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我觉得应该是无奈,或因鞭长莫及,或因条件不成熟而无能为力。当时,说起来他也是一国之主,不敢说是英雄,至少也是位霸主,被大国欺负了能忍,被自己的臣民、兄弟欺负了肯定不能容忍。完全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祭仲、公子吕等谋士、忠臣的劝谰,说明形势危机,已经对郑伯公不利,而郑伯却在等待共叔段“不义不暱 ,厚将崩。”这合理吗?从结果上看,最终还是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早知如此,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长痛不如短痛呢?难道是顾惜母子兄弟情谊?那又为什么口口声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 ,厚将崩”?可见灭叔段之心早已有之。再者他就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 ,厚将崩”?坏人干尽坏事就会自己灭亡?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只能归结为灭叔段的时机不成熟,根本不是什么“仁慈”,而“忍让”才是预谋的、智慧的。在统治者或成功者的脑海里是没有“仁慈”一说的。那么就会有人说,“隧而相见”说明他怜惜母子之情,其实他还是想给世人以“仁慈”来伪装其霸王野心。
就本文来说,表达极其简练,重点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观照现实,中国人总是这样,本性不变,却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去逢场作戏,为自己的不爽冠以动人理由,而其观众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顺水人情,恭手相送,落得个皆大欢喜。其实呢,惩恶劝善无时不在,尔虞我诈无处不在。这不是吗?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生活,真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通用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1
文章开头讲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娶申国女子为妻,生下了后来的寤生和共叔段兄弟俩,由于生(庄公)是脚先出来,头后出来,这是难产,使母亲很惊讶,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他母亲一直很讨厌这个儿子,喜欢共叔段,多次在丈夫郑武公面前说想要立共叔段为国君,武公没有答应,武公死后大儿子寤生继位为郑庄公,母亲姜氏请求把制这地方封给弟弟共叔段,庄公说这地方不好,虢叔死在那里,后来又请把京这地封给弟弟!所以当是人称“京城太叔”
上面所述的故事为以后的兄弟挣权夺地埋下伏笔,由于母亲姜氏这种不公平的私心对弟弟的偏爱导至了自己与弟弟和母亲的关系不好,所以母亲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这种愚孝思想和处处忍让态度,使母亲和弟弟得寸尺,肆无忌惮的扩张土地,修补城墙,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准备袭击都城,而母亲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来取代自己的王位,而且祭仲和公子吕等大臣的建意也没有采纳,后来到了最后一刻才发兵诛杀弟弟,把母亲幽禁在城颍这个地方还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听取了颍叔考的意见假惺惺的挖隧道母子才能相见,文中的郑庄公有以下三点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一:庄公处心积虑他故意让弟弟和母亲范错,而且不闻不问,始终忍让,欲擒故纵为了诛杀弟弟找机会,有意让弟弟日益骄横等时机成熟才出师有名,一网打尽!
第二:因为古代儒家“仁”的思想和孝道文化的影响,用“仁”的思想去套所有的政治事件,实在太可笑了!文章从姜氏厌恶庄公而偏爱共叔段开始,写到共叔段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大势力,暗中预谋反叛,点出了故事的基本矛盾,矛盾越来越大导至兵戈相见。
第三:在矛盾发生后他为了围护自己的君权必须把母亲幽禁起来,并说到死不复相见,后颍叔考以身作则给庄公上了一堂孝道课,并且为了不给庄公丢面子,为他说出的话承诺,出叟主意让母子在隧道中相见,这种大费周折就是为了让君主郑庄公即不失君主的权威性,又尽到了孝道!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起初就不应该太放纵母亲和弟弟过分的行为,作君主的不应该优柔寡断,才给国家和自己酿成大祸!
