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之一#日更打卡第72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里...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之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里描述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故事。只要宫中官人们金口一开“想吃吃新鲜的荔枝”,底下的官员们就务必想法设法完成,期间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终目的。
《长安的荔枝》书里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使人看得津津有味。全书总共六章,长短正合适,书中末尾更讲述了作者创作的一些小插曲。从创作到完稿一共花了十一天,恰是呼应了书中主人翁李善德转运荔枝到长安的时长,甚是巧妙。
故事得从李善德请假在长安借款购得一套房子说起,正是请假的这天他错过了重要消息来源。于是被领导及同事们联合下了圈套,在美酒美食及众人起哄下,恍恍惚惚地接受了荔枝使这一职。
当一觉醒来,酒精散去,脑袋逐渐清醒,李善德发现了任职书里居然遮住了最为关键的“新鲜荔枝”几个字。新鲜荔枝跟煎制荔枝两者口感的差异可谓是天差地别,而且保鲜运送的方式也是迄今无人能做到。唉,这可是一颗烫手山芋啊!难怪昨日他们特设盛宴急着把这“肥差”拱手相让。李善德很是懊悔,本是刚买房高兴的日子,如今却可能沦落到倾家荡产甚至性命不保的地步,更是对不住家中妻女。
如何是好啊!正是苦恼至极,在街道瞎晃遇到好友韩承与杜甫,便在小酒坊里坐下将“荔枝使”一事和盘托出。杜甫听完李善德任命“荔枝使”一职,为他感到惋惜,劝他赶紧与妻子和离,免得伤及无辜。
韩承身为比部的官员,甚是了解官家这些临时差遣的使臣个中道理。于是为李善德好好分析了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缘由就是官家为给贵妃庆生准备的一份礼物,刚好新鲜荔枝就是官家的故乡珍品,但新鲜荔枝至今无人能将其完好无损送入长安,于是一级级推脱下来,刚好瞎猫碰上死耗子,就让李善德撞上了。
经过韩承的一番细说, 还能怎样,不亲自去岭南走一趟怎知事情办不成。做也是死,不做也是死,为何不尝试一回呢?李善德心中这样想。于是第二天早晨便早早告别好友往岭南方向走去了。
由于李善德精通算术 ,一路向南的路上,好山好水,但他并没有太多闲暇之余去看山玩水,心中想着的都是荔枝的差事,计算着沿途经过了多少条河流、山路……整个路程、时长有多久。待到岭南,天气异常炎热,可不是城人能受得了的,但是这里的水果确实比长安城里多,各种美味佳肴更是五花八门。若不是被荔枝一事烦恼,此时的他肯定能好好享受美味佳肴。
未完待续……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长安十二时辰》布局巧妙,文笔灵活,用时间地点为线索,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地点——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任何情节线索都紧扣这两个,最终就像罗盘,从该点出发,最终转回起点。
小说首先吸引我的是补拙了我很多知识盲区。
远古望楼,我一开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几个手势,然后往下传到更远地方,最终望楼的人翻译成句交给统领者,字面理解是这样,从形式上想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有些娱乐节目,就是中间的人戴个耳套,第一个人知道意思,用手势表达,然后一个一个往下传,最终那个说出最后理解的意思。但看了这书我才知道,里面还是有很多知识点的。
长安望楼的传文分成两种:一种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缓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种则是韵式,以开元二十年之后孙愐所修《唐韵》为底,以卷、韵、字依次编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韵第六字,一查《唐韵》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内容受限,韵式便可以传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如果更复杂的东西,就得派人飞骑传书。理解了这个对于后来张小敬在长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长安城最有权势之人,但坐势靖安司却有力使不上,对于"蚍蜉"的渗入焦头烂额之际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张小敬。从一开始求他帮助的不信任,到最后全长安城最有权势的死囚犯,授予他"假过节"时有一段文字描写,如果排成电视剧肯定更加直观刺激,全望楼以张小敬为中心,有规律的交流,传递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缉令,全城捉拿张小敬,两套安保系统,同时运转。虽然当时的目的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不过如果没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会有最后的大逆盘。
看这小说仿佛身临其境。中间有一个带离张小敬离开监狱,越狱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当他第一时间看到装扮的张逃离监狱,大声喊“重犯逃脱”时,万万没有想到,张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贲军劫狱”,不得不让人大叫三声“好!好!好!!!!”
