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1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021.3.14,茹志鹃颠覆过往十七年文学中的温...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1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21.3.14
茹志鹃颠覆过往十七年文学中的温情书写、女性视野、日常叙事等形式,在这里“开宗明义”,说明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由七个部分“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寞”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 “也不知说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 “一味的梨呀!梨呀!哪象个革命的样子” “老寿心里发生的一切,是发生在心里吗” “这不是结尾”为标题,在茹志鹃采用断裂式的、交错般的剪辑手法之余,这样的标题提供给读者更加明晰的阅读反应,每一个叙事片段都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代背景,主要记录了在老寿视野里及反应中的“老甘”心理、意识的冲突和变化,解放战争前后的老甘心系人民、踏实果敢,在老寿与妻子商量、教育着妻子应当把家里的粮食打包送给老甘等战士,因他们是为“大家”而冲锋陷阵,军民融合团结,对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有极大的憧憬;但随之在“大跃进”运动到来,老甘的身份符码已然转变为“甘书记”,他不顾人民的真正生活所感,一味讨好上层,夸出的海口只为其满意,而“八公斤”粮食却要供给全村人民的长久生活,显然荒谬又无助。实际上,文本中的人物也在无形之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个体与他人,包括个体自身前后的剧烈嬗变,从中可见社会严峻的形势及各种形式主义导致人们心中的激荡、迷茫、盲目,在老甘和甘书记人格分裂般的撕扯中,用剪辑的手段来进行拼接则使得整个叙事过程不至于混乱,而且一前一后的反复叠踏可以感受到变化的极端,此时还讽刺、愤怒地想要斥责,下一秒热血、忠诚的形象有令人动容。
不愧是反思文学的开山之作,构思精巧,打破叙事模式和顺序,跳跃地铸造起一个环状又对立的纠葛时空。
茹志鹃颠覆过往十七年文学中的温情书写、女性视野、日常叙事等形式,在这里“开宗明义”,说明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由七个部分“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寞”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 “也不知说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 “一味的梨呀!梨呀!哪象个革命的样子” “老寿心里发生的一切,是发生在心里吗” “这不是结尾”为标题,在茹志鹃采用断裂式的、交错般的剪辑手法之余,这样的标题提供给读者更加明晰的阅读反应,每一个叙事片段都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代背景,主要记录了在老寿视野里及反应中的“老甘”心理、意识的冲突和变化,解放战争前后的老甘心系人民、踏实果敢,在老寿与妻子商量、教育着妻子应当把家里的粮食打包送给老甘等战士,因他们是为“大家”而冲锋陷阵,军民融合团结,对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有极大的憧憬;但随之在“大跃进”运动到来,老甘的身份符码已然转变为“甘书记”,他不顾人民的真正生活所感,一味讨好上层,夸出的海口只为其满意,而“八公斤”粮食却要供给全村人民的长久生活,显然荒谬又无助。实际上,文本中的人物也在无形之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个体与他人,包括个体自身前后的剧烈嬗变,从中可见社会严峻的形势及各种形式主义导致人们心中的激荡、迷茫、盲目,在老甘和甘书记人格分裂般的撕扯中,用剪辑的手段来进行拼接则使得整个叙事过程不至于混乱,而且一前一后的反复叠踏可以感受到变化的极端,此时还讽刺、愤怒地想要斥责,下一秒热血、忠诚的形象有令人动容。
不愧是反思文学的开山之作,构思精巧,打破叙事模式和顺序,跳跃地铸造起一个环状又对立的纠葛时空。
《剪辑的语法》读后感
剪辑作为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重要环节,保留镜头感以及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是剪辑的最终目的。而新闻是对新进发生事实的报道,是新闻人后期加工的产物。所以在新闻写作中,我认为可以借鉴剪辑方面的理论经验。
电影爱好者常会说:“成也剪辑,败也剪辑。”可见剪辑在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地位。叙事结构、气氛营造甚至影片本身的价值观表达,可以说都是由剪辑来决定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剪辑要尽可能少的破坏导演创作初衷,即保留“事实”。在新闻写作中也是这样,记者的首要任务是还原事实,成为读者的眼睛,而不是以充斥着个人观点与偏见的报道影响读者或是对事实加以裁剪切割蒙蔽读者。
但新闻作为一项有限制性的文本创作,同样不能够是粗砾、不加修饰的,正如电影导演拍出的数小时冗长无味的`毛片,是远不能吸引观者的兴趣的。给新闻“瘦身”也应当是每一位新闻“剪辑师”的必备技能。
