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 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2-20 06:45: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内部矛盾:《反对自由主义》读书笔记,本书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批判。,维基百科关...

自由主义 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内部矛盾:《反对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本书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批判。      维基百科关于保守主义的描述:保守主义(Conservati *** )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在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现代的保守主义政党通常倾向於小 *** 、自由市场的经济架构、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时候是军事的)对抗共产主义以及极权主义政权,以捍卫他们的保守价值不受威胁。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之一。因历史背景不同和策略需要,保守主义有种种表现形式,但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社会重大变革是其基本主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它形成于18世纪末。英国政治活动家E.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1790)一书中首次明确表达了保守主义思想,奠定了保守主义思想的基础。      在本书作者看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包括这些:1)多元主义(不应当将任何一种特定的合理观念置于其他观念之上);2)权利(有些个人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基于首先他是人而并非他采纳什么特定价值或观念);3)平等。作者认为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主。自主意味着非强迫的选择,这种选择应当是基于充分理解选择项的客观理性的选择。      1.自主与道德      作者认为,在追求良善的积极目标及消灭恶德(邪恶)的消极目标上,自由主义存在着无法消弭的矛盾。自由主义者第一种回答是承认自主是有些邪恶的原因,但辩解说那是在信仰或道德上的误入歧途。但这导致一个困境:采取减少邪恶的措施将会限制自主。那么自由主义坚持其基本价值的唯一性就显得可疑。第二种回答是邪恶源于非自主,而自主则可以避免邪恶。这是一种因果责任观。从自主性的“应当”隐含“能够”的理论基础来看,自主性包含机会与能力,而机会由社会创造,能力靠环境、天赋等提供,作为一个自主的行为者最终却要依赖非自主因素,这将导致责任的归属永远不可能正当。而作者认为事实上道德不仅要从目的来考量,也需要从结果来考量。道德行为者首先是人,其次是因为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这就无可避免地具有道德含义。而自主在此中并非唯一的方式。      进而作者从集体责任分析自由主义的困境。作者认为应从团体行为的道德维度界定“集体”。集体责任的成立建立在行为者与集体之间的构成性关系基础上。集体责任的前提是团体行为应为善,只有当出现恶行为时,在惯用法下才会有集体责任的提出。对集体责任的承认是符合道德的,但这个结论会削弱“自主”这一信条。因为导致集体责任的是集体中某些人的行为,而整个集体都对此负责,意味着许多人要对非自己所作、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负责。承认集体责任的实践意义在于“要求公开的揭露,要求悔恨之情及相应的表达,要求提供补偿,并要求尝试变革。”作者认为,由于变革是如此艰难,以至于得到承认的集体责任比应有的少得多。团体的成员会选择成为沉默的共谋,伪装成无偏私,奢谈和解(实际上意味着逃避责任),复旧而不是进行变革。      作者在这个反驳当中,显露出他的一种忧虑:当为了贯彻某一信念而走向极端时,有必要从另一面反思,然后去掉人为的非此即彼的极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须知现实是复杂多样的。这一忧虑中也隐含对普遍意志及普适价值的怀疑。      2.对自由主义者将平等、正义作为基本价值的反驳      由于自主是良善生活的前提,而人们的自主能力或实现自主的条件(资源)是不同的,于是自由主义提出应当消除这种差异,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作者反驳说,所谓不平等,虽然从道德上或结果上看都是不平等,但实际上产生看起来的不平等各有各的特殊原由,基于判断其原由的难度,使得平等主义政策滑入普适性的唯结果论,于是并不能满足真正的平等需要。作者认为并非所有不平等都是非正义,只有由于社会制度不公正所引起的不平等才需要阻止。      谈到资源的再分配,就涉及到正义。正义是一种对现实不满足而产生的道德理想,是在对“应得”的分配上,平等者应被平等对待,不平等者应被不平等对待。作者认为道德上的优点或缺点是“应得”的基础,“就是说某个行为者的某种特性、关系、协议或行为是行为者得到并非无阻轻重地影响他们生活的良善的某种特殊的利益或伤害的适当基础”,而自由主义者的平等观并没有考虑到应得基础上的特异性。