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八百字(孤独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读《孤独六讲》有感)

发布时间: 2024-11-28 04:13: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孤独六讲》-语言孤独【流于形式的外在至上导致语言的本末倒置】,有参加过论文口试的人就会知道,口试委员所关心的往往是论文的索引,参考资料,而...

孤独六讲读后感八百字(孤独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读《孤独六讲》有感)

《孤独六讲》-语言孤独

【流于形式的外在至上导致语言的本末倒置】
有参加过论文口试的人就会知道,口试委员所关心的往往是论文的索引,参考资料,而不是论文中你最引以为豪的创意。这又是一种荒谬,一切都是很外在的,包括语言,变成一种外在的模式符号,其内在的本质完全被遗忘。

【语言的优美和准确性,本就相悖】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而不美,所以不会有人说《六法全书》很美,却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

【举例:宋江借助语言打败孤独】
宋江又问:“大姐,你白天都在做什么?”
阎惜娇答:“我干什么?我左手拿了一个蒜瓣,右手拿一杯凉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从东边走到西边,从西边走到东边......”

这部小说就是把语言玩的这么巧妙。想想看,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用了多少像这样的语言?有的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沟通的开端】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又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确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这种暧昧就像你在心情茫然时到庙里抽了一只签,你很希望这支签会告诉你应不应该继续交往,要不要投资,可是签文绝不会告诉你应该,不应该,会或不会,而是给你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上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读后感」
第二章语言孤独,在章节一【情欲孤独】的基础上,从孤独的角度解读语言。

语言本是一件沟通的工具,然而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过于依赖语言的预设性定义。很多矛盾的起源都是“我以为对方能够懂我”。

我们之所以这样想,因为我们与沟通对象大多成长于统一语言环境体系下,理所当然的觉得对方“能听懂,能明白”。书中举了宁波老太太与法国老太太沟通的例子,就是在向读者展示这样一种小概率场景,摈除了“你能懂我”的心里前提下,沟通仍然可以进行。

作者由此意识到,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为什么用于沟通的语言会引导我们走向误会呢?因为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形式上的正确无误,却忽略了语言的本质。

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无论你的毕业设计做的质量如何,导师们往往在word字距,页眉,格式是否按照上一届的要求这些繁琐的规定中将你的成果打回数遍,等你将一份漂亮到格式毫无差错的报告递交给导师,想必你已经忘记了你的毕业设计初衷。站在答辩讲台上的,满脑子的页眉页脚校名抬头批注。

过分流于形式注定导致本末倒置。

因为语言的魅力,本就在其的暧昧不定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形式化,那我们日常交流就会像法庭上打官司一般,每说一句话都要滴水不漏,严谨至极的交流,想想都要命。

人们为什么喜欢占卜与测试?因为答案总是一句看似不好不坏,可以任由求签者解读的话。语言暧昧又含糊不定给了他们最大的解读自由度,用来做自自我心理暗示,再好不多了。

文学作品正是在语言的精确度里制造了语言的暧昧,所以好的作品评价可以千人千面,同一句话作者讲出来,万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印证。而不是单纯的喊口号,写标语,做无意义的无脑吟诵。无论何时,千万要警惕,如果耳旁只有一种声音,那是非常危险的。

宋江和老婆的对话,是典型的“使用语言”而不是“理解语言”,为了讲话而讲话,语言失去了固有的功能,成了缓解尴尬的特效药。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的是这种使用场景。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像宋江一样,盯着手拿“水杯”的老婆问:“你拿的是什么”?
明知而顾问,这并不是沟通,而是用语言去掩饰心理的不适。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用语言,而不是理解语言。这种错误的用法也让语言越来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作者的结论颇有种张无忌学太极拳的意味。认为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也许正所谓不破不立,语言沟通性的开端,正在于不以习惯的模式出现,当我们将注意力从
“那个人说了什么“转向”那个人想表达什么“,当一句话可以承载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就可以突破表达的束缚,解除语言上的孤独。