详略得当、内容明确的报道能让读者流畅的读完整篇报道并迅速get到报道的主题,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能否在真实性前提下的提升可读性,我认为是评判当今媒体人/组织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标准。
电影爱好者常会说:“成也剪辑,败也剪辑。”可见剪辑在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地位。叙事结构、气氛营造甚至影片本身的价值观表达,可以说都是由剪辑来决定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剪辑要尽可能少的破坏导演创作初衷,即保留“事实”。在新闻写作中也是这样,记者的首要任务是还原事实,成为读者的眼睛,而不是以充斥着个人观点与偏见的报道影响读者或是对事实加以裁剪切割蒙蔽读者。
但新闻作为一项有限制性的文本创作,同样不能够是粗砾、不加修饰的,正如电影导演拍出的数小时冗长无味的`毛片,是远不能吸引观者的兴趣的。给新闻“瘦身”也应当是每一位新闻“剪辑师”的必备技能。
详略得当、内容明确的报道能让读者流畅的读完整篇报道并迅速get到报道的主题,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能否在真实性前提下的提升可读性,我认为是评判当今媒体人/组织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标准。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者是( )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者:茹志鹃
开宗明义,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免得读者莫名
其妙。
一 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寥
周围的公社、大队,前脚后脚都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千斤的高产卫星。到处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捷报四传,参观的人群如云。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深感有急起直追
的必要,于是和一大队支书老韩做了三宿的思想工作,终于一大队也紧赶慢赶地筹备了
起来。甘书记觉得,都到这时候了,要放就要有点气派,放一颗特大的卫星,亩产一万
六千斤!顿时,甘木公社也热闹起来了。松柏牌楼搭起来;锣鼓家什敲起来;卫星田的
四周红旗插起来;介绍经验的稿子编起来。参观的人一多,专业接待人员编了两个班。
真正是热火朝天,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不仅名扬全县,同时简报也送到了省里、中央。
具体传了谁的名不大清楚。不过不久以后,公社甘书记提为县的副书记了,人们猜测有
没有可能就是这时扬的名、这仅是猜测,不足为据。
一开始,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尚觉热闹、有趣,但是过不多久,随着高产,
便来了个按产征购。十多亩稻子,硬搬到一亩地里去收割,不是搬着玩玩的,要拿出实
货来的。这时候社员急了,社员一急,就惊动了三队副队长、梨园的经管人老寿。
老寿本名叫田寿本,不过大家一直叫他老寿,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长眉善目,
大大的秃脑瓜,什么时候脸上都是和和顺顺的,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也从没见他有过气
恼。很有点象那财主家玻璃罩子里站着的寿星。其实他年纪并不老,才六十六,不过是
个老党员,过去这个地区“拉锯”时,还做过交通。他不大会说话,不过一开口,别人
就乐。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自己是认认真真的,说的也不是什么笑话。没法,现下年
轻人就是这样,大概他们本来想笑,不过拿他作个由头罢了。时间一长,这也成了个习
惯。大家呢,觉得他有点迂,叫他老寿的意思里,也包含着这一层。不过大家都乐意接
近他,除了过组织生活的时候,平时很少有人想到他是个老党员。他自己呢,还挺讲个
组织性,纪律性。
他走出梨园,就看见村道上一溜停着四挂大车,装满了粮食,插满了彩旗。头挂车
的辕马头上,还顶着一朵红花,车上拉了一条横幅,上写“荣缴高产粮”,车上还放着
全套锣鼓家什。一切齐全,就少了赶车的,派谁,谁就甩手走开。眼看日头已经两丈高,
参观的人潮马上就要涌来,这里却派不动人。支书老韩正急得跺脚,一眼看到老寿走过
来,老韩高兴得象拾了一个宝,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说:“赶快,把车赶
到征购站去,我们已经缴晚了,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说话时,参观的人群已经进了
村,老韩掉转身,立即笑着脸迎上前去。这时候,要是老寿噼啪一挥响鞭,四挂大车隆
隆地从人群中驰出村去,有多威风!可是老寿却一手抱着那杆老长的鞭子,一手扯扯老
韩的衣角,然后伸出大指和食指,悄悄地在胸前做了一个“八”字。
“要八个人?十个人都可以,你招呼去就是,工分照记。”老韩说完,就和参观的
同志握手,照例是先带他们去参观那块大队和公社合种的高产试验田。然后再请到祠堂
大厅里坐下,递上井水浸过的手巾,再送上碧绿的热茶,边歇着边听经验介绍。
这一天参观的人当中,有一个大概是搞农技的,学得特别认真,问得也特别详细。
掐了一穗稻,数了粒,还要包回去称,又看每一蔸稻,发了多少棵,还问插秧的行距,
棵距。大队长被问得一件白褂子湿了半件,可是那位参观的同志还在又惊叹又奇怪地问:
“稻子长得这么密,通风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呢?”