于是,罗尔斯不出意料地再次坐在被批判的席位上(可以参照桑德斯《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以理解不同立场的区别,桑德斯的批判更为精彩)。作者最终落实到这样的观点,即自由主义的正义的基础是建立在自主的结果论上的,因此并不能体现真正的道德基础(见自主相关章节)。      因此,作者认为平等、正义虽然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但不应当作为首要的基本价值。      3.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      多元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没有一种良善生活的观念和任何特定的价值在与其他观念和价值的冲突中总是会有依据地优先于后者。”区别于相对主义,多元主义框架中,各种价值观是不可公度的,即没有权威,不可排列,没有优劣,必须予以情境化。作者并不否认多元主义是一种基本价值,但认为在发生冲突时,自由主义无法避免将自由主义的特定观念置于首要位置。假使自由主义承认完全中立,也可能导致对恶德的放任从而强化了对良善生活的威胁。         纵观全书,作者的火力基本集中在道德领域,尤其对自主、邪恶忧心忡忡。其反对的这些自由主义价值观,基本属于比较激进的范畴。而尤其以平等为首要性的正义观,涉及到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对平等的极端追求是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之一。作者的批判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算是一点遗憾。过多的道德苛责及对邪恶的渲染则容易令人生厌。

裴多芬自由与爱情读后感

一、裴多菲的誓词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诗,这是一位革命者的誓词。我国青少年,一般是在读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接触它的。鲁迅在文中提到,左联五位青年文学家牺牲后,林莽(楼适夷)作的《白莽印象记》中说“他【指白莽】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即裴多菲】的几首诗”。鲁迅还说:“那时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Wahlspruc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道: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裴多菲这首诗里,生命、爱情、自由,三者尽管处于不同的价值层面,但无疑都是宝贵的。凝结在诗中的是,将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愿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
裴多菲以自己创作的一首首诗歌鼓舞一个民族的革命。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他宁愿抛弃爱情和生命。
1849年,在保卫祖国、抵抗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侵略的战争中,裴多菲牺牲了。他实现了他的誓词,而他还只有26岁!身后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不满二岁的孩子!

二、不朽的献身精神
裴多菲的这种毅然献身于革命的精神,在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身上都能看到。左联五烈士中的白莽——殷夫乐于翻译裴多菲的诗,就是因为他具有这种伟大精神。白莽牺牲时,才 22岁!
在为建立新中国奋斗的岁月里,年轻的共产党人都将革命利益置于生命、爱情之上。28岁的夏明翰,牺牲前的不朽诗句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26岁的赵世炎,被捕后的凛然正气是“志士不辞牺牲”。23岁的周文雍和24岁的陈铁军,为了革命事业,一直将爱情埋藏在心底,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在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的婚礼。
中外古今,凡是志在为他人、为民众谋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壮烈之士,其精神不朽,后辈们会永远将他们铭记在心。我看过两本介绍匈牙利的书,它们都赞颂裴多菲在文学和革命方面的贡献,布达佩斯至今还耸立着裴多菲的铜像。
三、革命者眼里的自由
地位不同,处境不同,时势不同,人们眼里的“自由”含义就不同。裴多菲那首诗里的自由,不只是个人的权益,而更是一个民族的权益,要的是全民族同胞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不受侵略。
在我国,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他们眼里的这种“自由”高于个人爱情的自由、高于个人生存的自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牺牲时也只有24岁,他在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他深爱自己的妻子,但他愿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先妻子而死;进而希望妻子亦能将天下人放在心头,“为天下人谋永福”。
