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 力量从哪里来 读后感(《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30 12:42: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每个人的人生都波折不断,即使是我们看上去无比光耀的名人,他们的背后也有很多的狼藉,他们也是在不断的挣扎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李一诺 力量从哪里来 读后感(《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每个人的人生都波折不断,即使是我们看上去无比光耀的名人,他们的背后也有很多的狼藉,他们也是在不断的挣扎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正如书中李一诺讲的,我们只看到了她100帧中间的那一帧光亮。还有99帧的不堪与狼狈,只是没有让大家看到。谁的生活不经历挣扎?谁的生活也不面临选择呢?任何人的一生都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就如此刻的我,你在面临着选择。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慢慢的与我产生了疏离;创业中的企业而不断地寻找第二曲线,攀登新高峰。事事都没有容易达成的,无数次背后的默默努力,挣扎中不断的寻找光明与力量。

力量从哪里来,作者讲的来自于每一次的不敢面对;来自于成长中的不断突破;来自于挣扎后的笃定与坚持。在臣服中,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在时间的车轮中,提升认知:做事(争分夺秒),为人(接受生命成长的节奏  )。

“真正的创造者就像海里的冲浪高手,接纳海浪之后,才可能会冲浪,而不是抱怨为什么浪这么大”书中这句话深深触动着我。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就是一个冲浪的过程。你无法预知下一个大浪什么时候到来;无法预知风暴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接纳一切的发生,做当下能做的事和能改变的。就如此刻的疫情,我们无法左右外界,但我们可以左右精神世界翱翔的雄鹰。

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生命不断突破的新生力,人生面对坎坷是常事,但是坎坷与挫折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力量,更加有生命力。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经历。人生来空空,走时也是两手空空,我们赚得了什么,赚得了就是经历的一切财富,一切阅历,一切人与事。

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上)

前两天,看了几段李一诺与丈夫申华章之间的问题式对话视频,轻松的气氛,简单的对答,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是她整个人的状态、语气、语言都很接地气,没有丝毫高知的高冷范。透过屏幕都有一种看到她就不由自主愿意打开心门向她倾诉衷肠的感觉,没有防备与距离。

她可曾经是妥妥的学霸。高中都能考第一名的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然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之后进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6年时间就从员工做至高管,又从高管评选为合伙人。之后又任职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期间还生了三个娃。最后又回国创办了“一土教育”,有自己的公众号、学习社群。今年12月又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她不仅实现了从商界、慈善、教育三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成功跨越,而且全都做得风生水起。44岁的她可谓是一路光鲜、高歌猛进。

我对她的初印象是缘于去年偶然看了她的一场演讲,但印度深刻。上个月和朋友偶然又聊起她,我一下就记起了她。朋友向我极力推荐她的诺言社区,还有她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

昨天,书终于到了。我抽空看了将近一半,感慨良多,感动更多。一次次被她文后的觉察练习中的提问触击到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书中她并没有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在“人生赢家”这条路上的从容自若或应付自如。而是在每一个阶段如何面对每一次“不敢”。

关于本书要说的太多,下次专门展开篇幅来写。

《力量从哪里来》

作者李一诺是一名稳妥妥的学霸,清华本科、加州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以及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成长求学、职场转型、养育孩子、找寻自我的经历。如此详细、真实的分享,方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再拿来看,收获新的力量。
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目前还没有读完,先谈几点感受。
作者离异家庭长大,大龄妈妈,职业的2次转行(包括放弃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职位!),有时也会压力大到脱发,面对不确定会恐惧,36岁才开始学习爱自己……
见过了世界各种顶级资源的她,却穿越“无人区”创办一土学校。她说,最好的教育是回归常识:好的价值观、动手能力,以及无条件的爱。
作者分享到,面对困难,如何走出低谷,让我感受很深,说到了三点:接纳、转念、相信。
关于养育:

1、接纳: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看到的世界并非真实,人人在朋友圈展示的都是令人羡慕的图片给你看,那不是生活的真相。每个人都会面对孩子,家庭的琐碎,都有一地鸡毛的时候。想想这些,你就不焦虑了。所以,幸福从接纳开始。
    2、转念:放宽视野。你焦虑的根源是害怕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很失败。所以我们要接纳自己和孩子,并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的,而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都会在这个世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3、相信:养育只有两条,一是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成员间亲密幸福的关系。这就像照顾好种子,施肥浇水,然后静待花开。
放感觉到自己身体匮乏的时候,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向内求,如果向外求,那你永远不会赢。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诚实的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困难。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在尤为重要。
佛说,人来人间,是为渡劫。 而力量从哪里来?本书作者说:"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真正的太阳不应该是别人,而应该是我们自己,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从别人的身上收获力量和勇气,而是这些力量最终要变成我们自己的光和亮,才能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路。”

