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
李尔王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尔王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骗取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利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恶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最终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思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应对考狄利娅。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们赶出王宫后,决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宫并为父亲报仇,于是带兵出征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最终,考狄利娅胜利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撒谎的后果是残酷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欺骗自我的亲人,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李尔王读后感3我觉得这是很写实的戏剧,不是剧情的写实,而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谁敬爱我,我就把王位传给谁;就算现今的社会新闻仍是时常可以看见;分了家产的父母流落街头;我一直很不了解这项的子女,或者是这样的父母内心就竟有着怎样的想法。当然如果说孝顺父母是必须,是天经地义,是不可违背的祖宗之法,也太过于教条式,说法也或许过于中国。
所以在这剧本e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鲜活的刻画;两个姊姊为了权力,拚命的连结起与父亲的亲情,却又在得到之后急于破坏;然而却又双双为了爱情而死,这不是相当矛盾吗?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有形的权力j望,而辗断了亲情;最后却又为了无形的爱情吸生了生命,虽然相当的矛盾,但这就是人性。人活着就不断的会被这两股力量所拉扯,甚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天秤,在天秤上有着不同的平衡。
很喜欢这个剧本,不要I限在孝道,也不局限在亲情,他的确是一场悲剧,每个人在被不同的力量拉扯,作出不同的选择之后,走上的悲剧之路,虽然结果不让人满意,但都是自己选择的人生。李尔王是,两个大女儿是,小女儿也是。
李尔王读后感4《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
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5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
李尔王读后感6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有一点愚蠢的人,还有他的那两个女儿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十分的伤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是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
李尔王读后感7《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同时也可以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它告诫人们绝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国王一般,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大女儿、二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却原来是狼心狗肺;小女儿质朴无华,却有一颗纯金般的爱心。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尔王和三女儿的传说带语言的意味,概括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李尔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里,周围的人个个都争先恐后得向他献媚邀宠,都一步不离的环绕他的意志打转。一切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他的是非为普天下人的是非。无耻的奉承和献媚像一片浓重的毒雾紧紧地缠住他。年深月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他一刻都离不开那一片歌—功—颂—德。他感到了一个吸毒者的乐在其中。他晕头转向了,飘飘然了,仿佛自己当真处于宇宙中心,它的遗址就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他的一句话就是使众生万物欢欣鼓舞的阳光,或是使大地震颤的雷霆。
如今,正当他两个大女儿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之时,偏是小女儿却拒绝摇尾乞怜的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地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完全失去控制,还有什么蠢事干不出来呢?
最后,李尔王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为恢复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了当初他那么迷恋的煊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着当初被他驱逐、受他诅咒的小女儿,在她怀中,却再不能从长眠中唤回那颗洋溢仁爱的心了。正是她,以她的深情厚意教会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读后感8《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悲剧,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这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悲剧。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造就了这个悲剧。
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
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李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
最后一句更是全文的经典:世人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吧,含毒的针刺往往隐藏在美丽的花束之中。
李尔王读后感9两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获益匪浅,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错过。去机场的城际列车上完成的,将就看吧。推荐大家读莎士比亚,可以对号入座。
