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为什么说哲学的贫困奠定了剩余价值的基础)

发布时间: 2024-08-31 10:10: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主要观点?,《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为什么说哲学的贫困奠定了剩余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主要观点?

  《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

《马克思传》读后感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下面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马克思传》读后感【一】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着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读后感【二】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

  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着,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谙军事之道,可是恩格斯为人谦虚,他将马克思比喻为整个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

  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称颂,燕妮原本是出身贵族的小姐,是特里尔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给了马克思,在经受了穷困潦倒之后,他们的爱仍未减当年。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撑,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他细致的照顾,燕妮将马克思视为“我的大孩子”,对他一生不离不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话故事。

  他们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柔情,言语里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马克思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描述,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变幻,马克思亲身经历了这场跨时代的变化,同时他又以自己先进的头脑指引着无产者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他们永不言弃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继续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精心推荐

哲学的贫困是谁写的

《哲学的贫困》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首次出版于1847年4月。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1、《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分析了17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

4、《哲学的贫困》。

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5、《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写成于1857~1858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哲学的贫困的观点批判

可以从《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中初步了解了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发表前后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想法。显而易见,那还是马克思粗粗浏览该书后的一些直观认识。不久之后,马克思写作并公开出版了全面批判普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的论著——《哲学的贫困》。对于马克思这部论著的理论定位,并不是一件十分轻而易举的事。恩格斯在1847年3月9日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如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会妨碍《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出版,那就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扔掉算了”,因为出版《哲学的贫困》一书要“重要得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92页。)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实际上隐喻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观点,一切重新建构抽象的哲学逻辑体系并以哲学来投射现实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马克思有自己的新哲学,从广义上说,它首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离开了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科学研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域中就不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在当时,这种现实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实证批判,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分阶段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反思。哲学,首先是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南,这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次,哲学进一步表现为一种对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生存情境的理性把握,这就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而后者,只是在1857-1858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中才得以完成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才刚刚开始将他在经济学研究成果中新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再一次运用于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科学建构之中。当然,这还是一种初步的理论接合。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用法文写作的,以便直接对法国工人起作用,把他们从普鲁东的错误影响下解放出来。这本书一共两章八节。第一章是立足于马克思正在撰写修改的《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经济学研究,而第二章是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致安年柯夫的信》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学界一般指认《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如果从以经济学为研究对象,这远不是第一部,《1844年手稿》和《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第一部公开发表的经济学著作。如果准确地讲,这是一部哲学经济学论著。这是他用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学的结果。第一章“科学的发现”中的三节主要分析普鲁东的价值理论,也是本书对经济学本身的探讨。总的说,这些讨论在基本观点和方法上是正确的,但由于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问题,从而也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总体逻辑。所以他的大量观点还依托于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创立,是在十年之后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完成的。
1846年,正是唯物史观的进一步确立,以及马克思对英国“以李嘉图学说为依据的无产阶级反对派”,即霍吉斯金、汤普逊、布雷和格雷等人论著的直接研究(《曼彻斯特笔记》),马克思最终清除了普鲁东的影响,从而实现了经济学观念的最初转变。而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对普鲁东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他通过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的努力,揭露了普鲁东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特征。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对普鲁东价值论的经济学批判与对普鲁东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批判是分别进行的。对资产阶级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肯定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同步发生。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马克思直接批评普鲁东的价值理论。在上面的讨论中,普鲁东的经济范畴往往是一种与神学式的假哲学混杂在一起的东西,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分工和这种分工所包括的交换等都是凭空掉下来的。”(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8页。)普鲁东根本不知道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历史性特征。比如“交换有它自己的历史,它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如在中世纪,交换的只是剩余品;而后来,“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当时一切生产完全取决于交换”;最后,才出现了“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的时期。(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页。)交换总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的交换。这正是马克思刚刚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普鲁东在讨论经济,也承认经济的优先性,可是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必然导致深层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也是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致命错误。
