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有感近期跟着伙伴们一块阅读学习了李跃儿著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觉得真的写的很棒!,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从孩子的出生到大约...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有感
近期跟着伙伴们一块阅读学习了李跃儿著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觉得真的写的很棒!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从孩子的出生到大约七岁间的各个关键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孩子。
特别是给孩子构建哪些人格这部分,对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指明了道路。
书中给出了十五个应该让孩子具有的人格特征:
1.使孩子成为自己。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3.使孩子具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
4.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
5.使孩子具有对工作和学习的热爱。
6.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
7.使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8.使孩子对文化和自然具有浓厚的兴趣。
9.使孩子头脑清醒。
10.使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选择和判断。
11.使孩子有参与群体的兴趣。
12.使孩子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使孩子具有抗冲突能力。
十五条人格的构建,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很直接的指导作用。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抽空读一读这本书,他一定会对你教育孩子大有裨益!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从孩子的出生到大约七岁间的各个关键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孩子。
特别是给孩子构建哪些人格这部分,对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指明了道路。
书中给出了十五个应该让孩子具有的人格特征:
1.使孩子成为自己。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3.使孩子具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
4.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
5.使孩子具有对工作和学习的热爱。
6.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
7.使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8.使孩子对文化和自然具有浓厚的兴趣。
9.使孩子头脑清醒。
10.使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选择和判断。
11.使孩子有参与群体的兴趣。
12.使孩子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使孩子具有抗冲突能力。
十五条人格的构建,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很直接的指导作用。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抽空读一读这本书,他一定会对你教育孩子大有裨益!
关键期关键帮助
阅读《读懂孩子的心》day5
第二章 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键期关键帮助》讲的就是如何给孩子提供精神成长的营养食粮。
孩子出生了,我们知道要给他喂奶,奶粉里的营养城分如何才能具足,但知道喂养他的物质身体,不知道喂养他的精神事非常可怕的。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心智模式所决定的。孩子特别积极、热情或者特别被动,都是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心智结构决定的。
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
人类的神经都是从头往角逐步发展的。吃手——抓东西往嘴里送——7个月之后过度到手的敏感期。儿童是通过外显行为去积淀内在的精神内涵的。比如嘴巴啃到东西了,来自嘴的刺激让神经元快速地连接,连接后就行程心智模式。
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是重叠的。孩子的一个行为模式建立起来以后,碰到新的东西,他不知道如何处理新的东西,会用就有的模式去处理。比如,放在口里试一下,然后再决定如何用手去支配它。人类的经验就是新旧交替的。
脚的敏感期
处于脚的敏感期的孩子,爱走地肌理特别丰富的地方。他痴迷于来自来自脚底的感觉,不断去体验来自腿的感觉。
空间建构敏感期
1岁以后,孩子会走路,能够在空间移动,就走向了独立。孩子探索空间,弄坏,弄乱东西的时候,家长再带着他放整齐,就是一个学习如何整理的过程。这是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这种状态会一直到2岁。
2岁后的几个关键期
空间感知能力不好的人,就会很糊涂。还有因果关系。孩子会观察,是牵头拉着后头走,还是后面在后面推着前面走。这是人早起的逻辑思维建构过程。
大多数人生活种的常识根本不用别人教,联想的能力是在2岁左右开始构建的。
2~3岁的时候,是建立人和事物的关系的时期,就是物质与物质的关系、自己和物质的关系。这时候,孩子特别执拗,处在一个小的叛逆期。当孩子固执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接纳。必须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你可以哭,可以难受,你痛苦,我可以理解你,但在错误的事情上不行。
3岁以后集中出现几个时期:执拗期、完美期、交友期
永久客体是一个东西不在你的面前,但你依然知道它存在。
入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已经经历了永久客体空间概念和因果关系概念。在人类的基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自己应付自然环境了。这些概念建构起来,就不会老碰到柜子上,不会老把环境弄乱了。
关键期是苍天赋予的,孩子会按照苍天给的节律一步一步地走。但是,这个力量消失了以后,孩子就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了。
第二章 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键期关键帮助》讲的就是如何给孩子提供精神成长的营养食粮。