张小敬对于整个朝廷的怨恨和从中曲折怨缘——第八团浴血奋战的张大头;悍杀县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帅;被右骁卫捉拿的奸细;被全城通缉的死囚犯;向长安讨个公道的一个老兵。这么多沉重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所以无论是李泌,姚汝能,还是檀棋。很难假手从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信任。但书中有一段张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张小敬在长安当乐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寻常百姓,每天听到拷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富贵们来说,这些人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这才是鲜活的长安城,只有在他们的周围,他才感到自己还活着。这也是他始终秉承对于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奋斗到最后的动力。所以他必须抛开所有个人恩怨,只因全长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须豁出性命奋战这十二个时辰。我对于张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叹作者对于人物抽丝剥茧的描绘。不枉费我废寝忘食5天阅读。
全书最后画龙点睛,出其不意啊。贺知章在全长安布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卫,蚍蜉,靖安大殿内的内鬼,布局之巧妙,环环相扣。利益、实利、忠诚、孝顺,这就是最终全书的几个中心辞藻,但写得很内敛,不突兀,但发人深省。每一层书的布局,你必须记录他的人物关系,特别是地理位置,该书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图,你可以对比地图,然后随着小说高潮,阅读此书,更加容易理解。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本书的时代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夕,讲述了主人公张小敬运用自己的智慧几次解救长安于无形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张小敬是一个死囚犯,因靖安司司承李泌发现突厥人想在上元街炸毁长安,而调动最熟悉长安的前长安不良帅张小敬来阻止这次阴谋。其中静安寺中的每个人都为了拯救长安,不顾自己的一切,而这场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静安寺被人侵入,一把火烧了靖安寺原班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一些只为官权的新静安寺人马因为找不到事件真正的元凶,就将此事件嫁祸于张小敬。他由于受到了多方压力而一度想放弃,但他想到那些无辜的长安人民而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是主人公张小敬对李泌说“我帮助你不是为了权,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长安这千千万万条生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虽然张小敬是长安不良帅,但是他深深爱着长安,并且想拯救长安的所有人民。他变成死囚犯,也是因为他为了人民而与官府作斗争,因此杀了自己的上级而被判死刑。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持不懈。记得那次我们班在一次同舟共济比赛中,尽管我们组的队员多次都从高跷上摔下来,但我们的队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最后得到了第三名的成绩。
还有一次,我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看到阅读题那么长,还那么多的横线,我就一度不想做,但是我咬牙坚持下来,做完了整张卷子,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以当经过努力坚持后得到的成功,才真正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3长安,是大唐的都城,大明宫的所在地;也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但不管那里有多昌盛,有多繁荣,有人的地方就终究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也就会有江湖。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个个的阴谋,在一张张假笑的脸下施展着,而那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计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展现在李泌和张小敬面前。时间有限,十二个时辰内,他们若是成功了,则长安平安无事,若是失败了,则一切都会万劫不复,长安会在霎那间灰飞烟灭,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一切都在劫难逃……
《长安十二时辰》的整篇文章构造很精细,长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既不显得繁琐,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小敬了。他是一场战斗中第八团300多个人里幸存的三个人之一,是在长安万年县当了9年不良帅的五尊阎罗,是为了给老战友闻无忌报仇雪恨而杀死上司、被捕入狱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张都尉。多年的经验将他磨练的刚毅果决、是非分明。他在得知这个计划时,想救的,并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百姓们。张小敬知道,要完成这项不可能的计划,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为了计划,他出卖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桩小乙,甚至为了博取以前的老战友、现在想灭亡长安的敌人萧规的信任,杀了李泌。要不是萧规只是存了试探之意,并未让张小敬真正杀死李泌,后面的计划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个修道之人,但为了帮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样是一个聪慧之人,不惜用张小敬这样囚犯出身的人来保住长安城。他曾说过,他和张小敬的规矩,就是不讲一切规矩。他还因此“气病”了自己的上司贺知章,只为了保住张小敬。可以说,要是没有李泌与张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没有长安能一直维持住的繁荣富强。
