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拐棍读后感(拐杖的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9-11 17:49: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爷爷的拐杖读后感,爷爷住着,他爷爷当年留给他的拐杖,总向我讲他爷爷和管账的故事,那一天,我爷爷带着我开始了路途漫长的逃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爸...

小拐棍读后感(拐杖的读后感怎么写)

爷爷的拐杖读后感

      爷爷住着,他爷爷当年留给他的拐杖,总向我讲他爷爷和管账的故事,那一天,我爷爷带着我开始了路途漫长的逃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爸爸在,妈妈被敌人抓走的那一天,晚上约定会面的地方,南方的一座小真的是爷爷的老家,爸爸出生的地方,炮声隆隆,天还没有亮,爷爷就带着我逃离了那座城市,逃亡的人很多,有事人山人海,一家随着都会背解散,到处是哭爹喊娘的呼唤声,我和爷爷一下子就被解散了,爷爷爷爷哭着喊着,但人声鼎沸,爷爷根本听不见我在涌动的,人群里一会被推向灯,一会被推向星。我再也不见不着爷爷。

爷爷的拐杖是一把神奇的拐杖,它像一本书记,载着许多优美的故事,他向乐团指示的指示办指挥着人生的第一部大合唱

倾听读后感7篇

倾听读后感篇1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我可以体会到电话里那女人说完这句话后,汤米挂下电话后几分钟内无尽的失落感!那种嘟嘟声中的哀伤,就如失去一位母亲般痛苦。“你知道吗,这只可爱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句曾经安慰过儿时汤米受伤心灵的话,再一次出现在这文中,一句把汤米和苏珊更紧密联结起来的话,一句对汤米有深刻影响的话,肯定无数次回响于汤米的脑中,也许那是多次伤感后他曾用来安抚自己心灵的良药。这句话只有汤米和苏珊知道,这也是他们的秘密,这是要用心灵去倾听的对话!

文章大篇幅的描写了两人的对话内容,儿时的汤米无知而可爱,天真地相信着苏珊是电话里的小精灵,可苏珊或许早已经默许了汤米是她心里所向往的那个小儿子。他们亲密无间,而他们一成不变的是他们的联系方式——电话。

仅仅只是一个来电,一个求助的电话,善良的苏珊认真耐心的安抚着电话对面,那哭喊着的陌生小孩。在对方多次求助后,苏珊却不曾不耐烦过,却更加用心的“照顾”这位男孩。苏珊的心地如此善良,如此乐于助人。她坚守在这服务岗位上直到她死前那刻,或许她的最后的信仰转变成了汤米的一通电话,也或许她最后的愿望是希望能再多帮助一个像汤米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两人的故事短暂而充满幸福,他们互相感谢,只因为他们互相温暖了对方的心灵。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或许我无法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牵绊,可是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拥有一种通往幸福的能力:用心灵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用心灵去倾听》。

课文主要讲了,我独自在家,手指不小心被锤子砸伤了。我便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拨打了问讯处的号码,一个叫苏珊的女子接听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倾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苏珊教我怎样处理受伤的手指,我立刻照做,手指果然不疼了。从此以后,苏珊成了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与第二个母亲。我每每遇到问题都会找苏珊,苏珊也总是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我的金丝雀死了,我在难过的时候找到了苏珊。苏珊用乐观的态度是我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及过于难过的心理,她告诉我“小鸟只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了”。许多年后,当我想见一面苏珊的时候,苏珊却已经去世。她给我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作者在找到一个能倾听自己心声的人时,就是找到了一份希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苏珊身上,自己受伤的心里得以抚慰。由此可见,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能有一个用心灵去倾听自己的新生的人是多么重要。苏珊的耐心和爱心更值得我们赞颂。对于一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总务谋面的孩子,苏珊却一直能以一位母亲的胸怀与风度耐心的为他解答,用乐观的态度去消除他对死亡的恐惧,安慰他稚嫩的心灵。在最后,苏珊对自己的去世也是笑着看待的。

生活中,不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吗?他们用心灵去倾听我们的心声,为我们解忧,和我们分享快乐。他们,就是——朋友!我想,作者并不仅是把苏珊当做自己的母亲,也有把苏珊当做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信赖苏珊。

我相信,在另一个温暖的世界里,乳白色的月光下,苏珊在静静的歌唱,在她的身旁,一定会有一个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她的歌声。倾听声调的婉转悲哀,轻巧灵活,透明、朦胧……

倾听读后感篇2

当初生的婴儿哭哭啼啼地落地时,生命的奇迹就此展开;当迟暮的老人露出毫无遗憾的微笑时,生命的闭幕仪式已经上演。生命真是一段奇妙而又神秘的旅程啊!《倾听生命》带你感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是脆弱的,它的长短不仅仅取决于天意,也在于人自己的意愿。在我看来,自杀是一种愚蠢而又可笑的事。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是母亲用十月的光阴,父亲用休息的时间为代价才诞生于世的。它不仅夺走了父母全部的精力与爱,也为生活挖了一道又一道的坎。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天大的理由去轻生呢!