孩子出生了,我们知道要给他喂奶,奶粉里的营养城分如何才能具足,但知道喂养他的物质身体,不知道喂养他的精神事非常可怕的。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心智模式所决定的。孩子特别积极、热情或者特别被动,都是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心智结构决定的。
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
人类的神经都是从头往角逐步发展的。吃手——抓东西往嘴里送——7个月之后过度到手的敏感期。儿童是通过外显行为去积淀内在的精神内涵的。比如嘴巴啃到东西了,来自嘴的刺激让神经元快速地连接,连接后就行程心智模式。
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是重叠的。孩子的一个行为模式建立起来以后,碰到新的东西,他不知道如何处理新的东西,会用就有的模式去处理。比如,放在口里试一下,然后再决定如何用手去支配它。人类的经验就是新旧交替的。
脚的敏感期
处于脚的敏感期的孩子,爱走地肌理特别丰富的地方。他痴迷于来自来自脚底的感觉,不断去体验来自腿的感觉。
空间建构敏感期
1岁以后,孩子会走路,能够在空间移动,就走向了独立。孩子探索空间,弄坏,弄乱东西的时候,家长再带着他放整齐,就是一个学习如何整理的过程。这是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这种状态会一直到2岁。
2岁后的几个关键期
空间感知能力不好的人,就会很糊涂。还有因果关系。孩子会观察,是牵头拉着后头走,还是后面在后面推着前面走。这是人早起的逻辑思维建构过程。
大多数人生活种的常识根本不用别人教,联想的能力是在2岁左右开始构建的。
2~3岁的时候,是建立人和事物的关系的时期,就是物质与物质的关系、自己和物质的关系。这时候,孩子特别执拗,处在一个小的叛逆期。当孩子固执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接纳。必须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你可以哭,可以难受,你痛苦,我可以理解你,但在错误的事情上不行。
3岁以后集中出现几个时期:执拗期、完美期、交友期
永久客体是一个东西不在你的面前,但你依然知道它存在。
入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已经经历了永久客体空间概念和因果关系概念。在人类的基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自己应付自然环境了。这些概念建构起来,就不会老碰到柜子上,不会老把环境弄乱了。
关键期是苍天赋予的,孩子会按照苍天给的节律一步一步地走。但是,这个力量消失了以后,孩子就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了。
《关键期关键帮助》
荐 语
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死拼活买学区房,累死累活送才艺班?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你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变量!把握不好0-7岁关键期,孩子一生事倍功半。
孩子啥都往嘴里塞,专踩不平的地方,撒谎,被欺负?这都是0-7岁关键期的“症状”。关键期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为新手父母献计!
作 者 简 介
李跃儿,著名幼儿园芭学园的创始人,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她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 (第一名)称号。最重要的是她的芭学园已经成为许多父母们从孩子出生就要去预约报名的精神家园。
她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为大李,她开创了国内幼教的新风潮,她教出的孩子,引发国内外机构的积极研究。她就是本书作者李跃儿。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二、(0~1岁)安全关键期
三、(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四、(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五、(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六、(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七、(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八、爱的误区
正 文
一、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什么是关键期?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的生长,有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这样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天气、土壤环境配合,需要人们适时给它灌溉、施肥、搭架、授粉来帮助它顺利成长。
孩子也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人的观点、立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在0-6岁分阶段去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
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安全关键期(0-1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关键期(0-2岁),它又包括口的敏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空间建构敏感期、因果关系敏感期、永久客体敏感期。在这些发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节点,儿童需要成人的成全和帮助。
二、(0~1岁)安全关键期
婴儿的安全关键期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出生,像我们突然降临外星。从熟悉的母亲的子宫,来到陌生的世界,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到妈妈,获得熟悉参照点。睁开眼睛以后,看到目之所及的灯、天花板、被子,认定这是自己的小窝。他们会把这一切铭刻进大脑中,将维持小窝周围的图像不变,作为安全的标志。
所以,出生6~8周,妈妈要待在婴儿身边,让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熟悉的声音、味道,用身体环起婴儿,营造出被包裹感。
妈妈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所以家人要尽量多关心分娩后的妈妈,帮忙分担养育任务,使妈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
婴儿房周围的环境,不要有太多改动,以免造成孩子对陌生的紧张。
三、(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宝宝为什么见什么啃什么?