人总说知音难觅,这世上倾听者本就不多,能懂你者又有几何?欲寻知己,首先要能听懂对方在讲什么。在这个本就相悖的追寻过程中,你得到的远比看到多。

而语言孤独的珍贵大概就在于此了。

孤独主题书籍读后感

4月份中的某一天因为一些人和事情,孤独感突如其来,深深包裹我,有些人生中的元素它连招呼都不打就来了,这些年我的生命里增加了不少关键词,都是前半生从未涉猎过。这次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并且感觉这个元素会陪伴我人生很长时间,某种角度是人生的命题,需要去克服或者熟悉它。于是通过各种书友群要推荐孤独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来学习。
这三本书有个共性是作者几乎都在表达孤独的价值和意义,这好像和我们平时的基本认知会有明显的冲突,平常生活中我会认为孤独是负面的东西,其实这个观点不够客观;就好比在“孤独力”这本书中强调,孤独并不可悲,总认为“孤独的人很可悲”是源于固有的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有待斟酌。真实发生过,看这些书之前,我在某一段瞬间(大概持续了几个小时)体会到了孤独的美妙,觉得如果人生缺乏这种体验和感受是多么的不丰富和完整,然后用心的感受和体验了一把。
#书1:孤独--回归自我#从感性的情绪来说我最喜欢斯托尔的“孤独”-(回归自我);其实这部书作者通过深入剖析牛顿、贝多芬、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告诉我们,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及精神的升华。同时周国平先生在推荐序中说,我们并非只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太狭隘(有一丢丢和我的那瞬间的感受类似)。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的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周国平先生还说,其实交往和孤独是人在世上生活的2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2种生活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金句1:在交往过程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金句2:本来以为成长的结果是有越来越多的链接,没想到是越来越多的孤独。

同时肤浅如我这样从来不会欣赏诗的人,被这本书最后一首触动了,来自华兹华斯的《序曲》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独孤,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书2:孤独力#(日本作家:午堂登纪雄)孤独,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脑补了近几年知道的很多“力”,学习力、思维力、少女力、单身力、钝感力、孤独力....一个人要想活得比较好就得具备各种“力”,用力的生活或者生存。
这本书大概说到:我们身处社交频繁的时代,比如微信、Facebook等平台,被生活或生存仓促地追赶。我们害怕关上门的瞬间空虚,更害怕下一秒和世界脱轨。就好比现在花大量时间刷微信和抖音的人们。但是作者强调任何成长的节点和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和内省才能到达。另外本书通篇的写作模式如下,作者每关于一个小主题都会用类似以下的建议方式,应该不做什么及应该做什么

把日常安排得很满,让自己停不下来

独处的时间是拿回自己主导权的重要时间

在意朋友的数量,努力迎合他人

把时间分给重要的人

很在乎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人生中重要的事情由自己做决定

期待对方给自己幸福

以给予的姿态获得幸福
#书3:孤独六讲#关于孤独主题的书很多人会推荐蒋勋的孤独六讲,这本书分别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和伦理孤独6个方面去阐述;将先生说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才可以变得更丰富而华丽。在“孤独”这本书书的评语里,蒋勋说到: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孤独是多么强大的存在,它不于成为你无病的,而是你头顶之上笼罩万物的苍穹。人的孤独是无法消失,天才的孤独更无从慰藉,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吧。
“情欲孤独”,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犹如柏拉图说,人原本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外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孤独语言”,每个人都在说,却没人在听;这里作者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慢慢意会,他说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因为那个时候语言不再以习惯模式出来,而只是一种声音,它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这本书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最后如果对孤独主题想继续探索的人,也推荐苏苏老师推荐给我的孤独主题的电影,伯格曼的几部经典电影,我目前看完了他的“野草莓”,体会比较深的是孤独、冷漠会“遗传”和延续给下一代及下下一代。

