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史读后感急急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断代史,还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殷商研究的summary.,作为一个第一次接触殷商历史的普通读者,这本书读起来比...
殷商史读后感急急急!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断代史,还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殷商研究的summary. 作为一个第一次接触殷商历史的普通读者,这本书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能耐心读完,信息量还是相当丰富的。作者的证据基本从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取材,文字证据也基本选取年代比较早的材料,比普通的普及读物更加严谨和令人信服。
虽然人人都会背“夏商周”这三个最早的朝代列表,但是夏朝飘渺无迹,关于商朝的文字资料也极少,让人对这前两个朝代印象淡薄。好在有殷墟的出土文物,让人对商朝有了一点直接的认识。对于我来说,商朝的最好代表应该就是青铜器吧。种种出土的青铜器森严,华丽,精致,古意盎然,让人对那个时代浮想联翩,所以商朝的最好注脚应该是“青铜时代”。
商朝立国600多年,如果不算东周后期的春秋战国的混乱,殷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历时最长、最稳定的朝代。600多年绝对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的变迁,文明的传播,生产力的进化等等。让人遗憾的是因为文字资料的缺乏,让人们对这个朝代失去了记忆。所谓文明史,其实往往是文字史。
好在甲骨文和各种文物的出土让人可以一窥那个时代,对这些远古人们的生活猜测一二,并看到中华文明在其源头上的形态。周朝对中华文明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朝代,几乎奠定的之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而周朝的种种,肯定不是完全独立发展出来,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继承自殷商,例如祖先崇拜,例如凤。
商朝绝不是一个原始的部落,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历时600多年,占地之广,声望之隆,影响之大,使它当之无愧地在王朝世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商人崇拜祖先,崇拜唯一的神——上帝,崇拜凤。殷商的周边有不少方国邻居,看来每朝每代都不缺外敌这种东西。商人爱祭祀,爱占卜,无论大小屁事都要占卜一番,还要从正反占卜好几次,每次都要献点牛啊奴隶啊什么的,看得我都觉得肉痛,这可不便宜啊!可怜的奴隶们也经常被拿来陪葬,而且一杀就是一大批。你把他们拿来干活不是更好?这样人家也不会常常逃跑了。商朝的法律严峻,一点小事就要砍头砍脚割鼻宫刑,后世的“暴秦”大概也比不上。大约年代越早,人们对于生命是越不在乎吧。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当时的宫殿也应该是华丽的木建筑,有后来中国木建筑的形状了,当然其具体样式还是很难得知。人们用玉和贝壳做钱,他们已经开始养蚕织丝,可以织出美丽复杂的丝绸。青铜器、玉器、陶器和骨器的工艺更是不必说,相当的精致美丽。总之,这是一个繁盛不输后世的时代。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史记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史记读后感1500字1
在浩瀚如烟的中华古典名著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拜托各位。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正因为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被列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我在假期学习之余,通览了《史记》收获不少,读了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从夏开始到汉朝,历史事件人物都历历在目。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宫的真奇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销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史记》,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由于它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人们一直誉之为"实录",称赞作者"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在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史记》这一特点。描写紧张斗争的场面,让人物在具体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各自表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这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在《项羽本纪》中,作者连续写了项羽杀宋义救赵、鸿门宴、垓下之战等一系列紧张斗争的场面,使项羽的形象更加丰满。特别是垓下之战,写项羽在汉军数重包围之中,慷慨别姬,溃围、斩将、刈旗、□目叱汉将、以头赠故人,虽然形势危殆,仍然那样豪迈而从容。这些激烈场面的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壮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灌夫使酒骂座和东朝廷辩的描写,也是运用紧张场面表现人物性格的很好的例子。其中项羽是我最爱的之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上面这个小故事说明的好学和目光的远大,虽然是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我觉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他因为李陵辩解被刘彻定为死罪,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羽毛",但他想到了父亲的遗命,想到了毕生的使命还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条路--接受宫刑。这可是奇耻大辱,过去说,"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宫刑呢!