张小敬和李泌曾经讨论过,要是有一艘船即将沉入海中,需杀一个无辜之人来拯救整艘船,那么你会杀吗?两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会。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选择,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对错、善恶、好坏之分。张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在最后时刻转危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后的真相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了一个倒霉鬼做替罪羊,谁又会理会那些所谓的真相呢?就像张小敬曾对姚汝能说过的,你若是不变成和长安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掉。还记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结束的时候,书中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他流泪,或许是为百姓而流,或许是为老战友萧规的作为而感慨,或许是对那些为了权势的争斗而不择一切手段的位高权重者而感到愤怒。张小敬作为做过九年不良帅的阎王,他流的第一滴泪,是对这个真实的长安最好的展现!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4“长安”这个名字,总是承载了许多的历史韵味和奇巧故事。关于长安,心中总有一段豪气干云的侠梦,而《长安十二时辰》,恰是对长安侠梦的最佳诠释。
初时知道《长安十二时辰》,还是电视剧版的火爆,人人都在讨论这电视剧剧情紧凑,细节到位,良心好剧,与国外的危情24小时有几分相似之处。出于对长安的喜爱,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又在等待更新的百无聊赖中打开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原书,然后就是一口气看到了末尾。
与电视剧直观的视觉体验不同,文字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些历史长河里只附着于冰冷刻板的史料记载中日渐苍白的长安百态,在马伯庸的这个故事中逐渐明朗生动,有血有肉。从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节的赏灯等众多传统,再到行走在坊间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发饰、语言,那极尽繁华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里的烟火气,随之跃然纸上。
我曾看过陈凯哥导演的《妖猫传》,那是盛唐贵族的写照,而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则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安普通人的众生相。有喜有乐,有顺有难,也有平康坊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还有黑暗残酷的地下长安。
刺激紧张的反恐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这是大唐长安一个反恐的故事,狼卫潜入长安,要在上元节这一天图谋不轨,然而从潜入的那一刻,狼卫们就已被靖安司监视,可是因为多种原因,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成了一个难题,靖安司司丞李必启用死囚张小敬,也就是男主角来解决这个难题。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张小敬的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阴谋被发现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而男主角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一个死囚,曾经做过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被称为五尊阎罗,因为杀了自己的上司而入狱。他瞎了一只眼,做事果断凶狠,人人闻之色变,可他也是悉心守护战友女儿,为救百姓只身涉险的孤胆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所为的不过两个字:平安”,当阎罗讲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是一阵震颤,这个人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张小敬,是个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的阎罗,这样的反差,让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和人性的光辉一下子闪耀了起来。
