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和鲶鱼的读后感(《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发布时间: 2024-12-26 14:24: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

鳗鱼和鲶鱼的读后感(《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本结构十分玄妙的书,一面描述作者和父亲的生活和成长,一面描写人类为揭开鳗鱼的神秘面纱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结果。作者和父亲关系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小到大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化,从亲密到疏离,到儿子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到更深层次地理解父亲。这些成长和变化发生时,鳗鱼始终贯穿在他们的话题之中,随着鳗鱼秘密的逐渐解开,父亲的形象也在儿子面前全面起来,相互之间更加理解和接受,直到最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责任和信念。和父母的相处,我们也会经历类似的成长,而我们不是能写出来所有感受的人,但是作者表达出来了,能引起很强的共鸣。而描写鳗鱼的部分,则是向我们科普,能获取到新鲜并且令人震撼的信息。书的第一节,作者就介绍了人类目前为止了解到的鳗鱼的一生。

  鳗鱼从最初的柳叶状幼体形态,经过漫长的时间会蜕变成玻璃鳗。玻璃鳗从海洋游到淡水区生活时,会蜕变成黄鳗,这是鳗鱼漫长一生中的主要形态。如果这个时候的鳗鱼不打算回到它们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去繁育下一代,它们可以以黄鳗的形态存活上百年。但是通常在生命中某个时间段,它们会想到繁殖下一代,其间会蜕变成银鳗,这时它们才会长出生殖器。而一旦鳗鱼有了繁育的念头,它们会进行一场苦行僧似的旅行,即从生活地游回马尾藻海,在那里繁育下一代。在厚厚的海藻下面完成受精,鳗鱼的旅行目的便达到了,它们的生命也结束了,这是鳗鱼浪漫而又悲壮的一生。

  带着对鳗鱼的好奇,作者带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鳗鱼的历史和成果,其中令人好奇的问题是鳗鱼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因为最初能抓到的鳗鱼数量甚少,加上没有人知道鳗鱼会发生形态的蜕变,所以最初的学说都是基于一些实验进行猜测。亚里士多德说鳗鱼是从淤泥中繁衍出来的;佛洛伊德也曾怀抱期待一头扎进研究中,解剖和研究了数百条鳗鱼,没有发现鳗鱼的生殖器。在佛洛伊德之后很多年,新婚的丹麦人约翰内斯·斯密特选择坐上渔船出发去探索鳗鱼的秘密。他在海上漂泊了十几年,中途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研究。多年后,战争结束,他继续潜心在解开鳗鱼神秘面纱的问题中,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了鳗鱼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并且给出了鳗鱼的蜕变学说。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在鳗鱼身上安装了无线电设备来验证斯密特的学说,虽然真正能到马尾藻海的鳗鱼少之又少,但是基本验证了马尾藻海确实是鳗鱼的繁殖地。而至于为什么是马尾藻海,人类还无从得知,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毕竟鳗鱼是存在的,马尾藻海也是存在的。

  除了科学研究赋予鳗鱼的生物学意义之外,文学作品也赋予了鳗鱼一层意义。很多作品把鳗鱼与神秘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作品中,鳗鱼一出现好像传达的就是一种恐惧和不快;更有作品直接把鳗鱼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即是:一直以来,鳗鱼都会在遇到它们的人身上唤起矛盾的感觉。人们有时对鳗鱼很尊崇,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人们对鳗鱼好奇,但同时和它保持距离。而有人解释说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呢?有心理学家曾说,那种令我们恐惧的'东西,是一种让我们在智力上感到不安全的东西,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受感官所限而无法立刻认出和解释的东西。从鳗鱼的历史和它的形象出发,也许鳗鱼正符合人类恐惧的对象。

  遇到这本书,让我感到雀跃的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也有一个我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我描写不出来的那个世界,这个作者描述出来,读到这样的故事,让我感到亲切和幸福。鳗鱼似乎古老又神秘,令我们感到疏离,但它们又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世界里,更多的了解它们之后,会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存在远远早于人类起源的鱼类,也许正在用它们的智慧思考着对它们仍然琢磨不透的人们。

伊索寓言18渔夫和鳁鱼读后感200

伊索寓言18渔夫和鳁鱼读后感200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渔夫和鳁鱼》故事——
渔夫下网,打上来一尾鳁鱼,鳁鱼请求渔夫暂且放掉他,说自己还小,等日后长大了,捉住他更有利。渔夫说道:“我放弃手中现有的利益,而去追求渺茫的希望,就成了大傻瓜了。”
这故事是说,现实的利益虽小,总比想望中的大利益更可取。
我不知道这则故事是不是在教育人有利便图,或即得的利益就要得。如果是这样,还真是迎合了当代很多人的心理。
然而,对于这种观点的不认同,我们可以能从很多方面获取支持。
说大一点,先聊一聊环境保护。孟子说过:“数罟(音古)不入洿(音付)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荀子也说过:“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我们的老祖宗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体现了很是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依此观,小小的鳁鱼要不要放生,答案很明显了。
说小一点,关于事业吧。也是在今天,我偶读一篇小短文,关于创业的“大格局观”与“小格局观”。大格局观倡导,不要将利益和发展只放在眼前和小利,也不要只“受”而不“付”,更不能只有“我”而没有“他”,只要有了大局观,并配之以正确的行为,那么才有可能成就事业。乔布斯以十年磨一剑的作法赢得当前苹果的商业神话,正是这种观点的铁证。小局观则相反,只顾当前利益,哪怕是小利,不会给予,只会接受,那当然有我无他了。这样小的胸襟能成大事者,可能难度非常非常的大,除非用了非常手段或遇到非常机遇。
再说小一点,关于生活吧。如果一个人近利就趋,是利便图,我想这种做法应该是为大多数人不齿的。其道理明白人都明白,就用不着我多废口水了。
反正有一点,我只希望这则寓言不是教育人“近利就趋,是利便图”便是了。

鳗鱼效应鲶鱼效应区别

鳗鱼效应鲶鱼效应的区别是:
1、鳗鱼效应是指在已慵倦的人群中加进一个有威胁的人物、刺激人群的紧张度从而保持整体活力。
2、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

鳗鱼与鲶鱼有何区别?

一、形态特征不同

1、鳗鱼的仔鱼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暖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

2、鲶鱼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 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4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

二、分布范围不同

1、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全世界鳗鱼主要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除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及美洲鳗(Anguilla rostrata)分布在大西洋外,其余均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区域。

2、鲇鱼同鲶鱼,又叫土鲇,是鲇科中分布最广的鱼类。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三、生活习性不同

1、鳗鱼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中生物。鳗鱼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

这种生活模式,与鲑鱼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称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体型及体色都有很大的改变:卵期(Egg-stage):位于深海产卵地。

2、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_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鳗鱼 (鳗鲡科长条蛇形鱼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鲶鱼 (鱼类名称)

本文标题: 鳗鱼和鲶鱼的读后感(《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05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哭小弟与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读西游记读后感4年级(我最喜欢的书《西游记》读后感四年级作文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