小孩子打三个多月起,就喜欢啃小手指,五六个月时,更是见啥啃啥,被子、衣角、玩具,没有不啃的,很多家长为此而苦恼不已。
其实,这是口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婴儿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所以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
孩子最早尝试啃的是他们的手,吃手需要大脑指挥肌肉配合,当孩子吃到手之后,嘴巴感受到手,手也感受到被口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工作,处理来自口和手的刺激。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连接,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
①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造成孩子选择的困难;
②当孩子厌弃旧物品时,家长要理解、配合;
③不要过于频繁更新物品;
④家长应该把孩子要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以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宝宝要自己吃饭,可总把食物涂得到处都是,怎么办?
很多孩子在一岁时,就开始拒绝大人的的喂食了,吃啥都会自己上手,而且非常迷恋玩水,玩沙子,真让家长苦恼不已。
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手的敏感期。这时,他会不断拍打、揉搓抓到手里的东西,把水果、食物捏得稀烂,去发现、感受物体形态及其改变。
家长要了解,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也在继续,孩子发现新物品时,可能会先把它放到嘴里,试一下,再决定怎么用手。所以,家长这时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
①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
②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宝宝为什么喜欢专往不平的地方走?
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用心的家长能感受得到他们的兴奋劲儿,虽然走得还不稳,但颠起来奶奶都跟不上,而且专爱走坑坑洼洼、有台阶的地方,看着好让人担心那。
其实,我们要恭喜孩子,他们在手的敏感期,通过爬感受到自己力量,备受鼓舞,接着就进入了腿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他们摇摇摆摆,但是一刻不停走得飞快。喜欢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来来往往,探索脚底传来的不同地方的刺激。
这时,家长即使感觉疲惫,也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跟着保护好他就好了。甚至给孩子创造不同的脚底刺激,引导他尝试草地、公路、沙滩的不同感受。切记,不要给他穿带响笛的鞋,这样的鞋子会在孩子走路时发出尖利的响声,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观察。
宝宝为什么会恶作剧,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家里有个捣蛋娃,那就是翻箱倒柜地折腾,抽屉随时拉开,衣服都从柜子里拉出来,书从书架上扯下来,哦,一个爱干净的家长简直要快疯掉了。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就发现了独立。他开始去探索更远处的事物。这就会让孩子发现空间,当发现空间了以后,他们就开始了空间探索。
比如,他看到家里书摆得很整齐,他试着推倒,改变这个东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可以通过他的手,他的力量,改变一个东西的模式。这样,儿童就会产生自我效能认知,这正是自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童年,没有建构起自我效能认知,长大很很难自信。
开始孩子只会把整齐东西弄乱,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把他弄乱的东西放回去,让他意识到物体可以移动,并且带着他把东西重新摆整齐,这样他就习得了变杂乱为整齐的能力。
宝宝为什么不喜欢我买的玩具?
家长有时候给孩子买很多高级的玩具,但是孩子好像都不感兴趣,即使玩也是摆弄几下,没过两天又要买新的。反而是妈妈做烘焙剩下的面粉和面团,如果给孩子发现,就兴致勃勃玩起来了,专心致志撒面粉,揉搓面团。
很多家长其实对孩子的玩理解有误。孩子玩玩具,在我们看来是游戏,但事实上,那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工作。孩子所有的玩,都不是真正的为了娱乐在玩,而是他们的发展行为。
一个孩子玩一个玩具,从开始玩到玩的结束,他其实已经发展了,已经不是玩之前的那个孩子了。
孩子的发展动力是天生的,当他们通过玩得到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愉悦。
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玩具热情巨大。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不要提供太过超出他们认知范围,或缺少可摆弄空间的玩具。
该不该尽早开始让孩子学习知识?
很多妈妈很喜欢唐诗宋词,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背,刚开始孩子好像不错,能背几首,可过段时间,完全无感了,这让妈妈很挫败。
其实,在2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喜欢把东西翻过来倒过去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的还是有棱角的,能不能滚动、旋转。1岁半到2岁时,他们开始探索物品之间的联系,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排成一排,感受物体的空间、体积、质量,此时他们全身的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大脑积极工作,创造出个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语言,他们在从情景交融的生活中学习到语言,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现实事物支撑。
四、(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2~3岁的孩子为什么经常表现得特别不可理喻?
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
比如妈妈帮小强把饼切开,小强却哭闹着让妈妈把饼变回去,回到刚才,怎么劝都不听。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经过很多次碰壁以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时,家长无论是发火、说理、贿赂,效果都不会太好。此时最好就是就是倾听孩子,平静地等着孩子发完脾气,对他们表示同情,但告诉孩子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五、(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的?