马伯庸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的得心应手,也顺利将人们带入到了他所描绘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世界,这样的一个故事,让人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随着张小敬的举动而跟着剧情的进展起伏,也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了张小敬这样的一个“侠者”拯救长安的故事。读完全文,长舒一口气,你会发现这与你心中的侠梦相同,带着这一个侠梦,与张小敬一起走入马伯庸笔下的长安世界,你会发现,这长安繁盛,正是侠者梦中救世救民的归途。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5《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文学鬼才”马伯庸先生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以天宝三年的长安城为背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对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时不时涌现出一些极为感人的事,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抨击了唐玄宗统治之下外强中干的唐朝。
整篇故事以张小敬的破案为线索。死囚张小敬被李泌破格任用,为追捕突厥狼卫,阻止突厥可汗的焚城计划而不惜生命代价四处奔走。然而,狼卫猛火雷的硝烟还未散去,一个名为“蚍蜉”的组织浮出水面,张小敬借着老战友的名义,卧底藏在“蚍蜉”,终于在最后时刻拯救了整个大唐以及皇帝唐玄宗。
《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性,将现在社会紧张的气氛带到了古代,让这本悬疑小说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凑了起来。再加上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想法新颖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旧长安城精致的刻画,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放不下这本书。
然而,该书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些内容,还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腐败。精通历史的人,自然对唐朝历史上右相李林甫与太子的权力之争再熟悉不过了,但就是这个竞争,引得不少人不惜丢下道德,只为在竞争中得到好处。故事中,太子心腹李泌走后,李林甫手下无能的吉温任命为靖安司司丞,只顾着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为了在竞争中讨好李林甫,将长安的威胁视而不见,如果没有张小敬,这一竞争就会牵扯到几十万条无辜的人命。再比如故事中的组织“蚍蜉”,全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老兵组成的,他们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最后却被达官贵族欺凌,落得家破人亡。但最无耻的还是故事中的元载,除了利益,他什么都不顾,屡次叛变魏大伦、陈玄礼等,他的一番“得意洋洋”的利益之论更是让人恶心不已。这一件件事都让故事情节变得一波三折,并引起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朝,并知道了怎样才能写好一本小说:情节要引人入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结合社会弊端,才能写好一篇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6开篇惊艳,人物形象丰满,初始节奏酣畅,盛世之城的长安,细节质感,似乎就在眼前中间反转较多,波折刻意,兴致大减,但对细节的描写仍然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建筑地形和长安生活的描述,简直一幅生动有趣的画卷。
结局感觉仓促,很多伏笔并未揭晓,张小敬的个人形象和内心坚守,从清晰可见到模糊不清,最后变成不可思议,看很多人的评论说主角最后选择救皇帝与为救百人可杀一人的人设选择不符,我不赞同,因为那一刻皇帝和百姓是一体,盛唐皇帝暴毙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最遭殃的一定是张小敬心心念念的百姓,这一点,张小敬很清楚,所以选择显而易见。
我认为的矛盾之处,是对闻染的态度,作者解释是第八团最后的血脉,但闻染比之过命交情的萧规又当如何呢?杀小乙杀李泌杀萧规的大义与对待闻染的感性,这种矛盾让我始终觉得张小敬无法深刻。
小说本就架空历史,已是自我放飞偏要强行入正史收尾,也是我不能理解的。一部长篇,无论结局剑走偏峰还是峰回路转,基本的逻辑不该牺牲,结局大boss的归属勉强算是悬疑,但铺垫却不能合缝,为转而转的情节过多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好小说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品,但这本小说我再次打开的可能性不大。给四星,冲亲王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底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本书的时代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夕,讲述了主人公张小敬运用自己的智慧几次解救长安于无形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张小敬是一个死囚犯,因靖安司司承李泌发现突厥人想在上元街炸毁长安,而调动最熟悉长安的前长安不良帅张小敬来阻止这次阴谋。其中静安寺中的每个人都为了拯救长安,不顾自己的一切,而这场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静安寺被人侵入,一把火烧了靖安寺原班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一些只为官权的新静安寺人马因为找不到事件真正的元凶,就将此事件嫁祸于张小敬。他由于受到了多方压力而一度想放弃,但他想到那些无辜的长安人民而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是主人公张小敬对李泌说“我帮助你不是为了权,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长安这千千万万条生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虽然张小敬是长安不良帅,但是他深深爱着长安,并且想拯救长安的所有人民。他变成死囚犯,也是因为他为了人民而与官府作斗争,因此杀了自己的上级而被判死刑。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持不懈。记得那次我们班在一次同舟共济比赛中,尽管我们组的队员多次都从高跷上摔下来,但我们的队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最后得到了第三名的成绩。