我读完《春秋左传》这章后为了支持我的论点查阅了《春秋谷粱传:隐公元年》这章来说明,
原文是“贱段而胜郑伯也。何胜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意思是(《春秋》贬斥公叔段,更加贬斥郑伯。为什么更加贬斥郑伯呢?是贬斥他处心积虑,,最后终于实现了杀害弟弟公叔段的目的。于鄢,是说郑伯追杀共叔段时穷追不舍,都追到了离城很远的鄢地,就像是说从母亲怀里将共叔段夺过来杀掉一样,太过分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2千年已过,往事成谜,我们不知道所谓"郑伯克段于鄢"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文中简短的描写知道了这是个不受宠的儿子用心机与手段将弟弟逼向绝路的故事。
武姜生下长子与少子,光凭名字就能看得出她对这两个孩子的喜恶。比起弟弟充满美好祝福的"段",庄公的名字显得又难堪又耻辱。而武姜向武公请求立少子为世子时,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武姜对于长子已经持有放弃的态度了。不过好在武公的头脑是清醒的,依旧让庄公成了继承人。"世子"这个位置也许成了庄公凄冷童年里唯一的安慰。
童年积累的阴影在庄公的头脑里盘旋,但是对母亲和兄弟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他也许想过要成就一番伟业,让母亲惊喜让弟弟崇拜,希望他们把他当成普通的家人看待,但是事与愿违,上有武姜的步步紧逼,下有叔段的虎视眈眈。庄公这才意识到了,母亲对他根本没有喜爱,弟弟也不会把他当兄长和君主一样尊敬。他一遍一遍地答应武姜的要求,给了叔段尊贵的地位。一个孝子和友兄的形象就这么展现出来了,我想庄公曾经是真的要树立这么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母亲和弟弟的得寸进尺让长时间处于孤独痛苦境地的他终于在长时间锻炼出来的隐忍中爆发了。
庄公用最阴险的手段将叔段逼向绝境,用最绝情的话把母亲困于城颖,一个本来就畸形的家瞬间支离破碎。
从始至终他都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冰冷的王座,孤独地后悔。然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母亲的偏心。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从古至今,因为储位之争发生的手足相残,甚至是逼宫弑父的事情数不胜数。他们都是天下的胜者,家庭的败者。成就君主的是冷酷,残忍。如果庄公在算计太叔段的过程中有一点心软,他就可能死于非命。
《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批评叔段,讽刺庄公,客观地指出了兄弟相处的错误。庄公后悔时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就不得知了。但是他在隧道终于与武姜见面时的感叹有三分真七分假。三分真是他在漫长的数十年来真正地面对母亲,铲除了弟弟这个障碍,此时他的心里会想着如何与母亲相处,弥补童年的空缺,做个好君王的同时做个好儿子。
作为旁观者和后人,我们能够评论庄公阴险,奸诈和伪善。但是别忘了,庄公是个儿子和兄弟的同时,他也是个君王,倘若太叔段真的上位,历史就不会再有"春秋小霸"这一人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3滚滚红尘,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从来不为任何人所停留。可是,车轮碾过的地方留下多少痕迹,又有多少声叹息掩盖在岁月的洪荒里。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至极,为博美人一笑,竟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申侯联合外敌叛乱,周幽王被叛军一刀砍死,一代君主却落得这个下场,大洲江山自此衰败。危难关头,郑伯友拼命护驾,为国捐躯。周平王即位,忠臣之子郑武公为辅佐,迁都洛阳,开启了东周纪元。
郑武公大揽朝政,权赫一时,且娶周平王的表妹姜氏,称武姜。武姜生有两个孩子,庄公及共叔段。生庄公时难产,因此,武姜厌恶庄公,偏爱共叔段。且欲立共叔段为世子,但先王承有嫡长子继承制,因而武公并未答应。
及庄公即位,武姜为小儿子请制。制,是个险要的县城。庄公并未答应,但许诺姜氏,除制以外的所有封地,任凭共叔段挑选。于是,共叔段便搬到京城去了。
共叔段在自己的封地内不断地培养自己和壮大的势力,庄公的谋士忧虑的提醒庄公,共叔段的势力正在一步步的壮大,如不及时处理,必会酿成大祸。庄公不在意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就暂且等着吧。”