生命之最,莫过于银杏树了。它的生命力是十分漫长的但银杏树没有因为生命长久而肆意挥霍。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为人类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气。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在不经意间吞噬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否则我们就连一棵树也不如了,这还是高等动物吗?

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与进步的过程。在生命这条充满困难险阻的路上,冒险者必须准备三样工具,才能寻找到所谓“成功”的宝藏。

我们惊叹于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折服于亚历山大的灯塔的奇思妙想,膜拜于巴黎圣母院的庄严肃穆。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典范。难道我们只能当参观者吗?不是,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的。

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一番大事业的往往都拥有一颗野心勃勃的心,也就是所谓的志向。正因为它,人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正因为它,人才有勇往直前的动力:正因为它,人的生命才不会碌碌无为,总反而言之,志向是生命公路上必不可缺的工具。

精卫填海的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吧!谁都知道,就算一只鸟的寿命再长,它叼的石子也不够填满整个大海。可她仍然坚持,在努力着,这全靠它的毅力。像我们,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作业有难题,从不认真思考,就只会上网查,还狡辩说是真的不会。是真的不会吗?这只是一个借口,是你的毅力不过以鼓舞你去完成它,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毅力的重要性,他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表现你未来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所以毅力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生命是快乐的,我们要尽情体验生活的美好。祖国的美丽河山会使你的心情愉快:博物馆的艺术品会使你叹而生畏:森林的春意会使你心旷神怡,就连天上飞翔的小鸟已会使你轻飘飘的,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之处,很简单,很美好的。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巨著,那么《倾听生命》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页。《倾听生命》带你感悟生命的真谛。

倾听读后感篇3

昨天,我读了《用心灵去倾听》这篇文章。当我读到苏珊临死都不忘留给我一句话时,我的心不禁一怔,脑子里飞快地闪过一个疑问:世界上真有这样真挚的感情吗?

我迅速地翻阅着脑子里的记忆。

还记得几天前,我在运动会上摔了一跤,有的同学跑过来扶我,有的同学过来安慰我,可其他同学却只看着我,我感到很委屈。现在回想起来,在他们的眼神中分明体现出了对我的问候、关心、呵护。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一个眼神,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观察。

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正在过马路。马路上汽车奔驰着,呼呼的声音不断地响。我看了一眼手表,哎呀,快迟到了!我眼睛盯着前方,加快脚步走。突然,一辆汽车飞驰过来,就在这时,一位阿姨及时拉住了我,汽车在我眼前开走了。我正要向那位阿姨道谢,结果一回头,她已经走了。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一个动作,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感受。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没有考好,情绪十分低落。这时,好朋友卢嘉禾看见了,马上过来鼓励我,叫我不要灰心,还冲我笑了笑。在她微笑的背后,也是伤心,难过,因为她自己也没考好。听了她的'话,我的心情一下子舒坦了许多。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几句话,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倾听。

这时,我又想起了苏珊。苏珊在临死前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我看出了苏珊对一个孩子的负责,即便这个孩子不是她自己的。

是啊,人与人之间,就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要吝惜自己的真情,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哪怕只是一个动作,哪怕只是几句话语。

倾听读后感篇4

当你在快乐的时候,伤心的时候,悲哀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总希望有一个人能用心灵去倾听你的故事。

而《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和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之间的故事。在这些年来,苏珊在电话里帮“我”解决了很多很多我心中的疑问,成了“我”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文中讲到,“我”年幼的时候,总是问苏珊一些幼稚、无聊的问题,但是苏珊每一次总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我”的声音,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苏珊的爱心。要换成是我们,可能早就不耐烦了,我看到了苏珊难得的爱心。就像平时我问爸爸妈妈问题:“妈妈,我为什么叫叶红果而不叫别的名字呀?“四季为什么总要变换不同的色彩呀?”爸爸妈妈也总能耐心解答。如果我还不懂,他们会一次次地重复给我听,引导我去书中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尽管,有时我问的问题太幼稚了的时候,爸爸也总是笑笑,敲敲我的小脑袋,警告我不要问出与年龄不对应的问题。

