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1-17 10:09: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读后感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读后感,有一本书《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也被中国的...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读后感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读后感
 有一本书《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也被中国的科幻界公认为中国古代较早的“科幻小说”。这篇作品的原文是:“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这是一个和现代机器人题材的科幻小说非常相近的故事。“鲁班造木鸟”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也常被人提及,例如《墨子.鲁问篇》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俱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唐朝的《酉阳杂俎》也记述:“鲁般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其父伺得鸢,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人曰:般所为也,赍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的描写,也充满了科幻意味:“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这些超前于时代,以当时的科学为基础的幻想,足以令我们眼界大开。下面,再举几则研究者们较少提及的中国古代科幻故事。
  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写道:“傀儡子,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阏,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
  我们并不怀疑在汉高祖的时代,古人制造木偶人的技艺,但是,若要木偶人与真人一模一样,还要使匈奴皇后信以为真人,产生忌妒,退了围城的数万人马,不要说当时不可能,现在的科技也未必能办到。这个故事可以视为和偃师造人相媲美的古代机器人题材的科幻故事。
  再看几则中国古代的UFO故事: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杂说下》中提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廓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东晋王嘉《拾遗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瞑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仙也。”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武帝使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廓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乃与一支机石而归。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唐王贞范《洞天集》: “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遵像,往往飞来复去,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
  如果去除神仙方术的色彩,这些记载中的仙槎,与现代科幻小说中的飞碟就非常相近了。
  再如元代伊士珍《琅嬛记》中关于“七宝灵檀几”的记载:“谢霜回有七宝灵檀之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形隶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一人欲修道,则使其人自观,几上则便有文字,因其缘份性资而曲诱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则几上便有文字曰‘某处可得’。又如欲医一病人,或欲作一戏法,则文字便曰服何药愈,念何咒、书何符即得也。甚至读书偶忘一句一字,无不现出。霜回宝之。”
  这样的文字,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和电脑及互联网十分相似。
  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不可能使用现代人的词汇,如激光、全息摄影、机器人、飞碟、外星人等。他们在幻想这些事物时,用另外一些他们惯用的词汇来替代,如飞碟叫做仙槎、明珠、火球;望远镜叫宝镜;机器人叫木偶人、傀儡、铁冠人;而外星人,更多地被叫做羽人、鬼怪、神仙。笔者认为,科幻思维是不分国度的,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中国古人对于科技的所产生的古怪想法,即使不能被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至少也可以被当作是那个时代的科幻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目前已出版18册。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写就这部巨著的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师——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技技术史》讲述了些什么呢?”这些恐怕是每一个初知此事的人都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为了解开这些“问号”,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李约瑟博士,读一读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1998年年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海飞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通过通俗、生动、简明的导读,使青少年对于中外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对于曾经并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名著有一定的领会,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接着,出版社组织了编委会,由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反复的论证确定了书目。本套丛书最终确定的书目,打破以往名著丛书的单一架构,特别注意到了知识的整体结构,除文学名著外,还选了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使知识的分布合理,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每册书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生平;第二部分介绍原著梗概;第三部分是评介和导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青少年的阅读和名著的传承。
  本套书选定书目的原则是:
  1.首先考虑权威性和知名度,即经过历史检验被公认为具有重要地位、价值和重大影响的名著。
  2.在比例分配上,文学名著约占 52%,计26本;人文(社科)名著约占36%,计18本;自然科学(非纯专业,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哲理色彩)名著约占12%,计6本。
  3.适当考虑时间跨度,从古代到近现代,同时,也考虑到典型性,如《马可·波罗游记》、《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急求 中国古代科技对现实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技的衰落及其对当今发展的启示
  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厚重,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中国的智慧深邃悠远,中国的人民勤劳包容。中国曾享有令世界瞩目的繁盛,也曾拥有领先世界千百年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
  然而有一个事实是我们不可以也无法忘记的:中国——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有着一段被外国入侵、被动落魄的屈辱史。是落后让我们挨打。落后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就当清政府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轻蔑的称外国为夷时,外面的世界已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也为帝国主义的对外入侵提供了有力后盾。中国人没有创造奇迹,血肉之躯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为什么落后。
  或许这种落后应该算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它的产生归根到底因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取向。这是由中国上下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所决定的,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它在各个阶层中都根深蒂固。纵观世界历史,颠覆传统的思想总是推动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可惜,这样的事情从未在中国发生过,即使有过,也绝对是不为人接受而受到攻击的。
  也不能单纯地说这样的民族性格是好是坏,只能说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这样的性格曾让我们强大,但也同样是这样的性格让我们蒙受屈辱史。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一个农耕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勤劳、务实、朴素、忍耐、热爱自然的国民性。乍看都是褒义词,但中国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过头了就会成为保守、逆来顺受和盲目崇拜自然。