还有一次,我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看到阅读题那么长,还那么多的横线,我就一度不想做,但是我咬牙坚持下来,做完了整张卷子,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以当经过努力坚持后得到的成功,才真正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2开篇惊艳,人物形象丰满,初始节奏酣畅,盛世之城的长安,细节质感,似乎就在眼前中间反转较多,波折刻意,兴致大减,但对细节的描写仍然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建筑地形和长安生活的描述,简直一幅生动有趣的画卷。
结局感觉仓促,很多伏笔并未揭晓,张小敬的个人形象和内心坚守,从清晰可见到模糊不清,最后变成不可思议,看很多人的评论说主角最后选择救皇帝与为救百人可杀一人的人设选择不符,我不赞同,因为那一刻皇帝和百姓是一体,盛唐皇帝暴毙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最遭殃的一定是张小敬心心念念的百姓,这一点,张小敬很清楚,所以选择显而易见。
我认为的矛盾之处,是对闻染的态度,作者解释是第八团最后的血脉,但闻染比之过命交情的萧规又当如何呢?杀小乙杀李泌杀萧规的大义与对待闻染的感性,这种矛盾让我始终觉得张小敬无法深刻。
小说本就架空历史,已是自我放飞偏要强行入正史收尾,也是我不能理解的。一部长篇,无论结局剑走偏峰还是峰回路转,基本的逻辑不该牺牲,结局大boss的归属勉强算是悬疑,但铺垫却不能合缝,为转而转的情节过多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好小说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品,但这本小说我再次打开的可能性不大。给四星,冲亲王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底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3下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长安大城就好似一头狂暴的巨兽,注定要吞噬掉离它最近的守护者。想拯救它的人,必然要承受来自城市的误解和牺牲。”长安为何是一头巨兽,还是因为长安城里尽是复杂诡谲的人心,亦正亦邪如元载之类为了利益而奔走左右,纯善如闻染全家人遭到倾轧,暴虐如龙波却选择轻信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卑微如檀棋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杀伐果断如张小敬却不忍看到任何一个普通百姓死去……
也许朝廷并不能理解张小敬等人,甚至百姓们并不知晓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张小敬等人来说,守住长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为波诡云谲的长安,也是五彩斑斓的长安。
······剧透分割线······
······以下是吐槽······
单看下部也是本好书,但是跟上半部相比太弱了,下部结局略显草率,体现有三:一写贺东是凶手,他为了尽孝,替贺知章完成尽忠的心愿,所以策划了这么大一局,不至于吧!他吃太饱了吗?这个犯罪动机太拐弯抹角了,要知道越是重大犯罪,凶手越是偏执,目的越是简单啊!安排成太子我还想得通一点。二写张小敬阻止爆炸尚可理解,还阻止刺杀的话是不是太圣母了,虽然龙波说要给大唐治病也不是啥好出路,但张小敬没立场为了皇室和朝廷奔走,无情害死兄弟啊,写到爆炸被阻止就挺好的了嘛。三写龙波之死,看小说电影最烦的就是反派一直很厉害,到最后却不堪一击,张小领从死牢里出来,被追捕被火烧水淹奔命了一整天,饭也没顾得上吃几口,还撑到结尾。结果龙波从城墙摔下来就gg了?反派的自我修养呢?
总而言之,对上部爱多深,对下部的责就有多切啦!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4这是一本精彩的小说,作者写出了盛世下的混乱,张小敬凭着一股正义而守护着长安,不在乎是否被人误解。
而故事中的贺知章、李泌,为忠诚而战,永王、李林浦、元载为权势而战,蜉蝣们为了复仇而战,每个人站在各自的角色中上演着十二时辰的大戏。
通过这本书中描绘的人物,可以折射出一部分真实世界的模样,大部分人所做的某些事情,其实是为了这件事情所得到的利益而努力,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这样的人生犹如行尸走肉,我不希望仅为此而生活。
文中张小敬对姚汝能说:“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这是张小敬奋斗的意义,而我奋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作为一家培训机构,我想我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当然希望通过培训行业积累财富,其次我所希望的是做好口碑,让在我们这边在读的学生学好围棋,对围棋感兴趣,并能更大规模的普及围棋。
但是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么,需要论证一下。
我所喜欢的人生是意义型+体验型,前者意义型找到的目标必须可持久,可持久须具备以下两点,带来财富与获得社会价值,后者体验型为经历很多美好的事情。
围棋是众多体验中美好的事情之一,偶尔去参加参加比赛,结交一些朋友,都能很大程度提高生活品质,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达到这种程度,这才是我们努力的价值。
