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的教育艺术读后感(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精选【三篇】)

发布时间: 2024-12-02 08:28: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隔代抚养的教育艺术读后感(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精选【三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教育著作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著作读后感1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教育著作读后感2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育著作读后感3

  刚刚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一个星期,简单的把书的第一部分看了。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管中窥豹,此时的所思所想难免片面。

  首先,在开篇的第一章就讲到教育常识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也必须如此。有的时候,常常怀疑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多少人性的残留,有的是那么天真可爱,而有的则什么都不知道。

  甚至不仅我自己,连他们的抚养人都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唤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础上,即智障的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们怎么能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的课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写到“每个人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即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给他们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自己的独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会背古诗,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要会背乘法口诀,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文化课程,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别的技能,甚至发展为一技之长作为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些写字写不好的学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成为一个交际能手也说不定(比如做个售货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一味的盯着学生的文化课程不放,而放弃了学生别的天赋。

  教育著作读后感4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教育著作读后感5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

  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著作读后感6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教育读后感1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家庭教育读后感2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

  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读后感3

  “小孩子实在难养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而父母面对“生来好动”的小孩子往往也很头疼。《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先生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读完这本书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书中多用了一鸣的例子,读来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这本书既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书中对于怎样教育小孩讲述的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养的很好,有养蜂的学识技能。也可以把蚕养的很好,有过硬的养蚕技能。甚至养牛,养马,养羊,养鱼,养鸟都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独养育自己的儿女反而不如养鸡,养猫,养狗来的用心,看得重要。这种情形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司空见惯,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则,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如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孩子懒惰性格。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块详述了孩子的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游戏也相当重要。陈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戏的条件:有适合的伴侣,有游戏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作为父母也要提供适合的游戏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做父母亲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亲的购买文物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陈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倘若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闹哭闹的,做父母的也会很心痛,心烦。那父母就可以让小孩子自己独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画图、看图、剪纸、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经验,一方面也不至于缠绕别人,于小孩子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家庭教育读后感4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5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

  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6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

  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这其中的道理,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却还是忍不住动手帮着孩子做了。就拿我来说吧,儿子小时候,生怕他剥不好葡萄,总是一颗颗剥皮去籽后再送到儿子嘴边。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关怀备至。老公发现后,极力反对。

  细细想来,自己的确做得不够高明。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害了儿子。让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处多多。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这将极好地促进孩子的思维的发展。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的双手的小肌肉,训练并提高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这又将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第三,孩子独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成功,则可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失败,则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因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锻炼机会,都将很好地帮助孩子积累实践经验,以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让孩子在独立做事,则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激发起再一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因此,为人父母者,何不放开手脚,让孩子们独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7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在的许多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着大人,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而且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一部分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果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非常赞同,只是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尤其是坚持长期如此,更是难上加难。读完这本书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敲响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钟。

  班主任老师曾说过,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一个父母坚持的时间长,哪一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现在不为孩子操心,孩子的后半辈子都需要你操心,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

本文标题: 隔代抚养的教育艺术读后感(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精选【三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80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马克吐温 旅客登记读后感(马克吐温的幽默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极简关系职场成功读后感(《极简关系》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