终于,共叔段忍不住起兵谋反,准备夜袭郑国,武姜打算为小儿子做内应。这个消息传到庄公的耳里,庄公也按捺不住了,说:“可以反击了。”于是命令上将出兵,讨伐京城。京城的人民立马背叛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亡到鄢城。庄公追到鄢城区,共叔段又逃到共国。后自刎而死。
庄公把武姜安排在城颍,并且发誓再也不见。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后颍考叔为庄公出谋划策,放出武姜,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这是发生在春秋之初,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键骨肉相残的事件。后人对此事也众说纷纭。《春秋》对此的评价是称庄公失教于弟,失孝于母,千古奸雄。可我觉得,庄公的冷酷虚伪都是有原因的。虽说是他从容共叔段的自我发展,自我膨胀,直至自我毁灭,是蓄谋已久的。以及,后来的掘地见母,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是以孝治天下。
可是,庄公和共叔段生于帝王之家,这些阴谋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多少君主为保住自己的皇位,杀害亲生兄弟,杀害父母。庄公也不过是数代君主中的一个,共叔段也不过是权利牺牲品中的一点渺茫存在。但若是把后来庄公见母这一切也全都归为阴谋论,我认为,这是大大不可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亲情的关怀,纵使是君主,也不是刀枪不入的。小的时候,母亲的偏袒,到大了,母亲的包庇。我相信,庄公也是渴望母亲能够关怀自己的。不然,武姜内痛外和的做内奸,庄公大可以以此为借杀掉武姜。何必把武姜安放在城颍,好吃好喝的供着。我相信,无论武姜做的多么的过分,庄公还是不忍心杀掉她的。
在这整个事件中,庄公都是孤独的。常言道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若姜氏当初少一点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悲剧斗争。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4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在这长河中有过或大或小的战役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会有首足相残的事情发生在这其中。
在《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中,就详细地记录了一篇关于首足相残的事情。读后我的内心十分震惊。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郑庄公是主角,但我对他有很大的意见。当然,他是郑国的君主是贤明。选才能优秀者为官,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他没有尽到一个作为长兄该尽的义务。那就是教育和引导其弟弟共叔段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和纵容。让我联想到了我的长兄,在儿时会因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对我进行语言上的告诫。让我不要再有类似的事件。可见,一个长兄或者亲人说的话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从他的性格方面来看,他的性格很沉稳,但又给人一种老谋深算之感。其中在文章中与大臣祭仲讨论关于姜氏与其弟的恶行和欲谋反之事时,在多次的讨论中郑庄公都表现的莫不关心,好像很无奈对这件事。但到后来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给我一种莫名的恐怖之感。同时看出其虚伪狠毒的一面。这时的他早已内心怕有了主意,并且或许已然是胸有成竹了吧!
从政治远见来说郑庄公,不得不说郑庄公有统治者的那种预判能力和做事有城府以及小心谨慎的处理朝中事物务。并且郑庄公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极富有野心。如文中所表述,今曰:“不义不昵,厚将崩”。以说明他的内心的野心巨大。在面对王位受到动摇,仍“放纵”其弟和姜氏的小动作很长时间。可见,郑庄公的内心有多强大。这也为后来郑国强大奠定了基础。我也由此认识到了一个人要有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内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遇事和郑庄公一样沉着,镇定。可能有所成就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吧!
