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最大的福气,文丨鱼爸,1,前几天,一位妈妈在群里说:“谁能帮帮我,孩子在学校一直不受老师欢迎,...
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文丨鱼爸
1
前几天,一位妈妈在群里说:“谁能帮帮我,孩子在学校一直不受老师欢迎,排座的时候又是坐在后边,我要他嘴巴甜一点,可见到老师也不叫,还总想着躲开就好。
我孩子怎么就这么胆小呢!晚上我为此吼了他,没想到他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默默地哭了1个多小时,我想他这辈子都会毁在这张嘴上了。”
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这个孩子的真实模样。
只能看到孩子妈妈的焦虑和对孩子的抱怨。
还能知道孩子比较内向、害羞,不喜欢叫人,应该不是很擅长表达。
可这就能把人生毁了吗?
可是大人们却总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善于交际。
记得那时候我上大学,跟家里人讲电话的最后一句,总是交代我要学会人际交往,不要死读书。
我其实特别爱讲话,可我如今却不喜欢跟人侃侃而谈,更喜欢文字的交流。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东西。
未必孩子们就要做全才吗?
比如小小鱼说不想竞选班长,因为怕管不好,他说自己也不喜欢管。
我说没事,那你就不竞选吧,做你喜欢的事。
他喜欢阅读,喜欢讲故事。
有人说他不喜欢打招呼,话不多。
可我知道他幼儿园能当着全园几百孩子讲10多分钟的故事,还不怯场。
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
跟自己熟悉的人也能很好的交流,其实是一个小话痨。
所以当家里人或者老师跟我说,孩子哪种能力不足的时候。
我总是很平静,我跟孩子站在一处,坦然接纳这不足。
然后我们一起加油,能改善的改善。
而我知道,更多的能力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父母的耐心等待。
而非靠敏感焦躁。
这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因为父母的敏感焦躁,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2
平常,养育孩子的担子,几乎都落在妈妈们的身上。
而对孩子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可以说是天性,是上天赋予妈妈的能力。
因为这能帮助孩子远离危险,甚至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这样的细心和敏感,爸爸不如妈妈。
但也正是这样的缘故,更多的妈妈拥有了一颗敏感心。
而且养育孩子的压力越大,就越敏感。
在临近失控或者已经失控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被不良的情绪紧紧包裹。
所以说,妈妈的敏感是好事,但是要有度。
因为太敏感的,容易陷入猜疑之中。
比如刚刚开学上幼儿园的孩子,面临第一次的大分离。
内心的恐惧,对环境的不适应,肯定会让孩子产生一些抵触心理。
不同的孩子,会表现的不一样。
而此时也是妈妈最敏感的时候,她担忧孩子在园所的生活,能不能吃饱,能不能融入,老师会不会批评孩子?
就算孩子适应了,又会担忧孩子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青睐,有没有得到同学们的欢迎。
保持这样的敏感心,是爱的体现。
为人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心。
但是不能变得过于敏感。
在孩子的成长上,最好保有冷静和耐心。
比如有的妈妈看到老师发照片,没有自己的孩子,就赶紧问老师,甚至要老师补一张。
老师又要上课,又要照顾孩子,哪有时间把几十个孩子都拍一遍?