革命者决不会拿苟且偷生的人身自由,同革命利益做交易。叶挺的《囚歌》唱得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虽然,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这两个革命阶段的革命者心目中的“自由”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任何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行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四、享受自由时要爱护自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也许是个规律。但是,一个常识是明摆着的:如果你光是利用这大树来纳凉,不重视对大树的保护,有歹徒来砍树枝,有害虫在蛀树干,你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那么你就可能失去纳凉这享受。
同理,“为自由故”的前辈,为后辈夺得了自由,那么后辈不仅必须承担保卫这种自由的责任,警惕和清除危害这种自由的一切害人虫!而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完善这种自由,为下一个后辈着想。

五、真正的爱情是无价的
不论在争夺自由的过程中,还是在获得自由后的日子里,爱情始终是无价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男女恋爱、夫妻情爱的爱情,当然不同于无老无小无伴侣的孑然一身,你在享受对方爱的过程中,就有付出爱的责任。而这种情感的价值之高是无法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能以金钱买卖的,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有的人为追求金钱、追求享乐、追求寄生虫生活,丢弃人的尊严,以肉欲作交易,尽管会在甜言蜜语中道出“爱”字来,但这种所谓“爱”根本不是“爱情价更高”中的“爱情”。
可怜的是,今天还有不少人并不鄙弃这种没有真正爱情的肉欲交易,看看被不少年轻人传唱的《小三》和《小白脸》。《小三》里唱着:“给不了你幸福的现在,是我如今最大的无奈,等着你对我说出来,你要的不只是我的爱。”《小白脸》,歌词也明明白白:男方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屌丝男”,让“世俗战胜了爱情宣言” “终于做了别人的小白脸,傍个富婆每天吃喝玩”, “比小三还要贱去吃软饭”,它反复向人的尊严挑战,追问“尊严能值几个钱”。有人竟说《小白脸》是“励志歌”,笑话!它“励”的是什么“志”?
如果说,1949年之前我国城市里的“野鸡”是为生存而挣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而出卖肉体,正直的人们还会给予其同情的话,那么如今的衣食无忧者迷恋于“小三”、“小白脸”生活,连“野鸡”都不如,人们除了鄙视还是鄙视!

六、永远要珍惜生命
不论在争夺自由的过程中,还是在获得自由后的日子里,生命永远是无价的,是需要每个人自己珍惜的。
从一定角度审视,一个人是不是珍惜宝贵的生命,包括他人的和自己的,是可以反映出这个人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情感以及自觉的责任。
按理,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如今中华儿女最具有珍惜生命的良好条件,然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多多。这儿姑且不谈形形色色伤害他人生命的罪恶现象,就以爱护自己生命来说,也是问题不少,诸如放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长期过劳,过度娱乐,漠视驾车安全,稍遇龃龉就要自杀,等等,实在是不把生命当生命!

求30字的读后感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私”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字。“为私”与“为公”的基点,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所以,“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合理、最经典、最给力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出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最大异同!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呢?这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维护“自由主义”这个核心价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从浅层次讲是以“国家”为整体,从深层次讲是以“整个世界”为整体,追求大同与追求自由,这就是中西方核心价值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灵魂是“私”,“整体主义”的灵魂是“公”,“为私”与“为公”就是二者最核心的核心、最本质的本质!抓住这条主线,一切争论与彷徨都将迎刃而解。毫无疑问,“天下为公”就是“整体主义”的最佳诠释!虽然“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但真正阐发它、使它扬名四海的还是得益孙中山的力量。所以为了创新,则需再加一个对应的典故,它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全面衡量,“精忠报国”是最佳的选择!