这也是通过思考《长安十二时辰》所带来的思考,感谢作者的精彩设计,我从中也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与见闻。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5反恐,推理,宫斗,侠义,伦理,家国情怀……交迭更替,轮番上阵,马亲王不愧是写古代故事的高手,在让人目不暇接的紧张情节中,带我们真真切切地游了一回盛世大唐的长安城。
故事好看自不必说,更加值得赞叹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对所有细节的精准再现,比如:怎么喝茶、怎么吃饭、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状等等,细致考究,满满的知识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城。
人物塑造也还不错,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张小敬这个朝廷的死囚犯,确实真真正正的热爱着长安,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长安细碎平凡的动人之处,面对奸佞以十倍奸佞处之,对峙凶残还以数倍凶残,较之阴险更胜一筹;面对普罗大众付之以真诚,与平常百姓相处,善良为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但遵循黑白规矩,此之为张小敬本色。在张小敬心中,黎明百姓就国家,他所做的选择,不是为了某一位帝王、某一个朝廷,而是为了这座长安城和生活其中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为了长安城的黎明百姓还能看到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阳,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大情大义,令人动容。
这是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故事,是孤胆英雄侠之大义的故事,它曲折离奇,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五星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6《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文学鬼才”马伯庸先生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以天宝三年的长安城为背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对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时不时涌现出一些极为感人的事,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抨击了唐玄宗统治之下外强中干的唐朝。
整篇故事以张小敬的破案为线索。死囚张小敬被李泌破格任用,为追捕突厥狼卫,阻止突厥可汗的焚城计划而不惜生命代价四处奔走。然而,狼卫猛火雷的硝烟还未散去,一个名为“蚍蜉”的组织浮出水面,张小敬借着老战友的名义,卧底藏在“蚍蜉”,终于在最后时刻拯救了整个大唐以及皇帝唐玄宗。
《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性,将现在社会紧张的气氛带到了古代,让这本悬疑小说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凑了起来。再加上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想法新颖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旧长安城精致的刻画,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放不下这本书。
然而,该书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些内容,还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腐败。精通历史的人,自然对唐朝历史上右相李林甫与太子的权力之争再熟悉不过了,但就是这个竞争,引得不少人不惜丢下道德,只为在竞争中得到好处。故事中,太子心腹李泌走后,李林甫手下无能的吉温任命为靖安司司丞,只顾着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为了在竞争中讨好李林甫,将长安的威胁视而不见,如果没有张小敬,这一竞争就会牵扯到几十万条无辜的人命。再比如故事中的组织“蚍蜉”,全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老兵组成的,他们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最后却被达官贵族欺凌,落得家破人亡。但最无耻的还是故事中的元载,除了利益,他什么都不顾,屡次叛变魏大伦、陈玄礼等,他的一番“得意洋洋”的利益之论更是让人恶心不已。这一件件事都让故事情节变得一波三折,并引起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朝,并知道了怎样才能写好一本小说:情节要引人入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结合社会弊端,才能写好一篇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7关于剧情
人物,时间,场景,甚至人物性格都很好的切合历史。剧情紧张,刺激,细节很到位,人物和场景的穿插让我仿佛置身于唐朝,很有带入感。对于官场人物“趋利避害”的人性描述,入木三分。
关于人物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书里的绝对主角,孤胆英雄,骨子里有市井的“痞”,有江湖的“义”,有英雄的“勇”,有无私为民的“大爱”。很完美的角色,硬要说缺点就是完美到不真实,仿佛游戏中的主角,体力一千点,被攻击也可以满血复活。
李泌:神童,太子心腹,胸怀政治的修道士。年轻有为,有谋略,优点年轻思维敏捷,缺点阅历不足,养尊处优没有基层经验。
姚汝能:靖安司小人物,能力不大,但是在英雄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最感动的就是,他在灯楼上给每个孤军奋战的战友发信号,内容是“不退”。
檀棋:李泌的近身婢女。一个有点小反转的人物,套用书中描述,就是可以做比端茶递水更重要的事,自己的力量,救了张小敬几次。作者笔下没有对那个年代女性的歧视,让人物关系平等,尊重小人物,很值得点赞。