还有的妈妈,见到孩子没有被选择去升旗或者上台,就说要轮流来,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能占据被重视的C位,可没有考虑实际的教学安排和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
假如把自己在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中。
只会制造麻烦。
3
太敏感的妈妈,不仅仅是容易担忧孩子,还特别容易怀疑自己。
而自我否定会直接导致焦虑、暴躁。
要学会肯定自己,不要怀疑。
情绪的敏感多动,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鱼爸曾收到一封信,一位6岁孩子妈妈的苦恼。
从邮件中能看出这是一个比较谨慎、在乎别人看法的孩子。
可想孩子平时会很在意妈妈的心情,因为他有一位敏感的妈妈。
因为妈妈的性格会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
所以,孩子也会变得比较敏感,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甚至为此焦虑不已。
其实童年时期本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的确也会有不开心,但不开心的时刻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停留太久。
为此,养育他的母亲就要放松一点,让孩子不要有那种压力。
告诉他,就算选错也没关系。
就算朋友们不喜欢,也会有喜欢它的朋友。
肯定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4
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缺少了良好的教育方式,也无法让他接受我们的爱。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自己最亲近的那个人对自己平和,能好好说话。
哪怕那些大大咧咧看上去缺一根筋的男孩,也不例外。
只有好妈妈不吼不叫,保持平和的情绪,才能让孩子跟你倾心,才会被你的平和感染,有一个好的脾性,我们也才有机会走进孩子那神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会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状态。
你哭,你笑,你发呆犯傻,我都能接纳。
而不会马上跳起来指责你的错误,或者进行说教处罚。
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爱的自由。
而非管束。
的确,自由要规矩作为基础。
爱也要有规矩。
这就是爱的度,自由和规矩,都要有。
但是我们却更喜欢爱带来的温暖、安全感、自由感。
而在孩童时代,这个自由和温暖的部分应该更多一点。
做一个懂得独处,舍得放手的妈妈。
很多妈妈,有了孩子后,就把自己跟孩子紧紧地绑在一起。
爱让彼此不想分离。
但是真正的爱却是要懂得尊重彼此的界限,尊重孩子的成长,懂得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不要总是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
在家里的时候,可以自己安静地做家务或者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聊聊天。
让孩子一个人玩会。
制造彼此独处的机会,可以鼓励孩子去亲戚朋友家独自做客。
这都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办法。
自己的喜爱和厌恶,也可以告诉孩子。
让他自己妈妈也是有感情的,也是有需求的。
不可能什么都依着你。
让孩子看到了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才会变得独立起来。
因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妈妈。
当妈妈战胜敏感多疑和优柔寡断,变得平和有耐心,独立而坚定时。
那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自信、乐观、独立、坚强。
一位情绪平和的母亲,是孩子的一生之幸
每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
都在“ 母亲大学 ”找到了力量
每个人刚出生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最早接受的也是来自于母亲的教育。
当人们逐渐长大,有些人成为了政客、商人、科学家、工程师;而有些人却沦落为流浪汉、吸毒者、变态狂、杀人犯…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母爱的光辉使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与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甚至有教育家说过:“一个慈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0 1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至今是世界各国学者探讨研究的主题,毛泽东能从湖南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伟人,谁是他的启蒙老师,谁又是他的带路人呢?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师,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 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的慈母才是真正影响他一生成长的主要人物。
毛泽东的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从不对他进行打骂式教育。
对少年毛泽东来说,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母亲,毛泽东十分敬重。
毛泽东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毛泽东回忆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毛贻昌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件事情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她常带着毛泽东去接济这位穷亲戚。
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像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成为一代伟人。
0 2
小吴才貌双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各方面条件不如她的人过得都比她好。
在她三十岁这年,通过大量反思、学习,她找到了答案。
原因是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安全感。恋爱时,因为患得患失而失去对方;工作时,因为脾气不好而得罪领导;生活中,因为玻璃心而失去朋友。
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有一个脾气暴躁、焦虑、脆弱的母亲。
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她交给别人照顾。母亲也会随时跟小吴说不要她了。
那段时间,父母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爸爸工作忙,家里经常就只有她和妈妈。当妈妈想让小吴安静的时候,就会把她关在卧室,任她哭吼,或者狠狠地打她一顿。养育孩子的辛苦让妈妈的心境十分差,每次爸爸回家她就会抱怨。
母亲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她小的时候一直努力想要让母亲注意到她,然而无论她怎么做都没有用。任何事情她都努力做到完美,进入最好的大学念书、进入一流的单位工作、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却还是不能让她开心。
在她所有努力都失败以后,她和母亲变得越来越疏远。直到她离开了家,独自生活。
后来她才明白,母亲一直影响着她,她几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
虽然她在其他方面获得了不少成功,可是,这一块巨大的短板,却严重地阻碍了她的发展。青春期的时候,别人只是偶尔郁闷一下,而小吴却经常伤心地哭泣,还会失眠。
研究发现,越早能识别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越容易成功和获得幸福。
曾经有人问一个企业的老总:“你最喜欢雇佣什么样的员工”?老总的回答是:“情绪稳定的”。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好的家庭、一位情绪平和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0 3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实,好妈妈就是这三个字:
01 “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经常会指出并反复强化,甚至会当着多人的面说孩子哪里不好。
其实,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缺点的时候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在看到孩子缺点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遭殃,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02 “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
强势的母亲养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地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03 “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
家庭中因为女人和睦、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
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
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绷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父母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的成绩更可怕。”
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才是对孩子最正确的教育。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最好的答案!