但为了事业,司马迁忍辱偷生。出狱以后,刘彻还封他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职务要高,可却是宦官担任的啊!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把这一切都忍受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史记》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渊源历史,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懂得了一些历史典故,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背景、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历史影响。司马迁的博学、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史记读后感1500字2《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非浪得虚名,成大事者应懂得的道理。其文辞读来朗朗上口,另外还讲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事迹及其人格魅力。接下来,我就我个人说一下从《史记》中明白的道理。纵观其所描写的两千年历史,无非就是成败。
读史使人明智,我就想从中读出成败的规律,懂得一些兴亡治乱的道理,不仅仅用于工作学习,还用于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得自己取得最后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生命中无非就是在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其次是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这两者都是很大的学问,并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而能把握好的人一般都成功了。
首先来说一下如何完善自己。第一,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与人为善,待人亲切热情。待人亲切,别人才会拥护你。汉景帝时,发生了七王之乱,叛贼虽然来势凶猛,但最终被景帝打败,因为景帝自身很有德,礼贤下士,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过吴王也很有德,但那时反叛之前的事,他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皇帝是一个明君,你还要反叛,使人民陷入战乱困苦,这就证明你失去了“德”。看看那些被世人称颂的王侯将相,在道德方面都是绝对优秀的。第二,要有自己真正拿得出来的本领,要么文能安邦,要么武能定国。有了才能,才能有威信,才有了成就功业的基础。具体应怎样完善自己呢?如下:
1.不要随意高谈阔论,显露自己。这当然与古人喜欢修身养性有关,不过当今社会低调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当然低调的条件是你能高调的起来,那这就需要你加强自己的能力了。有几个帝王会唧唧歪歪的夸耀自己,其威王自然存在。
2.要经常发问,好问者近乎智。孔老夫子都好问,更况我们。当遇到不懂的就发问,这样你懂得的就会越来越多。
3.还要善于倾听,大事学会倾听,你可以减少决策错误,小事会倾听能增加你的见识。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都不能一人解决任何问题。所以皇帝这样高的统治者遇到什么事还要和群臣商议。
4.不要随意的显露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在别人面前显示什么不满。有多少王侯将相就是因为不能控制住自己而遭殃。
5.心胸要宽广,凡事不要斤斤计较。齐桓公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才有了齐国的强盛。
6.要具备观察或洞察事物的能力,事情刚发生,便能看出其发展和结局。秦国攻打郑国时,刚发兵蹇叔就说了秦国一定会败,果不其然。当然这需要我们有很多人生经验,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地。我们就应多看些书,多出去走走。
7.做事要有决断能力,不要畏畏缩缩,以免失去时机。有很多事固然要听听别人的意见,但最了解自己的无非还是自己,决断的还是要自己。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8.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消沉。这次的失败可以为我们下次的成功提供经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9.做事要有恒心,事情总会成功。楚汉之争时,刘邦开始时实力比项羽差这么多,但他屡战屡败,最终战胜了项羽。
10.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能反躬自问的叫做聪,能检查自己的叫做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与人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交友时,一定要交结那些有内涵有素质的人。那些成就功业的人都能做到礼贤下士,在和自己等级的人也是结交那些名士。这些人不仅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帮助我们,会为我们出谋划策,而且还能身体力行教会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引导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在和亲人处理关系时,起码要做到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在与其他亲人交往时,要做到以善为本,待人谦和有礼。
人生不如意事较多,遇到较大的挫折时,人往往会一蹶不振,这可是不行的。挫折和伤痛往往会使人更快的成熟。但是时间可以冲走一伤痛,却不会带走给你带来的成熟和成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虞舜、姜子牙在施展自己的才能前都是被困于一地,不得施展自己的报复。
所以,只要是珍珠就会发光,很多时候都是时机不到,只要有才能,肯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人有很多时候都会面临诱惑,平时也许会有游戏的诱惑。而为官有权时则要面临金钱、美女等诱惑。这时候我们就要把持好自己。孙叔敖不收鱼以自己能给自己长久的提供鱼。受贿者无非是在掘自己的坟墓。拼搏今天,成就明天,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
史记读后感1500字3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能统筹布局,能带兵打战,可却偏偏不爱官场利益。