《李尔王》故事情节简单,两条线。第一条,李尔王的悲剧;第二条,格罗斯特的悲剧。李尔王听惯了甜言蜜语,喜欢赞美的话,对小女儿诚实的爱的表达,他非常愤怒,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将他的权力和国土全部分给了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他的悲剧从他做出这个决定就开始了。没过多久,大女儿开始嫌弃父亲,二女儿和大女儿一样,致使父亲流落荒野,在暴风雨中无处安身。小女儿因为诚实,赢得了法兰西国王的爱情,她嫁给了法王,但最后为了给父亲讨回公道,而被卖父求荣的埃德蒙杀害。大女儿和二女儿彼此算计,毒死了对方,都死了,李尔王最后也死了。格罗斯特因为听信二儿子埃德蒙的谗言,四处追杀大儿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装疯,成为乞丐。格罗斯特因为对李尔王的忠诚被大女儿刺瞎了双眼,埃德加因着对父亲的爱,来到父亲身边,领着父亲去找李尔王。最后,明白真相的格罗斯特无力承担真相,气绝而亡。埃德加为了给自己和父亲报仇,杀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剧。
莎士比亚说疯子给盲人领路,本是这个时代的病态。病态的不是时代,是构成这个时代的人。李尔王,埃德蒙,格罗斯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朱丽叶.....所有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其悲惨结局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共生的,不要过分看高别人,也别粉饰自己,看透这点,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冲突,伤害会少很多。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亚笔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见解。我也是,虽然李尔王死于他的虚荣,但更多的是死于他对人性的无知。“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莎士比亚写尽世间各样人物,却没有写出一个完人,因为世界本没有完人。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人的悲剧。
李尔王读后感10在暴风雨中李尔命令风、瀑布、电火(象征着风、水、火三大元素)来摧毁这个世界,进行末日审判。这场暴风雨不仅是外在的、现实的,更是李尔内心狂暴的暴风雨的体现。李尔的命令、行为看似是要毁灭这外在的世界,其实是要毁灭自己内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而李尔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为象征着地元素的土地早已经丧失,他构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从李尔的语言中可见其转变,他开始承认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罗马神话中国王是有掌控气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隶,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为自然在滥用它的威力;他开始关心正义与邪恶,祈祷神灵发现逍遥法外的罪人、杀人的凶手、伪誓欺人的骗子、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他开始反思自我,虽然其自我评价(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却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认识到了自己困穷无告,开始珍惜身边微贱的东西。这些都是国王李尔所绝不可能思考的,这些都表明那个将李尔封闭起来的自我世界已经近于完全坍塌,李尔已经能感到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于社会中的运行规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贵与丑恶。
最后来分析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审判。我们看到李尔在疯狂中又恢复了盛怒,坚决要审判二女。李尔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与斗争是因为二女而起。虽然这种痛苦使得李尔走出了自我世界,开始感受并看清真实的世界,但正是因为李尔感受到了真实的世界,他就愈发感到并了解了二女的残忍,因为她们剥夺他的并不仅仅是王权、国王的尊严、王性,而且意图剥夺的是他作为人的尊严。她们虽然打着教育李尔的旗号,但实质做的却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直接违背了自然的原则。将父亲放逐在狂暴的暴风雨中,这无论如何都是逆天违性的,她们的狠毒,人性中的丑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用教育来掩盖的,理应受到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李尔在疯狂中反而透着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请爱德伽做审判官,傻子做执法的同僚。这二者是《李尔王》全剧中在疯狂中看清自然、社会、人性的人物,并用他们看似疯狂的语言提点李尔。李尔指控高纳里尔的罪名是踢他的父王,而不是违背国王的命令。李尔的控诉更多地是偏向自然的关系、父女伦常的违背,而不是政治的,有关王权的。而他要剖开里根的身体也是为了要看看“究竟是什么天然的原因,她们的心才会变得这样硬”。李尔已经摆脱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价值评判体系(由此又可证明他的自我世界已完全坍塌),转而去寻找自然的原则,去探寻人性的根本。
李尔王观后感
莎士比亚是一个语言大师。在文章中,第一幕第一场葛罗斯特与肯特的一段对话,葛罗斯特就用了低俗语言,这种流行于社会底层的俗语,却更能揭示葛罗斯特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低俗语言的运用消解崇高,降低了高雅语言虚伪的自以为是,起到了引导观众洞悉真实而远离虚假的作用。
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会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在这个价值迷失的时代,李尔对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愤怒和批评,表达了人们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莎士比亚在这里向我们表达了人的激情,他以一个疯狂国王所有的可怕威风怒号出来,同猛烈咆哮激动的自然相抗衡。这种激情和自然界的暴风雨亲和成一体,使剧情悲愤达到高峰
故事中许许多多的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我们身边的官场里,职场里!为了得到满足自己利益的溜须拍马的小人随处可见,然而所谓的领导就喜欢这样的小人,有多少刚步入社会的正义学子们,被这种风气“感化了”,最终改变了自己立志已久正义之梦.不知道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还是这就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都说养儿防老,可是又有多少的老人被自己的儿儿女女女抛弃,又有多少为了争夺家产的亲兄弟,最后反目成仇!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又有多少好人得到了好报?还不是有许多坏人逍遥法外!