  同时,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从古至今都对我们的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古代的读书人寒窗十载,为的便是入朝为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官员掌管着各种权利。国家的行政、军事、经济甚至科技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科技被朝廷控制,就是所谓“官科技”。
  “官科技”造成了一种尴尬。由于朝廷官员大都通过科举制度选举,个个都是提笔成文的文人,满脑子诗词文韵。这样一来,想必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自然科学。既然不懂,又怎能谈得上研究、探索与发展?而广大地百姓们是不能接受到足够的教育,也不可能介入被朝廷垄断的科技探索研究。况且中国百姓是务实的,靠天靠地吃饭的农耕民族关心的是如何科技的实用性。因此,就算他们有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也是不会关心现象之下的本质的,在他们看来,那是“无用”的。事实上,朝廷作为国家得最高统治者,关心的也是科技如何能为其统治活动和农业生产等服务。在朝廷的这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古代实用科技高度发展,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从数学的鸡兔同笼到天文观测与历法,均是出于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综观中国科技史,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各种现象之间有着怎样的规律和联系。其结果是在自然哲学和以原理、定律表现的理论性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相对落后,使科学技术缺乏发展的潜力,当它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自然地出现一种趋于停滞的状态。与此同时,西方的学者们却注重着世界本原的探究和理论的深入。
  试看让无数中国人都深感自豪的四大发明,火药被帝国主义者制成枪炮最后用于入侵中国;指南针用在葡萄牙、西班牙,就成为了其探索海外世界,进而建立海上霸权的先决条件;纸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但是外国将纸投入使用的量,却是中国的数倍;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印刷术,但是更为方便和先进的打字技术、影印技术,却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我们总说中国的科学成果比国外的早多少多少年,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连我们自己都无法重视,又怎能奢望会对世界产生一星半点的影响呢。在承认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同时,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性源于生产,但是可惜的是又都止于生产。没有人愿意在不明确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理论的研究,因为那是无用的,是不被社会舆论所提倡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都集中在士大夫阶层,他们是一群饱读圣贤书,整天思考着如何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文人,他们拥有着接触世界先进技术的机会却遗憾的放弃了他们。另一方面,从事纯粹的理论科学研究的人从来都不得到政府和舆论的支持,他们的工作恐怕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追求,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这样做会有什么意义,这个社会主流即如此。相反,在外国,资产阶级在工业技术革新中尝到了甜头,对思想和研究的自由都持着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历史也说明了,这些看似无用的理论都在未来产生了极大的价值,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哈代不是说过吗:“我从不做有用的事。”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是相当负责任的。科学的本质就是“无用”,但你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它可以创造出相当有用的东西。
  如果说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理论基础即是它的根,枝叶果实就是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科技这棵树枝叶繁茂,根基短浅;西方科技确是根基深厚。土壤上层的水总有一天回被吸干,这时,中国这棵树不可避免的会凋敝。西方的科技却厚积薄发,迅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飞跃。
  中国的经济处在稳步地高速发展中。世界对此做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一是中国正在飞速崛起,回归超级大国,对其他国家构成这巨大的潜在威胁;其二是中国的发展过快,存在者太多的巨大漏洞和缺陷,因此这种高速发展不可能长时间持续,最终中国会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崩溃。
  然而无论是威胁论还是毁灭论事实上都不是最中肯的评价。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确在崛起,然而问题也的确存在。只有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给了世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逐渐在全球商品供给链上占据了重要一环,成为了所谓的“世界工厂”。巨大的贸易顺差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陶醉在这种高速发展之中。近年来,我们才逐渐意识到,我们尽管为世界打工,却缺乏自己的科技创新。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事实上是在帮助其他发达国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那些经济上相当可观的数据不过是依靠数量庞大的微小利润积累起来的。
  虽然中国正在努力走向强大,但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继续着重实用轻理论、只制造少创造的路,很难说我们的经济不会像当初的科技一样因为根基浅薄而凋败。必须要有自己的科技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的高端占据一席之地,而不是在低端替别人赚钱,才能真正地实现强大。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才有创新型社会的概念的出现,才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提出。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的保障。时间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依然务实,或者说——现实。同时中国人还有着官本位思想的后遗症——功利。我们时不时地可以听到某某大学地教授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有时甚至是抄袭其学生的论文。这是何等讽刺。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相当不到位;第二,我国把论文作为升学、升职称的条件,并将其数量看作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的多少是不妥的。如此一来,其实整个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这两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同时得到解决的。首先是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使“原创”者们能够真正的享有自己知识创新的所有权,能够真正实现通过它获得应有的利益。通过知识盈利应该使天经地义的,金钱是人在社会生存的必需品而不是罪恶。人人都有追求金钱的愿望。因此,如果知识产权制度保证人们能通过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获得财富,那么学者们创新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充分地激发。他们获得的财富有一部分会拿来提高其生活水平,剩下的必然又会为下一次的研究创新提供经济保证。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当知识产权制度起到了激励创新的作用时,将论文作为升学、升职称条件的做法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种机制本身是为了迫使人们创新,当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能够达到目的时,这种被动的机制就完全可以被淘汰掉。
  另外,光有创新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创造出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能够真正实现投入生产、进入市场。以往很多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说可以节约能源、节约劳动力的一些科技成果,往往只能被知道在实验室里已经实现,却久久不见出现于市场。这实际上既是对科研经费的浪费,又是对为此付出时间精力的研究人员的不尊重。既然已投入了前期的大量人力物力,为什么不能实现最后一步——为社会创造价值?
  不管怎么说,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正在致力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相信中国不会重蹈覆辙,最终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44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放一读后感(放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孟德献刀读后感五十字(《孟德献刀》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