“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并没有好坏对错 的分别,它们是“普世价值”的两个基本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它们是互补互成的关系。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因过份强调“整体主义”而扼杀了“自由主义”,结果导致了社会经济举步维艰;同样,早期资本主义因过份强调“自由主义”也尝尽了苦果,在马克思主义激烈批评的影响下,西方也做了深刻的反思,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元素,现在的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我们在引进“自由主义”的同时,也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与本质,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丢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还是“自由主义”过度膨胀的失衡,因此,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道义。当然,这也与我们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苏联易帜,却能在中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医,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施治,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中国人潜意识中的这种文化底蕴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无限的源泉。“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融合与最佳共鸣!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1      有读者认为这本书并无新意,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将一些零碎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本质上也没有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价值。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提供了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也不在于表达了前所未有的观点,而在于,用可读性强的生动的文字,有理有据,视角宏大,系统性的阐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其间也对金融、宗教等历史进行了描述。      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内容,以及作者试图提出的观点,都做到了逻辑自洽,而不是生硬说教,至于其中的信息谬误?目前也并没有发现有人明确提出,因为作者确实都是引经据典而来,你可以不认同他提出的观点,但没法反驳他所描述的信息。      总之,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或者说看点在于:      1、有趣的知识点;      2、整体性和系统性。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网红"书,因为能做到一点就已不易,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一定会成为经典之作。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2      书籍介绍从人类诞生到如今的发展史,其中包括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科学革命等几个阶段,以及每次重大变革对人类的影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会对世界有另一种认知。      下面内容想什么就写什么吧!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逐渐加大,自然法则或许会因为人类而改变。同时人类自身的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还是被战争毁灭?或是被人类亲手创造的某种东西奴役?      科技的种类越来越多,而哪些才是人类进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发展为了金钱?还是为改善人类生活?      人类的生活空间从小族群到“地球村”,在活动范围扩大、视野变广的条件下,可以寻找全世界同样爱好的人,可我们在拥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群”时,同时也疏远了身边的实际的“社群”。想象的“社群”难道会比实际的“社群”让我们更加不寂寞吗?      现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担心被野兽吃掉,战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区燃起。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一个朝代有现在这样安全和“自由”。      说到自由,自由与平等生来就是在矛盾的对立面。个人的自由与人类的平等似乎从进入农业革命开始就无法解决。并且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信仰,一个资本家、一个佛教徒、一个回族穆斯林、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犬儒主义者现在看来,这些人坐在一起吃饭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回望过去,不用说中古欧洲十字东征,即使是上个世纪,这个场景都可能让人无法想象。现在面临的或许不是信仰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历史已逝,未来可期,珍惜现在。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3      《人类简史》作者认为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种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个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为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目的,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农业革命,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倒不如说是农作物利用了人类、驯化了人类,因为农作物可以离开人类而生存,而反过来,人类却已经离不开农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样,科技离开了人类还是否存在?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所有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经完全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人类只有往前发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农作物那样离开人类而存在。我会想,到底是农作物和科技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还是人类掌控了这个星球?      在一万年前,小麦只不过是生在中东地区的籍籍无名一种野草,经过人类的传播,在短短的一万年,已经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如果没有人类的传播,小麦的生长范围不可能像今天那样广泛,同样其他农作物也跟随人类去到它们之前从没到过的地方生根发芽。      