也许莎士比亚正是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象,才用纸和笔去批判. 很多人都说这篇文章些的好,可又有多少人从中感悟到了它的真谛, 又有多少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有多少人在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后改变了自己.
莎士比亚戏剧集西方戏剧之大成,在银幕上搬演莎士比亚戏剧,既要发挥中国戏剧表演的特长,又要在遵循西方戏剧舞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变法”和“革新”;谢家声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中西方演员的特长,将《李尔王》中蕴涵的人性的光辉展示给观众。
《李尔王》无论在导演手法上,在演出形式上,还是在舞台布景上都不同于以往对这部悲剧的诠释。在主题的建构上,《李尔王》表现了家庭关系中无休无止的势力斗争、争风吃醋、血缘关系、财产争夺、权力与爱的严峻对抗,并且把这种矛盾和争斗延伸到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各种势力、各种矛盾、各种心理活动都掺合在一起,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扭曲的主题。谢家声试图通过塑造一个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的李尔和接受英国教育的考狄利娅之间发生的误解,以及高纳里尔里根等人物的野心、丑恶来探讨中西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尽管舞台背景和服装是现代的,但戏剧的内容,包括采用的朱生豪的译本却仍然是属于莎士比亚的。
在导演手法上,着重于悲剧意蕴的开掘,他深得亚洲独特的东方式形体动作戏剧的灵感启发,将戏剧的背景放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商业王国之中,英伦的海滩变成了上海的外滩。而这个跨国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个国际商业王国的高层视频会议上,各种人物在一个接一个的视频画面中表演了对权力的贪婪、膨胀的野心和罪恶的欲望。在背景不断变换的各种视频中,反复出现各种人物赤身裸体的画面,从女性的胴体,到男性的扭曲,再到一丝不挂的婴儿,这一切都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在这个国际商业王国中,人们在股市上获取利润,在会议中勾心斗角,金钱像雪片一样飞来,却仍难以填满欲望的沟壑。三个巨大的玻璃视频既成为戏剧的背景,又是舞台布景的有机组成部分,演员穿梭于其中,象征着会议室、客厅、监狱、电梯、多佛酒店、房地产公司等等。中英两种语言交替使用,中国京剧的锣鼓点、形体动作与西方话剧的对白、独白混合使用。李尔的悲剧还涉及到佛教精神,舞台呈现给观众的,是他已经相信所有的生命终究是要经历苦难,而人的灵魂是可以轮回的,所以,今世要为来世着想和积德修福。救苦救难的的观世音与《李尔王》对“爱”的演绎正是这种佛教精神的体现。但是,谢家声的《李尔王》还不止于此,道家思想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李尔在历经人世的苦难与风暴之后,终于要在中国道教中去寻找人生的启迪了。但悲剧已经无可挽回了。弄臣的角色用歌队的形式表演,在音乐声和歌声中使李尔的潜意识不断得到了强化。采用中西嫁接、古代与现代融合、权力、野心、欲求与人性复归的导演理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部戏剧的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导演谢家声先生的艺术和美学追求。
西方戏剧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创造出逼真的外在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置身到这个环境中去,并让他们自主地行动起来。由周野芒先生领衔主演,扮演的李尔王在表演中显然抓住了“真实感”这个关键,同时又不圄于“逼真的外在环境”,充分发挥了戏剧“虚拟”的表演特长,在表演中周野芒结合中西戏剧的演出方式,将“悲怆、浓烈、深邃和阔大的演出风格贯穿于人物的行动,忠实、自主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行动的艺术。处于贫病交加中的李尔,柔肠寸断,悔愧不已,老泪纵横,迸发出人性的思想光辉。
在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周野芒通过联系于知觉和表象的审美想像赋予所塑造的人物以新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想像,而且,这种想像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是在已有的知觉、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李尔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创造。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富于想像力的形象,并不是去歪曲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肯定,实际上,正是在处理那些最普通的对象和最为老生常谈的故事时,艺术想像力才最最明显地表现出来。”而这种富有想像力的再创造,必将使在世界莎剧舞台上被演绎过无数次的《李尔王》获得了新的生命。
表演的《李尔王》真实、准确。他在演出中追求念白的非生活化,呈现出诗的韵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演出以真实表现荒诞,使观众从现实中感受到象征的力量,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而是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戏剧话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情境直接展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别人叙述,而这种情境的展现主要依靠的就是呈现在舞台上的台词语言。李尔的台词经过周野芒的锤炼,似珍珠光芒四射,他的台词经过精心提炼是极其讲究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感知是 “艺术家的心灵所赋予这些对象的形式”。听他念词,清晰洪亮,跌宕有致,富于强烈的韵律感,加上莎翁台词本身具有的诗意,使他的台词达到朗诵化的境界,也有浓郁的戏曲“韵白”的味道,由于观念与形象达到了和谐一致,美的感受就产生了。在“风暴”一场,周野芒以深厚的底气,超人的力度,发出“吹吧,风呵,猛烈地吹吧!”的呼喊,使全场观众感到震撼。然后,大段独白,一气呵成,字字句句都像携带着雷电。既体现了莎剧的原作精神,又相当完美地塑造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中国李尔这个复杂人物。
《李尔王》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尔王》读后感1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