在这里,我认识到了郑庄公的内心多面性,和性格的多样性。我很敬佩郑庄公的遇事沉着,同时也讨厌他的老谋深算和狠毒。郑庄公这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是有原因的。我想学习他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能用在平时的为人处事方面,对他的坏的一面,弃之。这就是我眼中和内心的想法。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5春秋时期多战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
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不懂得自己哥哥的一片苦心、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郑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有一定的兵叔,况且百姓早就对共叔段不满了。因此,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想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后人对郑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时也是叔段的哥哥。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6虽然我没见过郑伯克段于鄢的场面但是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内心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对于郑庄公读者们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庄公仁慈忍让另一种则是说郑庄公有意养成公叔段之恶。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看法。
我个人认为郑庄公老奸巨滑。一开始故意把京给公叔段并且顺着姜氏不管他们实际上是假仁慈假忍让令他们一步步养成恶果让他们先谋反最后除掉他们的时候好找个完美的借口来掩饰。我想他背地里早就把每一步都设计好了就等着公叔段造反。因此公叔段一造反郑庄公就知道了并立即派出军队。
虽然郑庄公奸诈得像只狐狸但这也不能都怪她。其实他也挺可怜的只不过是出生之时出来得有个性一点就被上天剥夺了所有的母爱。在这种环境中有这样的性格也不稀奇再说对公叔段这种恶人用些手段也不为过。
郑伯他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当他将其母亲打入冷宫之后立即便后悔了并能将此事告诉颖考叔最终与母亲和好如初。说明他还是爱她母亲的他的内心依然善良。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了解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更知道了母子之情比海深的事实。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7比起金钱,让人更痴迷的应该就是权力了。俗话说:"有权一定有钱,有钱不一定有权",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残忍的斗争,许多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从皇子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到开国皇帝诛杀功臣,历史一次次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权力巨大的吸引力。"玄武门事变"应该是人们比较熟知的惨烈的皇位争夺战,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这是发生在亲兄弟之间真实的故事。而在春秋时期,早已有这样的悲剧。
郑庄公因为在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的,吓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母亲非常讨厌他,而更疼爱他的弟弟共叔段。她几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世子,而郑武公没有同意。后来郑庄公即位,她就不止一次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导致共叔段的封地已经超过了祖制规定的大小。有大臣提醒郑庄公,封地太多将会威胁到王位。郑庄公早已看出共叔段有不轨之心,而且自己的母亲也一直在帮助他,所以就有求必应,麻痹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封地还不满足,还让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也服从于自己。又有人提醒郑庄公说:"你如果想把这块地封给他,我就请求去做他的下属;如果不想,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心生变。"庄公不听。
共叔段就在庄公的默许纵容下渐渐发展,直到觉得有足够的实力后开始攻击郑庄公。郑庄公派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封地的士兵纷纷倒戈,公叔段被迫逃跑到鄢,后来郑庄公伐鄢,又逃到共。
母子三人,本该多么和谐幸福!而母亲呢,因为大儿子出生吓到了自己就讨厌他,并且严重偏心于小儿子,不断纵容;哥哥呢,看透了弟弟的不轨,却又不及时制止,而是任其生长然后一举消灭,其用心何其歹毒!正是兄不兄,弟不弟,臣不臣,君不君。
历史的风云变幻,千年前的这场家庭宫廷权利之争的鲜血早已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是,由于人性的恶劣而导致的人间悲剧并没有就此罢休,从古到今依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类似的故事在发生。我们期望,故事仅仅是故事,历史终究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倡导并养成健康而理性的人性,让人间不再有因人性的卑劣而造成的悲剧发生。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郑庄公吧。他的性格成因,我想主要是在于他处于权力的中心,以及母爱的缺乏,为求自保,促使他形成了他的性格:隐忍、奸诈。当然,以上仅仅是猜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郑庄公阴险狡诈,则是通过熟读文章后体会出来的。这也是其成为文学名篇的原因。