“嗯!……用竹竿……”老韩正在支吾,不料后面有个人说话了。
“用风扇煽!城里不有那电风扇,吗?往里煽!”原来老寿抱着鞭杆还没走,也跟
着来了。陪同参观的社员一听,差点笑出声来,老韩可没这份闲心,急得车转身向他竖
竖眉毛,抬抬下巴,意思让他快走。老寿也不是不懂,他也急,趁着支书瞅着他的机会,
又急急地在胸前做了一个“八”字”。可是老韩也不知看没看见,又转过身去了,因为
参观的人也在急急地问:“你们这里有电了吗?”
“没有。嗯,我们是用小马达,借拖拉机上的小马达……”老韩赶紧堵着漏洞,接
着就恼火地对身边一个社员悄悄说道:“叫老寿快赶车去!”
好不容易带大家看过了高产田,参观的人都坐在祠堂的大厅里听经验介绍了。这有
稿子,老韩比较自在了一些。介绍到社员们对高产的兴奋劲,编了个顺口溜,“一年种
出四年稻,今后生活甭提有多好,拍大腿,唱小调,共产主义眼看就来到……”不过他
说着说着,总觉得窗外有个什么在晃动,抬头一看,老寿抱着鞭杆,站在窗外直瞪自己。
一看到老韩看他了,又伸手做了一个“八”字,两个手指还直晃晃。看得出老寿也急了。
老韩没办法,只好请大家等一等,走了出来,便一把拉了老寿,走到医院中央那株大榆
树后面,才轻声说道:“咋的!大爷你今天是犯了‘八’字病了?”
“唉!我就是没灾没病,喝得下,吃得香才着急呢!老韩哪,大伙儿都说这四车粮
食不能走啊!要送走,咱口粮一天只有八大两啦!”老寿又做了一个大大的“八”字。
老韩叹了口气,拉起敞着的衣襟,抹了抹满脑门的汗,说道:“没法,上面是按产
量征购的。甘书记说一定得送。”
“你不能再跟甘书记说说,他心里明白,这是咋个高产法儿的。”
“说了,叫送。”老韩已有点不耐烦了。
“那……咱还得再耐着点性子,再去说说,啊?”老寿首先表现了自己的耐心,一
脸的笑,笑得眼睛都弯了起来,说道:“咱肩上掮着几百口子呢!这八大两咋过?”
老韩紧蹙着眉没开口,只是直摇头。这种地方,老寿就不大会看气色了,他还在用
手背拍着支书的胸,顺便又做了一个不大明确的“八”字,说:“这个数,总不行。甘
书记总不能不顾几百号人的嘴吧!……”
“寿大爷,你别背时了。叫咱送咱就送,说了有屁用。”老韩窝了一肚的火,冲着
老寿来了。老寿倒并不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恭敬,他仍然含笑说道:“下级服从上级,
我懂。不过,还不兴说说咱的难处?”
老韩实在不耐烦了。“你去说吧!我没工夫了!”说着扭头就走了。剩下老寿一个
人站在那里,他慢慢地搔着下巴上的胡茬,心里说着:“没办法,叫我去说,我就去说
吧!不过,车子,还得赶了去。意见归意见,服从归服从,他要同意呢,咱就拉回来。
面条饺子可不能下在一锅里。”老寿打定了主意,就叫上三个老头帮着赶车,一气奔到
了公社。可是公社的同志说,甘书记如今是县委副书记兼公社书记了。现在省里领导下
来了人,他去接待、汇报了。
“没办法,只好委屈这几匹哑巴牲口,上县里走一趟了。”老寿并没有泄气,倒反
更来了劲,干脆脱了褂子,单穿一件粗夏布的背心,跳上车又要走了。这时候那三个跟
来的老头打退堂鼓了,说:“拉倒吧!老寿,咱几个上县里去算是哪门子呀!”