选择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最能促进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家庭经济条件、空间距离,以及家庭成员的意愿。违背家庭主要成员的意愿,则可能会牺牲家庭的和睦,影响孩子情绪。
有一个家长以举家之力送孩子进了最好的幼儿园,感觉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孩子偶尔懈怠,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感觉一片苦心被糟蹋,严厉批评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好的幼儿园,通常满足以下8项指标。
①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这需要园方真的了解并严格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②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
③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
④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
⑤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⑥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⑦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⑧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抗拒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当选定了自己认可的幼儿园之后,不要进行过多的想象。不要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如果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也要注意帮祖辈调适心情。对孩子来说,如果前期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产生离别的焦虑。
为了确保孩子入园顺利,可以在入园前给孩子讲述故事,帮助他练习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上卫生间。然后,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不要只用滑梯、蹦床之类的吸引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印象,入园之后失望。
问:怎么处理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就是父母,当离开父母进入新环境时,所有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紧张、焦虑。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才是联结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承诺准时接送孩子并恪守诺言。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合作,而不是暗中对抗,使孩子平添紧张感。
家长自身不要进行太多想象,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泪。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努力调整心态。
孩子缺少朋友怎么办?
小星性格很内向,总喜欢躲在妈妈身后,小朋友也不跟她玩。当发现小朋友不带她一起玩时,她就更闷闷不乐。
孩子如果被群体忽视、缺少朋友,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发展。因此,如果察觉到孩子特别缺少朋友,家长需要提供一些帮助。
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孩子追求友谊的早期,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家长不必太过担忧。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而练习用感情赢得友谊。只有孩子这样的行为持续过久时,才需要家长予以正确引导。
在孩子因为交友而大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被影响,先搞清楚状况,再思考应对策略。
六、(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发现孩子撒谎怎么处理比较好?
孩子撒谎分几类:
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岁左右广泛和他人互动,他们会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尝试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能察觉。他们还可能会拿走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别人是否会发现。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那可能会破坏孩子探索的本意,并且注意到撒谎、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对此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几个月的探索期,之后,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谎言不成立,会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谎的兴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骗到,否则,会让他体会到极大的愉悦感,继续撒谎。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别人,有时候是出于检验友谊的目的,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家长这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给与的环境太过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旦生活在群体中,总是会和别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包括打架。和孩子被人群忽略相比,打架并不是最可怕的状况。他们可能因此具备一定的抗压、应对能力。而且,在孩子幼年时期,冲突程度一般不高,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
不要一味教孩子还击或忍让,孩子通常不敢还击攻击自己的人,所以得到还击的指示后,可能会去欺负其他的孩子。更不宜自己亲自上阵报复回来,一则对方不会罢休,二则,孩子很可能因此被孤立。
所以,当孩子跟你诉说自己被欺负时,首先,要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是互动形式的一种,不要上来就代入受害者心理,怒不可遏。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倾听的过程不要做任何评论,多方面求证还原事情的真相,直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讲一个自己或孩子了解的一个角色的故事,细节要生动,措施要容易理解,告诉孩子如何勇敢、智慧地应对这样的争端。
孩子欺负人怎么办?
在孩子的群体中,会有些人显得比别人强壮,比别人智慧,因而被其他孩子欣赏和羡慕。当其他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招惹比他弱小,或相当的人。当他因此遭受批评之后,会回家抱怨。女孩则通过搞“儿童政治”来进行试验较量。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被欺负了,还是欺负人了。如果发现他在试验力量,安抚好对方之后,不要过度地指责孩子,但是必须要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传授孩子一些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之后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七、(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要尽早让孩子发展某些特长吗?
孩子五岁左右时,探索会慢慢脱离物质本身,开始对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感兴趣。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
如果此前没有被成人逼迫着学习过,他们会天然地对对符号产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戏剧欣赏指导,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会试着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但是,应当注意,当把这些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他们最初练习使用这些精神玩具时,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幼小衔接是必要的吗?