科技也是一样,每一个科技产品面世的时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没有电的地方还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绝大多数有人类的居住地都已经有电,各种科技产品随着人类走遍世界,你没觉得这个现象和农作物很像么?      他们都是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4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表了欧洲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权威的衰落与消失,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晚期危机后,开始步入近代。      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兴起,这场延续了近300年的反对教会“神权至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复兴古典文化反对神学等封建落后的思想,开始逐渐地解放人们被束缚的思想。人们不只是聆听教皇与皇帝的命令,而是更希望能去“表现”自己的思维,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被称为表现时代,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十六世纪具有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近代欧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地理大发现让欧洲人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开始走向世界,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贸易和科技迅速繁荣发展,并在工业革命中达到了高潮。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但也激发了各种矛盾与战争,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和平的新世界。      古代人们的野蛮与独有的艺术,中世纪的封建思想,近代欧美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些历史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了解它。因为每个时期的人们都会受到一种局限性,朝着自己当下的利益前行,甚至闭关自守,满足于当下。作者在最后一章曾引用一个法国人的话:“人们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就是讽刺和同情,讽刺引发的微笑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同情导致的哭泣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无瑕。”当我们走进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时,我们也许会讽刺那些昏庸迷信的人,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同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更长远,更深刻的反思。      历史向我们展现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训诫。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5      对于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或许,快乐在于追求幸福;或许,快乐在于有目标,有理想,并为共奋斗终生但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谛!      现在许多人只看了我们表面的发展,却没有深究: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过得快乐了呢?《人类简史》讲的是智人7万年的进化史。其实,我们自认知革命以来,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而缥缈的世界中,所谓的金钱、帝国、宗教都是源自人类的想象。这些想象使我们得到了发展,却也让人类的野心愈发膨胀,进而跃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欲望不仅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痛苦,更有可能会使人类因此而灭绝!      子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我看来,我们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禄而约束自己,迫使我们劳累终生呢?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罢了。书中写道:“现在埃及人民比他们的祖先有更完备的医疗系统,更舒适的房屋,但却仍有许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贫苦,命运的不公”,原因正是在于他们有一颗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心,不断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满足,更要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无需因成功而欣喜,更无需因挫折而悲伤,这样只会耗费心神。我们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观上的感受。长此以往,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澄净明洁,即不受外界喧嚣的污染,也不受所谓“快感”的影响,自然也不再有什么痛苦可言。      快乐就是知足常乐;快乐就是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快乐就是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6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7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历史学家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根据作者自己视角讲述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若干年的进化,人类也早已进化到了生物链的最顶端。随意科学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将一些多少年前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时候,就像是作者最后一章节?C智人末日,强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后会不会使人类遭遇危机?这将带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发展异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现如今已经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几十年的克隆羊,现如今可以做人体仿生器官;几十年前的超大电脑的运算速度,远远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机;很多以前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如今也都有特效药;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能也让我们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红利的同时,我们也渐渐被它们奴役了。      出门打车用手机,叫外卖用手机,手机本来是我们打电话的工具,随着手机智能化,网速的升级,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管是地铁,餐厅还是洗手间,甚至开车的时候都有人在看手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危害。