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辩护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1-04 15:15: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

苏格拉底的辩护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在没想清楚之前,先跟着一位不大会错的“大哥”学,是个思路,说不定跟着跟着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了。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有点像打地基,有“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通识七艺”分别有了解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观”分别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展开。

看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以读者为中心,向内向外基本都包括了,相信一年后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自己看问题会更加丰满,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迅速的拆解、归类、找到核心症结、对症下药。

在开始读书之旅前先要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什么态度呢?不能端,也不能正,轻松愉悦的心态才能学的更多。所以前三周先讲三本预热课的书,第一周我们读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

1,读书前

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知道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知道他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名言对我而言,只像句普通的道理,听过知道就过去了。

2,德尔斐神谕

好事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海勒丰,到德尔菲神庙求谶(chen),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当苏格拉底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发朋友圈求赞竟然在质疑,会不会搞错了,他想要去亲身印证。

然后他去找了各种有智慧的人,政治家、诗人、手工艺人等,与他们对话来验证神谕是否是真的。

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反思自己,如果我听到神谕,很可能不会质疑,更别提去印证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信息和声音,有多少会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有多少会直接拿来用呢?

还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是觉得羞愧恼怒,设法掩盖呢?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习改进呢?

3,读书,要注意历史背景和细节

何帆老师在代理我们读书前,常常会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开场,这次用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因为罗生门和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奇案,罗生门在最后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目击者樵夫,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同样想读明白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况细节有所了解。

我先说几个疑团,苏格拉底当时已70岁高龄,为什么要判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死刑?慢神和蛊惑青年,欲加之罪,流放不就行了?

苏格拉底本可以免死,为什么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一)可以未审之前逃亡境外,这是当时常见的事;(二)辩护措辞稍软,说些悔改的话,或追述以往战功,请求将功赎罪,但苏格拉底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叫来;(三)自认充分的罚款,申辩时苏格拉底只愿意支付很少的罚款,一个命那,后来提到三十命那(还是很少,相当于普通奴隶的赎金),而很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其支付;(四)坐监一个月之间设法逃亡。虽然罚款和逃监所需款项很大,非他本人能办,但当时有许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他负担一切。   

审判的程序分三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第二段有被告提出辩护,然后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第三段先由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也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惯例,被告的妻子及其他亲属可以处理哀求审判官从轻定罪。

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慢神,二是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叙述了德尔菲神谕的故事,说他因为要了解谶语的真意,才去考察人家,结果被人家恨,非但如此,还有许多青年看见觉得有趣,便学他的办法,出去考察人家,结果大家一概归咎于自己。还说与大家讨论问题,考究哲学,爱智慧,是神的旨意。声明若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他绝对不干,声称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爱智慧,会继续与青年们谈话。也不会向法官求情,求情就是让法官徇私,就是对神的不虔诚。

总之这应该算是非常糟糕的申辩了,成功惹恼了投票者和审判官。

多了这些背景细节的支撑,对当时的情境更立体了,我如果是苏格拉底,我可能做不到那样,我可能会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人民的觉醒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重锤猛击。这样他的呼唤就更加

4,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法”更适合自修

先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点;再假设这一观点不对,试着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存在逻辑漏洞;修补原有观点,使之能包含新的例证。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复推敲,把一个道理研究清楚,但最好自我否定之否定,不然可能会想苏格拉底一样招惹别人的厌烦。

5,智者的选择

菲斯杰拉德说过,脑袋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在经过不断的修炼,成为智者,向善,不做恶,将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想避免那些诱惑的干扰,就给自己定下限制,用制度让自己不去那些“可能会死的地方”。

6,最后

我对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关于作者

柏拉图,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本书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载了苏格拉底在面对雅典同胞对他的指控时所做的辩护,是我们回答“苏格拉底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这部作品既是哲学史也是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苏格拉底对自己的使命和哲学的本质做了经典的描述,说出了“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样掷地有声的名言,他为了哲学主动求死的气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哲人毫不畏惧地追求智慧。

核心内容

为你还原苏格拉底申辩的现场,并且解释了三个问题:第一,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第二,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第三,苏格拉底为什么用一种自寻死路的方式为自己辩护,同时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如此淡然。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转向,但是他一生述而不作,而那个时代留下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又莫衷一是,因此苏格拉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成了困难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门径,因为这是苏格拉底在五百多名雅典公民面前所做的申辩。

二、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

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讲大致分为两部分,他分别回答了“我为什么会被起诉”以及“我为什么无罪”这两个问题。

在解释“我为什么会被起诉”时,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遭到人们怨恨的起因是多年前的一则神谕: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

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非常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

但是在揭示其他人无知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给自己招来了普遍的怨恨,这些怨恨最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

三、苏格拉底如何揭示别人的无知?