说郑庄公奸诈、阴险,为什么呢?首先,这场斗争从一开始他就占据控制地位,稳操胜券。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其母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封邑时,双方都知道,制这个邑,对彼此非常重要。郑庄公当然不会让,于是表达了他的态度:“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也就是说,制这个地方,原本不是郑国的,但因地势险要,对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才通过艰苦斗争,灭掉虢叔后得来的。这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制邑,非常重要,原本是夺来的,绝不允许被人夺去,谁夺就来谁。当然他也绝不会封给其弟的。但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和忍让,他又说了一句:他邑唯命。于是段就到了京这个封邑。京这个邑看来也是非常不错的,但重要性绝不如制邑。从这第一次兄弟交锋,可以看出郑庄公已经胜券在握了。其次,郑庄公很隐忍。为了取得舆论优势,为了能合理地打败共叔段,他对其兄弟的胡作非为,他都听之任之,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好像自己是受害者。大臣们急了,纷纷劝谏他阻止共叔段,但看他三次回答大臣的话:“子姑待之、无庸,厚将崩”,即可看出,他是有必胜把握的,只是在等待时机。再次,他是早有准备的。 不然,何以解释,当共叔段刚要叛乱时,他就知道日期?这时,他觉得时机成熟了,无须再忍了,果断行动,立即出兵,制止叛乱,使其弟弟出奔,除掉了这个隐患。
段的愚蠢狂妄表现在:一是不被核心权力人物(他和庄公共同的父亲)接受,而不自知,恃母宠而娇,这就是愚蠢;二是看不到自己的必败之途,这是无知。从未能被封于制邑时,他就处于失败的境地了。但是狂妄的段按捺不住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步步进逼,自己始终处于舆论劣势而不自知,终于自找死路。首先超标准建造城墙,并强逼两邑两属于己,并最终收两邑于己。“一山不容二虎”,这犯了做国君的人的大忌,因此,必失败无疑。
可以说,这场斗争的发生,完全是由武姜导致的。仅仅由于生庄公时难产,使她母爱的天平完全倾斜,厌恶庄公,偏爱共叔段。是她对共叔段的过度溺爱,过份纵容,成为其小儿子的帮凶,直接导致了兄弟相斗,骨肉相残,最终自己自食苦果。这就是她的愚昧偏狭。
说完了我对文中人物性格的体会,我还想说,这篇文章的确好。我认为言简意深。字数不多,但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却刻画得极为到位。如果有好事的编剧,给添点油,加点醋,估计可以写成一部充满爱恨情仇的长篇电视剧了,不过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不知道以后能不能看到。
还有一点,这篇文章,首先呼应得极好。整个事件,以“初”字开始,同时也以“初”结束。通过这两个“初”字,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庄公和其母的虚伪。他们真的会母子相亲,其乐融融吗?想来,庄公的“其乐融融”,是由于颍考叔的也谋画策,避免了自己的“不孝”名声,母子相传,自己的“孝”的正面形象仍然存在,仍算一个正义的国君。武姜的“其乐泄泄”,在于虽然自己帮助小儿子夺权失败,但大儿子还让继续享受国君之母的尊贵的待遇吧。可是我们能从中看到那份真正的温馨母子情吗?
然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郑庄公能够认真悔过,做一个真正的孝子,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兄弟情分,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结合课文,围绕现实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正文如下:
若岁月懂得收敛,郑伯的棋盘不失为一场好戏。
历史风云,变幻无常。在春秋的某一年,郑伯克段于鄢,初上任的郑庄公终于灭了把“火”。而作为长兄,对于弟弟共叔段,郑伯最初总是“深明大义”的。
古代君王之家,尔虞我诈、兄弟相残,自然不可避及。郑伯何其有幸,在封建大家族中,生为嫡长子,固然是天命不凡。可,郑伯却又是何其不幸,因为出生时难产的原因,便不受母亲姜氏的宠爱,在原本应当享受母爱的阶段,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弟弟段。
年少的时候,郑伯也曾想,母亲对自己,是否在针眼里挑刺?处处看不惯?每声平淡的“寤生”在对弟弟段的宠溺面前,自是不足挂齿的。任岁月漂泊游荡,不过孤舟一叶。在小郑伯眼中,武姜氏,不过便是在很久以前,从申国过来服侍父王的一个美女罢了,当然,在她面前,郑伯自是不敢多言的。
心中有乾坤,自能定大局。郑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沉稳庄重。年岁一转,到了郑伯即位之后,他深知,母亲会为弟弟段呜不甘,出于道义,将"京"地封给段,段被称作"京城大叔"。没过多少日子,火便开始烧起来了,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
郑伯深知,“虎的爪牙大了,将会养虎为患”,弟弟的野心,母亲的立场,他怎能不以为然?诚然,“为君者遵君道”,他表现以宽容的姿态,实则是以大局为重。
得了好处的段自认为可以胡作非为,却浑然不知郑伯的城府。“纵共叔段之欲,养共叔段之骄”,一时的好处让段尝到了甜头,却没有让他明白哥哥的"苦心",不断征讨,不断膨胀。终有一日,发展到了"自作孽不可活"的地步,火终于将欲望点燃,段,还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江山,不过尔尔,母亲会为自己撑腰,那个王兄,共叔段,又怎会将他放在眼中?