在“我”心爱的金丝雀死去的时候,“我”把这件不幸的事情向苏珊倾诉。苏珊从“我”的声音中听出了“我”对死亡的害怕,所以她告诉我小金丝雀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了,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她教会了“我”从小乐观面对死亡。是的,她能乐观得对待死亡,即便是她病逝之前,她仍把我记在心上,留下纸条告诉我:她,要到另外一个世界歌唱了。

我也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用心灵与人交流。

倾听读后感篇5

花儿的生命行走,是养精蓄锐,为那最后的芬芳的绽放;

羊儿的生命行走,是躲避迫害,为那最终的羊群的繁衍;

云儿的生命行走,是互相依靠,为那凝聚后的造福大地;

杨木桩的生命行走的声音,不如花阳云那么引人注意,它静静地,悄悄地迈动自己永不止步的步伐,前进着,那声音,易宗明这位作者,这位静听者听到了,听到它:从黑乎乎干枯干裂皱巴到与风雨结伴为友,欢畅友谊之歌;听到它,从被人遗忘,偶尔用来晾晒物品到成为带来“奇象”的灵物;听到它,从无生命的拐棍到饱胀着生命汁液的生物,太多太多的听到后,我不禁为之动容,发出感叹——“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的确,杨木桩的生命行走生命旅程的.奇迹,尽管这种奇迹的发生,有人会不在意地称其为“偶然”,可谁又能否定它是一种必然呢。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我要成功”的决心,把敌化为友,并进一步化为身体一部分的坚定,奇迹自然可以创造。

抬头,看到已转了无数圈的秒针,它仍然“不消停”地走着。记起一个有关于钟的小故事:时针,分针为秒针抱不平。认为它太辛苦每天忙忙碌碌的,而最终换来的结果是人们往往会忽略掉它。然而,秒针依然不为所动,仍按自己的行走方式,拼上自己的一生。这样的秒针,这样的生命行走与杨木桩何其得酷肖!用自己的生命行走,感受坚毅,感受永不言弃,感受拼搏。分针时针可能永远也感受不到秒针跑得畅快淋漓的兴奋与喜悦。因为他们采取了放慢生命脚步。正如生活与学习上,有点同学,得过且过,让生命行走放慢。这不得不承认,也是一种行走的方式,但只能是如文中的小枣树般被动接受生命的行走,无法听到悠扬美妙的生命行走之歌。

倾听生命的行走,原来我们可以不是小枣树,而是如杨木桩般,永不言弃!

倾听读后感篇6

有的人就算认识十年、二十年,也不能成为朋友;有的人只要见一面,交流一会儿,就能成为对方的知己;还有的人,通过一台老旧的电话机,就能成为互相之间刻骨铭心的人。其实,大家都可以做到后者,只要我们用心灵去观察、感受和倾听。

昨天,我读了《用心灵去倾听》这篇文章。当我读到苏珊临死都不忘留给“我”一句话时,我的心不禁一怔,脑子里飞快地闪过一个疑问:世界上真有这样真挚的感情吗?

我迅速地翻阅着脑子里的记忆。

还记得几天前,我在运动会上摔了一跤,有的同学跑过来扶我,有的同学过来安慰我,可其他同学却只看着我,我感到很委屈。现在回想起来,在他们的眼神中分明体现出了对我的问候、关心、呵护。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一个眼神,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观察。

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正在过马路。马路上汽车奔驰着,“呼呼”的声音不断地响。我看了一眼手表,哎呀,快迟到了!我眼睛盯着前方,加快脚步走。突然,一辆汽车飞驰过来,就在这时,一位阿姨及时拉住了我,汽车在我眼前开走了。我正要向那位阿姨道谢,结果一回头,她已经走了。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一个动作,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感受。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没有考好,情绪十分低落。这时,好朋友卢嘉禾看见了,马上过来鼓励我,叫我不要灰心,还冲我笑了笑。在她微笑的背后,也是伤心,难过,因为她自己也没考好。听了她的话,我的心情一下子舒坦了许多。是啊,有的时候,真情只是几句话,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灵去倾听。

这时,我又想起了苏珊。苏珊在临死前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我看出了苏珊对一个孩子的负责,即便这个孩子不是她自己的。

是啊,人与人之间,就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要吝惜自己的真情,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哪怕只是一个动作,哪怕只是几句话语。