有专家预测了几百年后的人类由于手机的存在发生驼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担心,机器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控制人类,当他们真正学会人类的思考,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阅读历史在于让我们牢记过往,牢记那些经历的挫折,利用积累的宝贵经验去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8      《人类简史》,这本书并不简单,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书,被翻译成了很多很多版本,从石器时代讲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现在,从全方面分析了人类。我觉得身为人类,我们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了解,也是人类的一个自我反思,推荐大家阅读。      人类,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我们演变了那么久,很多人还认为这整个世界就是我们人最为特别,我们是最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但从演化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目前在现代的世界里我们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种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种,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比如猪,猪有美国的猪,有中国的土猪,也有野猪等等。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据统计,在历史上存活的人种数不胜数,我们人并不是一条直线型的进化,比如先从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后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时代有很多的人种是同时存在的。      其中跟我们智人最接近的是尼安德特人,他们的脑容量比我们还高,抗寒能力以及体型都比智人厉害,但是为什么最后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智人一种了呢?      宽容并不是智人的特性,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同样的自私基因,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将其他的人种赶尽杀绝,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群体,智人在过去的三万年里已经太过于适应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跟其他的动物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就是造物主的极致。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在提出我们智人其实也是另一种动物的时候,有人会大发雷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一种人种。这就是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自恋的原因。      但是成为那么聪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类的脑容量是全物种最大的,现代智人可以达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体25%的能量,而相对于其他的猿类,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动物了,更少。如此聪明的大脑和脑容量换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缩,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说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赛SAT它考不过你,但是可以在几秒把你撕成碎片。那么这样的选择和策略是好是坏呢?没人知道。      因为我们有如此聪明的头脑,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的生态都会因为智人的聪明和自大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生物学里面,有一种概念叫“物种入侵”,就是将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带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洲的牛蛙以及澳大利亚的蟒蛇,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充足,它们大量繁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人种起源于非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智人能够迁移到各个大陆,然后对那些地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平衡破坏,那么我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入侵物种”呢?      举一些例子,澳大利亚,是智人第一个受害者,当时的澳大利亚有着与其他很多大陆不同的生态链,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种,比如双门齿兽、袋狮、巨型蜥蜴等等,都陆陆续续的灭绝了,而它们灭绝的时间正好是人类登上澳大利亚的时间。虽然有人会为智人脱罪,说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但周围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时间推翻了这个理论和说法,巨型动物的灭绝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它们放松了对人类的警惕,一个小小的猿类无尖齿和利牙,自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还有一个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将灌木和树都烧了,留下草来吸引这些巨兽,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巨兽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怀孕时间长,怀胎不多,间隔长,就算几个月人类就只杀一只双门齿兽,几千年也会慢慢的灭绝。所以如果智人并没有登上澳洲,那么我们可以确信那里的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      同样的情况发生于美洲的猛犸象、驯鹿、犀牛、巨型地懒和剑齿虎,都惨遭毒手,并且灭绝的时间也是人类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陆的时间,这些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样发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区,马达加斯加北极都没能幸免。      我们人类现在还在一步步的毁灭地球,如果我们并没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陆,那些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现在的严重工业化和过度开发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毁灭地球,很多的物种也在灭绝的边缘。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类的自省,我们因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对整个生态和地球造成了那么大的损伤,我们应该感到愧疚,也同时感恩这整个地球为我们提供的资源。