普鲁东自称他拥有哲学辩证法,可“普鲁东先生的整个辩证法是什么呢?就是用抽象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众多、效用和意见、一个生产者和一个消费者(两者都是自由意志的骑士)来代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需要和供给”。(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7-88页。)普鲁东指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是正确的。可他却是从任意而错误的推论中得出的结论:在普鲁东那里,使用价值=众多,交换价值=稀少,使用价值=供给,交换价值=需求。这一矛盾在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中得到解决(构成与实现)。在马克思看来,普鲁东创造出来的所谓“构成价值”为中心的经济学说和超社会主义理论,不过是对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歪曲说明,而这将李嘉图倒过来改造社会的方法已经由李嘉图式的英国社会主义者所运用。
应该特别指出,此时的马克思,已经不是一般地承认劳动价值论和肯定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且在经济学的大部分观点上都已经转变到李嘉图的立场上来了。通过《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时期的第二阶段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已经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各种流派。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已经直接肯定李嘉图是19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页。)因为他“已经科学地阐明作为现代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9页。)这种区分说明,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研究又明显高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他已经从古典经济学中区分出斯密与李嘉图,并直接将李嘉图视为古典经济学理论科学的最高点。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理论起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直接将李嘉图与普鲁东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一,“李嘉图给我们指出资产阶级生产的实际运动”,而普鲁东却离开现实,在头脑中发明新公式。这个所谓新公式“只不过是李嘉图已清楚表述了的现实运动的理论表现”。其二,“李嘉图把现实社会当做出发点,给我们指出这个社会怎样构成价值;而普鲁东先生却把构成价值当做出发点,用它来构成一个新的社会世界”。其三“在李嘉图看来,劳动时间确定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规律,而普鲁东却认为这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综合”。所以,实际上,“李嘉图的价值论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而普鲁东先生的价值论却是对李嘉图理论的乌托邦式的解释”。为什么?因为,李嘉图是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得出他的理论公式,这个公式正是经济生活的本质,李嘉图以这个本质来透视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现象,如“地租、资本积累以及工资和利润的关系等那些骤然看来好像是和这个公式抵触的现象”。(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2-93页。)而普鲁东则完全凭任意的假设,再以一些孤立的经济事实加以歪曲作为例证。可以说:李嘉图是社会唯物主义,普鲁东是唯心主义。
针对普鲁东批评李嘉图,特别是将帽子的生产费用与人的生活费用混为一谈,马克思说,这是“把人变成了帽子”,这不是因为李嘉图观点的“刻薄”,是由于事实本身就是刻薄的。马克思在这里直接反对法国人本主义文学家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攻击。(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4页。)当然,马克思决不是在肯定李嘉图所肯定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他是要说明,普鲁东不仅歪曲了李嘉图的经济学中的科学表述,并且将资产阶级的现实作为自己建立公平的基础。因为李嘉图正确的“公式”,只是“工人遭受现代奴役的公式”。以必要劳动时间确定价值的规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社会的特定历史规律。可笑的是,李嘉图用劳动价值论正确纠正斯密的错误,反倒又被普鲁东再次弄错了。并且,他再把这种混乱的错误当成自己“平均主义地”改造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还指出,就是这种平均主义地应用李嘉图的理论,也并不是普鲁东的发明,因为在他之前,英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汤普逊、霍吉斯金、艾德门茨和布雷等人都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为此还对布雷的《劳动的弊害及其消除方法》一书进行了大量引证。(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0-115页。)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从经济学上批评了布雷,因为布雷也不过是将资产阶级的幻想变成了他想实现的理想。但是,“要想在不过是这个社会美化了的影子的基础上来改造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7页。 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说到底,普鲁东的“创造”至多是“以李嘉图学说为依据的无产阶级反对派”——“布雷计划”的漫画版。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普鲁东的经济学批判是正确的,但从理论深层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像前东德经济学家图赫舍雷尔所说,“在经济理论问题上,马克思在这里很大程度上还是论据李嘉图的,所以在许多个别问题上有着李嘉图的正确的和错误的理论观点。第一章的真正主题是交换价值。马克思这里主要还就量的规定而论,对价值的质的分析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马克思自己说,只是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普鲁东主义才被连根铲除了。在那里,马克思才真正解决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即劳动怎样和怎样的劳动形成价值,而且价值必然地要发展成为货币)。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论及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以及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严格区别。马克思在这里还没有搞清楚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同它变相的表现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别,所以他还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李嘉图的观点。这里自然既有正确的内容也有错误的方面:这种错误开始于认为价值由生产费用或劳动时间的最低额决定,即马克思接受的“劳动价值”或“劳动的自然价格”这两个名词,并在许多个别问题上直至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以及一般利润率上也都存在错误。
当然,马克思由于有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在许多问题上也已经超出了李嘉图。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是在肯定的立场上,以价值规律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机制;而普鲁东一类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则想以所谓“真正实现”价值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一切问题,重建社会的平等。马克思则在科学地证明: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历史关联,它正是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表现,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所以,在以个人交换、劳动价值转化为商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彻底改变生产方式本身,就根本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同时,马克思第一次较完整地揭示了价值规律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实现问题。当然,在这个时候,虽然马克思已经开始肯定和维护劳动价值论,可他恰恰没有历史地说明价值本身的历史的形成和变形。也还没有全面证明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这个艰巨的理论任务还要等到1857年以后,同时,如果谈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宏观分析,《哲学的贫困》与《资本与雇劳动》中只是将此运用于经济学的“个别范畴的分析”,后来才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微观认证。(注:巴加图利亚、维戈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224页。)

本文标题: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为什么说哲学的贫困奠定了剩余价值的基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4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第三章梦读后感(《冰心儿童文学全集》读后感)法治无禁区读后感(不变的步伐上集风正帆悬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