夏洛的网第四章孤独 读后感100字

夏洛的网第四章孤独读后感100字说明文
求采纳
《夏洛的网》读后感_400字
一天,有一个对于小猪威尔伯来说是个恐怖的消息: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人们口中美味的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只能任人们宰割。然而,看似渺小的蜘蛛夏洛却说:“我救你”。这句话似乎让威尔伯看到了希望。
一天,夏洛的网上出现了字——“王牌猪”。这让朱克曼一家都很震惊。很快,这个消息在全县传开了;很快,也无人不知晓这只小猪威尔伯了。又有一天,夏洛的网上又出现了字——“了不起”。这些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它在集市上获得了特别奖。集市结束后,集市上空无一人。在来过集市的数以千计人中,没有一个知道,一只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夏洛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谁陪在它的身边。
我觉得这本书隐隐有些感动,这从正面是感觉不到的,是要从侧面才感觉得到的。你想,夏洛为什么还在临死前还不辞辛苦得帮威尔伯织字呢?我想,一定是那最真挚的友谊。有谁会像夏洛一样,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它?
夏洛只是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但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威尔伯只是只春猪,一只落脚猪,威尔伯让我明白了不是任何一种动物都是任人们宰割的;费恩只是个普通的小女孩,但她也让我知道了任何一种动物,我们都要关爱它,爱惜它,不是任何动物都认我们宰割的。
夏洛的网(读后感)_450字
承诺的份量是无比重的,只要给了别人一个承诺,就必须尽力完成它。然而谁能把承诺演绎得十全十美?当然是那只名叫夏洛的蜘蛛,她用一张张写着字的网,通过几晚上辛苦的编织,终于完成了这个对春天出生的小猪威尔伯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承诺,这个承诺改变了威尔伯的一生。而威尔伯还来不及答谢,夏洛就因过度劳累和生孩子而死去。
这是一篇凄美的童话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到夏洛织网时的耐心、辛苦时,我不禁为她担心起来,害怕她会突然从网上掉下来。看到夏洛平静地死去时,我为她能用毕生心血完成承诺而感动,流下了眼泪,对她十分佩服。看到夏洛给了威尔伯承诺后,我觉得一只小蜘蛛完成不了这个关于命运的诺言,可看到夏洛想出这个好办法时,我又体会到她的机智。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看完书后,我轻轻闭上了眼,反思自己。如果我答应了别人一件事,我会尽力做到吗?我会不顾一切把事情做得完美吗?我能做到不求回报吗?我又能真正明白“诚信”这个词的含义吗?我想,能像夏洛一样做到这些的人很少的,但我们可以时时铭记,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在各种行为上多多想想:我这么做是不是守诺言,我这么做有没有失信。相信你做到这一点,诚信之花将永远为你绽放!
夏洛的网上有什么?当然是那一点一滴的诚信。诚信,可以获得友谊。如果你想再收获无限的友谊,那就从现在开始,播种诚信吧!
《夏洛的网》读后感_800字
《夏洛的网》这本书我听同学说很好看,比较感人,就让爸爸在网上买了一本。我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夏洛,是我深深地感动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粮仓里,住着一群小猪及其它一些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异常深厚的友谊。然而,威尔伯的未来和命运却是成为一根根熏肉火腿。作为一头猪,威尔伯只好悲痛、绝望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可是,好伙伴夏洛坚信它能救威尔伯。夏洛吐出一根根蜘蛛丝在猪栏字上织出了被人们称为奇迹般的“网上文字”,这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它终于得救了。但是这时,夏洛的生命却已经走到了尽头。
读了这本书,我十分感动,感动这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美好品质更让我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无价的财富叫做“友谊”。要是我们的生活中,社会中,没有知心的朋友,没有真正的的友谊,那么,你将会多么的孤独啊!但是,威尔伯的一生却是那么地幸福,因为它有一个成天陪伴它,而且为了救它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朋友——夏洛,威尔伯一定不会孤单的!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感情。其实,文章最令我感动的不是夏洛为威尔伯织了几个字,而是文中最后几句话:“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是这些新蜘蛛没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是无可比拟的。”一只蜘蛛给一头猪的感觉是比较凶狠而且残忍的,但是孤独很快就是它发现夏洛有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
在威尔伯“我不想死啊,我不要死啊,救救我!”的哀号中,夏洛一句非常坚定的“你不会死的,我救你”,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为了这个承诺,夏洛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其中,直到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她也没有要求任何的回报。
这种友谊是单纯的,只有朋友间无私的关爱与生命中纯粹的友爱。当现实中已经严重缺乏这样的感情的时候,这个故事肯定感动了读这本书的人的那颗心。每个读者大概都在羡慕着威尔伯有个夏洛,夏洛有个威尔伯吧。
夏洛的一声“再见”,使我的心“咯噔”一下。虽然它已伴随着曾经的蜘蛛丝随风飘散。但是,它却永