适当的幼小衔接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形态区别很大,幼教的任务是人格建构,孩子在幼儿园和群体以及老师全日制相处,深入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引导孩子工作、思考。小学的任务是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采用按课时授课制,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五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五岁之前,孩子用动作表达,提到蛇可能会模仿蛇的动作,但小学需要抽象地学习蛇这个字。这些模式的转换,也要在幼小衔接期间完成。
八、爱的误区
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
有时候,我们内心有爱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于是根据电影、电视剧的印象,想象出一种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公式化的爱。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够自信,内心希望有人能保护自己替自己抵挡一切。有了孩子,这些希望受到保护的欲望,会不知不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这其实是从孩子那里获得力量,是一种求助型的爱。
有时,我们内心太过焦虑,又把孩子看成最重要的,不知不觉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家庭的焦虑氛围。这是一种焦虑型的爱。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失去了自我,把孩子奉若神明,自己降阶为仆人,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这样孩子在进入群体后,很可能被排斥,他不是变得自卑、畏缩,就是变得蛮横霸道。这些爱的形式,虽然发心是爱,但已然步入误区。
孩子不愿意谦让怎么办?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
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动物没有太大分别,在生存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能,当有人公而忘私,舍弃自身利益时才那么令人敬佩。人们争相传颂,正是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开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家长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让梨,可能会让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违背本性,服从大人的要求,慢慢就会把外界的权威作为自己判断选择的准则,失去自我。当他们面临邪恶权威时,就会不加判断地助纣为孽。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
结 语
关键期关键帮助引发我们颠覆性的思考。万事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成长规律,懂得了科学的养育方法,多学习!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教养之路,然后努力做正确的事,然后静待花开。
积分换书
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死拼活买学区房,累死累活送才艺班?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你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变量!把握不好0-7岁关键期,孩子一生事倍功半。
孩子啥都往嘴里塞,专踩不平的地方,撒谎,被欺负?这都是0-7岁关键期的“症状”。关键期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为新手父母献计!
作 者 简 介
李跃儿,著名幼儿园芭学园的创始人,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她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 (第一名)称号。最重要的是她的芭学园已经成为许多父母们从孩子出生就要去预约报名的精神家园。
她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为大李,她开创了国内幼教的新风潮,她教出的孩子,引发国内外机构的积极研究。她就是本书作者李跃儿。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二、(0~1岁)安全关键期
三、(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四、(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五、(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六、(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七、(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八、爱的误区
正 文
一、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什么是关键期?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的生长,有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这样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天气、土壤环境配合,需要人们适时给它灌溉、施肥、搭架、授粉来帮助它顺利成长。
孩子也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人的观点、立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在0-6岁分阶段去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
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安全关键期(0-1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关键期(0-2岁),它又包括口的敏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空间建构敏感期、因果关系敏感期、永久客体敏感期。在这些发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节点,儿童需要成人的成全和帮助。
二、(0~1岁)安全关键期
婴儿的安全关键期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出生,像我们突然降临外星。从熟悉的母亲的子宫,来到陌生的世界,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到妈妈,获得熟悉参照点。睁开眼睛以后,看到目之所及的灯、天花板、被子,认定这是自己的小窝。他们会把这一切铭刻进大脑中,将维持小窝周围的图像不变,作为安全的标志。
所以,出生6~8周,妈妈要待在婴儿身边,让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熟悉的声音、味道,用身体环起婴儿,营造出被包裹感。
妈妈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所以家人要尽量多关心分娩后的妈妈,帮忙分担养育任务,使妈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
婴儿房周围的环境,不要有太多改动,以免造成孩子对陌生的紧张。
三、(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宝宝为什么见什么啃什么?
小孩子打三个多月起,就喜欢啃小手指,五六个月时,更是见啥啃啥,被子、衣角、玩具,没有不啃的,很多家长为此而苦恼不已。
其实,这是口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婴儿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所以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
孩子最早尝试啃的是他们的手,吃手需要大脑指挥肌肉配合,当孩子吃到手之后,嘴巴感受到手,手也感受到被口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工作,处理来自口和手的刺激。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连接,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
①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造成孩子选择的困难;
②当孩子厌弃旧物品时,家长要理解、配合;
③不要过于频繁更新物品;
④家长应该把孩子要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以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宝宝要自己吃饭,可总把食物涂得到处都是,怎么办?