苏格拉底与占卜师游叙弗伦关于“什么是虔诚”的讨论,很好地展现了苏格拉底如何检审一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人以及如何揭示他的无知。

首先,游叙弗伦试图给出一些虔诚的例子来说明“虔诚是什么”,但是苏格拉底想要的是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

游叙弗伦第二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指出根据神话,不同的神会喜欢不同的东西,很难达成一致,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游叙弗伦第三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学史上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游叙弗伦表示倾向于前者,那么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就不对了。

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完美,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游叙弗伦只好借故有事,仓皇离开。就这样,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

四、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

在辩护演讲的第二部分,苏格拉底解释了“我为什么无罪”。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宁可去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而停止他的哲学生活却是他知道的坏事。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神馈赠给雅典人的一只“马虻”,一生的使命就是不停地叮咬雅典这匹昏睡的骏马,让雅典和它的公民们保持警醒,让他们关注自己灵魂的健康——也就是各种德性或美德,而非外在的金钱、荣誉或者身体的享乐,因此自己是雅典的恩人,而非罪人。

五、苏格拉底关于量刑的演讲

法庭的第一轮投票,以280对221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之后他的指控者主张死刑,而苏格拉底在回应中比之前表现得更加自愿求死。

他说自己作为雅典的恩人,不但不该被判处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终生享受城邦的供养。在这里苏格拉底说出了全篇最经典的话,也是哲学史上最经典的哲学定义之一:哲学就意味着要检审我们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六、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在第二轮投票中,法官们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临别之际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判定他无罪的人分别说了几句话。

对于判他有罪的人,苏格拉底说其实躲避恶行比躲避死亡更难,因为只要稍不留意,人们就会落入恶行的陷阱,从而伤害自己的灵魂。

对于判定他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非常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以此结束了自己一生唯一一次在法庭上的辩护。

总结

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

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不断地检审自己和别人,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philo-sophia)。

苏格拉底以主动求死的姿态为自己和哲学辩护,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金句:

1. 所谓的怕死,不过就是并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死亡这件事。

2. 这城邦就如同一匹高头大马,因为大就很懒,需要一只马虻来警醒,神就派我到这个城邦来当这样一个马虻,警醒、劝说、责备你们每一个人。

3. 如果我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你们不会相信,还会认为我是在装蒜;如果我说,每天谈论德性,谈论别的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对人来讲是最大的好——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们更不会相信。