“哎!这,你们就错了。”老寿的长眉毛飞舞了起来,“咱去咱八路的县政府,这
可不又对路又对门哪!”
“人家甘书记正跟省里的领导说话,咱去了往哪站啊?”
“这,你们又不懂了。省领导又不是客,他们下来是为了工作。工作,就是为了咱。
说不定当场给咱解决了困难,叫咱把粮拉回去。这也叫老韩看看,咱这些背时老头办事
的麻利劲!”说着就跳上大车,甩了个响鞭,直奔县委。
老寿的估计不是一切都错了,也不是一切都对了。县委的大院没有进得去,粮食交
到了收购站,老寿他们在门卫旁边的接待室里坐了两个小时,甘书记总算见到了。一见
面,老寿还没开口,他就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我一见面就批评你们。你们的眼光太
浅了,整天盯着几颗粮食。现在的形势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
一步差劲,就要落后。你们老同志更应该听党的话,想想过去战争年代,那时候,咱算
过七大两、八大两吗?……”
一席话,说得老寿低头无语,坐着空车回去的路上,也没吭声。他把鞭杆插在车帮
上,任牲口自在地走着,他则是眯着眼,肚子里推开了磨。甘书记的话是句句在理,过
去真的没计较过七大两、八大两,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饿肚子也没叫苦的。现在看
样子,这好日子还要在将来……将来又是什么时候呢?这一点,甘书记没说。要是从前
老甘的话,也许不会让大家只吃八大两。……哎!谁知道呢!兴许是自己老背时了,老
落后了。他想不清。随着大车的颠簸,他倒有点朦胧起来了。
二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韦记,也不一定就
不是甘书记,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正跟敌
人“拉锯”,土改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
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
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战的身
子。
老寿的老婆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
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
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一
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
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
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
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梁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
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
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
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罗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
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
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
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
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
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
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
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
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
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
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
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
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
关上。
三 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
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拭去了两汪眼泪,把车悄悄地赶回村里。那三个跟去的老头,在
村头上就下了车各走各的。老寿一个人卸下牲口,牵到饲养院里。有那聪明人一见,便
跟在后面问道:“老寿上县委啦?甘书记请你吸红牡丹了吧!”
“你们走开吧!”老寿说。
“这,你就错了。”聪明人学着老寿的口气,“甘书记说了些啥,也给咱传达传达
嘛!”
“行!”老寿把牲口拴到槽上,回过身来,扬着眉,颤着声说道:“甘书记请我吸
的黄烟,喝的绿茶,还捏着我的手,叫我放心,有党在,就饿不着老百姓。怎么样?够
劲吧!”说完,老寿掉身就走了。
梨才鸡蛋大,老寿就搬上凉床,上梨园那个小窝棚里住去了。说是去守梨,实际呢,
老寿也说不出为什么,他想清静些;再有,就把梨看护好。梨要甜的时候,最易招虫,
有那种细虫,一咬就往里钻,钻到梨心,这梨就毁了。今年梨是大年,大伙儿可是指望
着它,过冬的口粮,过年的新衣裳,都在这树上长着呢!于是老寿学着人家那有名气的
水果的保养法儿,上小学讨来了一些废旧本子,把树上的小梨头也一个一个地用纸包了
起来。这些土梨一包上纸,也显得娇贵了。这果园还从来没有这么排场过。社员们从梨
园边上过,都抬头望着,高兴地招呼说:“老寿哪!你也不敲锣,也不打鼓,一个人不
声不吭也在搞大跃进啊!”
老寿说:“跃进不跃进,我不在行,我就想让虫少咬一个梨。”
白天他爬上爬下包着一个一个的小梨头。晚上就坐在小窝棚前面,望着一天的繁星。
有时,这里那里会点起一溜气灯:有人在挑灯夜战。老寿一个人巴嗒着旱烟,这时候,
他才觉出自己心里有忧,有愁,还不知为什么有点伤心。他说不出,但总觉得现在的革
命,不象过去那么真刀真枪,干部和老百姓的情分,也没过去那样实心实意。现在好象
掺了假,革命有点象变戏法,亩产一万二,一万四,自己大队变出了一个一万六。为什
么变戏法?变给谁看呢?……说起来也丢人,种地的人心里都有数,可是装得真象有那
么一回事,还一层层向上报喜。看来戏法还是变给上面看的,这,这革命为了谁呀!……
“颠倒了,倒过来了……”老寿捏着早已熄灭的旱烟杆,喃喃着。这不,做工作不
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反要老百姓花了功夫,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满意。老百
姓高兴不高兴,没人问了。老寿一想到这里,心里顿时害怕起来,吓得手脚都凉了。可
不得了,咱这不是有点反领导的意思了吗?……甘书记劝我要听党的话,难道自己真的
跟党有了二心?