很多孩子在一岁时,就开始拒绝大人的的喂食了,吃啥都会自己上手,而且非常迷恋玩水,玩沙子,真让家长苦恼不已。
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手的敏感期。这时,他会不断拍打、揉搓抓到手里的东西,把水果、食物捏得稀烂,去发现、感受物体形态及其改变。
家长要了解,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也在继续,孩子发现新物品时,可能会先把它放到嘴里,试一下,再决定怎么用手。所以,家长这时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
①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
②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宝宝为什么喜欢专往不平的地方走?
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用心的家长能感受得到他们的兴奋劲儿,虽然走得还不稳,但颠起来奶奶都跟不上,而且专爱走坑坑洼洼、有台阶的地方,看着好让人担心那。
其实,我们要恭喜孩子,他们在手的敏感期,通过爬感受到自己力量,备受鼓舞,接着就进入了腿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他们摇摇摆摆,但是一刻不停走得飞快。喜欢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来来往往,探索脚底传来的不同地方的刺激。
这时,家长即使感觉疲惫,也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跟着保护好他就好了。甚至给孩子创造不同的脚底刺激,引导他尝试草地、公路、沙滩的不同感受。切记,不要给他穿带响笛的鞋,这样的鞋子会在孩子走路时发出尖利的响声,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观察。
宝宝为什么会恶作剧,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家里有个捣蛋娃,那就是翻箱倒柜地折腾,抽屉随时拉开,衣服都从柜子里拉出来,书从书架上扯下来,哦,一个爱干净的家长简直要快疯掉了。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就发现了独立。他开始去探索更远处的事物。这就会让孩子发现空间,当发现空间了以后,他们就开始了空间探索。
比如,他看到家里书摆得很整齐,他试着推倒,改变这个东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可以通过他的手,他的力量,改变一个东西的模式。这样,儿童就会产生自我效能认知,这正是自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童年,没有建构起自我效能认知,长大很很难自信。
开始孩子只会把整齐东西弄乱,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把他弄乱的东西放回去,让他意识到物体可以移动,并且带着他把东西重新摆整齐,这样他就习得了变杂乱为整齐的能力。
宝宝为什么不喜欢我买的玩具?
家长有时候给孩子买很多高级的玩具,但是孩子好像都不感兴趣,即使玩也是摆弄几下,没过两天又要买新的。反而是妈妈做烘焙剩下的面粉和面团,如果给孩子发现,就兴致勃勃玩起来了,专心致志撒面粉,揉搓面团。
很多家长其实对孩子的玩理解有误。孩子玩玩具,在我们看来是游戏,但事实上,那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工作。孩子所有的玩,都不是真正的为了娱乐在玩,而是他们的发展行为。
一个孩子玩一个玩具,从开始玩到玩的结束,他其实已经发展了,已经不是玩之前的那个孩子了。
孩子的发展动力是天生的,当他们通过玩得到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愉悦。
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玩具热情巨大。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不要提供太过超出他们认知范围,或缺少可摆弄空间的玩具。
该不该尽早开始让孩子学习知识?
很多妈妈很喜欢唐诗宋词,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背,刚开始孩子好像不错,能背几首,可过段时间,完全无感了,这让妈妈很挫败。
其实,在2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喜欢把东西翻过来倒过去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的还是有棱角的,能不能滚动、旋转。1岁半到2岁时,他们开始探索物品之间的联系,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排成一排,感受物体的空间、体积、质量,此时他们全身的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大脑积极工作,创造出个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语言,他们在从情景交融的生活中学习到语言,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现实事物支撑。
四、(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2~3岁的孩子为什么经常表现得特别不可理喻?
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
比如妈妈帮小强把饼切开,小强却哭闹着让妈妈把饼变回去,回到刚才,怎么劝都不听。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经过很多次碰壁以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时,家长无论是发火、说理、贿赂,效果都不会太好。此时最好就是就是倾听孩子,平静地等着孩子发完脾气,对他们表示同情,但告诉孩子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五、(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的?