倾听读后感篇7

小孩子经常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没问过我妈妈这个问题,因为我从《倾听生命》丛书中找到了答案,不仅了解了生命的诞生,更学习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读书之余我不禁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那场可怕的灾难中,许多孩子被救了出来。当消防员找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被妈妈紧紧护在身下,而妈妈已经不幸遇难。妈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孩子们的幸存。

这伟大的母爱发人深省,是生命意义最好的体现。孩子的生命本来就是妈妈给的,而在危难来临时刻,妈妈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生命崇高,生生不息。我想起语文书里的《生命桥》一文,文中写道“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老羚羊为了保护种族的繁衍,不惜以自己的死换取年轻羚羊的生,它们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使我难忘。这是一种生物界神奇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它的力量巨大,大到足以改变世界。

感概中,我毫不犹豫地从压岁钱里拿出五百元,请妈妈帮我捐给了雅安灾区。虽然生命是无价的,母爱更是无法用任何一种方式来计量,但我希望通过这么做,向伟大的母亲致敬,向生命致敬。我默默地对自己说:“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爱,做一个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

拐杖的读后感怎么写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视了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
当七弦琴已经不可能再弹响的时候,钟子期来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热热闹闹的俞伯牙们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声便成了“高山流水”。
没有恶意,只是错位。但恶意是可以颠覆的,错位却不能,因此错位更让人悲哀。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从类似于那本连环画的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飘渺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这两个方面常常难于兼顾,时间一长,飘渺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寻访友情的孤舟在哪一边都无法靠岸。无所适从间,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 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大拥塞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一声:你到底要什么?
只能等待我们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回答大部分不属于自己。能够随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所幸流年,也给了我们另一套隐隐约约的话语系统,已经可以与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争辩。
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长辈们喜欢用大词,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 意地考验。 ……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 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 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 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
为了防范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
一个比较硬的办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开始变质,因为身在其间的人谁也分不清伙伴们的忠实有多少出自内心,有多少出自帮规。不是出自内心的忠实当然算不得友情,即便是出自内心的那部分,在群体性行动的裹卷下还剩下多少个人的成分?而如果失去了个人,哪里还说得上友情?一切吞食个体自由的组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这就不难理解,历史上绝大多数高竖友情旗幡的帮派,最终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迹斑斑,荒冢丛丛。
一个比较软的办法是淡化友情。同样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释浓度来求得延长。不让它凝结成实体,它还能破碎得了么?“君子之交谈如水”,这种高明的说法包藏着一种机智的无奈,可惜后来一直被并无机智、只剩无奈的人群所套用。怕一切许诺无法兑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之间。有人还曾经借用神秘的东方美学来支持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样一来,友情也就成了一种水墨写意,若有若无。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友情和相识还有什么区别?这与其说是维护,不如说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还不如没有友情,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礼地牵了牵嘴角向我们递过来一个过于矜持的笑容,为什么那么使我们腻烦,宁肯转过脸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声早安?在宴会里,一位客人伸出手来以示友好却又在相握之际绷直了手指以示淡然,为什么那么使我们恶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边把手洗个干净?
另一个比较俗的办法是粘贴友情。既不拉帮结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标准,扩大友情的范围,一团和气,广种博收。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大信任友情,试图用数量的堆积来抵拒荒凉。这是一件非常劳累的事,哪一份邀请都要接受,哪一声招呼都要反应,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结果,哪一个朋友都没有把他当作知己。如此大的联系网络难免出现种种麻烦,他不知如何表态,又没有协调的能力,于是经常目光游移,语气闪烁,模棱两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怀疑、都看轻。这样的人大多不是坏人,不做什么坏事,朋友间出现裂缝他去粘粘贴贴,朋友对自己产生了隔阂他也粘粘贴贴,最终他在内心也对这种友情产生了苦涩的疑惑,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在自己的内心粘粘贴贴。永远是满面笑容,永远是行色匆匆,却永远没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么?
强者捆扎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贴友情,都是为了防范友情的破碎,但看来看去,没有一个是好办法。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办法都过分依赖技术性手段,而技术性手段一旦进入感情领域,总没有好结果。
我认为,在友情领域要防范的,不是友情自身的破碎,而是异质的侵入。这里所说的异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差异,而是指根本意义上的对抗,一旦侵入会使整个友情系统产生基元性的蜕变,其后果远比破碎严重。显而易见,这就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
异质侵入,触及友情领域一个本体性的悖论。友情在本性上是缺少防卫机制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一点上。几盅浓茶淡酒,半夕说古道今,便相见恨晚,顿成知己,而所谓知己当然应该关起门来,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阴晦隐秘越是贴心。如果讲的全是堂堂正正的大白话,哪能算作知己?如果只把家庭琐事、街长里短当作私房话,又哪能算作男子汉?因此,这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想入非非的空间,许多在正常情况下不愿意接触的人和事就在这里扭合在一起。事实证明,一旦扭合,要摆脱十分困难。为什么极富智慧的大学者因为几拨老朋友的来访而终于成了汉奸?为什么从未失算的大企业家只为了向某个朋友显示一点什么便锒铛入狱?而更多的则是,一次错交浑身惹腥,一个恶友半世受累,一着错棋步步皆输。产生这些后果,原因众多,但其中必定有一个原因是为了友情而容忍了异质侵入。心中也曾不安,但又怕落一个疏远朋友、背弃友情的话柄,结果,友情成了通向丑恶的拐杖。
由此更加明白,万不能把防范友情的破碎当成一个目的。该破碎的让它破碎,毫不足惜;虽然没有破碎却发现与自己生命的高贵内质有严重羝牾,也要做破碎化处理。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对我来说,这些道理早就清楚,经受的教训也已不少,但当事情发生之前,仍然很难认清异质之所在。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是,在听到友情的呼唤时,不管是年轻热情的声音还是苍老慈祥的声音,如果同时还听到了模糊的耳语、闻到了怪异的气息,我会悄然止步,不再向前。