这盘棋,郑伯下的艰险而谨慎。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了,作为兄长,他以包容的姿态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弟弟的不敬,作为君王,何其有幸,得天下殃殃?看似退让的步伐让民心所向,最终京叛共叔段,膨胀至及、目空一切、满盘皆输。
也许是怕史官赖上自己一笔麻烦帐,对于母亲的态度,郑伯的确也是变的极快,那两句"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恐怕并非母子情深,也只当是郑伯糊弄后人的玩笑罢了。
郑伯的乾坤何其妙哉!对母亲、对弟弟,深谙世故。久居在心里的隐患,选择时机,一举奸灭。共叔段的失败,也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的大智慧,深深的隐藏在他的乾坤里。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可放在现如今的社会看,又会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不管是不是难产孩子都是妈妈眼中的瑰宝,生孩子的痛一般很快就会被当妈妈的幸福和激动冲散淡忘。特别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肯定是怎么爱都爱不够,哪有讨厌自己的孩子的还用实际行动讨厌那么久。所以我猜武姜不喜欢寤生的原因有两点:1、思想上的愚昧和迷信;2、寤生是个谨慎稳重型的孩子,可能小时候不如段活泼可爱说话抹了蜜,所以武姜就更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了,又担心心思缜密的大儿子长大后对自己不孝,所以王位也想替小儿子争过来。
还好郑武公是个讲原则的,坚决不同意立段为世子,使寤生得以在武公鞠躬尽瘁之后登上了权利的宝座,但此时段的野心已膨胀,而武姜的内心即使已接受现实了但开弓没有回头的箭,继续跟小儿子狼狈为奸。
对于如此不爱自己的母亲,庄公的内心肯定是奔溃的。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母亲的爱,他那句“不及黄泉,不相见也”也是由爱生恨到了极点。从小到大,寤生肯定也想了很多办法去获得母亲的喜爱,但因为第一印象不好始终都被母亲嫌弃,所以对母爱的渴望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有爱就有恨,他对段和母亲的纵容既是一种报复行为,也想要母亲看到自己的才能。其实比起历史上很多争权夺位的皇子们,庄公是个谋略和仁慈并存的人,他对人心向背看得很准,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他也是个重情爱家的人,所以段才得以出奔共而不是当场被斩杀,也才会有与母亲后来的“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
以古鉴今,《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要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身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然就家宅不宁祸乱起于萧墙之内。特别是做父母的要做好父母的样子,在情感上也许很难不偏不倚,但至少在具体的事情上要“公正公平”,一件事情一把尺子量。
都说三十而立,其实很多人是做父母之后而立,孩子奶声奶气地叫你一声“爸爸”“妈妈”,他那可爱的笑容让你幸福无比的同时也让你顿时长大,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此时你还没有跟以前单身时的我行我素说好“再见”,那就要好好自省一下了。
总而言之,要对得起别人给你的称呼,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称呼看得很重,这是一件好事。一个称呼就是一种身份,我们的行为要对得起别人对自己称呼和不断地努力做得更好。若问我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我最大的理想是当好爸妈的女儿做好儿子们的妈妈!
附:《郑伯克段于鄢》全文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参考资料:《春秋左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