《史记·留候世家》中便有记载,留候跟从皇帝去攻打代国,出奇计攻下马邑,以及立萧何为相国,之后留候和皇帝从容地谈了很多天下大事,留候常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这段话开始我还是很不理解的,那时的张良立下累累汗马功劳,对于一般的大臣来说,他们巴不得在皇上身边多待几年。觉得有运气可能还会得到皇上的青睐,升个官,发个小财,颐养天年什么的。可张良却执意摆脱官场,去过算是归隐的生活,毕竟他还是挂着"留候"这个名号的,且他后期也与吕后有接触。倒是像极了南朝齐梁的陶弘景,可能张良并不具有隐士思想,只是在官场累了,想过自由的生活罢了。
并不同于晋宋间的宋炳与元代的吴镇,即便是皇上下令征召也不去,不和官方打交道,张良只是奔波太久,想停下来休息而已。他也想过过那种可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生活吧。虽说这是后期李白的诗句,但那种意境,着实让人向往。也是,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日子,敢问世间有谁不想要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觉得张良归隐很傻,但我却并不这样觉得。当一个臣子愿意放弃荣华富贵去追求自由生活时,无非就那么几个原因。也许是想休息了,就像是古人喝烈酒喝醉醒后都会习惯性品茗一样。在大醉后来一杯清甜回甘的白茶,清去残余的酒香,留下的萦绕唇齿的茶香不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史记》中有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说明张良已经没有带兵的能力了,也只能出谋划策。且"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说明张良早有归隐之心,但这时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留候坚持着服侍高祖。但刘邦已平定天下,张良遂了自己的心愿,有何不可?
再者,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便要全身而退。人们说:"伴君如伴虎",功成却不身退,便是要与虎谋皮,但这却并不可能,张良也是看出这一点了吧。想想历史上,来不及功成身退而落了兔死狗烹结局的可不少。伍子胥、岳飞、于谦,哪一个不是尽心地服侍君王,哪一个没有为国贡献?可最后呢?却被那位高高在上的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而与张良同期的韩信,为高祖收复燕、代、齐、赵,最后却被诛三族;越王时期的文种为越王出谋划策,收复吴国,最后却被越王逼迫举剑自杀。这一桩桩,一件件,可不可笑?范蠡说的没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没有君王会愿意留立下大功的臣子,最后也只会是兔死狗烹,所以,如范蠡与张良这样,选择归隐才是明智。
而且,对比起明代陈继儒,张良的选择可谓是着大众之眼光,随心自在。陈继儒明是归隐之人,却爱和官家打交道,因此被世人诟病"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实在是可怜。而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他们时机来临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这样有何意义?归隐反而成了他们为了仕途而撒的网,难道这样就正确吗?如果是,那张良的安然归隐又有何不可?
我觉得,用"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来形容张良再好不过,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要的便是一份淡然;而张良归隐求的也是这份淡然,相对比来看,这归隐与品茗又差不多,这品茗之人品的不也是一份淡然吗?像蒙顶甘露的齿颊留香,祁红的"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武夷岩茶的馥郁丰富。这都是归隐感受,也似人间百态。
想想,一个人归隐自有道理,是累了要休息也好,是为仕途铺垫也罢,抑或是为躲避君王的绝情。总是因为有一丝厌倦灯红酒绿,渴望清闲雅致,才会选择归隐,或许只有那远离尘世烦扰的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安放自己的灵魂。所以对于张良的归隐,我欣赏。
史记读后感1500字4《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x年至公元前9x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史记读后感1500字5高祖本纪讲了高祖刘邦的一生经历,即是写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国的过程。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些许心酸。
本篇着重写了刘邦的成功,而对于他的一些缺点陋习,比如奸诈,损人利己,虚伪等人品方面则有些忽略,不过终归来说,刘邦是成功的,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虽然一生正气,勇猛无比,但却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冰冷,不得不让人感慨。
看了《高祖本纪当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刘邦虽然人品不好,出身低微,胸无大志,无雄才伟略,但他却领着一帮豪杰推翻暴秦,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汉国。首先,司马迁认为他能当上皇帝是上天授予的。刘邦母亲怀他时就有蛟龙附身,刘邦长相一副龙的容貌,面相贵不可言,被称为赤帝的儿子,所到之处,天空都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这么来说,刘邦自生下来命中注定就是天子,他就会建立汉国。这一点来说,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当然,刘邦德胜并不只是由于他是君权神授,他还有过人的用人才能,这一点是项羽远远不能及的。刘邦能够识才,如《史记》上有:“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知道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有才能的人都不会被他遗漏,取其长避其短,使得人才得以尽其所用。而且刘邦用人十分果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用自己的的情感感人,很得人心,给他要用的人信心与盼头,让他们全心全力的为他效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他手下有韩信,张良,樊哙等为他尽心尽力。