该破碎的友情常被我们捆扎、粘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却又常常被我们捏碎了。两种情况都是悲剧,但不该破碎的友情是那么珍贵,它居然被我们亲手捏碎,这对人类良知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提起这个令人伤心的话题,我们眼前会出现远远近近一系列酸楚的画面。两位写尽了人间友情的大作家,不知让世上多少读者领悟了互爱的真谛,而他们自己也曾在艰难岁月里相濡以沫,谁能想得到,他们的最后年月却是友情的彻底破碎。我曾在十多年前与其中一位长谈,那么善于遣字造句的文学大师在友情的怪圈前只知忿然诉说,完全失去了分析能力。我当时想,友情看来真是天地间最难说清楚的事情。还有两位与他们同时的文坛前辈,其中一位还是我的同乡,他们有一千条理由成为好友却居然在同一面旗帜下成了敌人,有你无我,生死搏斗,牵动朝野,轰传千里,直到一场没顶之灾降临,双方才各有所悟,但当他们重新见面时,我同乡的那一位已进入弥留之际,两双昏花老眼相对,可曾读解了友情的难题?
同样的事例,可以举出千千万万。
可以把原因归之于误会,归之于性格,或者归之于历史,但他们都是知书达理、品行高尚的人物,为什么不能询问、解释和协调呢?其中有些隔阂,说出来琐碎得像芝麻绿豆一般,为什么就锁了这么一些气壮山河的灵魂?我景仰的前辈,你们到 底怎么啦?
对这些问题的试图索解,也许会贯穿我的一生,因为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正是在索解人生。现在能够勉强回答的是:高贵灵魂之间的友情交往,也有可能遇到心理陷阱。
例如,因互相熟知而产生的心理过敏。
彼此太熟了,考虑对方时已经不再作移位体验,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推测和预期,结果,产生了小小的差异就十分敏感。这种差异产生在一种共通的品性之下,与上文所说的异质侵入截然不同;但在感觉上,反而因大多的共通而产生了超常的差异敏感,就像在眼睛中落进了沙子。万里沙丘他都容忍得了,却不容自己的 身体里嵌入一点点东西,他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其实,世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这两片树叶贴得很紧?本有差异却没有差异准备,都把差异当作了背叛,夸张其词地要求对方纠正。这是一种双方的委屈,友情的回忆又使这种委屈增加了重量。负荷着这样的重量不可能再来纠正自己,双方都怒气冲天地走上了不归路。凡是重友情、讲正气的人都会产生这种怒气,而只有小人才是不会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们一旦落入这种心理陷阱往往很难跳得出来。高贵的灵魂吞咽着说不出口的细小原因在陷阱里挣扎。
又如,因互相信任而产生的心理黑箱。
朋友间还有什么可提防的呢?很多人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把许多与友情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干脆利落、默不作声。不管做成没做成,也不作解释,不加说明。一说就见外,一说就不美,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无边的红外线探测仪,能把一切隐藏的角落照个明明白白。不明不白也不要紧,理解就是一切,朋友总能理解,不理解还算朋友?但是,当误会无可避免地终于产生时,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点,这对被疑的一方而言无异是冤案加身;申诉无门,他的表现一定异常,异常的表现只能引起更大的怀疑,互相的友情立即变得难于收拾。直至此时,信任的惯性还使双 方撕不下脸来公然道破,仍然在昏暗之中传递着昏暗,气忿之中叠加着气忿。这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心理黑箱,友情的缆索在里边缠绕盘旋,打下一个个死结,形成一个个短路,灾难性的后果在所难免。
这两个心理陷阱,过敏陷阱和黑箱陷阱,大多又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过于清晰与过于不清晰这两个极端,互为因果、互增危难,变情为仇,变友为敌,而且都发生在大好人之间,实在让人悲叹。
在好几个夜晚,我曾反复与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讨论一个难题: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 为什么有的敌人经历过长期争斗后却能变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龃龉之后却不如一个敌人?
我想,不要老是从基本品质上找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一些错乱的心理程序造成了心理陷阱。
我不知道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开这些陷阱,总觉得对它们多加研究总是好事。真正属于心灵的财富,不会被外力剥夺,唯一能剥夺它的只有心灵自身的毛病,但心灵的毛病终究也会被心灵的力量发现、解析并治疗,何况我们所说的都是高贵的心灵。