元载:个人利益为上的小人,两面三刀,可是从古至今偏偏这种小人容易混的很好,不过这种小人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方向明确,对利益的追逐从不动摇,能够举一反三。
其他人物不太有感
关于结局
跟随孤胆英雄反恐十二个时辰,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想着这么大得一个阴谋下,会潜藏一个高智能的幕后黑手,可惜马老师草草收笔,对于尽孝为目的的连环恐怖袭击,我拒绝接受。
关于感悟
总结了一下英雄和小人的成功,对比容易半途而废的自己,觉得问心有愧,最爱书中一词“不退”。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8《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文学鬼才”马伯庸先生进行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文化小说,以天宝三年的长安城为背景,揭露了一个封建经济社会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对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市场紧张的故事内容情节中,时不时涌现出更多一些问题极为丰富感人的事,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抨击了唐玄宗统治制度之下我们外强中干的唐朝。
整个故事以张小静的案件为线索。 张小静被李碧委派,追捕突厥狼卫,阻止突厥汗的焚烧计划。 然而,狼威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一个叫“武”的组织浮出水面,张小京通过老战友的名字,卧底在“武”中,终于在最后一刻拯救了整个唐朝和唐玄宗皇帝。
《长安十二小时》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把现在的社会紧张气氛带到了古代,使这部悬疑小说的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凑起来。连同作者生动的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对长安古城的精致描写,这本书是如此引人入胜,读者无法忘怀。
然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不仅这些内容的成分,但也暴露了腐败的官僚机构。精通历史,与右相唐代历史太熟悉的李林甫王子权力斗争的性质,但本次比赛,吸引了不少人愿意离开道德,只是为了获得竞争带来的`好处。这个故事,王子李密的心腹不见了任命为秘书,郑先生静安,李林甫吉文无能的男人,只顾着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是为了讨好李林甫比赛,将是盲目的长安的威胁,如果不张晓晶,竞争将涉及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生命。另一个例子是组织“蚍蜉”精英都久经沙场的老兵的故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个国家,但最后贵族欺负,来家破人亡。但袁携带最无耻的事的故事,除了利益,不顾一切他多次兵变伟达伦,陈玄礼等,有些就比较恶心的利益,他的“胜利”的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一两件事,让故事变得曲折,并引起同情的读者。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唐朝,并知道了我们怎样发展才能写好一本小说:情节要引人入胜,要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弊端,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9十二时辰是以前大家用的时间的表达方式,而如今大家更加多的是喜欢用小时。而十二个时辰也是我们的24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如果我们写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会成为一个流水文章,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洋洋洒洒的小说。真的是人和人不能够比较啊。
这本书的结构是特别刺激的,因为我以为主人公已经是支撑不下去认输的时候,却因为一个机会让他成功的翻身,并且能够绝地反击。我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因为在看到主人公快失败的时候我的心紧张得不行,但是主人公绝地反击的时候我的心又放下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过山车一样。
其实在这本书中张小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死囚犯,而是因为他的狂拽。
在开始的时候有人问他你的规矩是什么,而他的回答就是就是不讲任何的规矩。真的是太霸气了,也是太让我们深刻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囚犯,但是真的太帅了。
就是因为他的狂拽让我想要进入阅读这本书,而他的身世也告诉我们:人们都说改变别人很难,所以一定要改变自己。但是每一次在翻跟头失败的时候就改变自己,那样到最后自己也是会不认识自己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说问题不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坚持的做自己。那才是你最可爱的样子,比如说张小敬。虽然说后来他变成一个囚犯,但是他的内心从来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守护自己的百姓和长安。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要知道,看完马伯庸的书,我对历史可感兴趣了。
这本书讲的是,当时有很多人都在帮着汉王,他是皇帝的兄弟,他想争夺王位,然后所以他们就去追杀太子,太子当时与爸爸不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就策划出了两京之谋。