我读《妈妈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活着就会有喜怒哀乐,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情绪来了,我们可以感知到,却无法控制它。在带孩子的每一天里,会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事,这些事容易点燃我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事后妈妈也非常后悔。妈妈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努力调节情绪,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处理事情,深呼吸,平息糟糕的情绪。要记住,孩子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弄脏了赶紧收拾,不听话就先缓一缓,吵闹先冷静下来,化无奈的情绪为辛勤的劳动吧,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戒暴躁,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如果妈妈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暴躁、放弃,那么孩子会模仿妈妈的暴躁。相反,妈妈要使自己养成坚持,静心,沉着冷静的性格,用平和温柔的语言来与孩子交流,遇事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转移注意力,再来教育孩子。让妈妈用耐心与引导,逐渐培养孩子坚持,冷静的优良品质。一定要记住,妈妈是榜样。
戒啰嗦,啰嗦的人往往不受人喜欢,更何况是小孩子。孩子从出生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考和意识。妈妈不断重复强调他们应该怎样做,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教育的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妈妈跟孩子说话应该言简意赅,表达到位,不重复,不强求,并且身体力行。与其强势的要求孩子,不如用行动来做榜样,让孩子独立的思考。妈妈给孩子留出空间和余地,而不是步步紧逼,相信孩子能自己发现。
戒溺爱,溺爱分为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和精神上的放纵。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妈妈要知道,不是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者他们要什么买什么就是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可。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节约朴素的好习惯。在精神上,对孩子不可过度放纵,让他们为所欲为,要培养孩子的规矩责任意识。从一岁多开始,对孩子不可以做的事,要坚决说不,不能因为大人的心情三心二意,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可以做,自己该面对的成长的艰难险阻,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过度的保护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独立生存。
懂沟通,孩子需要向妈妈倾诉,妈妈也要学会读懂孩子,与孩子共情,理解他们的情绪。尽管大人也有很多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但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说伤害孩子感情的话,要知道孩子是很敏感的。妈妈可以幽默的与孩子讲话,从而让孩子更愿意听从妈妈的教育,向妈妈敞开心扉。在孩子烦恼,无助,难过时,记得蹲下来,摸一摸,抱一抱孩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明白,妈妈始终能理解他们。
懂疏导,这对培养孩子的性格很重要。阳光,快乐,乐观的妈妈能将快乐带孩子,妈妈如果将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孩子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也会变得悲观。所以,妈妈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自己的不满意之处,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最亲近的人身上。作为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还可以让爸爸加入进来,成为自己的帮手。最后,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明白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妈妈,孩子也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懂陪伴,现代中国家庭的模式大部分是老人带孩子,父母去上班。父母为了更好的生活忙于工作,回到家后也可能累的无暇陪伴孩子。对于孩子,父母的陪伴是很珍贵的,尤其在他们小的时候。老人带娃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家庭矛盾,希望父母能多陪伴孩子,亲自教育孩子,这比挣更多的钱更重要。当然,高效的陪伴是孩子需要的。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最多算陪着孩子,而不是陪伴。父母要做的事有很多,但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抽出时间多抱抱孩子,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得到父母的满足。
最后,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有益。作为成年人的父母,要善于处理夫妻关系,不要着眼于小事,斤斤计较,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即使成长路上有曲折坎坷,孩子也有一个温馨的港湾。
父母情绪平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在童年被如何对待的方式,关乎孩子内心的健康发展和人格养成,也关乎孩子的一辈子。近期读了罗佩老师写的《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这本书,书里对情绪管理等方面就提供了不少实际生活里的例子,很有参考性。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在读完罗老师的这本书之后,对其中的两点内容特别有共鸣,很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 父母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情绪平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好说话,是为人父母的功课,也是养育智慧。儿童的成长是模仿性成长,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互动模式会复刻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形成内在的私人逻辑。比如,经常被吼叫指责的孩子,很容易形成 “我不好,我不乖,我不对,我不配得爸爸妈妈的爱” 这样的自我归因和自我认同,而缺少价值感。
罗老师说,“当孩子表现糟糕的时候,恰好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而往往,父母用呵斥和责骂甚至是打孩子去惩罚,希望让孩子“长记性,下次不敢了”。 这样做,孩子丝毫感觉不到被爱,还会积压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加重了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还让孩子效仿到带着情绪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并可能最终影响到亲子关系,这就是更加糟糕的结果了。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善于管理情绪。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积极暂停“的小工具,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冷静角“,当情绪出来的时候,就去那里”疗愈“一下。
要做到情绪平和,另一个关键是对不完美的接纳。