读到这一部分,让我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大智若愚,人类过于聪明,导致这个聪明进化成了灾难,反而那些脑容量并不是很大的动物们,对地球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在我们过度滥用我们的优势时,同时也伤害了很多,夺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类简史,我觉得人类应该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和生态,请为我们的生态和地球多多考虑,珍惜它爱护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们其实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人类简史》优秀读后感 篇9      今年年初参加了一个读书群,给自己设定了一年的目标――看书11本,给自己的奖励是买一架钢琴。《人类简史》是今年看的第一本书,书中观点确实值得人细细思考。      最开始我和同事讨论马和驴结合产的骡子能否繁殖后代这一问题,同事顺势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这一个月断断续续把这本书读完了。      书中有很多观点都令人深思。人从智人时代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发展还是后退?现在的很多概念,比如金钱、公司、国家、时间等都是人类联想并通过共同的信任而存在,并不客观存在,那是不是说明我们都活在一片虚幻中?现在的社会不论经济、科技都比以前发展地快得多,可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快乐吗?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成为超人类的世界,那时人还是“人”吗?      这一个个问题出现,我的心发出震颤。仿佛我所认同、所信任的一切,在作者看来都应该是无意义的,那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这短暂的一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关于快乐,文中也给出了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是快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因此现在的个人自由主义认为人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快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想法。二是从生物学来讲,快乐不过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由激素控制,因此人只要寻找到控制激素分泌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快乐,这里的快乐类似于快感。这一种观点细想一下,令人胆寒。如果快乐完全由肉体产生,由人所控,那人生岂不是太空虚了一点?三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快乐包括其他的情绪,相比起我们漫长的一生,都只是一时的、短时间的波动。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万事都放下执念,对所有情绪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都只是一时的波动),放下执着和放弃追求,那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这种观点我不能完全赞同,但却也汲取到了一点反思。对于消极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而对于积极的情绪,我们可以适当追求,当然我们应该更注重追求过程中的收获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那也应该学会放下。

《认真对待权利》读后感

德沃金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法律理学家之一,在其名著《认真对待权利》问世后再法学界引起巨大震动,也因此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浅显地读完这本书后,对其中许多对我而言还比较晦涩深奥的东西目前还理解不透,但对有些论述却让我醍醐灌顶
德沃金作为西方后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之一,其思想无不受“自由”之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对美国盛行的功利主义给予了理性的批判。而自由理念,从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由就是必须承认自然客观规律与社会规律为前提,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受限制的状态。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由是人与人的联系的相互尊重与平等,均衡的状态下的自由。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以前两者为基础,我认为就是个人的权利。自由无论从哪个角来看都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是对于个体而言的,就是“把一个人当一个人”,就是使人不断成为自由体。从这个立场出发,权利就是我们为人之不可忽视和脱离的重要东西,我们不是认真而是应该要很严肃地对待,因为它时刻受到限制和干扰。德沃金很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他在书中指出:“法律并不是统治者强加给弱者的意志,而是社会共存的保证。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法律应该提供必要的基本框架和规范,使这些问题的争论局限在这些规则之内。尽管立法是民主的过程,但名义上是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但立法往往通过功利主义的思路论证限制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大部分调整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的那些法律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它必然体现社会大多数人或一些强者关于社会利益的观点,再严格的立法程序也不能确保少数人的权利不受到伤害。因此,权利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对尊重少数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许诺。当人群中的这种分裂作为严重时,如果必须执行法律,那么这个许诺必须是最真诚的。”由此可见,功利主义并不是真的如许多法学家那样标榜的“把每一个人当一个人”在不平等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的社会里,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限制个人权利往往为我们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为了公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立法我们到处可见,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欣然接受并且在自觉承受这些的同时将其融入了我们的判断的价值观中。为多数人的福利而限制个人权利往往会带来更大的不平等。一个平等的社会应该谨慎注意个体的权利,更应该认真对待之,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的权利。德沃金这一论述其实回答为什么要认真对待我们的权利这一必须让我们所有人重视的问题。