选择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最能促进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家庭经济条件、空间距离,以及家庭成员的意愿。违背家庭主要成员的意愿,则可能会牺牲家庭的和睦,影响孩子情绪。
有一个家长以举家之力送孩子进了最好的幼儿园,感觉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孩子偶尔懈怠,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感觉一片苦心被糟蹋,严厉批评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好的幼儿园,通常满足以下8项指标。
①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这需要园方真的了解并严格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②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
③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
④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
⑤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⑥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⑦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⑧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抗拒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当选定了自己认可的幼儿园之后,不要进行过多的想象。不要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如果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也要注意帮祖辈调适心情。对孩子来说,如果前期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产生离别的焦虑。
为了确保孩子入园顺利,可以在入园前给孩子讲述故事,帮助他练习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上卫生间。然后,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不要只用滑梯、蹦床之类的吸引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印象,入园之后失望。
问:怎么处理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就是父母,当离开父母进入新环境时,所有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紧张、焦虑。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才是联结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承诺准时接送孩子并恪守诺言。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合作,而不是暗中对抗,使孩子平添紧张感。
家长自身不要进行太多想象,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泪。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努力调整心态。
孩子缺少朋友怎么办?
小星性格很内向,总喜欢躲在妈妈身后,小朋友也不跟她玩。当发现小朋友不带她一起玩时,她就更闷闷不乐。
孩子如果被群体忽视、缺少朋友,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发展。因此,如果察觉到孩子特别缺少朋友,家长需要提供一些帮助。
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孩子追求友谊的早期,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家长不必太过担忧。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而练习用感情赢得友谊。只有孩子这样的行为持续过久时,才需要家长予以正确引导。
在孩子因为交友而大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被影响,先搞清楚状况,再思考应对策略。
六、(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发现孩子撒谎怎么处理比较好?
孩子撒谎分几类:
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岁左右广泛和他人互动,他们会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尝试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能察觉。他们还可能会拿走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别人是否会发现。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那可能会破坏孩子探索的本意,并且注意到撒谎、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对此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几个月的探索期,之后,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谎言不成立,会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谎的兴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骗到,否则,会让他体会到极大的愉悦感,继续撒谎。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别人,有时候是出于检验友谊的目的,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家长这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给与的环境太过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旦生活在群体中,总是会和别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包括打架。和孩子被人群忽略相比,打架并不是最可怕的状况。他们可能因此具备一定的抗压、应对能力。而且,在孩子幼年时期,冲突程度一般不高,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
不要一味教孩子还击或忍让,孩子通常不敢还击攻击自己的人,所以得到还击的指示后,可能会去欺负其他的孩子。更不宜自己亲自上阵报复回来,一则对方不会罢休,二则,孩子很可能因此被孤立。
所以,当孩子跟你诉说自己被欺负时,首先,要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是互动形式的一种,不要上来就代入受害者心理,怒不可遏。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倾听的过程不要做任何评论,多方面求证还原事情的真相,直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讲一个自己或孩子了解的一个角色的故事,细节要生动,措施要容易理解,告诉孩子如何勇敢、智慧地应对这样的争端。
孩子欺负人怎么办?
在孩子的群体中,会有些人显得比别人强壮,比别人智慧,因而被其他孩子欣赏和羡慕。当其他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招惹比他弱小,或相当的人。当他因此遭受批评之后,会回家抱怨。女孩则通过搞“儿童政治”来进行试验较量。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被欺负了,还是欺负人了。如果发现他在试验力量,安抚好对方之后,不要过度地指责孩子,但是必须要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传授孩子一些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之后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七、(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要尽早让孩子发展某些特长吗?
孩子五岁左右时,探索会慢慢脱离物质本身,开始对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感兴趣。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
如果此前没有被成人逼迫着学习过,他们会天然地对对符号产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戏剧欣赏指导,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会试着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但是,应当注意,当把这些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他们最初练习使用这些精神玩具时,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幼小衔接是必要的吗?