《力量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引子: 有一天晚上回来,打开b站,推送上出现了李一诺演讲, 非常有启发。那段时间,实验上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可以用的结果,心里有些绷不住,但是也不知道要和谁说。这个视频,我一直听了8遍,到了1点左右,舍友回来休息,我才把视频停掉。李一诺的的讲述娓娓道来,没有口号式的呐喊,但是我听完以后真的充满了力量,起码在那个晚上我睡的特别踏实。

她一直重复一句话就是:“ 力量来自于真实世界的挑战” 。这句话我听进去了,我的数据不行,我要去从我的数据中找到原因,去查文献,去问其他成功做出实验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不是不懂,是缺一句自我的肯定。小时候这句肯定可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老师,但是长大后,这句肯定应该是来自于自己。

读本科时候,我觉得我什么都会做;读了硕士,我觉得我可以做一些事吗;读了博士以后,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了了。这个时候,力量从哪里来,似乎不是一个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关乎未来的答案了。

后来发现李一诺把自己演讲内容进行扩展,写成了一本书《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在微信阅读上有。书分为5个部分,对我当下启发最大是第一部分初入职场和第四部分体验无我。

里面记录了她刚入职几个月里得到领导的第一次赞许,这句赞许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作者还是非常深刻,足见那一次赞同对于作者多么重要。这里作者给出的启发是:

看到比人做了优秀的工作,哪怕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

而我看到是,在我这样年级,我不仅要给予我身边人鼓励,也要适当给以自己鼓励和肯定。我现在的老板,很少当面夸奖学生,我并不觉是很大问题,因为我从小就不是老师眼中好学生,所以没有那种在夸奖中长大那种感觉,对于长时间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工作依然得不到肯定,也不会觉得什么,但是我身边师弟师妹们,看得出很多人以前成绩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所以长时间得不到老板的夸奖,心里感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承认,心里委屈。

得到老板的一句肯定对于像我师弟师妹的人,非常重要,这是我之前真的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未来,如果我当老板了,一定会多鼓励学生。

关于当领导的事情,书中举得一个例子也是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在单位干得不开心,要辞职,然后同事说,你要是觉得你的上司不对,制度不合理,你就一定要成功,才能证明他们是错的。这句话真的太有力量了。

讲的关照自己的内心,有点像见了众生之后发现最难搞还是自己。书中讲到一本书《臣服实验》

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沉浮,历经痛苦纠结探寻发现和最终的绽放。这整个过程被作者称为“沉浮”。

这不自觉让我想到另外一本书,书中提到了第二序改变,比如说,你想要改变自己玩手机的习惯,你一定要告诉自己玩手机,一定要玩够3个小时,不然不许停下来,这时候反而可能对手机就没有那么大的依赖了

参考内容:

李一诺:当你不满现有的体系,就在现实环境里自己成功

力量此中来,此中自有真意!——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读后记

        前阵子,张文华老师在我们的援藏共进群里推荐这本书,我看到信息的下一刻就去当当网把书买了。刚刚结束上一本书的阅读,我正思索着下一本该读什么。这个推荐,来得刚刚好。第二天,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断断续续,大概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

        既然是共读,我想我总该与我的战友们进行一些“交流”,那不如就用我比较喜欢的文字的方式来“对话”吧。
        李一诺的这本《力量从哪里来》,是由一些关键词展开的叙述。比如“不敢”“面对”“力量”等等。我想说的话,就从下面几个我阅读时随手记下的关键句生发吧。

一、原生家庭给了李一诺一生取之不尽的爱与勇气。

        不到十三岁的年纪,李一诺的父母离婚了,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不得不跟着母亲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女孩子,一个她自己口中所定义的穷学生。但是她很健康地长大,并且成长为一个社会各界公认的精英。退一万步,脱离世俗的角度,剥去她身上所有的光环,我想,她仍然是一个向光而行,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都能够温暖你我的人。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且不论这观点科学与否,从这本书中,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李一诺很难成为这些单亲问题少年中的一员,因为即使是离异了的原生家庭的亲人,也给了她一生的爱与勇气,这实在是一个人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出现在“永远的姥姥”这一段(272):“回想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我做什么都是被包容的、都是可以的,她对我从来没有要求,也从来没有期待。如果有要求,也就是希望我能多吃点儿,出门的时候能多带点儿。寒假作业做不完,因为那是老师布置得太多了;有事情忘了做没事,下次再做;东西搞乱了没事,不着急收拾。姥姥对我从来不着急,不生气,只要我能吃好,就一切都好。”真让人羡慕不已,李一诺是在一个多么让她感受到安全的环境下长大啊,她知道自己永远被爱,无需任何条件,所以她干什么都充满勇气,无所畏惧。因为就算她丢掉所有证书和履历,就算她一无所有,她依然是那个会被爱着的李一诺。

