这么件毛衣了(开始幻想中);当看到订制1300美元的鞋子这一章感触最深,首先当作者走进店,“主办使”那双眼睛不由自主就是会朝下瞟一瞟,打量一下他的鞋子(让我想起,我一见到人就打量她的皮肤与身材,职业病吗?)他会在你面前跪了下去,以缓慢的动作,几乎像是无限爱怜般,沿着你两只脚丫子的外缘,在空白的纸面上勾画你的脚型,读后感《读后感》。没有一道皱折,没有一处凹凸不平的地方,会漏掉没记录下来。脚型图画好之后,便可以开始测量你的脚了。脚背的厚度,脚跟的弧度,露骨部位的轮廓和斜度。他们甚至还要问你,你的脚趾甲一般都留这么长吗?(专业就是体现在细节呐,从每一处细节都能看出这师傅一定非常的爱这个行业);还有贴心的康诺旅馆,一群彬彬有礼、训练有素、笑脸迎人的人,这种备受礼遇的荣宠服务才真正值得花钱呐。还有如何辨别地道的雪茄,如何喝麦芽威士忌、出差开私人喷气式飞机等等等。虽然书里描写的金钱买得到(与买不到)的快乐估计中国也极少数人能享受到吧,但至少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我有追求的方向,想象的灵感...好书。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如何理解“人品即画品”

“人品即画品”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他的绘画作品是相关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画家不仅需要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一个人的品德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一个有良好品德的画家才能创作出具有高水平的作品。
这句话的含义是,艺术不仅是一种技巧的表现,更是艺术家的人格体现。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只有人品好,才能画得好;想要画得好,先要人品好。
因此,“人品即画品”这句话,是一种对于艺术家品德和作品关系的理解和强调。

谈谈你对“书品即人品”、“画品即人品”的看法

谈谈你对“书品即人品”、“画品即人品”的看法(也即中国传统书画评论中将技法高低与人的品格高下联系的看法)
书画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里充满了灵性,或工巧、或冲和、或飘逸、或姿媚,或貌清气健、或超然出尘、或润厚巨丽、或不胜罗绮。所以,书画艺术成了“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灵魂之舞”。书画通了人性,自然也就有了“书品”和“画品”。
好的书画不仅需要师法自然,更需要内心的修炼,品行学识的修养。明代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仅仅在笔墨技巧上玩弄花招,至多只能达到艺匠的工巧,没有个性,没有灵气,也就没有艺术创作可言。
书画艺术的生机,有赖于作者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国古代的先哲们都指出过的。因为书法“道和自然”,“字为心画”,是客观美与主观审美情趣的统一,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萎缩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人品卑鄙低俗,胸无点墨者,不论其笔墨技巧如何娴熟,都不可能达到真正高雅的艺术境界。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书艺评价上也格外看重人品,他说:“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因此,他对颜真卿、岳飞等富有气节之士特别敬重,甚至通过研习他们的书法来品味做人的道理。他在诗中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拄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假如没有精深的学养,书画终将难脱俚俗之气。要写出好字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人格的修炼,主要在于心灵的净化,胸襟旷达,超然物外,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静虚之心返朴归真。中国文人净化心灵的渠道,或是走向山川,归隐大自然,让大自然之美来陶冶性情,虚净心灵;或是隐迹书林,洁然地沐浴书香,从先哲那儿体味人类文化之精要。苏东坡的“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便是此理。
对人格的注重反过来又影响对作品的鉴赏。人品为人所推崇者,即使技巧不高,只因其神韵生动,仍被视为珍品。相反,人品低劣者,即使技巧纯熟,仍被士人所不齿。

初中语文《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

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丏尊朱佩弦刘熏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我们吃饭和吃茶,慢斟细酌,不慌不闹,各人到量尽为止,止则谈的谈,笑的笑,静听的静听。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慨,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都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我们大半都爱好文艺,可是很少拿它来在嘴上谈。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喜欢,也不多加评语。有时我们中间有人写成一篇文章,也是如此。这样地我们在友谊中领取乐趣,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都有股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象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上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欣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着,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而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得益于这位老师的都很大。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作客时怕给人家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了解佛家精神的。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加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即此一端,可以见他对于师友情谊的深厚。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它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只是浮面的形相,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见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花生米不满足》,《病车》之类,到如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而我素来是一个健忘的人。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象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有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虽象是龙飞凤舞,却仍能站得稳。画也是如此。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象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书家所谓「败笔」,象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徵候。我们常感觉近代画的意味太薄,这也是一个原因。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象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工夫。
本文标题: 人品与画品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书品即人品” “画品即人品”的看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48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几块青稞饼读后感600字(几块青稞饼 读后感)竹篾匠读后感(高分求一篇 童年读后感 和昆虫记读后感 600字 急急急急急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