“杀了头也不能有这个心啊!”老寿陡地站了起来,当即离了窝棚,当即走出梨园,
当即找到支部书记老韩的家里,他要原原本本,向党反映反映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跟
党没有二心。
开宗明义,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免得读者莫名
其妙。
一 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寥
周围的公社、大队,前脚后脚都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千斤的高产卫星。到处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捷报四传,参观的人群如云。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深感有急起直追
的必要,于是和一大队支书老韩做了三宿的思想工作,终于一大队也紧赶慢赶地筹备了
起来。甘书记觉得,都到这时候了,要放就要有点气派,放一颗特大的卫星,亩产一万
六千斤!顿时,甘木公社也热闹起来了。松柏牌楼搭起来;锣鼓家什敲起来;卫星田的
四周红旗插起来;介绍经验的稿子编起来。参观的人一多,专业接待人员编了两个班。
真正是热火朝天,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不仅名扬全县,同时简报也送到了省里、中央。
具体传了谁的名不大清楚。不过不久以后,公社甘书记提为县的副书记了,人们猜测有
没有可能就是这时扬的名、这仅是猜测,不足为据。
一开始,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尚觉热闹、有趣,但是过不多久,随着高产,
便来了个按产征购。十多亩稻子,硬搬到一亩地里去收割,不是搬着玩玩的,要拿出实
货来的。这时候社员急了,社员一急,就惊动了三队副队长、梨园的经管人老寿。
老寿本名叫田寿本,不过大家一直叫他老寿,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长眉善目,
大大的秃脑瓜,什么时候脸上都是和和顺顺的,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也从没见他有过气
恼。很有点象那财主家玻璃罩子里站着的寿星。其实他年纪并不老,才六十六,不过是
个老党员,过去这个地区“拉锯”时,还做过交通。他不大会说话,不过一开口,别人
就乐。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自己是认认真真的,说的也不是什么笑话。没法,现下年
轻人就是这样,大概他们本来想笑,不过拿他作个由头罢了。时间一长,这也成了个习
惯。大家呢,觉得他有点迂,叫他老寿的意思里,也包含着这一层。不过大家都乐意接
近他,除了过组织生活的时候,平时很少有人想到他是个老党员。他自己呢,还挺讲个
组织性,纪律性。
他走出梨园,就看见村道上一溜停着四挂大车,装满了粮食,插满了彩旗。头挂车
的辕马头上,还顶着一朵红花,车上拉了一条横幅,上写“荣缴高产粮”,车上还放着
全套锣鼓家什。一切齐全,就少了赶车的,派谁,谁就甩手走开。眼看日头已经两丈高,
参观的人潮马上就要涌来,这里却派不动人。支书老韩正急得跺脚,一眼看到老寿走过
来,老韩高兴得象拾了一个宝,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说:“赶快,把车赶
到征购站去,我们已经缴晚了,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说话时,参观的人群已经进了
村,老韩掉转身,立即笑着脸迎上前去。这时候,要是老寿噼啪一挥响鞭,四挂大车隆
隆地从人群中驰出村去,有多威风!可是老寿却一手抱着那杆老长的鞭子,一手扯扯老
韩的衣角,然后伸出大指和食指,悄悄地在胸前做了一个“八”字。
“要八个人?十个人都可以,你招呼去就是,工分照记。”老韩说完,就和参观的
同志握手,照例是先带他们去参观那块大队和公社合种的高产试验田。然后再请到祠堂
大厅里坐下,递上井水浸过的手巾,再送上碧绿的热茶,边歇着边听经验介绍。
这一天参观的人当中,有一个大概是搞农技的,学得特别认真,问得也特别详细。
掐了一穗稻,数了粒,还要包回去称,又看每一蔸稻,发了多少棵,还问插秧的行距,
棵距。大队长被问得一件白褂子湿了半件,可是那位参观的同志还在又惊叹又奇怪地问:
“稻子长得这么密,通风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呢?”