蒋勋美学之图腾的读后感

蒋勋美学之图腾的读后感
  蒋勋的《品味四讲》,港台版书名为《天地有大美》。我更喜欢《天地有大美》这个书名。蒋勋在序言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的句子,我很喜欢,常常引用,,就移来做了书名。庄子谈美,很少以艺术举例,反而是从大自然、从一般生活中去发现美。
  我是从今年6月份才知道美学大师蒋勋的,是听“改变自己”辉哥的语音才知道的。当时,上网搜了蒋勋的文章,看了《美是一种信仰,忙是心灵死亡》这篇文章,被蒋勋“生活美学”的理念吸引,如获至宝。开始看蒋勋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当买了蒋勋的《品味四讲》,《生活十讲》,《孤独六讲》。封面很淡雅,我也很喜欢。我小心翼翼得打开封面,排版也是很简朴的风格。这套书我如获珍宝,留着慢慢地看,即使每天只看一页,也会让自己浮躁得心平静下来。
  看完了蒋勋的《品味四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美的觉醒。之前我是一个活得很粗糙的女子。很少关注生活中的美学。
  自从知道了蒋勋,知道了生活美学。感觉自己是被开光了,意识里的美开始觉醒。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学,并且写了一系列生活美学的文章。恍然回首,发现,自己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也会给生活创造美。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
  美的觉醒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旦开始觉醒,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让自己沉浸在美的环境中。开始忍受不了不美的状态。
  读蒋勋的文字,总是想读得慢一些,细细得品味,怕读得太快,把他的文字一下子都读完了,就像有一块很漂亮的橡皮,总是不怎么舍得用,想慢慢的一点点使用。
  蒋勋的生活美学,给我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一些改变。我会开始刻意慢下来,看看风景,等等自己的灵魂。忙是心灵死亡,多么深刻的警醒,我一定会牢记在心。
  