《李尔王》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骗取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利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恶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最终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思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应对考狄利娅。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们赶出王宫后,决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宫并为父亲报仇,于是带兵出征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最终,考狄利娅胜利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撒谎的后果是残酷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欺骗自我的亲人,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骗取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利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恶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最后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思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面对考狄利娅。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得知自己的父王被姐姐们赶出王宫后,决定把父王接回自己的王宫并为父亲报仇,于是带兵出征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最终,考狄利娅胜利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撒谎的后果是残酷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欺骗自己的亲人,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4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李尔王》读后感5《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
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6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所抛弃,最后还连累了小女儿,自己则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一手造成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看来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谓是自食其果。当然,那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没法容忍的。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夸耀、吹嘘,好来骗取父亲对自己的欢心,从而为自己将来那背信弃义的理想打好基础。然而,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往往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顶撞,也因此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这位被蒙着双眼的可悲国王就把对自己忠心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而没有了绊脚石的两位大女儿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李尔王分给她们盼望已久的家产。之后,她们便抛弃了原先深爱着她们的老国王。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们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有的,仅仅是和她们当初同样目的一个男人无尽的摆弄。她们不光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的,那个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他同那两个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样,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尔王》读后感7《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陋描写的淋漓尽致,甚至站在读者的角度,都会被人恨死。
英国的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们是奥伯尼公爵的妻子,贡内尔,康沃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美丽的女孩科迪莉亚。与此同时,法国国王和伯肯迪公爵向科迪莉亚求婚。当时两个人为了这件事住在李尔王的宫殿里。
老国王八十多岁了,他决定把国家大事留给年轻人。他把女儿们叫过来,想知道她们有多爱自己,这样他就可以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他应得的土地。
大女儿Goneril和二女儿里根各得到三分之一的说辞,但Cordelia知道姐姐们说的不是真的,所以只能说:“我爱你不多也不少,只是按每个女儿的本分爱你。”
李尔王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听了科迪莉亚的话,她大发雷霆,断绝了与科迪莉亚的父女关系,将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给了奥尔巴尼公爵和康沃尔公爵。原本想娶科迪莉亚的伯肯迪公爵没有向她求婚,于是科迪莉亚嫁给了法国国王,去了法国。
科迪莉亚离开后,国王受到两个女儿和康沃尔公爵的欺凌,不仅减少了一半保镖,还阻止他返回皇宫。因为欧本尼公爵善良,所以他处处为国王说话.
最后,国王去了科迪莉亚,但他和科迪莉亚在法国和英国的一场战争中被带回了英国。在监狱里,贡内尔和里根派人去杀了他们。贡内尔、里根和康沃尔公爵最终被杀,欧本尼公爵最终成为国王。
事实证明,“一切美德以孝为先”连孝都达不到,还能成就什么大事?我给了他们一句话:再也不说话了,但是你藏不住你邪恶的心。只有未经修饰的文字才是完美的,你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