“嗯!……用竹竿……”老韩正在支吾,不料后面有个人说话了。
“用风扇煽!城里不有那电风扇,吗?往里煽!”原来老寿抱着鞭杆还没走,也跟
着来了。陪同参观的社员一听,差点笑出声来,老韩可没这份闲心,急得车转身向他竖
竖眉毛,抬抬下巴,意思让他快走。老寿也不是不懂,他也急,趁着支书瞅着他的机会,
又急急地在胸前做了一个“八”字”。可是老韩也不知看没看见,又转过身去了,因为
参观的人也在急急地问:“你们这里有电了吗?”
“没有。嗯,我们是用小马达,借拖拉机上的小马达……”老韩赶紧堵着漏洞,接
着就恼火地对身边一个社员悄悄说道:“叫老寿快赶车去!”
好不容易带大家看过了高产田,参观的人都坐在祠堂的大厅里听经验介绍了。这有
稿子,老韩比较自在了一些。介绍到社员们对高产的兴奋劲,编了个顺口溜,“一年种
出四年稻,今后生活甭提有多好,拍大腿,唱小调,共产主义眼看就来到……”不过他
说着说着,总觉得窗外有个什么在晃动,抬头一看,老寿抱着鞭杆,站在窗外直瞪自己。
一看到老韩看他了,又伸手做了一个“八”字,两个手指还直晃晃。看得出老寿也急了。
老韩没办法,只好请大家等一等,走了出来,便一把拉了老寿,走到医院中央那株大榆
树后面,才轻声说道:“咋的!大爷你今天是犯了‘八’字病了?”
“唉!我就是没灾没病,喝得下,吃得香才着急呢!老韩哪,大伙儿都说这四车粮
食不能走啊!要送走,咱口粮一天只有八大两啦!”老寿又做了一个大大的“八”字。
老韩叹了口气,拉起敞着的衣襟,抹了抹满脑门的汗,说道:“没法,上面是按产
量征购的。甘书记说一定得送。”
“你不能再跟甘书记说说,他心里明白,这是咋个高产法儿的。”
“说了,叫送。”老韩已有点不耐烦了。
“那……咱还得再耐着点性子,再去说说,啊?”老寿首先表现了自己的耐心,一
脸的笑,笑得眼睛都弯了起来,说道:“咱肩上掮着几百口子呢!这八大两咋过?”
老韩紧蹙着眉没开口,只是直摇头。这种地方,老寿就不大会看气色了,他还在用
手背拍着支书的胸,顺便又做了一个不大明确的“八”字,说:“这个数,总不行。甘
书记总不能不顾几百号人的嘴吧!……”
“寿大爷,你别背时了。叫咱送咱就送,说了有屁用。”老韩窝了一肚的火,冲着
老寿来了。老寿倒并不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恭敬,他仍然含笑说道:“下级服从上级,
我懂。不过,还不兴说说咱的难处?”
老韩实在不耐烦了。“你去说吧!我没工夫了!”说着扭头就走了。剩下老寿一个
人站在那里,他慢慢地搔着下巴上的胡茬,心里说着:“没办法,叫我去说,我就去说
吧!不过,车子,还得赶了去。意见归意见,服从归服从,他要同意呢,咱就拉回来。
面条饺子可不能下在一锅里。”老寿打定了主意,就叫上三个老头帮着赶车,一气奔到
了公社。可是公社的同志说,甘书记如今是县委副书记兼公社书记了。现在省里领导下
来了人,他去接待、汇报了。
“没办法,只好委屈这几匹哑巴牲口,上县里走一趟了。”老寿并没有泄气,倒反
更来了劲,干脆脱了褂子,单穿一件粗夏布的背心,跳上车又要走了。这时候那三个跟
来的老头打退堂鼓了,说:“拉倒吧!老寿,咱几个上县里去算是哪门子呀!”
“哎!这,你们就错了。”老寿的长眉毛飞舞了起来,“咱去咱八路的县政府,这
可不又对路又对门哪!”
“人家甘书记正跟省里的领导说话,咱去了往哪站啊?”