一枚战斗的徽章读后感

一枚战斗的徽章读后感
 他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蒋勋还是那个蒋勋,一头小卷卷发,说话顿挫有致。我很羡慕这个人的知识结构,直接说就是很想把这个样子的头脑装进我自己的身体,他的头脑在我看来是自然生长的,不像有人书读多了愈发僵化和脱离现实,而他,灵气了得。看《六讲》的之前和之中,也看他其他的文字,像那本精巧的可爱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知识量饱饱的,字字珠玑,纵然有也还算好看的古老的《历代名画记》,但蒋勋的这本居然可以反反复复地快快乐乐地读很久。回归到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可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集体、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曾经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就像前些年国人还不敢谈性一样,现在,于孤独,就是这样卑微和需要回避。
  我在想,我们都在读都在思考,但这是不是都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这本书是从书店的文学书架拿过来的,我们都喜欢蒋勋好心肠的文字,可是不喜欢自己被改变成好心肠的大脑。除非,是谁在心里面把它摆到了哲学书架,往大了说,从孤独入手,探索现代社会的出路。美学是哲学。我想到了李泽厚,我觉得他影响了蒋勋。或者呢,这个社会总是会有一批人,总是可以从美学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发展,没有的是忠臣义士,有的是内心忠诚的活生生的人。孤独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可以选择的美妙的生活方式。逃避不是办法,因为逃避不了。蒋勋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对啊,如果不能对自己坦诚相见,何以面对芸芸众生,何以潇洒地活一辈子呢。
  读蒋勋的《六讲》有时居然很动情。第三章革命孤独就很精彩,开宗明义,他就说,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我特别喜欢蒋勋这样子理解革命。蒋勋继续讲:某位西方作家说过,如果二十五岁时不是共产党员,一辈子不会有希望;如果二十五岁以后还是,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共产党就是革命,是一个梦想,革命是理想的东西,是完美产物。这个时候我不太在意他要讲的孤独主题,就只是特别在意他对革命和青春的理解,读到这些地方,脑子里忍不住就要想像一九年的中国六八年的法国,其实我根本不可能很客观地想像当时的场景,但就是愿意相信当年就是我脑中的浪漫的激动的光影,革命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想。蒋勋写革命的孤独,革命是为理想奋斗的行动,如果革命真的成功,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理想的光环消失了,美感会消退,容易和周围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会,孤独。革命的终点就是孤独的开端,赢了权力输了诗意吧!我认为蒋勋很适合来谈论“孤独”这个东西,孤独不是寂寞,是有些神秘有些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情,自古忧郁孤独的人都是普鲁斯特,永无可能是一个不流连似水年华的庸人。蒋勋自然是优雅的,研究艺术史,研究美学,他总是比平常人敏感,对审美和思想总是格外在乎。需要他这样一个温和的尖锐评论者来帮我们找到感情与理智的突破口。李银河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两性,蒋勋在哲学意味上让普罗大众理解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谁可以离得了孤独,就好像不让你睡觉,肯定会精神崩溃一样,不知道孤独为何物,何其哀哉!读《孤独六讲》只消一个短暂的下午,纸张柔和,一页白一页蓝,既是手掌的享受,又是眼睛的舒张,更是心的成熟了。现在的我手边还有他的新近一些的《生活十讲》,幸甚至哉。读它让我渐渐觉得人生最大的哲学命题是美学命题,人类天生对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充满好感,当然这里说的美不是肤浅的外表漂亮了,只要是真的美的东西,一定在伦理道德上也是讲得通的,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终究是众望所归的。最近买到的《人物周刊》讲李泽厚晚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部分说李泽厚的人生原则,就觉得他,人活得大气潇洒,因为他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看似没有做什么,实则收获了安宁祥和的日子。如果一个人美好了,那么他或她必然是幸福的完美的。
  蒋勋娓娓道来的对孤独的注解让人心中愈发清净明亮,关键是被放慢了生活进展的速度,有了停下来看世界的机会了,方才发觉曾经没有触摸过的感情,曾经没有体验的片段。既很难讲《孤独六讲》是一部美学论著,亦很难讲是一本随笔散文集,它是一本美丽的书,教人不忍把他当作严肃的哲学,可又不好轻亵它去,把它拿将来只当饭后消遣。好了,不这样空无一物地评说它了,还是回到书本,和蒋勋对话吧。
  诸多观点我频频赞同。譬如,在情欲孤独这一章节,认为少时的情欲只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会转化,会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男生通过阅读武侠小说,女生则读琼瑶。想到了许多回忆和建构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蓝色大门》也好,《我亲爱的爱达荷》也好,他们的桥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独里找到理论基础,孤独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题,如果在青春的时候,情欲是热闹的游戏,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总有勾得起浓烈怀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伦理孤独的部分,重新审读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被孤立的总是与大家不同的东西,所以有了“法不责众”所以有了“跟紧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快不知道要讲什么了。语言的力量有时无穷无尽,有时却又苍白得不得了。有谁规定漂亮的花盆就一定要种漂亮的植物,难道孤独的人就不能佩带成功的徽章了么!也许…这是我微小的大脑读完这本书作出的总结,我明白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世界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一个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一个生命的宽容与大度。应该是没有错的吧。
本文标题: 孤独六讲读后感八百字(孤独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读《孤独六讲》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8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800以上(偷影子的人读后感800字)返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