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个印象,人生在世要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实,归结上文,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给友情加添了太多别的东西,加添了太多的义务,加添了太多的杂质,又加添了太多因亲密而带来的阴影。如果能去除这些加添,一切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友情应该扩大人生的空间,而不是缩小这个空间。可惜,上述种种悖论都表明,友情的企盼和实践极容易缩小我们的人生空间,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扩大人生的空间,最终的动力应该是博大的爱心,这才是友情的真正本义。在这个问题上,谋虑太多,反而弄巧成拙。
诚如先哲所言,人因智慧制造种种界限,又因博爱冲破这些界限。友情的障碍,往往是智慧过度,好在还有爱的愿望,把障碍超越。
友情本是超越障碍的翅膀,但它自身也会背负障碍的沉重,因此,它在轻松人类的时候也在轻松自己,净化人类的时候也在净化自己。其结果应该是两相完满:当人类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时,友情本身也获得最充分的实现。
现在,即便我们拥有不少友情,它也还是残缺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还残缺。世界理应给我们更多的爱,我们理应给世界更多的爱,这在青年时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到了生命的秋季,仍然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但是,秋季毕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洒上寒露,友情的渴望灿如枫叶,却也已开始飘落。
生命传代的下一个季度,会是智慧强于博爱,还是博爱强于智慧?现今还是稚嫩的心灵,会发出多少友情的信号,又会受到多少友情的滋润?这是一个近乎宿命的难题,完全无法贸然作答。秋天的我们,只有祝祈。心中吹过的风,有点凉意。
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的蚂蚁?
——且把期待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乐滋滋地爬去。

菊花娃娃读后感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1

  从前,在一座美丽的小城有一个阿姨会做布娃娃,城里人家都知道她。她从四面八方买回来五颜六色的花布。在那座老房里,她不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全神贯注地做着布娃娃。

  她做布娃娃很认真,很辛苦。而且她在每一个布娃娃身上都绣上一朵菊花。因为妈妈曾经告诉她生她时,妈妈正在菊花田里干活,没等赶回家,就在菊花田里出世了。

  小城里的人们说,她做一个布娃娃就向生一个孩子。每个布娃娃离开了她,她都非常难过,但是,她还是把做好的布娃娃送给了那些需要布娃娃的人。

  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城外大河边玩耍,妹妹失足落水,被滚滚的流水卷走了。从此,姐姐陷入了对妹妹的思念,日日夜夜。她久久地将它搂在怀里,对它说:“去吧,去吧,做她的小妹妹。”

  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小伙子结结巴巴地向她说明来意他向姑娘求婚了。布娃娃说:“去吧去吧,伴随他们一生。”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阿姨也变成了老奶奶,最后一个布娃娃也被送光了。

  有一天,老奶奶生病了,布娃娃们一个一个的爬到墙外面,它们去菊花田里摘了一朵菊花,它们拿着菊花到老奶奶的家里看望老奶奶,老奶奶看到布娃娃非常高兴。

  我要向那个阿姨学习,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了幸福,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2

  有座小城,城里有一个人,她是做布娃娃的,但是她绣的布娃娃身上都有一个菊花,因为她就是在菊花田里出生的。

  转眼间,她已经老了,开始做最后一个布娃娃了,留给自己的。有一天,一对母女来到她的房子里,想要一个布娃娃。她说:“我已经不再做布娃娃了,对不起。”小女孩看见桌子上还有一个布娃娃,说:“妈妈,我要。”“那个是留给我自己的。”菊花娃娃说。母亲拉着小女孩的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时她大叫说:“等一等。”但时母亲还是听不见。她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她们,赶紧把它敲碎了。送给了这对母女。