        《无问西东》里的那句话——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我特别喜欢,李一诺在书里也提到过,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终其一生在追寻的是什么?无非是爱罢了。因为从童年开始就不缺失的爱和对爱的觉知,让她早早地从“小我”中挣脱出来,最终顺利地进入“真我”的状态。面对不敢,活在当下,向光而行。所以,她毫不狭隘,她觉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顺其自然地,就是自己理所应当做的事,正如喝水、睡眠那般自然。这样的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二、一直变化着的在世俗眼光中越来越“低”的平台,却让李一诺慢慢地走向了灵魂的最高处。

        李一诺在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之后,顺利进入麦肯锡公司,一度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的位置。那个最硬核的福利——自己及家人无论去找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医生治疗,皆可全额报销——真是让众人欣羡不已,也让她在离开之前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结。

        从麦肯锡离开,进入盖茨基金会,一个相较之下注定是边缘化的慈善事业,收入直线下滑不说,前途也不被看好。但是在盖茨基金会的那些年,她却收获了一段无价的人生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高低与否,价值自明。

        我相信在盖茨基金会的那段时间是她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一个关键时期,认知的突破和平台的濡染,让她拥有了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力量。一个人,选对了道路,会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明白。

        所以,五年后,她再一次做决定离开盖茨基金会。这一次的抉择看起来只会更加困难,因为面对的不是降薪,而是没有了“下家”,丢掉了“保险”。但是,内心充满力量的李一诺少了一些犹豫,多了几分确信。

        我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信念:我其实不追求优秀,但我一直追求的是平台,我太渴望自己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并且,我希望自己永远活得心安理得。这两者于我而言,是很高的追求和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而在这两个方面,李一诺都毫无疑问是我的榜样。

三、现在社会的需求早就变了,但是基础教育和两三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149)而回归常识的教育也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惑之年的李一诺专场多次,最终走到了教育行业,而且是基础教育。顶尖的人才来从事基础教育,过去总是被人们看成是大材小用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越来越意识到,最基础的教育,最应当由优秀的人才来探索。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是“难”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从其中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来说:看似简单的“回归常识”的教育,我们就不知道还需要走多少年?

        李一诺相信: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但是今天的孩子,和自然分离,已经太远了。城市的孩子如此,其实农村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着天文地理,但是他们离脚下的土地却越来越远了。“一土学校”的初心,大概就蕴含着回归土地,道法自然吧。我之前对“一土教育”并无太多了解,这一次因为阅读这本书,关注了公众号。还需要持续探索,目前在这方面,暂且没有太多话能与大家分享。

        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深圳中小学的返校时间迟迟未定。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早早地上起了网课。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居家学习。有的家长与我交流中隐隐表露着忧思:“整天净想着玩儿!”其实我知道,这个学生每天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是个自律性不错的孩子。我内心的声音是:“玩儿去吧!做好防护,身心健康,比什么都强。这个年纪的孩子,就应该玩儿啊!”虽然说“因疫情不能返校”实属无奈之举,但是确实在客观上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的娱乐时间还给了他们。只是,不能乱跑,“大自然”仍是稀有的场所。可是,孩子们如果没有观察生活的时间和机会,他们该怎么讲述呢?又该如何创造呢?忽记起之前让孩子们写上放学所见,我心里担忧,清晨出门上学,傍晚回家睡觉,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素材呢?

        有些家庭可能因为玩儿的问题,甚至和孩子闹了不愉快,这当然不值得。不过,我与家长交流,措辞很是委婉。开学暂时无期,家长已经够焦虑了。或许每个人都有关于教育的美好设想,哪怕只是心头闪现,一晃而过的念头,然而现实中总是布满太多的荆棘。我不是你,我将很难体会你的无奈,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冷眼者。这个教育生态要改变,需要太多个“李一诺”,也少不了每一个你和我。
        我现在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或者不同领域的写作者给大众讲述的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天赋有限,际遇不同,我们很难成为另一个谁。(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成为谁,人生的终极命题,无外乎成为一个完整、自洽的“我”。这也是李一诺的观点。你看,中庸之道可真是无所不在,有用至极。)但是读了他/她们的故事,我好像在文字里经历了另一段别样人生,这真是一场性价比极高的追梦旅程。

        力量从哪里来呢?去生活吧!去阅读吧!去感受吧!你将找到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大瑶瑶

2022.3.2

广东  深圳
本文标题: 李一诺 力量从哪里来 读后感(《力量从哪里来》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4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党法读后感(党章第一章学习心得_党员学习党章党规感想(2))我在阿里巴巴做销售读后感(销售读后感)
    Top