“这,你们又不懂了。省领导又不是客,他们下来是为了工作。工作,就是为了咱。
说不定当场给咱解决了困难,叫咱把粮拉回去。这也叫老韩看看,咱这些背时老头办事
的麻利劲!”说着就跳上大车,甩了个响鞭,直奔县委。
老寿的估计不是一切都错了,也不是一切都对了。县委的大院没有进得去,粮食交
到了收购站,老寿他们在门卫旁边的接待室里坐了两个小时,甘书记总算见到了。一见
面,老寿还没开口,他就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我一见面就批评你们。你们的眼光太
浅了,整天盯着几颗粮食。现在的形势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
一步差劲,就要落后。你们老同志更应该听党的话,想想过去战争年代,那时候,咱算
过七大两、八大两吗?……”
一席话,说得老寿低头无语,坐着空车回去的路上,也没吭声。他把鞭杆插在车帮
上,任牲口自在地走着,他则是眯着眼,肚子里推开了磨。甘书记的话是句句在理,过
去真的没计较过七大两、八大两,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饿肚子也没叫苦的。现在看
样子,这好日子还要在将来……将来又是什么时候呢?这一点,甘书记没说。要是从前
老甘的话,也许不会让大家只吃八大两。……哎!谁知道呢!兴许是自己老背时了,老
落后了。他想不清。随着大车的颠簸,他倒有点朦胧起来了。
二 老甘不一定就是甘韦记,也不一定就
不是甘书记,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正跟敌
人“拉锯”,土改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
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
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战的身
子。
老寿的老婆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
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
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一
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
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
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
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梁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
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
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
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罗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
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
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
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
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
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
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
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
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
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
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
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
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
关上。
三 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
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拭去了两汪眼泪,把车悄悄地赶回村里。那三个跟去的老头,在
村头上就下了车各走各的。老寿一个人卸下牲口,牵到饲养院里。有那聪明人一见,便
跟在后面问道:“老寿上县委啦?甘书记请你吸红牡丹了吧!”
“你们走开吧!”老寿说。
“这,你就错了。”聪明人学着老寿的口气,“甘书记说了些啥,也给咱传达传达
嘛!”
“行!”老寿把牲口拴到槽上,回过身来,扬着眉,颤着声说道:“甘书记请我吸
的黄烟,喝的绿茶,还捏着我的手,叫我放心,有党在,就饿不着老百姓。怎么样?够
劲吧!”说完,老寿掉身就走了。
梨才鸡蛋大,老寿就搬上凉床,上梨园那个小窝棚里住去了。说是去守梨,实际呢,
老寿也说不出为什么,他想清静些;再有,就把梨看护好。梨要甜的时候,最易招虫,
有那种细虫,一咬就往里钻,钻到梨心,这梨就毁了。今年梨是大年,大伙儿可是指望
着它,过冬的口粮,过年的新衣裳,都在这树上长着呢!于是老寿学着人家那有名气的
水果的保养法儿,上小学讨来了一些废旧本子,把树上的小梨头也一个一个地用纸包了
起来。这些土梨一包上纸,也显得娇贵了。这果园还从来没有这么排场过。社员们从梨
园边上过,都抬头望着,高兴地招呼说:“老寿哪!你也不敲锣,也不打鼓,一个人不
声不吭也在搞大跃进啊!”
老寿说:“跃进不跃进,我不在行,我就想让虫少咬一个梨。”
白天他爬上爬下包着一个一个的小梨头。晚上就坐在小窝棚前面,望着一天的繁星。
有时,这里那里会点起一溜气灯:有人在挑灯夜战。老寿一个人巴嗒着旱烟,这时候,
他才觉出自己心里有忧,有愁,还不知为什么有点伤心。他说不出,但总觉得现在的革
命,不象过去那么真刀真枪,干部和老百姓的情分,也没过去那样实心实意。现在好象
掺了假,革命有点象变戏法,亩产一万二,一万四,自己大队变出了一个一万六。为什
么变戏法?变给谁看呢?……说起来也丢人,种地的人心里都有数,可是装得真象有那
么一回事,还一层层向上报喜。看来戏法还是变给上面看的,这,这革命为了谁呀!……
“颠倒了,倒过来了……”老寿捏着早已熄灭的旱烟杆,喃喃着。这不,做工作不
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反要老百姓花了功夫,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满意。老百
姓高兴不高兴,没人问了。老寿一想到这里,心里顿时害怕起来,吓得手脚都凉了。可
不得了,咱这不是有点反领导的意思了吗?……甘书记劝我要听党的话,难道自己真的
跟党有了二心?
“杀了头也不能有这个心啊!”老寿陡地站了起来,当即离了窝棚,当即走出梨园,
当即找到支部书记老韩的家里,他要原原本本,向党反映反映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跟
党没有二心。
本文标题: 剪辑错了的故事 读后感(《剪辑错了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4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