抓住太子,抓住皇帝,不就能成功夺取皇位了吗?可是主角不是太子,也不是皇帝,是一个叫吴定源的小快捕。(地位在明朝是非常低的。)他也是护送太子的之一,不过她可不简单,只是一个护送太子的平民,他是铁玄之子,这是什么意思呢?铁玄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人,他的所有儿子都死了,死于朱棣,一场大火,只剩下一个人,就是我们的,吴定源,按理说太子和朱棣是什么关系?当然是亲戚关系。他送太子到京城后,又想杀掉太子,这是多么矛盾的事呢?我不讲了,你自己去看。
那么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句子就是:舍社稷而轻身,是为不忠!置天子于不顾,是为不孝!留万民于水火,是为不仁!这是太子说的。太子也不能见人不救啊,太子也有自己的利益,也有自己的威严。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好太子。当然,皇帝也要这样。也有知图报的意思。背景就是吴丁源,救了太子,后来被白莲教(对他们来说是坏人)抓住了。但是太子必须快速赶到京城,不然父皇可能会有危险,那么到底是就还是不救?太子选着救,这样更君子一些,知恩图报,当时情况很危险,所以不去就,吴定远可能会死。不救就等于不光见死不救,还不报恩,对一个大明太子而言,也算是极大的侮辱。也是为了一部分利益啊。
这个故事和《长安十二时辰》大不相同。这个讲也算是大道理,可以说也是纯属的小说,这本书也非常吸引人,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一定再会去看一些马伯庸的书,我会努力的去学历史的!另外,我还想看一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写的,明朝的,所以我想看的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讲明朝历史。这样我会更了解明朝。马伯庸的书帮我推开了历史的大门,不过历史的道路还很长,我会慢慢去了解!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马伯庸构建了一个细致到发丝的长安城。从长安城的建筑结构,到下水道的走向,从唐朝人怎么吃饭、喝茶,到女子出门佩戴什么首饰……马伯庸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复刻历史细节。完美饱满的细节与紧张跌宕的情节相辅相成,让故事更加生动,也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有沉浸般的体验感,就像自己也身处故事发生的盛唐情境之中。
在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序言中,马伯庸开门见山地说:“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我不是专业的明史学者,我是个作家。”看到这句话,我忍不住微笑,又想起了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对历史细节的完美代入,心想,这一定是一本能媲美《长安十二时辰》的书。
然而,我高兴得似乎有点太早。这本书真的只是历史纪实,不是小说,即使马伯庸在其中添加了大量的想象来使情节完整,并尽量用浅显、风趣的语言把文史资料转化成易于阅读的故事;即使这些历史事件本身也非常精彩,却仍然不能吸引我。
曾经我以为我不喜欢历史,是因为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历史课本也只是干巴巴地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人物,枯燥无味。而现在很多大师在各平台解读历史时,都讲得生动而有吸引力,让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我小时候接触的是这种历史,也许我会成为一名历史专业工作者呢。
然而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告诉我,历史、特别是历史再加上了政治,终究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的大概只是演绎过的历史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读者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此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历史加上政治,使得这本书拒我于千里之外。但是我相信,如果一个喜欢历史和政治的人,一定会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选取的六个事件,都属于正史不屑记载,或者没有什么系统性记录的个体事体。这些小事件,在史书里只有简单的几句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连浪花都算不上,大概只是几滴水珠而已。马伯庸却看到了这几滴水珠折射出来的光芒,他通过对明朝庞杂史料的查阅研究,还原这些真实史料,通过对这几个民间的案件的解读,如同显微镜一样,放大了明朝这个巨人体内小小的病毒,让我们看到了病毒是如何慢慢蔓延并击倒了整个身体。诚如他自己所言:“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马伯庸说,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反而不是完成这部作品最难的部分,最难的是要把艰深的东西翻译成相对比较轻松有趣,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让大部分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这件事。尤其里边还涉及到大量的税收计算和大量的档案记录,极其枯燥,既要让老百姓可以看懂又愿意看,这个挑战是最大的。(可惜这个挑战对我没有成功)
为了尊重历史,并且方便读者了解真实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会附有真实的史料原件和解读。看着这些晦涩枯燥的史料原件,我实在是佩服马伯庸为了写这本书付出的大量心血,这需要查阅了多少的资料,阅读了多少相关的论文,请教了多少历史学家,才能从浩瀚的史料中,选取出这些有用的信息,再提炼成这一个个的故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我虽然不喜欢看,但很愿意推荐给喜欢历史和政治的人看的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