首先是对我们自己的接纳,接纳自己可以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很多时候,接纳了自己,也就接纳了孩子。因为在某种心理意义上来说,我们看到的孩子身上那些令自己抓狂的方面也是自己身上存在但一直没有正视和接纳的部分。
比如,对成绩很看重的妈妈知道自己当年非常努力学习,但仍然对没有考入更好的大学而耿耿于怀,带着这种未完成的愿望和期待,自然就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如果孩子作业拖沓,成绩不理想,就会很崩溃,会盯着孩子学习,逼着孩子补习,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恐怕不太可能保持平和的情绪。
二、父母爱的有方法,孩子内心有力量
父母情绪平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核心是培养出有积极品质的孩子,心底有温情,内心有力量,未来有希望。在父母情绪平和,缔结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还有必要学会一些方法来助力孩子的成长。
在《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这本书里,罗老师也提到这样的一些小方法。例如,对于 “帮助孩子快乐学习“ 这件事来说,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1.不贴标签,让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
面对成绩,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绩本身。强调成绩好,就意味着给孩子贴上了“聪明“的标签。而强调孩子努力,就是一个过程导向,”只要努力总会进步“,就会帮孩子将外在评价的关注转为向内的内在动力的激发上。
因此,我们家长的目光要更多投注在孩子努力的过程里,防止贴标签行为的发生。
2.目标明确,帮孩子找准奋斗的目标。
有目标,有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积极品质,关乎孩子一生的学习力。很多的父母喜欢对孩子包办代替,给孩子设置任务,给孩子报补习班,催促孩子做题,等等。 这些大多出于父母自身的意愿,并非孩子自己内在的奋斗目标。因此,很多计划要么执行不下去,要么孩子消极怠工,养成拖拉的坏习惯,甚至引发亲子关系恶化冲突。
我们建议的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制定目标。 如果目标有些大,就拆分为不同的几个小目标。目标清晰而具体,并且可以有效执行。 家长从孩子那里领任务,比如,帮助孩子记录表格,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如果成功达成小目标,适时给予鼓励和奖励。
3.找对方法,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可以是快乐的“,这也是我一直坚信的,并且在我家孩子身上得到充分验证的。 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讲的就更多了。
在书里,罗老师提到一个”心流体验“,是说让孩子稍微跳出”舒适区“,但是又避免”恐慌区“,而是在”学习区“里学习。而创造这样的”学习区“给孩子,就是帮孩子把握一下学习内容,已经学过的知识占85%,未学过的知识占15%。
《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这本书,有理论,有方法,也有案例,轻松好读。如果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有点吃力的话,不妨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就把正面管教的内容吃透、揉碎,用更加通俗浅显的语言,配上丰富的案例以及轻松的彩图,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了很好的情绪管理以及智慧养育的指导。
父母情绪平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的重要性有哪些?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的重要性
1、让孩子抗挫折能力会更好
父母情绪稳定却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那是一种和教养和气场相关的事,做父母的当下的情绪多稳定,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就有多稳定。我发现,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在孩子身上也就会出现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礼貌和教养一个不缺,看待世界也更宽容。
2、会让家庭更加和谐
父母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会让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变得安逸、舒适,会让家庭变得和谐温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发展,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情绪是一个人犯错的逻辑起点。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情绪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3、孩子会更加自信
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会从父母那里获得积极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他人和环境会更加信任,更愿意向外界开放自己。孩子的心态也更乐观、积极。
父母如何保持情绪稳定
1、学会控制自己的低落情绪
家长不要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教育孩子,家长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果在此时教育孩子,那么很容易将一些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到不应该承受的委屈。
因此,家长在自己情绪失落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教育孩子,先将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教育孩子。只有自己的情绪平复了,家长才会变得更加客观,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公道的教育。
2、试着把孩子当“外人”看待
我们在面对外人时,即使心里有不满的情绪,也能够去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和做法,这就是所谓的“厚他人而薄家人”。其实,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更应该要做到厚家人不薄自已。
学会稳住情绪、化解情绪,理性地用爱去理解、包容和引导孩子,才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驾护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待人接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那么父母怎么培养自己的好情绪呢?
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大爱之心、宽容之心、理解之心。当一个人有了大爱心、大胸怀、大视野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随之消失了。父母心态稳定,是影响孩子心态稳定重要的一个因素,父母自己一定要稳定,坚守一个道理和原则。
同样对孩子说的一句话,10%是语言,35%是表情,55%是情绪,家长的不同状态,说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
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会让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变得安逸、舒适,会让家庭变得和谐温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发展,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情绪是一个人犯错的逻辑起点。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情绪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做有智慧的父母吧,不要再让你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学会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