适当的幼小衔接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形态区别很大,幼教的任务是人格建构,孩子在幼儿园和群体以及老师全日制相处,深入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引导孩子工作、思考。小学的任务是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采用按课时授课制,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五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五岁之前,孩子用动作表达,提到蛇可能会模仿蛇的动作,但小学需要抽象地学习蛇这个字。这些模式的转换,也要在幼小衔接期间完成。
八、爱的误区
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
有时候,我们内心有爱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于是根据电影、电视剧的印象,想象出一种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公式化的爱。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够自信,内心希望有人能保护自己替自己抵挡一切。有了孩子,这些希望受到保护的欲望,会不知不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这其实是从孩子那里获得力量,是一种求助型的爱。
有时,我们内心太过焦虑,又把孩子看成最重要的,不知不觉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家庭的焦虑氛围。这是一种焦虑型的爱。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失去了自我,把孩子奉若神明,自己降阶为仆人,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这样孩子在进入群体后,很可能被排斥,他不是变得自卑、畏缩,就是变得蛮横霸道。这些爱的形式,虽然发心是爱,但已然步入误区。
孩子不愿意谦让怎么办?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
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动物没有太大分别,在生存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能,当有人公而忘私,舍弃自身利益时才那么令人敬佩。人们争相传颂,正是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开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家长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让梨,可能会让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违背本性,服从大人的要求,慢慢就会把外界的权威作为自己判断选择的准则,失去自我。当他们面临邪恶权威时,就会不加判断地助纣为孽。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
结 语
关键期关键帮助引发我们颠覆性的思考。万事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成长规律,懂得了科学的养育方法,多学习!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教养之路,然后努力做正确的事,然后静待花开。
积分换书
读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
李跃儿写的《关键期关键帮助》是一本讲什么是孩子的书,对育儿非常具有指导作用。该书的第一章是认识孩子,其中人群中的儿童观,通过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
1.孩子不是空罐子
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的罐子,拼命的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碰到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的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
如果家长一直这么做,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只会记忆,不能创造,无法判断,没有个人立场和主见的人。
2.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孩子身边的万物都被教育的人按照规划输入给孩子,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会培养出少数获得成功的人,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童年。
孩子没有有力量的大脑工作模式,就无法对书本和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共鸣,不共鸣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会别人逼自己学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没法用。
3.孩子不是玩具
孩子在探索自己身边的世界,成人却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探索发现中引出来,引到家长的幼稚行为和动作上。
家长心情好的时候显得特别开心活跃,家长心情不好时就没有了兴致来扮演,有时他们会突然朝孩子发飙,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不信任这个世界,不知道如何与人真诚相待,甚至恐惧,仇视社会。
4.孩子不是麻烦
这样的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自己心情好时会觉得孩子是个天使,孩子不能顺着家长或有问题需要家长帮助解决时,家长就觉得孩子不好玩,养孩子太麻烦!
这样的孩子,会自卑,有负罪感,痛苦,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
5.孩子不是上帝
家长以为把孩子当上帝就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他转。
这样的孩子进入团体,当发现团体成员无法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顺应自己时,他就会感到愤怒伤心和生气,于是就会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最后被群体所遗弃。
6.孩子是一颗种子
我们是否很重视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来看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必须学会敬畏孩子。
将孩子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各种帮助。这颗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
《关键期关键帮助》把孩子0到6岁的发展关键点分割为关键期,来说明孩子的发展规律。
让我们开始学习,做一个尊重孩子发展规律,在孩子关键期给予孩子关键帮助的关键人吧,别再走弯路了!
1.孩子不是空罐子
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的罐子,拼命的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碰到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的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
如果家长一直这么做,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只会记忆,不能创造,无法判断,没有个人立场和主见的人。
2.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孩子身边的万物都被教育的人按照规划输入给孩子,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会培养出少数获得成功的人,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童年。
孩子没有有力量的大脑工作模式,就无法对书本和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共鸣,不共鸣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会别人逼自己学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没法用。
3.孩子不是玩具
孩子在探索自己身边的世界,成人却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探索发现中引出来,引到家长的幼稚行为和动作上。
家长心情好的时候显得特别开心活跃,家长心情不好时就没有了兴致来扮演,有时他们会突然朝孩子发飙,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不信任这个世界,不知道如何与人真诚相待,甚至恐惧,仇视社会。
4.孩子不是麻烦
这样的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自己心情好时会觉得孩子是个天使,孩子不能顺着家长或有问题需要家长帮助解决时,家长就觉得孩子不好玩,养孩子太麻烦!
这样的孩子,会自卑,有负罪感,痛苦,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
5.孩子不是上帝
家长以为把孩子当上帝就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他转。
这样的孩子进入团体,当发现团体成员无法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顺应自己时,他就会感到愤怒伤心和生气,于是就会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最后被群体所遗弃。
6.孩子是一颗种子
我们是否很重视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来看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必须学会敬畏孩子。
将孩子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各种帮助。这颗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
《关键期关键帮助》把孩子0到6岁的发展关键点分割为关键期,来说明孩子的发展规律。
让我们开始学习,做一个尊重孩子发展规律,在孩子关键期给予孩子关键帮助的关键人吧,别再走弯路了!
本文标题: 关键期关键帮助第三章读后感(读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82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