那么,继续追问我们该有什么权利呢?显然自由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是不同态度。德沃金从对权利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回答了这些复杂的问题。他认为在不同的背景下权利的内涵是不同的。“当我们说某个人有权利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干预他做这件事,那么这种干预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为了证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须提出一些特别的理由。”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什么事情,和说他做这件事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德沃金认为,真正的权利必须是能够做某些事情的权利,尽管在社会多数人的眼里这样做事错误的,甚至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多数人的境况比以前更糟糕时也是如此。即使是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或为了保护多数人希望在其生活的任何一种环境,政府也不能否认这种权利。在以公民的言论自由为例子,他谈到,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使政府认为公民要说的话所带来的坏处大于好处,政府阻止他们发言也是错误的。德沃金这种比较激进的权利含义意在提高人们对政府及公权力的警惕,因为他们是个人权利最大的威胁者。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名言:“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主义其实并不否定这一说法,也没有形而上得认为自由就是为无限的。德沃金同样认为权利也不是无限制的,还是要受到必要的国家限制。他认为在一个民主制度下,每一个公民都负有必须遵守全部法律的基本道德义务,即使他不喜欢那些法律并希望它们尽快得到修改。他的这一义务是对他的同胞所负有的,因为大家都在服从同样的法律,可能其他人也对法律存在抱怨,但是稳定的法律秩序,没有人去违背法律。不过接受法律限制和责任并不意味着剥夺公民的反抗政府的权利。
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德沃金认为个人首先有对抗政府的权利。在作者成书的背景来看,当时越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许多美国人认为国家的外交政策不合理导致了遵纪守法的公民的生命的牺牲,而这被誉为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外交鼓动辞令的背后却是政客滥用了人们赋予国家的权力的后果。从美国历史来看,这个一直崇尚追求自由的国家,在建国一开始就一直对政府的问题保持着无比的小心和警惕,一部美国宪法的起草建立过程,就是当时各州在为保障来之不易的自由和人权护航的准备过程,立宪会议的55位国父们争吵不休,核心争论是政府该怎样建立,为谁建立,以及它的权力该怎么限制。到了后来,最终达成妥协。美国宪法的诞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实质建立,但是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个民主的国度确立了个人自由的权利本位的思想,将对政府的怀疑和警惕深入到国民心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挑选出来为其服务的机构,而不是干预和限制个人的自由。所以,公民的自由的维护,现实中必须在立法上赋予公民对抗政府的权利,这种对抗不是以一种激进偏激暴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法律赋予的形式予以制约。从《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一脉相承地对政府予以理性的警惕和规制,尽最大可能性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在有这一传统的国家里的法理学家,更是作为自由主义学者的德沃金自然而然地会在这一基础上加人深入的论述。这这本著作中,也可以在多处得到体现。
其次,德沃金认为应该认真对待的另一重要的权利是平等权和自由权。这是从个体人本位并且是个人最为基本的权利,也是其他的个人权利的基础。德沃金核心的概念并不强调自由而是平等,他认为在政策决策中,自由权的分量不能和平等权相抗衡。同时在其著作中他对自由也作了区分。许可的自由和作为对立性的自由。前者指个人不受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去做他希望做的事情,而后者则指人作为独立平等的人的自由。他指出:“好的法律,如禁止谋杀的法律也以同样的方式限制了它,而坏的法律,如禁止政治性演讲的法律,则更大程度上限制这种自由。”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社会和法律过多的限制,那么,至少这是一个有力证据,表明他在政治上附属于那个向他发号施令并强加诸多限制的集团,就是我们所说的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从两种自由的区分来看,还是有区别的。对于作为许可的自由来说,每一项法律制度都削减了这种自由,不存在一般的自由。作为自由权只是一种比较弱的意义上作为独立性自由。由于每一项限制自由的法律都会侵犯这种自由,这种自由权在政治争论中不会有太大的说服力,不能与平等权相抗衡,而根本不存在普遍自由权。而对于平等权,他认为“平等权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是德沃金认为的最高政治准则。如果政府更否定了公众的平等权,就意味着把一个人不当人来对待,或者给予他人的关心少于其他人对的关心。由此看来,政府必须不仅仅关心和尊重人民,而且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千万不要根据由于某人值得更多关注从而授予其更多的权利这一理由而不平等地分配利益和机会。它千万不要根据某个公民的某个集团良好生活的概念更高尚或高于另一个公民同样概念而限制自由权。”
有人认为对人的平等保护也不是绝对的,个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有时候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行得通,或多或少会与我们的社会政策相冲突,法律就会做出对个人平等保护规范以一定的限制。我觉得,这些限制虽然在功利的角度来看起到了很大的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其合理性我们应当予以怀疑,机会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平等,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实质的公平正义。法律给予人平等的保护,或许有可能是在平衡一些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以求权利人起点的公正,而对于那些被限制的有更大机会优势的人而言,这种的平衡其实功利地对其权利予以伤害。
从这两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权利来看,其实是在外和内两个语境将权利和法律联系起来。德沃金的“权利论”在这两个方面出发,很好得批判了百年来西方法学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在缺陷,确立了权利的地位。同时,对法理的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位阶作了调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法律要想受到尊重,必须寄托着人的一些美好的理想理念,一则我们的政府要认真对待法律,忽视法律就如同忽视其建立的根本,没有区分法律和行政命令,同样是野蛮的行径,否则就无法构建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同样,政府不重视或不认真对待权利,同样也就意味着没有认真对待法律。二者作为个体的公民要积极为权利而斗争。德国法学家耶林说过,权利的本质是斗争,为自己也为他人。只有理性的斗争,我们的权利才能扩大,我们的就越有我们追求的自由。也许我们只有在斗争的争取中才能明白“法律对我们来说是什么:为了我们想要做的人和我旨在享有的社会。”
本文标题: 自由主义 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94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家长言传身教多文明少粗暴的读后感(关于言传身教的一些感悟)横着走的螃蟹读后感(横行的螃蟹说明什么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