撰稿:刘玮

脑图:摩西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死前所作的辩护词

读苏格拉底那篇著名的演讲辞《最后的辩护》,令人不得不掩卷而思,废书而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哪里是“世界一流的智者”、“哲学家的祖师”的临终告白?这里绕山绕水,云里雾里,言不及义,根本没有哲学,也根本不提人间罪恶的制造者,总之,这离现代思想,差得太远了吧?谓予不信,试述要义:第一,这里没有对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权利意识.苏格拉底说,神没有叫我不死,我必须听从神的声音,去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对我来讲反而是一种祝福.”苏格拉底说,死后可以去见那些他崇拜的智者勇者.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苏格拉底说,死也是一种休息.这不是精神胜利是什么?现代思想主张,生命是惟一真实的,生命之外无物,只是虚空,只是宗教的瞒和骗.哲学,难道和宗教一样,是鸦片,是骗局么?现代思想主张,人的幸福最终的决定者,不是神,不是上帝,而是自主的个体,苏格拉底的神,是很前现代的东西. 第二,这里没有批判和愤怒,没有正当的申诉,没有对于真正的罪恶制造者的不留情面的揭露.公元前399年,墨勒图等人以向青年“宣传异端邪说”为借口,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而苏格拉底居然放弃了辩护,根本没有证明自己如何不是异端邪说,更没有揭示时代生活中真正的丑恶,以引起疗治的希望,“我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因辩护得生存.”这多让人失望呀,本来我们要看到一场正义对邪恶的斗争,光明对黑暗的烛照,神对魔的回击,都没有了,变得这样絮叨,无力,书生气,变得犹如失去了目标的猎人那样眼神飘忽空茫. 倘若死亡一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是迁徙到另一个世界,那里寄居了所有死去的人,那么,我的诸位朋友,法官,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样来得更美妙呢?假若这游历者到达地下世界时,摆脱了尘世的审判官,却在这里碰见真淳正直的法官迈诺、拉达门塞斯、阿克斯、特立普托马斯,以及一生公正的诸神儿子,那么这历程就确实有意义了.如果可以跟俄耳甫斯、谬萨尤斯、赫西亚德、荷马相互交谈,谁不愿意舍弃一切?要是死亡真是这样,我愿意不断受死. 第四,这里面没有生命体验.没有对于死亡的痛苦感.苏格拉底一则说,死亡是一种无梦的睡眠,二则说死亡是听从神的召唤,三则说“要尊敬死,才能满怀希望”,等等,总是无风无雨,心平气和,苏格拉底之死,抽象得很,只是一神之死,而非肉身之亡,离现代人真实复杂的内心体验差得太远. 那么,苏格拉底的最终辩护,果真是如此令人失望么?其实,以上种种看法,都不过是现代人站在现代思想的立场得出的偏见;最终只能表明,现代人由于现代思想的形塑,已经离真正的古代智慧,有多么的远了. 首先,说苏格拉底最终没有能显现出哲学体系的成就,此最不足为训,这正是苏格拉底的优点所在.苏格拉底的辩护中,很清晰地分析了“死亡”这一现象,死亡的意向性,无非是两种:一是神灭论的,一是神不灭论的.无论是哪种意向,其实都是有益于人的.前者的“收获”是因为一个美妙的无梦之夜(根据人生经验,凡无梦之夜都能获得清明之体验和身体的舒适).后者的幸福是因为再见许多伟大的灵魂,而这一“再见”是很高级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因此,当生命必然不再延续时,死亡其实并不必回避.认清此意,即懂得“死是一种祝福”.因此,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其实正是以其清明的智慧和卓越的工作,昭示人们不要停留在意见、情绪和偏见中,帮助人们做正确的思维,而达到正当清明的生活,从而激发人们更爱真理与德性人生.哲学家不以其逻辑架构示人,而以其生活风格示人,这是最好的哲学家. 正如已故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所说:苏格拉底展现了更丰富的一面:即那种不懈的探索所塑造的人格.他教导我们的,不纯然是他的方法,而是那种方法(及引导他的那些信条)体现在整个苏格拉底身上.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活在他的探求及与他人的探索交往之中,看到那种方式模塑及灌注进他的生命及其死亡.苏格拉底以他整个人教导我们,一如佛陀及耶稣.在所有哲学家中,只有苏格拉底如此实践哲学. 如果你们认为把别人处死,就可以避免人们谴责你们,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逃避的方式既不可能也不光荣,而另外一种较光荣且较简单的方法,即是不去抑制别人,而是注意自己,使自己趋向完善. 我后来读到这里,眼前忽然一亮.我发现,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中,“光荣而较简单的办法”完全破产,完全忽略.如果苏格拉底也采用把敌人揭露而批倒批臭的办法,那正好证明了敌人的逻辑:用取消别人的办法来实现自己.无论怎样厉害地取消了别人,甚至“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这更是恰恰以雕塑式的方法,证明了自己的野蛮.人要反抗压迫、争取解放,整个现代思想的优点在此,而整个现代思想的迷失,也正是在这里.在占有的同时,也正是被占有,也就是新的压迫和奴役.尤其是自己对于自己的奴役.在宣布了自己胜利的时候,也正是自己不知不觉成了另一种俘虏之时.而整个古代思想,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注意自己,使自己趋向完善”.正因为有此真实的自爱、真实的受用,所以,苏格拉底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如果我的儿子长大以后,置财富或其他事情于美德之外之话,法官们,处罚他们吧!如果他们自以为了不起,其实胸中根本无物时,责备他们,就像我责备你们一样. 这正是他的临终关怀,这才是植根于知识生活与德性人生的完美结合,是于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人,那生命所发出的大清明、大光彩.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饮鸩而死.史称:定罪后,一朋友曾为他设计逃跑计划,然而他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理由是,他的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好处,不能在晚年不忠于法律.他以他的死,实践了哲学对德性与真理人生的承诺,也维护了人类文明的尊严.哪怕,这个文明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本文标题: 苏格拉底的辩护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17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树的故事读后感(《一棵树的故事》读后感)读书笔记英语读后感怎么写200字(英文读后感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