正如他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不善于将兵,而善将将,再让他手下的人才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的才智作用的时候,又要保持对他们的绝对领导权,加强他对人才的控制,这一点我认为即使是在今天,对当领导者的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还有刘邦的能力十分强,能屈能伸,反应能力十分快。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不管是在危机丛丛的鸿门宴,还是在被项羽围困时,还是与项羽对决时被弓箭射中。他都有急智。他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急中生智,抓住哪怕一点点的希望,成功逃脱。相对于刘邦来说,项羽就有些反应迟钝,死脑筋。在被逼到乌江时,他本可过乌江,以求之后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可是却一下在失去理智,自刎于乌江边上,只留得后人唏嘘不已。刘邦能成功,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时他会安抚人民,可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在归降了的地区,刘邦对安抚人民,鼓励耕种,镇国家,抚人民,给粮饷,不绝粮道,正如他说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人们普遍都认为刘邦是个品德高尚忠厚老实的人,认为他值得信赖,因此都纷纷依附他拥立他为王。而项羽呢,虽勇猛无比,却又奸猾伤人,项羽曾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经之处,都会遭到毁灭,他这样的糟蹋人民,可想人民怎么会拥护他,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比刘邦更有才的人很多,比如张良,韩信等,但刘邦趋合理的利用他们并把它们的才能发挥出来,刘邦本不是旷世奇才,但他善于用才,善于抚民,最终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将刘邦和项羽做了强烈而且鲜明的对比,由此更加突出了刘邦的胜利。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胸怀大略,虚怀若谷,求贤似渴,善于知人用人;而项羽者过于稚嫩,气量小,嫉贤妒能,造的后来众亲背离,凄凉的自刎乌江。比如说写到项羽刘邦分别率兵去关中击秦时,项羽之描述了他在军事上的胜利,而刘邦则不仅有军事上的胜利,还写到他抚慰军民等安民措施。司马迁还将项羽和刘邦用人方面进行了对比,项羽刚愎自用,有范增却没有好好利用,做事鲁莽,不经思考,正如刘邦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语所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正是经过这样的层层对比,不对递进,进而拉下了刘邦胜,项羽败得帷幕。其实,很佩服刘邦。
本片高祖本纪语言精练,朴实无华,给我们读者展示了刘邦与项羽争霸的精彩以及历史的残酷与真实,刘邦与项羽两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刘邦得胜与项羽的输给后人许多启示。
;《史记》读后感400字
《史记》读后感范文400字(通用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范文400字(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读后感400字1
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这里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读后感400字2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学术,它记述了从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事件。在《史记》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最早的皇帝——秦始皇这个人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功劳很大。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改郡县制,还颁布了新法;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币制度、量衡制度。
还修筑了“东通海边”、“南入吴楚”两条大道,一但有叛乱,可以随时派兵镇压;在军事方面,秦始皇派兵出击匈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起来,修筑了万里长城,另外,在文化思想上秦始皇也统一了文字。可秦始皇虽然对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对劳动人民却很残暴。他“焚书坑儒”,将儒生等四百余人坑杀于咸阳,又下令烧掉诸子百家著作,给中国历史造成了巨大损失。读完《史记》,我还了解到其它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陈胜与吴广起义、楚霸王项羽等等,历史画面如在眼前。这本书让我增长很多知识,现在我知道《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还是一本深奥的文学作品。
《史记》,让我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是多么宏伟,同时也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增加自豪感。
《史记》读后感400字3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河。”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后,我就对项羽有了另一种看法。
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他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的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意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不是会成为绊脚石吗?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项羽还是一位不善总结自己失败原因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是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史记》读后感400字4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废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史记》读后感400字5《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