  秋天,这对母女在这座城市办了一个布娃娃展。只是所有的,布娃娃身上都有一个菊花。晚上,它们跳了出来,向菊花娃娃家跑去。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做个德智、体、美、劳五项标准合格的好学生。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3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很好的书叫《菊花娃娃》,这是一本绘画版的书,书的外表很漂亮,故事内容很感人。

  书中的主人公叫菊花妈妈,住在一个很美的小城里,她喜爱做布娃娃,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布娃娃,她都会在布娃娃身上绣上一朵菊花。小城里的人都说,她做一个布娃娃就像是生一个孩子,那些孩子都去了特别需要它们的地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老了,今天,她正在吃力地做最后一个布娃娃——第108个布娃娃,她决定将这个布娃娃留给自已。

  这年秋季,这座小城举行了一个布娃娃展览会,到了晚上,108个布娃娃自发的相约去看“他们”的菊花妈妈。

  这本书让我很感动,因为菊花妈妈有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了很多人,如:一个小男孩因为夜里怕黑无法睡觉,她就让布娃娃陪他安眠;一对双胞胎姐妹在河边玩耍,妹妹失足落水,姐姐很痛苦,她就让布娃娃做她的小妹妹。就连她留给自已的最后一个布娃娃也送给了一个得了绝症的孩子。

  菊花妈妈常帮助别人,但从不要求回报!社会上这种有爱心的`人已少了,而爱的感觉是暖暖的,很贴心,值得用一辈子去回忆!当她老了的时候,108个布娃娃去它们的那座老房子里看望妈妈,这是她一生最好的回报了!

  菊花妈妈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爱”!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很好的书叫《菊花娃娃》。

  书中的主人公叫菊花妈妈,住在一个很美的小城里,她喜爱做布娃娃,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布娃娃,她都会在布娃娃身上绣上一朵菊花。小城里的人都说,她做一个布娃娃就像是生一个孩子,那些孩子都去了特别需要它们的地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老了,今天,她正在吃力地做最后一个布娃娃——第108个布娃娃,她决定将这个布娃娃留给自已。

  这年秋季,这座小城举行了一个布娃娃展览会,到了晚上,108个布娃娃自发的相约去看“他们”的菊花妈妈。

  这本书让我很感动,因为菊花妈妈有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了很多人,如:一个小男孩因为夜里怕黑无法睡觉,她就让布娃娃陪他安眠;一对双胞胎姐妹在河边玩耍,妹妹失足落水,姐姐很痛苦,她就让布娃娃做她的小妹妹。就连她留给自已的最后一个布娃娃也送给了一个得了绝症的孩子。

  菊花妈妈常帮助别人,但从不要求回报!社会上这种有爱心的人已少了,而爱的感觉是暖暖的,很贴心,值得用一辈子去回忆!当她老了的时候,108个布娃娃去它们的那座老房子里看望妈妈,这是她一生最好的回报了!

  菊花妈妈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爱”!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4

  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少年王》一书,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菊花娃娃》的故事。

  《菊花娃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女孩,从年轻到老年,每一天都在为城里的人们做着布娃娃,并在每个布娃娃身上绣上一朵菊花。她把每一个布娃娃都送给了最需要她们的人们,给人们送去温暖,带来安慰。当最后一个布娃娃也离开她的时候,女孩也老了。最后,所有的布娃娃都不约而同的回到了娃娃妈妈身边。当她们穿过菊花地的时候,每一个娃娃都摘了朵菊花送给妈妈,有黄的、红的、紫的……第二天清晨来临的时候,妈妈的窗台上、地上,全是布娃娃和菊花,妈妈开心地笑了。

  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着和奉献,看到了人心的善良和无私,懂得了在得到后一定要感恩和回馈。我们的父母就象故事里娃娃的妈妈一样,给予我们最真诚的爱,简单又纯粹。我们要像菊花娃娃一样,不管是否长大,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多为父母排忧解难,长大后好好孝敬父母,献上心中最美的花。作文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5

  《菊花娃娃》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美丽的小城里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天天都在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布娃娃,她都会在布娃娃的身上绣一朵菊花。不分白天和黑夜,春夏和秋冬,从年轻到年老,用一生来做布娃娃。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爱心”和“善良”,女人做的每一个布娃娃都去了特别需要它们的地方。陪着还怕黑夜的男孩入睡;给失去妹妹的姐姐带去安慰;给即将结婚的年轻人送去幸福;就连最后一个日夜陪伴女人的布娃娃,也送给了见不到明年春天的太阳的小女孩。

  这个故事中我也学会了“感恩”和“回报”。每个布娃娃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妈妈。每人摘了一朵女人最爱的菊花,纷纷扑向女人的怀里。我长大后要做一个富有“爱心”而又懂得“感恩”的人。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6

  当妈妈给我看绘本《菊花娃娃》时,我是一口气就读完的,读完了忍不住还想要再读。第一次读到美的像诗一样的文章,读完了我还依然沉浸在这本书的意境中。

  菊花娃娃的“妈妈”是个美丽的女人,天天都在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她都会在布娃娃的身上绣一朵菊花。从日出到日落,从春秋到冬夏,从青丝到白发,她用了一生的时间做了这样一份纯净的事业。最终,每个布娃娃都去了她最需要去的地方:为孩子解除生活中的烦恼;让睡不着觉的孩子安然入睡;让思念亲人的孩子得到安慰……

  菊花娃娃的“妈妈”心地非常的善良。在她年老了再也没法做布娃娃时,她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就像她的亲生孩子一样陪伴在她的身边,也陪伴她赶走了寂寞。可是当另外的一个妈妈领着小女孩来买布娃娃时,善良美丽的她还是毅然把这个唯一的最心爱的娃娃送给了小女孩。

  故事的结尾写的很美,更是我心里期待的结果。108个菊花娃娃相聚时都想到了日夜思念他们的妈妈。于是他们飞奔到自己妈妈的身边,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拿着一朵美丽的菊花。当菊香飘满屋子,清晨妈妈醒来看到张着小手扑向自己怀里的孩子们时,菊花娃娃的妈妈是多么的幸福啊!

菊花娃娃读后感范文7

  《菊花娃娃》纯美绘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一座美丽的小城里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天天都在做布娃娃。每做完一个,她都会在布娃娃的身上绣一朵菊花。从日出到日落,从春秋到冬夏,从青丝到白发,菊花女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做了这样一份纯净的事业。

  这座小城里的人家都知道她会做布娃娃。她每做一个布娃娃都会绣上一朵菊花。因为,妈妈生她的时候没有来得及赶回家,是在菊花田里生下的她。她的一个布娃娃去陪伴一个害怕黑夜的男孩,让他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城外大河边玩耍,不幸妹妹失足落水。于是,又一个刚做好的布娃娃去做了小妹妹……就这样,她的每一个布娃娃都离开她去了特别需要它们的地方。当她开始做第108个娃娃,也就是最后一个娃娃时,她已经老了。她决定把这最后一个娃娃留给自己,她和它日夜形影不离。

  可是,在秋天的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一对母女来了,小女孩一眼看到柜子上的布娃娃,就马上跑过去把布娃娃抱在怀里。她解释说,这个布娃娃是留给自己的。但是,这个母亲哀求地说了一句话:那个孩子也许看不到明年春天的太阳了。然后,母亲把小孩拉过来,离开了。可孩子不停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妈妈,我要!那个孩子的声音和目光使老太太感到震撼。于是,她叫孩子的母亲,可是因为她老了,暗哑的声音传递不过去。于是,就用拐棍把窗户上的玻璃砸碎了……这最后一个布娃娃也离开了她。

  又过了一年的秋季,这个城市举办一个布娃娃的展览会,所有的娃娃都来到了这个展览会上。这些布娃娃很快发现,它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朵菊花,于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最后一个布娃娃对哥哥姐姐们讲,我们的妈妈已经老了,也许此时此刻正躺在床上。于是,这一天夜里,所有的布娃娃推开了后窗,从展览厅跑出来,沿着大街往他们出生的那个古老房子跑去。当穿过菊花地的时候,每一个娃娃都摘了朵菊花,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第二天早晨,妈妈的窗台上、地上,全是布娃娃,全是她的孩子。

  是啊,涅盘重生,爱撒人间。她做一个布娃娃,就像是生一个孩子。那些孩子,都一个个地离开了她,都去了特别需要它们去的地方:让睡不着觉的孩子安然入睡;让思念亲人的孩子得到安慰;给年轻的恋人送上祝福;不让将逝的孩子留遗憾……只留下醉人的菊花香。

本文标题: 小拐棍读后感(拐杖的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11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虹猫蓝兔七侠传第七卷读后感(【甜甜日记】虹猫蓝兔七侠传读后感-(2))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胡雪岩的启示》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